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阳东寿长河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社区关系与共管的主要实践途径探讨

2020-01-13 23:58何翰林刘嘉炜但新球罗金龙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20年4期
关键词:共管红树林长河

何翰林,刘嘉炜,但新球,卢 立,张 龙,罗金龙

(1.广东阳东寿长河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管护中心,广东 阳江 529900;2.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环发新技术公司,长沙 410014;3.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南调查规划设计院,长沙 410014)

包括湿地公园在内的保护地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它们大部分是与周边的社区形成复杂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在管理上,形成了一个特别的模式——社区共管,社区共管方法在21世纪初引入我国,并广泛应用于自然资源保护领域。

将社区共管的理念应用于湿地公园还处于起步阶段,作为湿地公园的管理者,我们在实际管理中,感到处理好与周边社区的关系,是湿地公园管理的关键,因此,我们项目组按照目前自然保护地社区共管的理念,对广东阳东寿长河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周边的社区进行了科学的调查,包括社区与湿地公园的关系、湿地公园建设给社区带来的正面与负面影响、社区参与湿地公园建设与管理的意愿、希望政府或者湿地公园管理机构给社区的支持等内容。通过调查,与社区共同制定了不同社区协调发展和社区共管的对策措施[1-3]。

1 周边社区关系调查

广东阳东寿长河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所在的阳东区位于广东省西南沿海、珠江三角洲西缘,全区东西长61.4 km、南北长62.5 km,陆地面积1 830 km2,水域 2 286 km2。湿地公园位于阳东区东南部,周边共有 11 个行政村,分别为三山村、表竹村、东安村、乌石村、赤坎村、沙岗村、寿长村、三丫村、良洞村、双安村和莲北村。其中,双安村委会的双门村和良洞村为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区试点村。

我们选择了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寿长村、良洞村、莲北村和东安村进行调查和研究。

1.1 寿长村

寿长村委会位于阳东区大沟镇东南偏东方,莅临沿海,有耕地面积66.67 hm2。村户籍人口3 600人,常住人口2 000人。下辖下村、李屋村、新村、曾屋村、顶头村和浮沙村6个自然村。村里的特色产业主要有寿长蚝、寿长番薯和寿长眉豆。村集体经济收入19万元。村委会于1999年建立,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现有“两委”干部5人,党员108名。

1)寿长村与湿地公园的关系。寿长村是湿地公园附近最大的行政村,紧邻湿地公园保育区。村内存有大规模养殖生蚝现象,但蚝排养殖处于湿地公园合理利用区内,村内鱼塘养殖也处于湿地公园外缘。村民主要以打渔到村内农贸市场售卖维持生计。

2)湿地公园建设给社区带来的负面影响。湿地公园的建设,控制了在湿地公园内蚝排养殖的规模,导致村民养殖收入减少;由于保护红树林,寿长村的水塘养殖业也受到影响。

3)湿地公园给社区产生的正面影响。湿地公园的建设有效改善了村内生态环境、提升了水质、增加了物种数量;公园建设、政府投入可以解决富余劳动力就业出路。

4)意愿参与湿地公园项目。村民愿意参与旅游业的发展,其中退休老党员、老干部愿意参与到红树林的保护行动中,村民会自发参与护鸟行动。

5)希望政府和湿地公园提供的支持。当地村民一是希望政府尽快将湿地公园建设好,引进大量游客,打造一条龙的旅游服务业;二是希望湿地公园能提供先进的生蚝养殖技术;三是希望湿地公园能够提供优质、便捷的销售平台,帮助村民销售寿长蚝、寿长番薯和寿长眉豆,以增加社区居民收入;四是希望能够抓住广东滨海公路(东平至雅韶段)建设的契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粤西后花园,与新洲温泉、东平滨海和海头湾,三点抱团式发展,并与园区内生蚝养殖业共同发展,打造成园内特色旅游项目,发展与渔民出海、游船观光、海上蚝排烧烤、垂钓和农家乐等项目;五是近年来寿长河下游两岸河床不断抬高,且受台风影响,容易受到海水倒灌,希望能够在两岸修理防洪堤,建设碧道。

