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和完善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2020-01-14 09:12葛元仁
中华魂 2020年1期
关键词:群众制度发展

葛元仁

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个《决定》充满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经过70年检验,对于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如何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原则,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出了系统的回答。《决定》不回避矛盾,以问题为导向,对目前存在的重大问题进行梳理,对于过去没有做好,不利于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阻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做法,提出了明确健全和改善的具体要求。《决定》是 “以人民为中心”开展工作、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任务的纲领性文件。

《决定》总论中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发展的历史性成就、显著优势,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还原了新中国历史发展的真相,否定了割断新中国历史发展成就的历史虚无主义论调。

在主要的显著优势中,列在第一条的就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列在第二条的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

“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人民当家作主”,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因此“必须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维护劳动人民的利益在阶级斗争中建立的党。历史告诉我们,凡是把党的领导与具体工作分开,造成事实上的架空,劳动人民的利益就会受损,创造的财富就会流失,分配上必然造成两极分化,就会背離我们党的初心——为广大劳动人民谋利益,无法最终完成我们党的使命——建成共产主义。所以《决定》要求“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夯实党执政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道路是完成我们使命的唯一正确的道路。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航船的掌舵人,一旦偏离方向,就会触礁颠覆。苏联就是前车之鉴。

我们现在已是有9000万党员的大党,现实告诉我们,一些基层组织涣散,一些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受社会上剥削阶级思想的侵蚀,做出种种侵害人民利益的事情,甚至走上了犯罪之路,破坏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动摇了党的执政基础。因此要担负起面临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忧患意识,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完善和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度。坚决同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大力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针对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人鼓吹“宪政”,像资本主义国家那样搞“三权分立”,《决定》明确告诉他们,我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承认创造历史的动力是广大劳动人民,还是认为创造历史的是“精英”,是无产阶级政党和资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也是是衡量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标准。《决定》提出的“始终做到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引领群众,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表现,说明了党的性质,也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克敌制胜的法宝。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取得的成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所以《决定》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尊重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贯穿党治国理政全部工作之中,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通过完善制度保证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着力防范脱离群众的危险。” 但是个别领导干部却认为发展经济主要靠“民营企业家”,甚至提出要给“民营企业家”当“店小二”,完全颠倒了是非。这些同志应该认真学习《决定》中关于“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探索企业职工参与管理的有效方式,保障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容。

《决定》指出“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序言”里就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决定》提出的“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与《宪法》是一致的,是不是我们各级领导真正认识到了,并且能够遵照执行,是检验一个共产党员的党性是否纯洁的试金石。

现在一说“法治”,一些领导干部就想到用法律来治理群众。针对这种现象《决定》指出:“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使各方面制度和国家治理更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明确了我国的“法治”是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是保证人民利益的“法治”。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法治”都有鲜明的阶级性,关键就在于“由谁来做主,维护谁的利益”。

大家都记得毛主席和黄炎培老先生在延安的“窑洞对”,现在这种危险不是不存在,苏联解体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决定》要求“必须坚持一切行政机关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就是为了保证我们社会主义中国的长治久安。

《决定》要求“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就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明确了这个“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的客观要求,是党和人民创造的,不是人为设计出来的。用辩证唯物主义澄清了社会上的一些糊涂认识。

现在社会上有一股势力,想方设法地贬低国有经济,要国有经济退出经济领域,企图抹杀不同所有制的区别。对此《决定》旗帜鲜明地指出“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巩固和发展”与“鼓励、支持、引导”的差别,只要有一点常识的人,都能够区分出其中的不同含义。事实告诉我们,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只有国有经济能够与外国资本抗衡,因此“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是立国之本。《宪法》第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宪法》第七条 “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对于非公有制经济,我们的态度始终是一致的,“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决定》清楚地指出要“健康发展”,就是要他们遵纪守法的发展。现在的状况是很多私有企业拒不给劳动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缴纳各种保险,造成表面效益好的假象。这里除了他们照章纳税外,要求他们对劳动者的权益的保护。而且这条不仅是对非公企业,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也要“健康成长”,提醒他们不能不择手段的唯利是图。

一段时间以来,一种舆论要求给非公经济以更优惠的政策,以发展非公经济。他们忘了,现在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平等地位,适用同样的法律。我们的“鼓励、支持、引导”是在与公有制经济同等地位上实施竞争的。如果给予非公经济特殊优惠政策,那市场竞争就谈不上公平。确切的说,是对公有制经济的歧视,目的是取消公有制经济。

“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始终是我们党要解决的问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包括农村的振兴。《决定》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制度政策,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具体方法就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乡村振兴,首先要振兴农民的思想,特别是基层党组织一班人的思想,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来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促进粮食的生产。而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载体,只有靠集体经济先进的农业技术才能大面积普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乡村的现状是,青壮年劳力几乎全部到城里打工,农村留下的是老人、儿童、妇女,只有通过集体经济才能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靠个人是无法振兴乡村面貌,尤其是人的精神面貌,以及各种社会福利事业。

实践告诉我们,种田大户并不关心大量失地的农民,关注的是如何从农村的土地上获取更多的收益,资本下乡更是要通过农村的土地和廉价劳动力追求最大利润。他们不可能去关注乡村精神面貌是否改变,更不可能去关注乡村各种福利事业。

因此《决定》要求通过“发展集体经济”来振兴乡村是客观形势的要求,也是我们党的宗旨所在。也只有这样才能按照《决定》的要求“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应保尽保原则,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快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残疾人帮扶制度。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公有制经济是我们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做大做强国有经济是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农村集体经济也是公有制经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题中应有之义。

乡村振兴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消灭三大差别”朝着完成“使命”的方向前进。

世界各国都要发展经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目的是满足垄断资产阶级获取超额利润,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目的是满足广大劳动人民有尊严的幸福生活。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决定》根据人民群众目前的要求,细化了具体内容“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托底帮扶。坚决防止和纠正就业歧视,营造公平就业制度环境。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 “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護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应保尽保原则,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快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

这里不仅仅是城市居民,而是“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来说,无疑是福音。只有以习近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才能有如此大的勇气和决心作出合民心,顺民意的《决定》。

面对基层一些干部政策水平差,积累了很多社会矛盾的情况,《决定》要求“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尊重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贯穿党治国理政全部工作之中,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通过完善制度保证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着力防范脱离群众的危险。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完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始终做到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引领群众,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健全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推动人民团体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

随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求,而一些文化单位为满足市场经济的“经济效益”低俗庸俗媚俗产品层出不穷,败坏了社会风气,引起了人民群众的极大不满。对此《决定》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 “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完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导激励机制,推出更多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

“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落实到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各方面。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

并且要求“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健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保障机制,完善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机制。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合作办学。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總之,这是一个要求各级党政机关,“以人民为中心”,在维护人民利益的基础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决定》。

猜你喜欢
群众制度发展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吃瓜群众的真相,你怎么懂
区域发展篇
某些单位的制度
图说共享发展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5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The Chinese Olympic Committee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