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侵害对青少年心理适应性的影响机制

2020-01-14 12:44王姝君
中国德育 2020年24期
关键词:问题行为青少年

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逐渐上升,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青少年人群的心理不及成年人成熟,生活缺乏明确的目标,易出现低落情绪,加上升学压力大、课外辅导班各式各样……近年来,越来越多孩子在父母口中“别人家孩子”的阴影和压力下成长,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

摘要 青少年同伴侵害现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世界性问题,对青少年心理适应性有多方面的消极影响和危害,而侵害应对与归因在其影响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即同伴侵害经历部分通过影响青少年的侵害归因过程和应对效能感,进而影响其心理适应性。

关键词 同伴侵害;青少年;心理适应性;问题行为

作者简介 王姝君,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讲师

同伴侵害是指遭受到同龄人各种形式的攻击,区别于来自父母或其他成人、兄弟姐妹或社区成员的侵害。青少年同伴侵害现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世界性问题。2017年1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全球校园欺凌的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有2.4亿青少年因为各种原因遭受校园欺凌。国内学者对我国学校欺负行为的研究表明,16.5%的小学和初中阶段的青少年经常受到同伴的欺负。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2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9.4%的受访者都经历或目睹过校园欺凌事件。

同伴侵害对青少年有多方面的消极影响和危害,包括情绪与心理-社会性适应、学校与学业适应、网络成瘾问题,甚至是健康问题等。受到欺负的青少年可能会有更高水平的身心症状及内化症状,如抑郁和自杀意念;还更可能表现出外化问题行为,如多动症、违法犯罪和身体攻击等。可以说,对那些备受欺凌的青少年来说,学校就像战场,他们常常经受着恐惧的折磨。正因如此,同伴侵害的预防与应对问题日益受到研究者和教育者的重视。

一、同伴侵害与青少年心理适应性

20世纪70年代,Olweus最先让大众看到发生在青少年之间的攻击现象的严重后果。随着研究领域逐渐从攻击实施者转移到攻击受害者,大量研究开始关注同伴侵害经历对于个体带来的心理适应性问题,包括焦虑、攻击等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等,这些问题严重损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甚至导致少数受害者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一)同伴侵害与青少年内化问题

内化问题主要是指青少年经历的一些不愉快或消极的情绪,包括抑郁、焦虑和退缩等。许多研究者调查了同伴侵害与内化问题之间的关系。大量研究结果发现,受侵害者比一般青少年有更多的消极情绪、更严重的抑郁症状,他们通常感到孤独和焦虑,甚至在小学时期就有自杀的念头。Hanish和Guerra以及Snyder等人以低社会经济地位的高危青少年群体为被试的研究发现,同伴侵害对内化问题具有长期预测作用。国内学者纪林芹和陈亮的研究表明,11岁青少年的同伴侵害(主要为关系侵害)能预测内化问题等适应结果。而新近一项从青少年到成年的追踪研究同样发现,同伴侵害的增加会预测内化问题的增加。

(二)同伴侵害与青少年外化问题

外化问题主要是指违反道德和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包括攻击、反抗、盗窃、逃学和药物滥用等。由于受侵害经历使青少年的社会认知能力、人际交往受到影响,对同伴产生敌意性认识和归因,因此受侵害青少年也会使用攻击行为来保护他们自己,对抗同伴的欺负。大量研究验证了同伴侵害会导致青少年的外化问题及其他问题行为的结果,如受身体侵害和关系侵害的经历能够预测青少年的身体攻击、关系攻击以及行为不良。一些纵向研究显示,先前的同伴侵害经历能够预测青少年日后的反社会行为或外化问题。国内学者纪林芹与陈亮的研究表明,9岁的同伴侵害(主要为身体侵害)能预测外化问题等适应结果模式。

(三)同伴侵害与青少年病理性网络游戏使用问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互联网已经成为当前青少年不可或缺的信息交流和娱乐的工具,同时对网络过度和不合理使用,即病理性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也成为青少年群体日益严峻的另一心理适应性问题。PIU是指在没有明显成瘾物质情况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上网,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和心理行为功能的损害。其中病理性网络游戏使用(pathological online game use,POGU)是PIU最流行的亚型,有调查表明,我国PIU青少年80%~90%属于POGU。因此,探究青少年POGU是对PIU进行有效预防和控制的依据,然而当前该领域研究非常缺乏,亟待充实。

在诸多影响青少年PIU和POGU的因素中,同伴侵害是最为重要的风险因素之一。网络游戏对同伴侵害具有显著的心理补偿效应,在网络游戏中青少年可以通过发泄的形式,缓解同伴侵害的不利影响,也可以建构新的人际关系获得情感慰藉,还可以借助游戏中角色扮演来重获自信。德国学者Strittmatter等人的一项研究显示,4.8%的被试表现出网瘾症状,其中52.3%青少年曾有过同伴侵害经历(38.7%为口头侵害,19.8%为身体侵害,34.1%为关系侵害)。另外,国内研究者也发现同伴侵害与青少年POGU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二、同伴侵害应对、归因与青少年心理适应性