1.2 良洞村

良洞村位于东平镇北面,地理环境优越,背靠狮子山,面临寿长河,交通十分便利,村内既有清静悠长的巷径,又有古韵盎然的碉楼,且空气清新、绿树成荫、民风淳朴。寿长河从村前缓缓流入南海,村前有一片红树林,常常可见成群的白鹭低飞。

全村以李姓为主,500多年前由南雄珠矾巷迁居而来。全村面积5 km2,有耕地面积247 hm2、林地面积402.73 hm2、鱼虾围养殖面积89.13 hm2、滩涂养殖面积34 hm2。下辖18个村民小组,共有1 012户4 038人,初中文化以上人口1 500人,外出务工人数1 800人。现有村“两委”干部10名,党员127名。村民收入主要以水稻种植、海淡水养殖以及外出务工为主。去年村集体收入23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2 500元。

1)与湿地公园的关系。良洞村距湿地公园保育区约1 km,村内老式民宅居多,可为湿地公园旅游提供基础设施保障;利用湿地水资源开展鱼塘养殖现象较多;有“良洞村旅外乡亲联谊会”组织,秉着“爱乡爱土、关注建设”为宗旨,良洞村联谊会一直致力于开展外出同乡之间的联谊活动,互通信息,共叙乡情,出谋划策,共同为家乡建设和发展做贡献。湿地公园可协同联谊会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共同开展湿地公园社区共管。

2)湿地公园给社区带来的正面影响。湿地公园的建设为村民提供了散步、休闲、欣赏美景的场所,明显改善了环境质量,同时公园内建设的道路方便了社区居民出行。

3)参与湿地公园共建的意愿。社区愿意组织村干部对红树林进行巡护,也愿意组织社区居民为湿地公园建设提供有偿服务。

4)希望政府和湿地公园提供的支持。村民均支持湿地公园的建设,并迫切希望湿地公园早日建设完成;希望湿地公园与政府能为村内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就业岗位;为了给湿地公园建设让路,将原用电线路高度增加,希望政府和湿地公园予以资金补偿。

1.3 莲北村

莲北村位于东平镇西北部,全村总面积5 km2,下辖莲浪村、那黑村、北政一村、北政二村、北政三村、北政四村等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68户3 327人,有耕地面积水田85.87 hm2、旱地127.47 hm2,以及山地、围塘、滩涂面积566.67 hm2。主要产业有水稻、水果、蔬菜种植、对虾养殖和瓜咸等。村集体固定收入5 500元,村民人均收入11 000元。村委会于1999年建立,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现在“两委”干部6名,党员66名。

1)与湿地公园关系。莲北村紧邻寿长河国家湿地公园保育区,村内红树林面积最大;早在40年代就存在养蚝的生产活动,村内大规模的蚝排为湿地鸟类提供了驻足地;村内有诸多古树,为湿地旅游提供了景观资源和文化基础。

2)湿地公园给社区带来的负面影响。湿地公园的建设限制了蚝排的规模,并且阻碍了防洪堤的建设进度,造成洪涝灾害隐患。

3)湿地公园给社区带来的正面影响。湿地公园的建设使得鸟类数量增多,红树林底栖生物种类增加;红树林的保护,为社区起到了防风、防洪的作用。

4)意愿参与湿地公园项目。村民愿意参与旅游业的发展,愿意组织志愿者展开湿地公园科普宣教活动,并组织老党员、老干部开展党支部活动进行红树林的保护工作。

5)希望政府和湿地公园提供的支持。村民希望政府能够在村内大力发展旅游行业,希望湿地公园将社区共管站设立在村内,同时希望政府加快防洪堤的建设进度,避免雨季时鱼塘被淹。

