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医外治法的研究概况

2020-01-13 04:07赵晨勋张光云徐文立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0年18期
关键词:治疗法患处熏蒸

罗 苑 童 英 赵晨勋 张光云 徐文立 陈 普

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省傣医药与彝医药重点实验室,云南 昆明 650500

傣医传统外治疗法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傣族人民通过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不断实践总结积累创立的。它以傣族贝叶文化为背景,以“四塔五蕴”为理论核心,应用药物、手法或器械施于体表皮肤或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主要有烘雅 (熏蒸疗法)、暖雅 (睡药疗法)、阿雅 (洗药疗法)、喃雅 (坐药疗法)、沙雅 (刺药疗法)、咱雅 (拖擦药疗法)、果雅 (包药疗法)、剁(锤筋疗法)、秧夯(脚踏热铁疗法)及抱(口功吹气疗法)等[1]。临床适应症范围广,用于防治内科、皮肤科、骨伤科和杂风病等均有明显疗效,具有简、便、廉、验、捷的特点。现综述如下。

1 皮肤、官窍粘膜治疗

根据病情,配备的相应药物通过皮肤、官窍粘膜吸收或者机体循环系统起到治疗作用的方法,常用方法如下。

1.1 烘雅 (熏蒸疗法) 按病情所需,配备相应的傣药(鲜、干品),将之置入熏蒸器内加入适量水,待煮沸产生热气后让患者位于特制熏蒸器(熏蒸木桶、锅、蒸箱)内,让接收器内药物蒸汽进行全身或局部熏蒸的疗法,局部熏蒸有头部、足部、手部、肢体、面部、眼部及坐熏蒸法。熏蒸时通过药物的热气开汗孔,发汗通气血,除风毒,使毒邪随汗排出体外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用于治疗拢匹勒(月子病)、哇嘎(风寒感冒)、拢梅兰申(风寒湿痹证)、拢呆坟(中风偏瘫后遗症)、肥胖病、风疹、麻疹、水痘不透、黄疸病、水肿病等。

1.2 暖雅(睡药疗法) 将傣药热药覆盖患者全身进行的一种外治疗法。根据病情所需,配备相应的傣药(干品或鲜品)切碎,置于容器内加水、酒炒热或蒸热,取出平摊于睡药床上,加药酒充分拌匀(取出一半备用),用纱布覆盖于热药上,待温度适中时让患者穿贴身衣物睡于药上,用另一块纱布盖于患者身上,再将余药覆盖于患者全身(除头颅心脏部位外)用塑料布裹紧后加盖棉被的一种外治疗法。通过热药覆盖全身的刺激起到对局部气血的调整,而温热刺激配合药物外敷增加了辛香味药物的功效,同时作用于穴位,激发经气,调动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的发挥发汗透毒、通气活血的作用达到除风止痛、散寒通络、解困除乏治疗疾病的目的[2]。该方法用于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风湿病、类风湿病、痛风、老年性腰腿痛等病症;也用于治疗患上述疾病而又合并其他脏腑较严重的疾病或久病大病后体质较差不能够使用熏蒸疗法治疗的疾病;饮酒过度后出现周身麻痹,困乏无力之酒瘫症。

1.3 阿雅(洗药疗法) 按病情所需,配备相应的单方或复方傣药煎煮取药水,让患者浸泡局部或全身的一种外治疗法。通过药液及热力作用于患处,起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凉血消肿、止痛的作用,用于治疗皮肤病、风湿病、月子病、感冒等。

1.4 喃雅(坐药疗法) 傣医广泛应用治疗痔疮、脱肛、脱宫的外治疗法,分为坐药水和坐药。通过患者坐在药水或药物上,使药液直接与患处接触,发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缩肛消肿止痛的作用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用于治疗痔疮、脱肛、脱宫、阴部湿疹、股癣等病症。

1.5 沙雅(刺药疗法) 按病情所需,用棉签蘸药酒、药油、药汁,边涂搽边用消毒梅花针轻刺患处至皮肤微发红(不出血为度)的外治疗法。通过叩刺患处皮肤将药力渗透进皮肤,加强药物治疗疾病的目的。用于治疗拢梅拦申(寒性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等。

