“课程思政”在天然产物化学和生物质化工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2020-01-12 04:36
化工时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生物质纤维素产物

洪 梅 王 恋

(南京林业大学 化学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新时代背景下,各种思潮不断涌入,一些大学生出现价值观念扭曲、政治信仰模糊、功利意识严重等问题,这对高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重要地位,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将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是目前高校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1]。这要求高校每一位专业课教师要对“课程思政”有充分的认识与理解。在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深入挖掘课程体系中蕴含的德育资源,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对学生渗透思政教育,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全过程和全覆盖[2,3]。目前,如何把握教育现状,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推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并行,还需要进行积极的探索。

林产化工专业历史悠久,涉及的领域较多,比如:医药产业、香料产业、饲料添加剂产业等。天然产物化学和生物质化工是林产化工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由于其专业性较强,教师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只强调知识点和基本理论的学习,“重教轻育”现象明显。当前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发展还是相对薄弱,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孤岛化”的困境尚未根本扭转[4]。在“课程思政”的理念下,教师要找到林产化工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教育的结合点,发挥天然产物化学和生物质化工课程的育人功能。

1 天然产物化学和生物质化工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入点

1.1 民族自信,爱国情怀教育

天然产物化学绪论课是进行思政教育的第一环。在绪论中追溯天然产物化学的发展史,向学生介绍我国祖先的聪明智慧和伟大发明,“以史为鉴”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习兴趣。早在东汉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汇编了第一本有关天然药物的著作《神农本草经》,医学家李时珍编著了天然药物专著《本草纲目》[5],其中关于有机酸没食子酸的记载比舍勒的发明早了二百年。又以当今的时事为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席卷全球后,各国科学家纷纷开始寻找特效药。中医药作为中国独特的卫生资源,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在无特效药和疫苗的情况下,中医专家根据患者情况辨证论治,通过组方配伍灵活运用,形成一批中药有效方剂,成为疫情防控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1.2 工匠精神教育

生物质化工教学中,讲到纤维素的溶解,引入武汉大学张俐娜院士的事迹,张俐娜院士和她指导的几届博士生研究无污染的纤维素溶解法,他们夜以继日,奋力拼搏12年,才取得了重大突破。她指导的博士生蔡杰采用最普通和经济的氢氧化钠和尿素水溶液作为纤维素溶剂,预冷到-12 ℃后可在2~5 min内迅速溶解纤维素,制备出透明的纤维素浓溶液。这种纤维素溶液已通过中试设备成功生产出新型再生纤维素丝,它具有圆形截面、光滑表面、高染色性和优良的力学性能。整个生产周期在8 h左右。这种新型低温溶解技术是一项原创性科研成果,不仅突破了加热溶解的传统方法,而且低温溶解过程无挥发物产生、生产周期短、废液容易回收、尿素可循环使用,可推进化学“绿色化”进程。国际纤维素领域的专家认为“该发明是一项优秀成果,将给化纤工业带来重大突破”。国内化纤工业领域的专家称该成果“工业化成功后,将救化纤工业的命”[6]。 2013年张俐娜教授因此获得了安塞姆·佩恩奖,这是国际纤维素与可再生资源材料领域的最高奖,也是半个世纪以来获得该奖的第一位中国人。

1.3 坚持新发展理念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天然产物化学课程教授时,举例天然产物农药与传统化学合成的农药相比,大多数具有农药活性的天然产物有以下特点:是生物体在其生命过程中合成的,一般只含碳、氢、氧、氮四种元素,在环境中易降解,环境压力小;对哺乳动物的毒性较低、使用中对人畜比较安全;多种成分协同发挥作用。这些特点与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新发展理念的内容不谋而合,可以加强学生对新发展理念的认同。

1.4 科技创新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活动的全过程,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富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在讲解生物质材料的应用时,以生物质用于电池生产为例。普通的铅酸电池存在寿命短、放电深度低的问题。凯禹储能与吉林大学电化学储能技术产业化工程实验室合作,研发出一种新型的铅蓄电池—基于生物质(稻壳)基碳材料的高性能储能型铅碳电池,在铅酸电池的负极中加入了自主研制的稻壳基电容性活性碳复合添加剂,这一技术的创新使得公司铅碳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和寿命较传统铅酸电池均更胜一筹,电池的循环使用性能达到2 800次,电池寿命达到10年以上。有效解决了普通的铅酸电池的弊端,可在光伏、风力发电、分布式储能、混合动力汽车等多领域实现应用示范与商业化推广。目前,公司产品风光互补储能专用铅碳电池已投入市场,已取得300多万产品试销收入,市场反响良好。

2 思政背景下的天然产物化学和生物质化工教学改进策略

2.1 激励专业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课程思政”的载体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是教师,所以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关键。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功夫要花在教师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的提升上,使教师理解和认识到通过“课程思政”的带动,能够解决长期困扰专业教师的教学实效等突出问题;鼓励教师针对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尝试融入思政元素改进教学方法、拓展教学边界;促进专业教师积极参加“课程思政”和教改立项,综合专业知识重新构建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程思政”的实际应用能力。

2.2 强化校企合作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时代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人们的思想也应该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所以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施过程中,有必要加强开展校企合作研究。在生物质化工课程中进行校企合作教学,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的气氛多样化,在工程师的引导下身临其境,亲眼看见亲身体验生物质化工的生产过程,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切实加强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这种模式的引入突破了以理论教学为主的传统单调的课堂气氛,既有在数字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下,通过多媒体手段严谨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以实践为导向性的讨论型与现场见习和实践的教学,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带来了课程教学气氛的活跃, 极大地增加了该课程的吸引力,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3 考核机制

课程考核需要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将考核标准划分为学科专业标准和思政标准,与教学目标相对应。学科专业标准注重知识、技能的掌握,思政标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注重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的培养。考核形式分为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过程考核包括网络平台上的学习、讨论、随堂测试,结果考核以期末理论考试为主。每一项的考核均囊括两个评价标准,考试中,增设思政方面的主观题,如针对“小麦秸秆”处理的方案设计案例,谈谈设计感受,进而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3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课程思政”背景下,在天然产物化学和生物质化工教学中挖掘课程本身具备的人文思想,将民族自信、爱国主义精神、职业素养以及科学创新思想等渗透到教学中,通过有效的课堂案例,引领学生提高职业素养,不断完善自我学科知识,逐步形成价值判断能力以及价值选择能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育人的必然要求。高校必须通过课程建设,把正确价值引领、共同理想信念塑造作为社会主义大学课堂的鲜亮底色,真正做到各类各门课程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猜你喜欢
生物质纤维素产物
生物质水暖炉 农村节能减排好帮手
生物质发电:秸秆变燃料环保又增收
生物质挥发分燃烧NO生成规律研究
球形三氧化钼还原产物形貌
纳米纤维素自愈合材料的研制
纤维素基多孔相变复合材料研究
纤维素气凝胶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
孤独是现代产物,了解其历史或有助抗疫克艰 精读
基于近红外技术的苎麻叶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及Cd含量快速测定
美联储加息的产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