1.4 东安村

东村隶属于新州镇东安村委会,是新州镇最大的自然村,位于镇的西边,有453户1 607人。有水田面积86.67 hm2,适宜种植水稻、花生、玉米等农作物;有咸水养殖围50 hm2,适宜养殖虾、鱼、蟹。

1)与湿地公园关系。东安村位于寿长河国家湿地公园上游支流处,该村有较大面积的红树林;村内有集中养殖现象,可能存在养殖污染;湿地公园合理利用区已全部实现退养种菜、种莲。

2)湿地公园给社区带来的负面影响。部分群众认为影响到原来的生产方式。

3)湿地公园给社区带来的正面影响。湿地公园的建设改善了空气质量,提供了更多休闲机会,增加了社区基础设施,丰富了鸟类数量及种类。

4)意愿参与湿地公园建设管理的项目和方向。村民愿意与政府和湿地公园一起建设红树林,愿意参与巡护,杜绝捕鸟现象的发生;并支持红树林的保护,做到无人毁坏红树林;同时大部分村民均愿意参与湿地公园科普宣教工作,呼吁大家共同保护红树林。

5)希望政府和湿地公园给予的支持。希望政府帮助东村村落实美丽乡村建设,加强村内绿化,并能将村内的堤围加高加宽。

2 各典型社区协调发展对策

2.1 寿长村协调发展对策

一是寿长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尽量用社区劳力和植物材料;二是将寿长村作为湿地公园的共管社区,成立共管委员会共同管理湿地公园;三是树立“阳东寿长河国家湿地公园寿长村示范社区”铭牌,为村内旅游业发展提供基础;四是湿地公园协助社区共建“阳东寿长河国家湿地公园自然商店”,增加寿长蚝、寿长番薯和寿长眉豆等特产的高品质输出。

2.2 良洞村协调发展对策

一是依托良洞村特有的废弃老式建筑群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良洞村旅外乡亲联谊会共同建设生态旅游度假村;二是与社区共建一个示范区,编制社区发展规划;三是政府重视该类型“以河为生”社区的可持续生计问题,提供更广的就业渠道;四是支持资助老年志愿者开展护河、护林、护鸟等活动。

2.3 莲北村协调发展对策

一是莲北村联合湿地公园共同探索合理利用区共建途径;二是因社区群众对湿地公园了解不深,需加大宣传力度,普及湿地基础知识;三是允许和科学规划村民自然捕捞,并让其成为一种“文化”而存在,也可进行参与式、观光式捕捞,提高莲北村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四是涉及到寿长河、社区的各类规划积极听取社区干部、群众的意见(社区调研中,社区干部群众要求),提高决策社区参与的程序,这也是国家对于规划的新要求。

2.4 东村协调发展对策

一是鼓励社区发展生态农业,融资或引进社会资金进行养殖业的发展;二是湿地公园建设和红树林保护工作使用当地劳动力,解决社区内劳动力就业问题,吸纳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提高群众幸福感。

3 社区共管的主要实践途径

3.1 建设生态社区

在湿地公园周边选择条件合适,社区积极性高的社区,建设生态社区。建立生态社区后,在湿地公园机构内设社区事务科,处理涉及生态村的日常事务。制定生态村社区发展示范规划,创立社区参与机制,凡是涉及社区居民的重大决策,给社区居民提供参与、知情机会,使湿地公园和社区的管理更加透明化。

3.2 建立联合共管机构

在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湿地公园应该与社区建立联合管理委员会,制定相关工作章程。联合管理委员会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实施社区共管的思路与方法,协调、解决湿地公园建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此外,还可以由湿地公园出管护费,联合组建管护队,共同管护湿地公园的自然资源。

3.3 加强社区基础建设

湿地公园应该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协调有关部门扶助、筹资支持社区完善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在环境卫生方面,湿地公园通过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社区改水改厕,建设垃圾处理池、沼气池和无害化厕所。

