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湃孙女:和澳门一起回归的是人心

2020-01-13 09:47杨学义
环球人物 2020年1期
关键词:分社人心澳门

杨学义

彭伊娜 1959年5月出生,廣东省汕尾市海丰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彭湃烈士的孙女。1979年从暨南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到南方日报工作,1988年到新华社澳门分社,参与澳门回归过渡期的一系列工作,2000年调至深圳报业集团。

1988年11月20日,当彭伊娜跨过拱北海关,第一次踏上澳门的土地时,心中默念“儿子,等着妈妈,两年后就回来”。而最终,当她真正回到内地工作时,已是13年后的2000年,儿子从襁褓中8个月大的婴儿变成了13岁的少年。

“我至今记得,临走那几天,有一种撕心裂肺的感觉。”彭伊娜说,尤其是离开家时,儿子从被窝中爬出,发出“妈妈、妈妈”的声音,那一刹那,初为人母的她再也控制不住强忍的泪水。而她还是义无反顾地走了,她明白,这场母子分别,是为了一次意义更崇高的母子重逢——澳门回归祖国。

人心不是争取来的,是换来的

1987年4月13日,中葡两国正式签署联合声明,向世界宣告中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从那一天起,澳门回归进入倒计时。同年9月,新华社澳门分社在澳门正式挂牌成立。

“那时,在澳门有‘大新华社概念。”彭伊娜说,由于澳门当时尚处于葡萄牙管制下,中国政府无法在澳门设立官方机构,所以就借用新华社澳门分社的名义,开展澳门回归的相关工作。彭伊娜进入了澳门分社宣教文体部,进行社会调研,这对澳门基本法的起草以及回归政策方针的制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她和诸多同事还有一个格外重要的任务——做好人心回归工作。

这项工作并不好做。“过海关时,从服装上几乎就一眼可以看出内地人和澳门人。”两地的明显差异,让彼此产生过不少误解。内地改革开放不久,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所以澳门人普遍还在观望,内地有没有能力管好澳门”。而在内地人心中,包括在彭伊娜想象中,澳门是一片“黄赌毒”聚集地。“真正到了澳门之后,才发现这里就像是一个宁静的欧洲小镇,生活舒适安逸。”亲身感受到这些,让彭伊娜和同事更加意识到,加强两地了解,特别是让澳门同胞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内地,格外重要。

在后来的十多年里,彭伊娜带着澳门各界人士组成的代表团,走遍内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让她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她刚到澳门不久组织的一次澳门新闻访问团参观西藏活动。受当时国内一些风波的影响,这个行程一度引发担忧,但在澳门分社的争取下,最后还是成行了。“那时建立信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最后不去,会有人觉得你是否有东西藏着掖着,怕给别人看?这种交流刚刚开始,涉及信任的基础,对后面工作的长期开展都有影响。”顶着巨大的压力,彭伊娜随宣教文体部部长,带着代表团出发了。

到拉萨后,从时任主要领导到西藏喇嘛、翻身农奴,代表团接触到了西藏各界。有一次,彭伊娜和代表团走在去往日喀则偏僻的山路上,看到山底下有一座房子,“能不能停车,我们走过去看看?”一名访问团记者临时提议,得到了所有人的附议,彭伊娜让司机停车,访问团走到了山脚下,采访房子的主人。“类似这样的事情,在那次访问中还有很多,回到澳门,这些都变成了一篇篇报道,改变了澳门同胞对内地的观感和印象。”彭伊娜说,那次集中报道后不久,就有澳门慈善家捐资到西藏,建设希望小学,成为一段佳话。

从1988年9月澳门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名单公布,到1993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4年多的时间里,澳门基本法的起草过程也是一个人心回归的过程。“当时要协调澳门各界,充分考虑到他们的诉求。”彭伊娜记得,整个过程有一些反复,要在社会上发动咨询工作,逐条起草,起草完后,还要到社会倾听意见,来回几轮后,才能形成草案。不过,过程虽然繁复,但这种透明细致的操作,加强了澳门各界的参与和信任,也加强了同澳门同胞的沟通与联系。“人心回归工作,就是从那时开始,一点一滴做起来的。”彭伊娜说。

时任新华社澳门分社副社长宗光耀有一项爱好——打太极拳。每天清晨,他都会出现在公园打太极。坚持时间长了,每天晨练的人便围拢起来,和他一起练起来,后来又渐渐发展成一个群体。“我是亲眼见证,宗副社长将太极拳带到了社区,并以这种方式和澳门同胞们打成一片。彼此了解,才能凝聚人心。”彭伊娜说。

经过一段时间,彭伊娜发现,每个澳门人都有强烈的身份归属感。“澳门在几百年的发展中,形成稳定社会的主要途径有三个:社团、慈善组织和宗教。”其中社团的地位尤其突出,甚至有人称澳门为“社团社会”。“这些社团,有以爱好为内容的,比如戏曲、美术、舞蹈;有以同乡会为主的,不同籍贯的人加入不同社团;有以行业为主的,比如蛋业协会;有街坊社团,以你住在哪里界定归属。”彭伊娜说,一个人往往由于身上的多重身份,加入好几个不同的社团,并以这种方式维系社会关系。社团也是民众的发声渠道,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回归中,澳门基本法起草推广、回归问题的调研、特区政府及行政长官的产生,以及庆祝澳门回归祖国的各项活动,都与各种社团组织的参与分不开。彭伊娜通过走进社团,有机会接触到了澳门各界名流和普罗大众。

“这样的社会结构,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有人情味。”几年前,彭伊娜接到一个来自澳门的电话,是澳门文化界的一个朋友打来的,“说来惭愧,我都快忘记当年做过什么事了,他还没有忘记。他对我说,自己收拾旧东西时,翻到通讯录,就试着给我打来,最后他说,听到我的声音,回忆起很多往事,很想念我。”而那时,彭伊娜已经十多年没有见过这位老朋友了。不久之后,这位老朋友带着一帮老相识来深圳找到彭伊娜,叙旧情,让她深受感动。“澳门人是很长情的!”

1999年,彭伊娜拍下何厚铧报名参选澳门特区行政长官的一幕。

猜你喜欢
分社人心澳门
自由
最冷不过人心,最暖也不过人心
漫画哲理
学会秘书处参加CCS广州分社召开的辖区国内船设计质量研讨暨集中审图宣贯会
澳门回归日
软糯甜美 俘获人心
法新社进入朝鲜
增强信用社分社管理力度,推动市区经济发展
99澳门
新华社青年团分社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