越来越多研究发现,同伴侵害给青少年带来的心理后果不尽相同,即某些青少年比另一些青少年有更严重的后果,不同的青少年也可能经历不同类型的后果。而探索同伴侵害与适应性问题之間的中介机制有助于更好地解释同伴侵害后果的这种变异性。其中青少年的侵害应对和对于侵害经历的归因是可以对此作出解释,更好地了解受害者心理后果水平的两个重要中介因素。

(一)侵害应对与青少年心理适应性问题

低水平的应对自我效能可能影响青少年的适应性,且可能在同伴侵害与心理适应性问题之间起中介作用,其重要程度有所区别。认知层面的应对效能,如避免自责和避免受害者角色应对效能,可能对于受害青少年的社会焦虑和抑郁影响更重要。而行为层面的“前摄行为”自我效能也可能减少内化症状。另一个行为层面的应对自我效能,即避免攻击行为,则可能会减少受害青少年的外化症状和POGU。

大量研究表明,消极认知在维持内化症状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个体陷入消极思考,如自责以及无法控制消极想法,最终导致更多的焦虑和抑郁症状。Singh与Bussey发现,缺乏“避免自责”侵害应对的自我效能是同伴侵害经历与抑郁之间的中介因素,在受侵害后,如果更倾向于自责,会使受害青少年感觉抑郁,并担心受到同伴的拒绝,即社会焦虑。此外,受害者消极归因的思维模式可能阻碍或减缓青少年从压力性事件中恢复的速度,而“脱离受害者角色”的侵害应对可以克服这类思维模式,它使青少年将注意力集中到积极归因,同时避免侵害经历成为他们自我意识的定义性特征,而这类能让自己进行自我增强型思考的个体可能会有更好的适应性发展。

青少年在受到侵害后的心理消极后果还受到他们行为反应的影响。那些不认为自己能积极有效处理侵害经历的青少年可能会有绝望感、缺乏控制感及无力感,而这些都与抑郁相关。另外,对自己主动应对侵害的能力没有信心的青少年还可能更害怕受到同伴的拒绝,因为他们担心同伴会因为他们无法保护自己而给他们贴上很弱的标签。因此,“前摄行为”侵害应对(如冲突解决和寻求支持)的自我效能可能是同伴侵害经历与内化问题之间的中介因素,即低自我效能与更多的社会焦虑和抑郁等内化问题相关。

“避免攻击行为”应对的自我效能可能影响青少年受侵害后的外化反应。和普通青少年相比,受害者可能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反应性攻击、愤怒、情绪调节困难和报复,而用攻击行为应对同伴侵害可能使他们有更大的风险产生非适应性结果,甚至加剧侵害。另外,由于大部分网络游戏涉及暴力打斗情节,因此在控制攻击行为方面,自我效能较低的受害者还可能更沉迷于可发泄攻击性情绪的网络游戏中。综上所述,低水平的避免攻击行为自我效能可能与更严重的外化问题和POGU相关。

(二)同伴侵害归因与青少年心理适应性问题

根据Crick和Dodge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关于青少年应对同伴侵害时的认知机制的解释,机制中步骤之一是青少年对线索的诠释,即归因。这一步骤被认为很重要,因为这种诠释可能影响青少年对同伴挑衅做出反应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则可能影响其心理适应性结果。涉及心理适应性问题,主要有两种归因风格被较多研究:敌意归因偏差(即责怪同伴)和消极归因。受侵害的经历容易使青少年对同伴产生敌意性认识和归因;同时同伴侵害还可能使青少年产生批判性的自我归因(即自责),影响其社会认知和人际技能,从而导致青少年产生抑郁、孤独等内化问题。

三、同伴侵害影响青少年心理适应性的机制

青少年对侵害经历的归因及应对与同伴侵害及其社会-适应性后果均有密切关系,因此应该始终将对于同伴侵害与适应性后果之间关系的研究与对于青少年侵害归因及应对的研究结合起来。另外,已有研究发现,归因是应对的认知预测变量,因此在考虑应对的作用时,应该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的考察。

具体来看,归因过程可能对于理解同伴侵害对青少年应对反应及后续心理适应不良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即侵害归因过程可能是同伴侵害影响心理适应不良的中介。中介路径可能是:同伴侵害经历对青少年的归因过程有影响,而归因进而影响其侵害应对,最后影响其心理适应。也就是说,归因可能解释青少年是否因同伴侵害发展出不同应对效能,并导致不同心理适应性问题。

