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固有式建筑风格探微

2020-01-14 10:20黄涛
上海工艺美术 2020年3期
关键词:建筑风格建筑师建筑

黄涛

Chinese inherent architectural style originated from the architecture of Missionary universities in modern China, and it ushered in the climax of practice and theory under the initiative of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As an architectural style of eclecticism, Chinese inherent architecture is the product of the blending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rchitectural cultures in modern times and is the modern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by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Chinese architects. However, limited by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nationalism, Chinese inherent architecture pays attention to the creation of form style and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symbols of intention, and lacks further discussion and attention to such issues as structure, space and cost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中國固有式建筑风格”指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的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风格的复兴。这是一种结合了现代建筑功能、西方建筑体量构图与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形式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徐敬直称其为“中国建筑的文艺复兴”。以1929年南京国民党政府在《首都计划》中对“中国固有之形式”的倡导为标志,对中国固有式建筑风格的探索进入了高潮。由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针对中国固有式建筑风格的探索与中国近代建筑学科的发展一起进入了凋零期(1939-1949)。虽然中国固有式建筑风格的鼎盛期不到短短十年,但在这近十年的探索中,“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尝试以自己的实践来打破建筑学中以西方为主导的话语体系”。

本文拟对中国固有式建筑风格产生的时代背景,包括社会文化背景与建筑师主体的情况展开梳理,将中国固有式建筑风格现象置于历史语境,以期回应对该种风格的片面理解。随后,对中国固有式建筑风格从19世纪后期发轫直至走向高潮的过程进行分阶段解读,总结各时期的个性,并对该种风格的共性问题进行反思。

一、中国固有式建筑风格产生的时代背景

中国近代建筑学科的发展与近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息息相关,此种从传统向现代的社会转型本质上是一种“尊古”向“崇今”的转变。鸦片战争后,在亡国灭种的阴影下,现代的典范逐渐向西方转移,“中”“西”的意涵逐渐与“传统”“现代”重叠。根据汤因比的“文化反射率”理论,近代中国社会逐渐被西方文化影响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依次发生在器物、制度、思想三个层面。这三个阶段的转变过程,依次呈现为早期洋务运动提倡的中体西用,康、梁等人的百日维新,新文化运动的中西比较与五四运动的破旧立新。“五四运动”以后,胡适、顾颉刚等学者尝试以新的科学方法投身“整理国故”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加以解读与整理,其影响中就包括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人们在新旧中西之间不断摇摆,造成了对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扬弃,使中国固有式建筑风格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呈现了截然不同的样貌。

1915年新文化运动之后,近代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中涉及到了思想与观念的层面,它不但直接引发了“五四”运动,更促使中国人重新思考有关中西文化的问题,促进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以政府行为倡导儒学,鼓吹尊孔复礼。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亡国危机加重,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空前高涨。正是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对于中国固有式建筑风格的探索进入了高潮。

此外,中国固有式建筑风格的产生还与这一时期的建筑师主体有关。除了诸如墨菲等少数国外建筑师在教会学校中的实践之外,从事中国固有式建筑风格实践的中国建筑师大多有学院派留学背景。据1933年《中国建筑》第一卷第一期所载中国建筑师学会名录中可知,当年度学会会员共55人,其中42位有海外留学经历,又以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最多。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们留学美国的20世纪10-20年代正是美国建筑院校学院派教学模式盛行的年代,宾大的建筑学院不但是当时美国建筑教育界古典主义学术的执牛耳者,更逐渐倡导简化古典主义,以适应为现代社会服务,这便是“折衷主义”。受古典主义的熏陶及折衷主义精神的鼓舞,使第一代建筑师回国后投身中国固有式建筑风格实践成为了可能。

二、教会建筑师对中国固有式建筑风格的早期尝试

根据汤因比的“文化反射率”理论,异质性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融需逐次在器物、制度、思想三个层面发生。早期的器物层面嬗变阶段,即洋务运动时期,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西方建筑理论对国内的影响被严格地限制在器物层面。对于世俗建筑而言,人们的讨论在于“卫生”与“风水”的论争,因亟需“为新建近代新式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扫除思想观念上的障碍”,近代建筑科学观很快被普及,清末民初新建的官方建筑呈现出全盘西化的趋势。但与官方建筑不同,因与信仰系统、价值系统关涉更为紧密,教会建筑特别是教会大学建筑的设计中却呈现出一种对中国固有式建筑风格的追求。在基督教在华三次传教士大会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对教会建筑中国化诉求的加剧。特别是在1890年与1907年召开的第二、第三次传教士大会中,李提摩太和卜舫济都在报告中提到了应当在传教中“减少洋味而多些同情,要采用中国人更容易接受的模式”等相关建议,以应对逐渐增多的教案,并呼吁传教士对义和团运动及庚子事变中反应出的中西矛盾进行反思。这些建议直接反映在教会大学建筑的设计建造上。

