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带我抵达向往的远方

2020-01-13 04:54安宁
中学生百科·小文艺 2020年5期
关键词:周先生静默戈壁

安宁

1999年的盛夏,我在蝉鸣声声中结束了高考。走出校门,左拐,在报刊亭前停下,站在那里翻看了半个小时的杂志。

那个因为等待高考成绩而有些焦灼的夏日,我在竹编的躺椅上,将购来的报刊看完后,在心里对自己说,总有一天,我也要在上面发表文章。1999年还是写作者刀耕火种的年代,电脑时代尚未到来。于是我像每日在田间地头俯身劳作的父母一样,在老旧的风扇下,蜷缩在竹椅里,一页一页地耕种着最初迸发的关于文字的理想。

我深知出身贫困乡村的我,只有考上大学,才能像鸟儿一样,自由地追寻所有瑰丽的梦想。所以高考后的那个暑假,我用一整个笔记本的文字,倾诉着内心的孤独、惶惑、迷茫与渴望。

半年以后,那些文字中的一篇,在西安的一本校园杂志上发表出来。随后,我又在那里以专栏的形式,发表了三篇,并因此在2000年的暑假,被邀请参加笔会。那是一本而今早已消失的青春杂志,可在当年,却是我所有缤纷的梦想通向外面世界的一个窗口。我在忽然间打开的窗户里,嗅到了浓郁的春天的气息。

很多年以后,我去了北京,在北师大读博。我的导师周先生是一位风度翩翩的学者,他每次见我,都开心地提醒:“快去收发室取稿费单,积压了那么多!”他是一个随性的人,知道我喜欢写作胜过学术,并不因此觉得失望,反而常常骄傲地向人提及,他的学生是一个青年作家。那种遮掩不住的骄傲,是从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多年以后,我见到了他的妻子,内敛含蓄,端庄大方,犹如一幅安静的画,与激情飞扬的周先生形成美好的互补。似乎他们是一杯绿茶与一杯红酒,在阳光洒满桌面的午后,将好看的影子,映在窗前。

这是我所希望的岁月静好,身处繁华的北京,却能如此淡然、从容。不管风从哪个方向吹来,不管天空是阴霾还是雨雪,两个人只倚靠在一起,读书,喝茶,说说闲话。风吹动窗帘,发出响声,阳光下有尘埃飘浮,一切都是静寂的。被高楼大厦包围的城市,远在天边。

我完全不會预料到,我最终去了一座遥远的边疆城市,一座可以看得到大片云朵和饱满月亮的城市。呼和浩特除了经常被人误称为“乌鲁木齐”之外,它还有一个诗意的别称——青城。我的住处,可以看到环绕着整个城市的山脉——大青山。冬天,黛青色的山上,覆盖着厚厚的雪,那雪以千年不化的深情,优雅地簇拥在山顶。白雪之上,是蓝得让人晕眩的天空。有时,那里涌满了起伏的云朵,它们以与世无争的闲适,飘浮在青山之上,不言不语,淡定开阔。有时,那里什么也没有,除了空,还是空,无边无际的空,席卷一切的空,忘记万丈红尘的空。

我还去了草原,坐落在中国最北方的呼伦贝尔草原。我为那里写了一本书。事实上,这远远不能回馈这片草原给予我的影响。它以辽阔与静默之姿,给予我洗涤与净化。而我的审美,也慢慢跳出四角天空下的庭院和白雾缭绕的苹果园,开始以泼墨般的大写意,向着苍茫的草原,绵绵不绝地延伸。

当然还有戈壁,位于黄河沿岸的寂寥的戈壁,那里人烟稀少,大风呼啸。沙蓬草在风中孤独地奔跑过荒凉的大地。芦苇向着高高的天空无尽地伸展,一只大鸟鸣叫着飞过浩荡的黄河。被千万年的风吹过的岩石,裸露在高低起伏的大地上。一切都是静默的。包括被这苍凉荒芜之美震慑住的我。

我因此感激命运,将我带到这里,让我生下一个说着蒙语的女儿,并用被壮阔之美洗涤过的文字,书写这个世间的一切。善与恶,美与丑,它们终将被大地包容,被命运包裹,并在我笔下的文字中,给予悲悯。

是的,悲悯。我在距离天地自然最近的北疆之城,慢慢写下这个词语。我知道恰恰是生命中那些闪烁的萤火,它们最终带我从泰山脚下小小的村庄,抵达了向往的远方。

我终究属于这里。正如我终将使用文字,记录人生所有。

编辑/胡雅琳

猜你喜欢
周先生静默戈壁
世界不静默
北京:“封城”“静默”是谣言
预备,出发!
戈壁里的水波
爱在发生时
戈壁深处“战味浓”
戴着耳塞生活的人
细腻不等于多情
礼必须到
在戈壁上一个人在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