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圈“红桃皇后”,舔石头知水量

2020-01-13 09:47臧运卓
环球人物 2020年1期
关键词:水文地质泉水济南

臧运卓

秋风吹落一地金黄,她随手一拍,惊喜“满地都是小星星”;午后下起淅沥的小雨,她脱掉鞋子打起赤脚,感叹“雨飘落在光脚上,舒适了时光”;连家中绿萝干得只剩下三片叶子时,她都能满怀期待,说出“我依然相信你能够绿满盆,因为春天已经来了”。翻看这样的朋友圈,记者很难相信,主人竟是一位过了天命之年的地质专家。

“哈哈,那搞地质的该是什么形象?五大三粗鲁莽汉?”朋友圈主人、山东省地质调查院研究员杨丽芝的反问让记者哑然失笑。或许,安全帽、小锤头、外加冲锋衣的“标配”只是外行人赋予地质工作者的刻板印象,仅仅停留在表层,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永不枯竭的好奇心才是成就一位优秀地质人的本质所在。“我才50多一点,还能再干30年,不然怎么叫‘为地质献一生?”半百年纪,绝大多数地质人早已告别一线,甚至已经进入颐养天年的人生新阶段,杨丽芝依旧豪情满怀。

让杨丽芝走红网络的舔石头照片。(本文图片均由吴文峰 / 摄)

土方法解决大问题

和杨丽芝见面,是在她的办公室。虽然叫办公室,但杨丽芝的主战场并不在这儿,一年365天,她有超过300天都在野外作业。窗台上整排的吊兰暴露了这一内情,吊兰耐旱、好养活,长时间没人照顾,依旧能够绿意盎然。角落里,堆放着几方砚台大小的深灰色石头,这正是记者此行前来的目的。

就在不久前,杨丽芝因为石头火了。钻井旁,她随手抱起一块刚刚“出土”的石头,伸出舌头舔舐。這幅“女博士舔石头测水量”的照片传遍网络,该话题在微博短期阅读量达到8000多万,杨丽芝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有人质疑她作秀,“没有专业仪器,仅凭感觉,怎么能测出水量?”更多的人是好奇,“测的是什么的水量?为什么可以靠舔石头测出来呢?”

就在记者要向她一探究竟的时候,杨丽芝的“90后”小同事走了进来,问:“杨工,口感我还是分辨不清,您能再教教我吗?”于是,照片上的那一幕再现了。杨丽芝指导小同事:“你再对比一下,砂质的能储水,如果觉得黏,那就是泥质的,不储水。”小同事抱起石头,仔细体味舌尖上的细微区别。记者方才听出些门道,原来,杨丽芝要靠舌头去辨别的,并不是石头中水的含量,而是石头的材质。

常年奋战在“找水”一线的杨丽芝有自己的经验,通过舌头的触感以及湿印判断石头的结构构成。如果湿印很快消失,说明石头颗粒结构粗,含水量相对较高;湿印消失得慢,说明石头颗粒结构致密,水分子不易储存,含水量相对较少;如果黏舌头,含水量就更少。

“常规作业时,含水量的检测要依靠酸性试剂,但勘探现场往往在偏远山区,仪器和制剂很难随身携带。测不出岩层含水量,就没办法判断地下水存储情况,也就无法知道钻井打到了哪个岩层,这种时候,只有依靠土方法来解决大问题。”2014年,杨丽芝承担“山东省1:5万水文地质普查”工作,在沂蒙山区勘探现场进行调研时,一处钻井旁,她不自觉地蹲下,随手抱起一块刚被打碎带出的地下岩芯舔舐。常年跟踪报道地质新闻的随行记者吴文峰恰巧捕捉到这一幕。2019年,在地质出版社举办的“寻找最美资源人”摄影展中,吴文峰将照片作为参赛作品投送,让杨丽芝意外成为“网红”。

就在记者采访杨丽芝的过程中,吴文峰带来一个好消息——由于长时间野外作业,地质工作者缺少娱乐方式,打扑克成为他们调节气氛的最佳选择,因此出版社决定将此次摄影展的获奖作品印制成有地质人特色的扑克牌,并将“红桃皇后”的位置留给了杨丽芝。

从“丽伢子”到杨博士,再到杨工、杨局长,杨丽芝已经在水文地质行业跋涉半生,足迹踏遍祖国的山川大河,为城市建设及保水工作出谋划策,为乡村储水和水环境治理倾洒心血,是名副其实的地质“红桃皇后”。

女地质队员该有的模样

和野外两个字相关的人物形象,通常什么样?笑傲丛林的人猿泰山,体形健硕的户外探险家,还是纵横驰骋的极限运动爱好者?杨丽芝和他们都不一样。这个生在洞庭湖畔的湘妹子有着南方女子的典型身材,纤细、小巧。因为个子矮,她还得了个“卧倒”的绰号。

1994年,杨丽芝作为科技骨干参加“山东省新泰市羊流宫里楼德水源地详查”项目。寒冬腊月的一天,她和几名男同事一同到河边观察水流量。荒郊野外,没有任何遮蔽物,大风肆意咆哮,裹着大号军大衣的杨丽芝只有努力逆风奔跑才能艰难前行。体重轻,军大衣又限制住脚步,一阵狂风吹过,杨丽芝被猛地吹倒。紧跟而上的同事扶起杨丽芝,开玩笑说:“你刚才的动作就是标准的卧倒。”从此,“卧倒”的外号便跟随起杨丽芝。一直到今天,老同事们见面仍会打趣她,仿佛几十年光阴未走,她仍是刚进地质队时的那个小小“丽伢子”。