教会大学中最早出现中西合璧建筑的是上海圣约翰大学怀施堂(现华东政法大学韬奋楼,1894年)。怀施堂为砖木结构,高两层,外墙面为清水红砖做法,屋面为中国传统小青瓦。怀施堂横向分为三段,中部钟楼耸立,屋顶为重檐四角攒尖顶,入口处为半圆拱券门洞。两侧教学楼稍矮于钟楼,屋面为单檐歇山顶,屋顶下方为康白度式拱券外廊(图1)。圣约翰大学早期的科学馆(1898年),思孟堂等均为此种风格建筑。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和建筑师对中国建筑特征的理解不同,早期教会大学中国固有式建筑创作流于一些很不地道的曲线屋面,与真正的中国传统建筑大相徑庭。与18世纪欧洲对中国建筑风格的想象一样仅注意到了中国建筑的屋顶特征(图2)。但正是“通过在教会建筑上采用中国建筑的造型母题,西方教会开创了中国建筑的文艺复兴”,为后期中国建筑师对固有式建筑风格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三、新文化运动后中国固有式建筑风格的快速发展

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引起了社会的巨变,此种社会巨变也引起了教会的注意。教会随即提出为了应对中国社会的挑战,教会学校应当“更有效率、更基督化、更中国化”。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为美国建筑师墨菲及其设计的金陵女子大学(1919年,图3)与燕京大学校舍建筑(1921年,图4)。墨菲是最早根据中国官式建筑总结中国建筑风格特征的外国建筑师之一,他曾将自己对北京紫禁城建筑造型的认识归纳为反曲的屋面、有序的布局、真诚的构造、华丽的彩饰以及构图要素间的完美比例。墨菲的教会大学建筑风格在模仿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却并无新意。

然而墨菲以西方现代建筑材料和结构技术结合严谨的清代官式建筑风格的创作方法却影响了一批中国建筑师,其中最著名的是设计了南京中山陵(1925年)的吕彦直。吕彦直曾在纽约墨菲的事务所工作,协助墨菲设计了金陵女子大学。吕彦直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知识与了解也得自于这一时期。

吕彦直的南京中山陵设计是20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固有式建筑风格探索热潮的前奏。吕彦直的中山陵祭堂方案虽然沿用了墨菲的设计方法,但在重檐歇山顶下的建筑体量推敲及建筑装饰更见巧思。吕彦直在祭堂四周设计了四个正方形石室,在立面上形成四个角墩。又使正立面墙面稍稍后退,并在墙面上设计三个拱门,与两侧角墩形成虚实对比。凸出墙面的壁竹与额枋雀替与歇山顶的下檐将两侧角墩连成一个整体,同时也更加强调了墙面与角墩的虚实关系。祭堂整体比例和谐,富有雕塑感,现代感极强,是中国固有式建筑风格步入快速发展时期的代表作品(图5)。

四、中国固有式建筑风格探索高潮

1927年后,在民族主义情绪空前高涨与南京国民政府的积极倡导下,“寻找吾国固有建筑之形式”成为了这一时期中国建筑师的集体追求。以梁启超为首的一大批知识分子在目睹了西方战后的社会危机与悲观主义后,逐渐否定了“以变革和新学拯救中国的可能,转而肯定东方文明对于救济精神饥荒的价值”,并提出将东西文化结合起来,以创造一种综合的现代文化。

在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与西方学院派教育背景的影响下,第一代中国建筑师展开了中国固有式建筑风格的实践及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深入研究。这一时期对固有式建筑的实践呈现出三种不同趋势的尝试与探索,即在对中国传统宫殿建筑展开深入研究的前提下整体仿古,以南京中央博物馆(1935年,图6)为例,该建筑依托梁思成对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的考察报告,“整体以钢筋混凝土模仿辽代佛殿建筑风格,它的瓦当、鸱尾以及柱式中的升起与侧脚都保持着严格的辽代建筑细部做法”。其二以董大酉设计的上海图书馆(1934年,图7)为代表,这一趋势的探索介于整体仿古与局部仿古之间,在整体采用西方近代建筑体量组合的基础上增加传统屋顶或楼阁作为中国固有式建筑的标志。此种设计手法相较南京中央博物馆已较为灵活,细部装饰比之二十世纪初期的墨菲与吕彦直也更符合中国传统建筑的做法。以华盖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南京国民政府外交大楼(1933年,图8)为代表,中国建筑师探索了中国固有式建筑风格的第三条道路,即在整体采用体量组合的设计手法上,舍弃屋顶等建筑符号,仅在诸如檐口等局部加以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简约仿古。

