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借助网络多媒体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探索

2020-01-13 05:13李瑞玲张峰
下一代 2020年6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网络高校

李瑞玲 张峰

摘 要: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新型冠状病毒引起肺炎疫情全面爆发,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提出疫情背景之下借助网络“线上”培养,实行以高校为主体,学校、教师、学生、家庭多方联动,利用多种网络平台,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充分发挥网络“不受地域的限制”“信息传输速度高”“载体能力强大”等独特优势,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疫情;高校;网络;爱国主义教育

引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高校大学生正处于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强,但是信息辨别能力弱、易受不良信息影响,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就显得极其重要[1]。特别是教育部党组印发《教育系统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工作方案》,从党中央、政府层面要求全党、全社会“在教育系统扎实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紧密结合“全民抗疫”的大背景,以抗疫过程中的实际感人案例为素材,以大学生身边的抗疫人物、先进事迹为切入点,有效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一、疫情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一次检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次考验,更是对具有中国教育特色的、已经坚持多年的“全面育人”、“素质教育”工作的一次“体检”。通过这次“体检”,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群体中还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疫情认识不够深刻,感恩意识不强,责任感缺失。抗击疫情过程中,不少大学生对疫情认识不够深刻,对抗击一线英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不为所动,缺乏感恩之心、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待加强。

(二)主体思想活跃但信息辨别能力弱,政治觉悟有待提高[2]。大学生由于涉世未深、缺乏经验,信息辨别能力弱,情绪化严重,缺乏冷静思考、客观分析的能力,轻信非官方媒体信息,信谣传谣甚至发表不当言论。

二、借助网络多媒体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优势

(一)网络多媒体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疫情背景下,学校面临延期开学,教育者和学生借助网络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进行线上思政教育,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

(二)网络多媒体平台、载体丰富多样,网络高速发展,科技快速进步,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已经基本普及。微信、微博、QQ、抖音等网络软件已成为大学生思想生活的主阵地。

(三)网络多媒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更具吸引力,网络信息呈现多元化,图文、声色、视频不断刺激着大学生的感官和思维,摆脱了传统思政教育的枯燥乏味,同学们可以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三、借助网络多媒体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探索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这次疫情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高校尝试利用网络的独特优势改进工作思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对丰富高校网络思政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新时代大学生自身的特征,结合疫情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反映出的问题,高校借助网络多媒体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精准施策。

(一)全员参与爱国主义教育,加强队伍建设,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位一体”育人机制”。面对疫情对正常教学秩序的冲击,学校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优化网络管理模式,积极整合社会资源,通过网络平台,报道战“疫”过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事迹。加强疫情期间网络思政队伍建设,着重加快辅导员队伍建设,充分依靠和发挥辅导员的职业特性,形成以辅导员队伍为核心力量、全体教职工广泛参与的网络思政队伍,抓好“课程思政”建设,将爱国主义落实到高校“立德树人”育人工作体系中。同时,做好家校联系,校内外联动,家长以此为契机激发孩子“爱国心、报国志”,有效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二)全方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载体,对学生进行“线上”爱国主义教育,并与“线下”深入学习相结合,双管齐下,进一步巩固“线上”爱国主义教育成效。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实时性和广泛性特征,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开设专题,持续跟踪报道本校师生抗击一线的感人故事,用身边的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育学生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忧患意识及家国情怀等多层次、多维度的爱国主义。

(三)全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是过程教育,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在此次抗疫战斗中,全国一盘棋,举国一条心,广大公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科学防疫理论指导下,深入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示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人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以党员为先锋的普普通通的各行各业从业者们纷纷舍小家为大家,不顾自身安危,奋战一线,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将爱国主义外化于行的英模典范。这一方面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显著增强了人民的制度自信,另一方面也佐证了长久以来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由此可见,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要有理论灌输,更重要的是要做在平时,注重实践教学,用学生有切身体会的爱国主义案例来教育引导学生,“家国情怀”才能真正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

四、结语

爱国主义教育没有完成式,它始终是一项持续、深入的工作,在此次疫情中,既需要当前战“疫”背景下高校借助网络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也需要日常思政工作社会力量的介入,逐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江民夏,占文海.计算机网络的利与弊.时代金融,2013(2).

[2]王元明.基于网络背景的高校青年教师思政教育工作创新探索.高教学刊,2018(21).

[3]朱齐文,马晓.大学生新媒体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20):126.

*基金项目:基于“精准扶贫”的贫困信息管理系统研究(TRC1921)

作者简介:

李瑞玲(1990-),女,山東临沂,硕士,助教,院系辅导员.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教育网络高校
浅谈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