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滨教授运用药对组合思想治疗心力衰竭经验∗

2020-01-13 08:40指导周亚滨
中国中医急症 2020年4期
关键词:药理利水心衰

王 颖 刘 睿 指导 周亚滨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心力衰竭发病与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等疾病密切相关,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以射血能力受损和(或)心室充盈为主要特征,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临床上一般以肺循环瘀血,即左心衰竭表现较为多见。根据中国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心力衰竭发病率大约为0.9%,其中50%的心力衰竭患者最终会发生心源性猝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在药物治疗方面,现代医学主要以ACEI、β受体阻滞剂及醛固酮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即“金三角”治疗方案,疗效较为明显,但是患者远期的死亡率并未降低,5年的死亡率大致为50%左右[2]。心衰在中医学属“心水”“水肿”等范畴,认为其病因病机主要是心病日久,阳气虚衰,气滞血瘀水停而致疾病发生,为本虚标实之证,心气(阳)亏虚为本,气滞、瘀血、水停为标[3]。故在治疗上中医学以温补心阳、活血化瘀利水为主要的治疗方法,配以化痰诸法,根据邪正关系,采取或补或攻或攻补兼施的治疗原则,疗效显著[4]。药对,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药物的性味、归经及功效相结合,将功用相近或相似的两味药配伍应用的组合,虽然配合简单,应用得当却能恰中病机,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

周亚滨教授为黑龙江省名中医、“头雁”团队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其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对于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有独到的见解,经验丰富。笔者师承周亚滨教授,并随其跟诊学习,对于循环系统中常见病的中医诊疗有一定的体会,尤其对于周师运用药对思想治疗心力衰竭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现将周师有效而独特的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周师常言,虽然在中医古籍中无“心力衰竭”这个病名的记载,但是周师根据多年的临证经验,将其归属为“喘证”“水肿”等证的范畴。周师认为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主要为心气(阳)不足,气滞血瘀水停,病位在心,与肺、脾、肾等脏器密切相关,其中气(阳)虚衰为发病之本,气滞、血瘀、水停为发病之标,治疗常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为基本的治疗原则。若出现其他兼症,则在此基础上辨证加减治疗。正如《伤寒治例》中载“气虚饮停,阳气内虚,则心下空虚也”,充分说明本病发病首要原因在于正气亏虚[5]。心为君主之官,居于胸中,主血脉,为阳中之阳,气血的正常运行有赖于心气(阳)的推动及温煦作用,久病之人,正气虚于内,心气亏虚,气血运行无力。从五行理论来说,心属火,脾属土,火生土,心气不足,母病及子,则脾胃功能失调,而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化生之源,一方面气血化生不足,亦会加重心气的亏虚,出现胸闷,气短,乏力,动则尤甚等症状;另一方面,脾胃主运化,脾胃功能受损,无力运化水湿,水饮内停,聚于胸中,阻碍气机,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生,凝于脉道,痹阻于心,则出现胸痛,固定不移,入夜尤甚及周身浮肿等表现。此外脾土居于中心,滋养全身,生肺金,肺金不足,肺宣发、肃降失职,治节无权,导致水津失布、痰饮内停,则出现咳嗽、咯痰、气促等心衰症状。而心肾同源,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内寄元阴元阳,肾精亏虚,命门火衰,温煦功能失调,不能上济于心,心阳不振,则出现形寒,肢冷等症。总之,周师认为,心衰的病位主要在于心,涉及肺脾肾等脏,在治疗上以温补心气(阳),活血化瘀利水为其基本的治疗大法。

2 药对配伍的理论基础

方剂的配伍是中医治病防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广大医者普遍认为单味中药是方剂应用和研究的基础,药对的应用更是作为桥梁联系了方剂和单味中药的关系。药对在临床上应用历史悠久,是中医学特有的治疗思想,是历代中医药学家经过长期反复的临证经验总结出来的,是中药复方组成中的核心配伍关系,它基本可以提现出中药复方的主治方向、病机特征及治则治法。中药药对又称对药、姐妹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半夏、秫米药对的记载。药对是指在临证时常将两味固定的药物配合使用,而这两味药物经过组合使用后,既可以达到增强药效的作用,又可起到相互制约、相互佐制而减少药物毒副作用的效果。目前在临床上有许多的经典案例都可以佐证中药药对具有良好的疗效,并且大规模的现代研究都已证实了药对是具有多靶点,多途径,多层面调控相关信号通道的作用[6]。周师不断学习并总结前人经验,同时结合自己多年临证经验,总结了治疗心力衰竭常用的药对,现将周师运用药对思想简单分述如下。

3 常用药对

收集整理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亚滨教授门诊治疗的心力衰竭117例患者病案,规范药名后,将数据导入Excel表格,再运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得到的。

3.1 黄芪、党参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健脾、利水消肿等功效,正如《医学衷中参西录》载“黄芪既能补气,兼能生气,尤善治中气下陷之证”。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有效成分可以通过调节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来激活受体γ的辅助激活因子1α(PGC-1α)信号介导的能量合成,使得ATP/AMP比值增加、FFA含量降低,具有改善心功能,防止心脏扩大的作用[7]。党参味甘性平,入脾胃经,具有健脾补肺、益气补中等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胸闷、气短、乏力等脾肺气虚之证。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党参可以不同程度地改善左心功能、改善心脏的能量代谢,对缺血的心肌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8]。周师认为两者(黄芪30~50 g、党参15 g)相须为用可以明显增强补益的作用,故心衰出现胸闷、气短、乏力等症时,周师常将二者相配伍使用。