杨丽芝从小爱水,所以选择了“接地气”的水文地质专业。

杨丽芝在山东大武水源地查看水质情况。

舔石头测水量是杨丽芝和同事在野外常用的“土方法”。

“丽伢子”身形虽小,心却极大。杨丽芝的讲述回到了她8岁的那一年。

“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头顶天山鹅毛雪,面对戈壁大风沙……”她轻轻唱了出来,眼里有光,神情有向往。杨丽芝的老家在湖南省沅江市南湖村,8岁的时候,村里进驻过一支石油勘探队,其中几名队员就借住在她家。勘探队员们每天早出晚归,回家时身上总带着田野的气息,小小的杨丽芝觉得他们“自由,而且浪漫”。勘探队结束项目离开时,杨丽芝已经能把《我为祖国献石油》唱得有模有样了,她有了一个“头戴铝盔走天涯”的地质梦。

18岁高考那年,杨丽芝一口气填报了三个与地质相关的院校,最终被武汉地质学院水文地质专业录取。“开学第一课,学长来演讲,主题叫‘我为祖国地质事业献青春,但我觉得,我不仅要献青春,还要把一生献给地质事业,才衬得上我心里的那份热爱,那份浪漫主义。”

但现实往往是和浪漫主义相去甚远的。因为向往大山与大海,大学毕业时,杨丽芝没和父母商量,就背起行囊独自踏上北上的列车,队部位于济南的“山东省八〇一水文地质大队”是她的目的地。然而,没等喝到趵突泉边的泉水茶,也没来得及看一眼大明湖畔的垂柳,报到的第二天,杨丽芝就被分配到了100多公里外的马尚镇野外基地。

“一去分队基地,我蒙了,院子里全是草。选这个专业因为觉得浪漫,想象中的野外是大漠戈壁,夜里有璀璨星河,即使是草,也该是离离原上草,哪料到是一院子的荒草?”说到这里,杨丽芝忍不住笑了。

简陋的居住条件只是最初的下马威。华北平原多丘陵地形,很多勘探现场是在离队部有一段距离的山坡上。有路但是汽车上不去,只能骑自行车。身高只有1米55、从没骑过自行车的杨丽芝又一次蒙了。紧接着,馒头、大葱、过冬的大白菜,让这个南方妹子更蒙了。

但是,她有她的坚韧,背着铺盖卷搭乘油罐车,没房子就借住养鸡的棚户,三伏天里带着蛇药上山,三九天里大雪中站一夜……“谁让我喜欢这个专业呢?既然说好要为地质献一生,再苦也不怕。”

湘妹子成了“沂蒙山的好闺女”

采访时,杨丽芝为记者递上一杯茶,她问:“你能喝出水的不同吗?”记者刚要细品,杨丽芝却迫不及待揭晓了谜底。“济南的自来水是黄河水,不好喝,好喝的是泉水,我们用来泡茶。泉水泡茶,茶汤的颜色都不一样。”在济南生活了半辈子,杨丽芝也爱上了那口老济南的泉水茶。

她和水有缘。湘南湖滨沅江市,因“沅水所归宿之地”而得名,沅水穿城而过,汇入八百里洞庭,是古时就有的天然湿地、水乡泽国。出生在这里的杨丽芝自小就和水亲近。

杨丽芝自豪地告诉记者:“和其他地质专业比起来,水文地质特别接地气,比如,这个专业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帮老百姓打井,找生活生产用水,再有就是做水文普查,这些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和当地百姓有密切的接触和交往,我们女同志比男同志就有了明显的优势。”

虽然操着一口“南方普通话”,但杨丽芝从来“不拿自己当外人”。2011年春,山东省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旱,国土资源部和山东省政府联合开展全国国土资源系统抗旱找水打井行动。在“红嫂的故乡”沂南县,第一眼水井出水时,村里的人像当年拥戴子弟兵一样将地质队的队员们围了个团团转。几位大娘对着杨丽芝唱起《沂蒙山小调》,拥着她说:“你就是咱沂蒙山的好闺女!”

“因为喜欢水所以选择水文地质专业,却常年工作在最缺水的地方,会觉得有遗憾吗?”记者忍不住问道。杨丽芝摇了摇头,“找水、保水,也是对水的一种爱,家乡是水乡,济南不也是泉城吗?”

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泉水是济南的名片。但自从进入上世纪70年代,由于过度的地下水开采以及城市建设的扩张,导致泉水经常停喷。为了弄清济南地下水的复杂分布,摸清“泉脉”,10年前,杨丽芝便申请立项,为济南建立完整的城市三维可视化地质模型。杨丽芝给记者打了个比方:“三维地质模型就像医学上使用的人体模型,医生可以看到什么器官在什么位置,血管怎么分布,同样的,泉水怎么汇聚,流经哪里,在地质模型里也都一清二楚。”

泉城济南,也是全国著名的“堵城”,老城道路改建困难,迫切需要发展地下交通。上世纪80年代,济南就展开了最初一轮的地下交通建设讨论。直至近两年,论证成熟,却在杨丽芝这一关碰到了“铁壁”。

泉城广场,济南市区的正中心,是人流最密集、交通流量最大的區域。线路征求意见时,杨丽芝抬手一挥,将纵横穿越广场的两条线路齐齐抹去。这一决定,让地铁从此为泉脉让路。

“地址构造不可改变,地质上的奇观无法再生,保住泉脉,才是保住城市的根本。”杨丽芝坚定地说。

猜你喜欢
水文地质泉水济南
矿业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青年是“从0到1”创新的主力军
浅议水文地质工程中地质环境的影响
浅议水文地质工程中地质环境的影响
Paving Memory Lane
泉水与盐水
徒步·丈量济南之美
新疆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Hi济南
Hi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