1.6 咱雅(拖擦药疗法) 按病情所需,配备相应傣药,切碎舂细装入布袋内,扎紧袋口,蒸热或蘸热药油、药水、药酒等自上而下、从左至右,从前到后,顺着经脉循序路线拖擦全身或局部的治疗方法。通过蒸热药包与皮肤的接触,药力在拖擦过程中进入皮肤腠理,起到加强药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用于治疗拢梅拦申(寒性风湿性关节炎)、中风偏瘫后遗症、高热病、酒瘫等病症。分为咱雅嘎(冷拖擦药物疗法)和咱雅皇(热拖擦药物疗法)。冷拖擦药物疗法具有清热解毒,除风退热的功能,专门用以治疗高热病;热拖擦药物疗法,具有除风活血,通经止痛之功,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1.7 果雅(包药疗法) 按病情所需,配备相应傣药,取冷药或热药包敷于患处进行治疗的傣医外治疗法。通过药物直接接触患处,并且包裹于患处,可以达到长时间缓解病痛,起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续筋接骨、清热解毒的功效。治疗骨折、跌打损伤,常用于风湿、类风湿、痛风、虫蛇咬伤、肿块、乳腺炎等,有冷包和热包两种。冷包:按病情所需,将配备好的傣药加酒或淘米水拌匀(不需要加热)直接包敷于患处,适用于新伤24 h以内的骨折或软组织挫伤;热包:按病情所需,将配备好的傣药加酒或淘米水拌匀加热,取出后待温度适宜时包敷于患处,适用于损伤24 h以后或骨冷不连、风湿骨痛等症[3]。

1.8 达雅(搽药疗法) 按病情所需,配备相应的傣药(多为鲜品),选择配备好的傣药油、药水、药酒搽涂患处进行治疗的方法。通过药物及适当力度涂搽患部,使药物更好的渗透并发挥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的功效达到疾病治疗的目的。用于治疗湿疹、接触性皮炎、皮癣、疔疮脓肿、风湿病、跌打损伤等病症。

1.9 烟熏疗法 按病情所需,配备相应的傣药,将药物共置于坑内,坑上放置竹床,将坑内药物点燃,燃烧出烟雾,令患者平躺于竹床上,盖好被子,接受药物熏蒸。通过燃烧药物,气如烟雾,烟雾满室,令口鼻肌肤接受烟雾的熏蒸。有祛风除邪,定惊醒神功效来治疗疾病。用于治疗神昏不语、高热昏厥,或不省人事、脉沉而口禁、无法服用汤药者。

2 筋经治疗

主要是药物、手法、器械从外施筋经而起效的治疗方法,常用方法如下。

2.1 闭(推拿按摩) 根据病情,用力适度,捏按患处。捏按根据傣医筋经循序的路线自上而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进行。捏按时间为40 min。傣医常配以口功疗法,以通过心理暗示达到止痛作用。按摩身体的经络穴位,可以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刺激内脏活动,消除疲劳,达到治病健身的目的。具有通气活血、舒筋骨、止疼的功效。治疗作用:用于治疗头痛、风湿病、肢体关节酸麻胀痛、颈腰椎病、消化不良、痛经等病症。保健作用:主要用于劳顿困倦、全身酸疼不适人群。

2.2 秧夯(脚踏热铁疗法) 医者赤脚蘸姜黄药水后快速踩在烧红的犁头上,接着又快速抬脚直接用足踏踩疼痛部位的方法。通过脚踏热铁,将热铁的热度转移到疼痛部位,通过热度及姜黄药水来缓解疼痛,具有温通气血、除风止痛的作用。用于治疗风湿病、类风湿病、中风偏瘫后遗症、老年性腰腿痛等病症。

2.3 剁(锤筋疗法)是傣医长期用于治疗冷热风湿病的常用方法,用木棒和木锤在患者身上进行有规律的定点敲打。通过锤击体表,能激发人体的经气,并通过经筋的传导,起到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脏腑机能、排除病邪的作用。特别对一些常见的慢性疾病,长期坚持锤击相应的部位同样能起到预防和治疗的作用。用于治疗感冒发痧,周身肌肉酸痛、风湿病、消化不良、肌肉痉挛、软组织挫伤等病症。