3.2 桔梗、升麻 桔梗味辛苦,归肺经,具有宣肺、祛痰等功效,能载药上行,开胸中之气,临床上主要用于胸闷不畅,咳嗽、咯痰等症[9]。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桔梗有效成分无论在体内或是体外均能增加大鼠呼吸道黏蛋白的释放,从而发挥化痰止咳的作用[10]。升麻味辛,气轻味薄,入脾胃经,善引阳明之气自右上升,为升阳举陷要药。周师认为两者(桔梗10 g,升麻10 g)均具有升提阳气的作用,相须为用则作用更显,故心衰出现胸中气窒、气短不足以息等症时,周师常将二者相配伍使用。

3.3 肉桂、干姜 肉桂味甘,性热气厚,守而不走,温补之力较强,尤善温补先天肾阳,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胸闷、四肢不温等心肾阳虚之证。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肉桂具有减少氧化应激和活性氧自由基的作用,亦具有抗炎的作用,可以明显改善心肌的缺血,保护受损的心肌[11]。干姜味辛,性热,归心、肺、脾胃、肾经,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等功效,临床上亦用于胸闷,心腹冷痛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干姜提取物可以改善心肌舒缩功能,具有保护心功能减轻心衰症状的作用[12]。周师认为两者(肉桂10 g,干姜15 g)均具有温补心阳的作用,相须为用则温补之力更显,故心衰出现胸闷,心腹冷痛等症时,周师常将二者相配伍使用。

3.4 白术、茯苓 白术味甘苦,性温,归脾、胃经,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等功效,正如《医学启源》中记载:白术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脾虚痰饮眩悸,水肿等症[13]。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术有效成分白术多糖有类似于肾上腺素作用,可以明显增强心肌的收缩功能[14]。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脾经,具有健脾宁心,利水渗湿等功效。《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茯苓为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之上品,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水肿尿少、惊悸失眠等症[15]。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茯苓有效成分可以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具有降低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的作用[16]。周师认为两者(白术15 g,茯苓15 g)相须为用具有明显的健脾利水作用,故心衰出现脾肾阳虚、水饮内停、小便不利等症时,周师常将二者相配伍使用。

3.5 萹蓄、瞿麦 萹蓄味苦,性微寒,归膀胱经,具有利尿通淋等功效,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淋沥涩痛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萹蓄有效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降压的作用,对于心血管疾病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17]。瞿麦味苦,性寒,归心、小肠经,具有利尿通淋,破血通经等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小便不通、尿路感染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瞿麦有效成分可以抑制人体B细胞免疫球蛋白的分泌,具有抗免疫的作用,此外亦具有利尿、降压等保护心脏的作用[18]。周师认为两者(萹蓄30 g,瞿麦30 g)相须为用可以明显增强利尿的作用,故心衰出现四肢浮肿,小便不利等症时,周师常将二者相配伍使用。

3.6 大腹皮、葶苈子 大腹皮性微温,味辛,归脾胃、大、小肠经,首载于《开宝本草》,具有利水消肿,下气宽中等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腹内水肿、腹胀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腹皮可以治疗各种类型的胸水、腹水[19]。葶苈子味苦辛、性寒,归肺、膀胱经,具有泻肺逐水、止咳平喘等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痰涎壅肺之喘咳,水肿,小便不利等症[20]。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葶苈子有效成分可以保护缺血心肌,改善心力衰竭大鼠各项心功能指标[21]。周师认为两者(大腹皮30 g,葶苈子30 g)相须为用可以明显增强利水消肿的作用,故心衰出现胸水、腹水,小便不利等时,周师常将二者相配伍使用。

3.7 丹参、川芎 丹参味苦,性微寒,具有活血祛瘀、除烦安神之功,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瘀血阻滞而致的胸闷痛,心悸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丹参提取物丹参酮ⅡA、丹酚酸B等均可从不同程度发挥保护心血管疾病的作用[22]。川芎味辛,性温,为血中之气药,主要用于治疗气滞血瘀之胸胁部疼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川芎有效成分川芎嗪可以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有利于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周师认为两者(丹参20 g,川芎15 g)相须为用可以明显增强活血化瘀,有通经止痛的作用,故心衰出现胸痛、固定不移之血瘀等症时,周师常将二者相配伍使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周师认为心力衰竭的发生多与心气(阳)亏虚,气滞、瘀血、水停等因素有关,在治疗时多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为基本大法,贯穿疾病的始终。周师临证时能洞悉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病机,十分重视药对的应用,深研药性,认为药对配伍应用具有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作用,同时参考现代药理研究,灵活运用黄芪-党参,桔梗-升麻,肉桂-干姜,白术-茯苓,萹蓄-瞿麦,大腹皮-葶苈子,丹参-川芎等药对,紧扣主证,疗效独特。

本文仅简单举例几对治疗心力衰竭的药对,而周师临证时并不仅仅拘泥于此,若出现其他不适的症状时,则在详细的辨证基础上加一味或者几味共同组成一首复方以治疗心力衰竭的不同证型。周亚滨教授运用药对思想治疗心力衰竭,值得学习并思考总结。

猜你喜欢
药理利水心衰
老人气短、浮肿、乏力,警惕慢性心衰
国外心衰患者二元关系的研究进展
黄芩的药理分析及临床应用探讨
黄芩的药理分析及临床应用探讨
大型学术著作《药理研究方法学》出版发行
睡眠质量与心衰风险密切相关
金莲花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讨论每天短时连续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衰
益气活血利水复方塌渍治疗大鼠深静脉血栓的实验研究
复方葶苈子汤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