理论研究方面,随着1929年朱启钤发起成立营造学社,并资助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等建筑学者参与研究。“20世纪中国建筑史的研究范式得以改变,一种区别于传统史学的叙述范式得以建立:即以结构分析为基础,对中国建筑的发展进行风格分期,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时期的建筑进行美学评判”,通过用结构理性的评价标准来审视中国固有之建筑风格,赋予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体系中的应有地位,以建筑彰显了文明的实证。

五、中国固有式建筑风格的反思

对中国固有式建筑风格的探索始终与批判和反思相伴。作为华盖建筑事务所的合伙人,童寯先生便认为同时代建筑师整体仿古和“大屋顶”的做法不可取,在童寯先生与赵深、陈植共组的华盖建筑事务所合约中有一条守约就是摒弃大屋顶。童寯先生指出:“中国木作制度和钢铁水泥做法,唯一相似之点,即两者的结构原则,均属于架子式而非箱子式,惟木架与钢架的经济跨度相比,开间可差易班,因此一切用料权衡,均不相同。拿钢筋水泥来模仿宫殿梁柱屋架,单就用料尺寸浪费一项,已不足为训,何况水泥梁柱已足,又加油漆彩画。平台屋面已足,又加筒瓦屋檐,这实不可谓为合理”。这是从建造的造价及结构真实性原则对中国固有式建筑风格的反思。与之相近的观点在刘敦桢先生1955年发表的《批判梁思成先生的唯心主义建筑思想》一文中也有表述,刘敦桢先生以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史学观对近代后期的中国固有式建筑风格实践进行了反思,他认为:“忽视适用与经济……终成为形式主义复古主义的倡导者”。此外,台湾建筑师汉宝德对中国固有式建筑风格实践的母题选择展开了质疑。他认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多样性非常明显,特别是明清以后,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南北方建筑在环境、功能、空间和材料方面均有不同的发展。20世纪初的建筑实践,对中国固有式建筑母题的选择忽略了地区性差异。

然而,我们不应当忽略的是,身处民族主义漩涡中的第一代建筑师的探索与实践,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建立能与“西方”相抗衡的“东方”。梳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高潮的中国固有式建筑风格实践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绝大部分都为政府项目。在这些项目中,对于有着西方古典主义建筑学传统的第一代建筑师而言,自然而然地会将目光转向代表中国社会统治阶级的官式建筑,因为这种纪念性与神圣性的建筑是西方建筑之树中的主流。因此,第一代建筑师在中国固有式建筑风格的实践中对北方官式建筑的选择有着历史必然性。更是在民族主义抗争的裹挟下,中山陵远超预算8倍的造价也具有了合理性。这均是对“中外观瞻所系(的)建筑风格”所作的文化投资。

结语

建筑是思想的产物,也是创造思想的手段。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都在建筑基于实体的叙述中被一一回应。中国固有式建筑风格的产生与中国近代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息息相关,它根植于悠久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第一代建筑師在近代历史洪流中的成长与抗争,回答了时代对于建筑的要求。即使此种尝试有着历史的局限,但至少,通过对她的回顾与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的是:一件成功的建筑作品,不能离开功能的需要,不能离开时代的背景,不能离开美的原则,不能离开文化的精神。

参考文献:

〔1〕郑时岭.上海近代建筑风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5).

〔2〕杨秉德.中国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融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3).

〔3〕赖德霖.中国近代思想史与建筑史学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1).

〔4〕A.J.汤因比.文明经受着考验[M].沈辉,赵一飞,尹炜,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5)

〔5〕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11).

〔6〕王凯.现代中国建筑话语的发生[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2).

〔7〕伍江.上海百年建筑史1840-1949[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12).

〔8〕赵辰.立面的误会[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11).

〔9〕金观涛,刘青峰.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5).

〔10〕罗伟虹.中国基督教(新教)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10).

〔11〕董黎.中国教会大学建筑研究[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10)

〔12〕H.F.马尔格雷夫.现代建筑理论的历史1673-1968[M]陈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1).

〔13〕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6)

〔14〕编者按.纪念童寯先生诞辰一百周年[J].建筑师,2000(4):4

〔15〕童寯.童寯文集(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2).

〔16〕刘敦桢. 批判梁思成先生的唯心主义建筑思想[J].建筑学报,1955(1):69-79

〔17〕汉宝德.明清建筑二论[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5).

〔18〕孙中山纪念馆.中山陵园史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6).

猜你喜欢
建筑风格建筑师建筑
小小建筑师
中西方传统建筑风格的差异与交融
浅析云阳彭氏宗祠的建筑风格和文物保护
人性化建筑设计的多角度分析
北魏和盛唐中原地区佛塔建筑风格的异同
猴子建筑师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一个建筑师的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