2.4 过(拔罐疗法) 根据病情选择适宜的火罐或水罐,边用傣药棉涂擦于患处,边要用梅花针叩刺皮肤,以不出血,皮肤微感热、疼痛为度。水罐法:一般应用竹罐。先将罐子放在锅内加药水或水煮沸,使用时罐子倾倒用镊子夹出,甩去水液,或用折叠的毛巾紧扪罐口,趁热按在扣刺后的皮肤上,即能吸住皮肤。火罐法:另取95%酒精棉点燃,在罐内旋绕数圈后,在梅花针刺后的部位留罐10 min左右的治疗方法。通过罐子在人体表面吸拔形成的负压,使皮肤表面溢出大量气泡,从而加强局部组织的气体交换;负压也使局部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变化和毛细血管破裂,少量血液进入组织间隙,从而产生淤血,对皮肤起到一种良性温热刺激。具有除风活血、消肿止痛的作用。用于治疗外伤淤血肿痛、风湿痹症、肌肉关节酸麻胀痛、疔疮脓肿等病症。

2.5 剔痧(除痧疗法) 痧症是由痧素疫疬、温热寒凉时毒,暑湿寒湿郁阻和重感秽浊之邪,侵袭肝脏而引起的一组急重症状。常见痧病有:风痧、丹痧、发痧、暑痧、吊脚痧、瘟热、冷痧、热痧、头只痧、脘痛痧、乌痧、产历痧、痧症。除痧疗法主要用于治疗冷痧症,包括:①放血除痧疗法以采血针、梅花针或三棱针刺疼痛部位,并用火罐拔于针刺部位至少量出血,以解除痧集聚凝结于某处而出现的突然剧痛、呕吐、全身发冷的冷痧症的一种外治法。通过刺激皮肤,利用负压作用,排除瘀血毒素,达到疾病治疗目的。用于治疗冷痧症以及风寒感冒、风湿痹症、中暑等病症。②呵痧(刮痧疗法):用苏木片或松木刮片、汤匙等在病人身体的施治部位上顺序刮动的治疗方法。通过刮试皮肤来刺激经络穴位,能够疏通经络、活血理气,化淤止痛,调动人体正气,驱邪外出。用于治疗冷、热痧症以及风寒感冒、风湿痹症、中暑等病症。③咱乎(滚热蛋除痧疗法) 药材和蛋用冷水浸泡30 min,煎煮1 h至蛋外壳变色。取煮好的温热蛋,不用去壳,用纱布包裹后趁热在头、额、胸背部及四肢、手足心反复滚动。此蛋凉后,放入药液加热,换另外一只热蛋在上述部位滚动,如此反复,滚至微出汗。通过热蛋直接接触皮肤,热蒸汽及药物通过毛孔进入肌肤腠理,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适用于伤风感冒、风寒咳嗽、高热无汗、全身麻木、头晕头痛等病症。④得痧(掋痧疔法) 在患者一定部位或穴位上,用手指将患者的皮肤反复捏扯,直至局部出现淤血为止。通过捏扯皮肤,将毒邪通过瘀血的形式排出体外,起到活血止痛、消肿散瘀的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适用于感受冷热之邪而引起的痧症。掋痧又分为扯痧、揪痧、挤痧及拍痧四种。

2.6 秧朗(踩背疗法) 医者用两足足掌或足跟,选用适宜的力度,利用踩压、揉按搓擦、滑推、颤抖等足法技巧,根据傣医筋经循行路线施于患者的腰背部及下肢后侧等部位,并运用双手握住吊杆调整足法力度踩揉患处的一种外治法。通过刺激经络部位,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的作用,达到治疗疾病、强身健体的作用。适用于腰背疼痛、风湿性腰痛及亚健康群体。

2.7 皇登(捶打疗法) 医者根据傣医筋经的循行路线,用木槌或棉槌、药槌、药包,按顺序在疼痛部位反复捶打,使其发红发热的一种外治疗法。通过捶击体表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通过筋经的传导,起到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脏腑机能、排除病邪的作用,达到疾病治疗的目的。适用于风湿病、类风湿病、中风偏瘫后遗症、老年性腰腿痛等病症。