3.4 合适的社区共管宣传

湿地公园应积极利用各种渠道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工作,特别要针对学生及村民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使自然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并主动加入到湿地公园保护行列中。如制作有关湿地公园动植物资源、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内容的宣传片,定期到社区组织播放;制作宣传挂历和宣传资料免费发放到每家每户等措施。

3.5 做好生态补偿工作

与社区内各村民小组签定资源管护和生态补偿协议,争取把所有林地纳入国家或者地方生态公益林,同时也要开展水资源生态补偿。协调好湿地公园与区内群众关系,对于因野生动物造成的农作物损失,经核实后,应每年对社区居民进行赔偿。

3.6 促进社区的广泛参与

为了提高社区参与湿地公园管理的积极性,增加农户收入,在日常工作中,要组织和吸纳居民参与到湿地公园内的基本建设和保护管理工作中来,特别重视妇女、贫困人口等弱势群体对社区共管的认识和参与。

3.7 做好社区内村干部与居民的协调沟通

湿地公园工作人员要不定期下到辖区内与村干部座谈,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在聘请护林员时,充分征求当地村委及居民的意见。

3.8 发挥村小组长管理当地群众的优势

村小组长在社区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他们熟悉社区基本情况,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因此,应该在社区共管委员会的领导下,积极发挥村委班子对村小组长的领导,充分调动村小组长的优势,确保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破坏湿地资源的不法行为,及时向湿地公园管理机构和有关部门汇报,将各种隐患控制在萌芽状态。

3.9 建立和完善互动管护机制

在实施社区共管的过程中,湿地公园与社区村民一起制定和完善湿地公园及周围社区共同管理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互动管护机制,如巡护人员的定期检查制度、巡护及与林权所有者互通信息的走访机制,以及湿地公园保护地与村委的联防机制等。

3.10 社区培训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环境保护和湿地保护的教育培训,主要对社区群众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以提高群众环境保护的思想觉悟,自发地参与到湿地保护中来;二是生产经营、管理培训,主要把一些先进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理念、思路引进给社区群众,以期改变群众的观念,用比较先进的理念、思路来武装社区群众;三是生产技术、技能培训,主要把一些先进的、实用的和具体的生产技术、技能传授给社区群众;四是搞好湿地农业技术推广,湿地公园要充分利用区域生态资源,引导村民发展林下经济、湿地农业等合适的小型特色生产,增加收入。此外,还应该积极践行培训,组织社区群众到外地参观学习,搞好湿地农业技术推广,积极争取各类支持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项目。

4 结论与探讨

1)与湿地公园距离越近,关系密切的社区,参与社区调查的意愿更高,对湿地公园带来的正面影响体验和反映更多,参与意识更强。负面情绪集中在湿地公园试点建设以来,控制了蚝排以及水塘养殖的数量,阻碍了社区经济的发展,但对良好的生态环境抱以美好的希冀。

2)与寿长河距离较远的社区,对寿长河的功能、影响感受不深,多关注本社区的关键问题,社区与湿地保护不存在明显冲突、矛盾,部分社区对湿地公园了解不深,需加强宣传。

3)通过社区调查,社区居民对于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非常感兴趣,并且抱以强烈的愿望参与到社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各社区应结合各自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协同湿地公园合理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4)调研发现,各社区内均存在大面积水塘养殖产业,且都在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前集中承包给个体经营。此类现象是长期以来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各承包户的土地合同最短至十年后到期。在新形势下,红树林的保护和增植行动迫在眉睫,如何处理好退养增植问题,是当下政府和湿地公园管理部门亟需解决的问题。在不损害社区经济发展的同时,扩大红树林面积,恢复自然资源,是往后湿地公园发展的工作重点。

猜你喜欢
共管红树林长河
日落长河
藏着宝藏的红树林
祈年
海岸卫士——红树林
共管账户在跨境股权交易中的运用
把孩子带入书的海洋
走过红树林
日本否认欲与俄“共管”北方四岛
叶云岳:半生筑起创新长河
红树林沼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