2.8 麻油推捏诊疗 医者将藤油擦于患处,用拇指推按痛处,再用钝刀扣切疼痛部位至发红发热为度的一种外治疗法。通过麻油推捏来确诊经络阻塞部位、深浅、大小、疼痛程度及放射范围后,用钝刀的扣切力度刺激疼痛部位,起到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的作用,达到疾病治疗的目的。适用于风湿病、类风湿病、中风偏瘫后遗症、老年性腰腿痛、骨关节病、皮下结节等病症。

3 其他外治方法

3.1 正骨疗法 有研究[4]用准备好的滚烫的白开水倒入洗脸盆内,待热水自然冷却或用口功吹凉至不烫手为度,然后将患肢或骨伤部位浸泡在温水中或放平在盆边,将纱布浸湿反复浇洗患处,边浇洗边轻轻推揉、牵拉、按压正骨复位。手法轻重以病人耐受和不影响骨折的复位稳定为准(限闭合性骨折)。按摩复位完毕,敷上接骨傣药消炎膏(加热),外加小夹板固定。一般性骨折隔日按摩1次,特殊骨折如长骨粉碎性骨折和不稳定性骨折隔2日按摩1次。通过温水及适当按摩能降低局部神经兴奋,起到镇静止痛作用。既能使紧张挛缩的肌肉舒张利于血液循环,达到舒经活络、消肿化瘀的目的,又能使松弛无力的肌肉增加张力,以维持肌肉之间力的平衡,利于骨折的愈合。心理上使患者精神状态达到放松,也是不用进行麻醉的心理疗法之一。

3.2 抱(口功吹气疗法) 即口念经文,全身运气到口中,然后将气吹于发病疼痛部位。这一种特殊的方法,千百年来傣族人民用之治病,延用至今,在傣族民间仍然广泛传用。从所念的经文、面部表情的变化分析来看,属心理暗示疗法范畴[5]。适用于各类骨折损伤、出血、皮肤病及全身疼痛半身不遂等病症。对于骨折损伤的患者,一般以手法复位、口功吹气、按摩、夹板固定、功能锻炼等行为疗法为主,辅以傣药治疗。该方法患者接受度高,疗效较为满意[6]。

4 傣医外治法的临床应用

4.1 骨关节炎 玉腊波[7]用阿雅(洗药疗法)、果雅(包药疗法)治疗老年性骨关节炎38例。结果显效20例,占56.63 %;有效10例,占26.32 %;良效8例,占21.05%。

4.2 痛风性关节炎 玉罕[9]用果雅(包药疗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结果治愈27例,占77%,显效5例,占14%,有效3例,占9%,总有效率达100%。

4.3 肢体瘫痪 依专等[8]用暖雅(睡药疗法)治疗中风偏瘫、风湿痹证、周期性麻痹、酒精中毒、药物性瘫痪及其它原因所致瘫痪。根据不同的病症,选用不同的方药治疗249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5.46%。

4.4 痹证 邓群等[10]用烘雅(熏蒸疗法)治疗痹证。患者均诊断为“帕雅拢旧嘎”(冷风病)临床表现为典型的肢体关节、肌肉、筋骨肿胀痉挛疼痛。根据病情所需选配鲜品傣药治疗。50例患者中,临床治愈20例,显效15例,有效3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

4.5皮肤病 苏洁等[11]用达雅(搽药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结果为100例患者治愈50例,好转41例,未愈9例,总有效率为91%。

5 小结

傣医传统外治疗法历史悠久,目前在傣医临床治疗中应用广泛,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使用地区的局限性、关键技术环节经验性强、民间应用背景多样但研究基础较薄弱等。因此,笔者认为需重视收集与整理相关的诊疗技术及民间治疗经验,对各种治疗方法进行全面、深入地总结,进一步进行科学的评价与研究,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弘扬传统民族医药文化。

猜你喜欢
治疗法患处熏蒸
钢琴疗法
——钢琴演奏的魔力
硫酰氟熏蒸风险评估与应用(上)
——硫酰氟熏蒸应用技术
不同根管治疗法应用于牙髓炎治疗的临床疗效对照研究
中医外治功能带的建设思索与实践
熏艾草
治疥疮
艾叶熏蒸治疗肌紧张性偏头痛
治斑秃
甲醇和乙醇熏蒸法对直喷柴油机气体和颗粒排放的影响
宠物治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