笔者运用问卷调查法对以上假设路径进行了验证,考察了侵害应对和侵害归因在同伴侵害与青少年三种心理适应性问题(内、外化问题和POGU)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不同类型的同伴侵害经历分别对不同心理适应性问题有直接影响。

更重要的是,研究还发现,不同类型的同伴侵害经历依次通过不同归因方式和不同应对效能的中介作用影响不同的心理适应性问题。例如,受到直接社会侵害和间接社会侵害的青少年可能将侵害经历归因为“与同伴不一样”的平行比较归因,这种归因使其更快从“受害者”这个身份定位中脱离开来,从而有助于减少其内化问题。此外,受到口头侵害和间接社会侵害的青少年还可能会将侵害经历归因为与同伴“相互不喜欢”,这是一种同时包含他责与自责的水平比较归因方式,这使得他们同时有更低的“避免攻击行为”效能和“避免自责”效能,因此可能会有更多的适应性问题。同时,受到间接社会侵害的青少年还可能认为自己表现太好而引起同伴的嫉妒,这是一种具有优越感的带有他责性质的敌意归因,使得他们有更低的“避免攻击行为”效能,不屑于约束自己的怒气和攻击性,因此可能有更多的适应性问题。另外,受到间接社会侵害的青少年还可能认为,自己行为不妥惹到同伴了,这是一种“行为自责”的自卑信念归因,这使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加强约束,有更高的“避免攻击行为”效能,从而可能出现更少适应性问题。除此之外,受到间接社会侵害还可能使青少年做出“个性自责”的自卑归因,即认为自己不够好,有这种归因方式的青少年有更低的“避免自责”效能且更难从“受害者角色”中脱离开来,因此更容易出现内化问题。

四、干预与教育启示

基于同伴侵害影响青少年心理适应性问题中介机制的相关研究,对于同伴侵害干预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有如下启示。

首先,同伴侵害经历可直接导致青少年不同的心理适应性问题。如受到直接社会侵害的青少年可能会有更多的内化问题;受到同伴间接社会攻击的青少年可能有更多内化问题和POGU;受到同伴身体侵害的青少年则可能有更多的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由此可见,不同类型同伴侵害可能与不同的适应性问题相关,在干预过程中需要加以区分。但总体而言,相对外化问题和POGU问题,内化问题是遭遇同伴侵害经历的受害者更为普遍的消极结果,尤其值得教育者和家长关注;相对其他三個类型的同伴侵害,口头侵害的影响更为间接,但同时可能表现更为隐蔽,不容易被家长和教育者发现。

其次,同伴侵害经历可通过青少年对侵害的归因和应对效能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不同的心理适应性问题。青少年的三种侵害应对效能感对其适应性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其中“避免攻击行为”效能有助于减少所有三种适应性问题,“避免自责”和“摆脱受害者角色”效能有助于减少青少年内化问题。因此,家长和教育者应着重帮助青少年发展这三类应对自我效能,使其减少心理适应性问题的出现概率。

最后,青少年对同伴侵害的不同归因对其适应性有不同的影响。第一,对侵害经历做出“自身行为不当惹对方生气”这一“行为自责”的归因,有助于提高受害者“避免攻击行为”的应对效能,进而可能减少青少年适应性问题。因此引导青少年做出这一归因可能会更好地帮助他们在受到同伴侵害之后减少适应性问题。第二,“相互不喜欢”和“自己不够好”这两种归因可能对青少年的适应性发展具有消极的影响。前者可能直接增加青少年内化问题,也可能降低其“避免攻击行为”进而增加适应性问题;后者则可能通过降低“避免自责”和“摆脱受害者角色”效能进而增加青少年内化问题。而另外两种归因方式,即“同伴嫉妒”和“与同伴不同”,对于青少年适应性问题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前者可能直接减少内化问题和POGU,也可能通过降低“避免攻击行为”效能而增加适应性问题;后者可能直接增加内化问题和POGU,也可能通过提高“摆脱受害者角色”效能而减少内化问题。为了使青少年更好地应对不同类型的同伴侵害,教育者应该引导他们做出有助于减少适应性问题的归因,帮助他们提高各种应对效能。

本文探讨了同伴侵害这一青少年群体中普遍的世界性问题,及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重点分析了侵害应对与归因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为相关干预和教育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未来研究需要进—步考察那些可能抵消同伴侵害归因、应对影响青少年心理适应性问题的因素,以及可能调节它们之间关系的因素,为同伴侵害的干预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科学依据。

责任编辑 孙格格

猜你喜欢
问题行为青少年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偶像崇拜 与青少年成长
幸福感强的青少年更健康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高中体育课堂学生问题行为剖析及管理策略探究
失落的一角
“规则”先行,追求高效语文课堂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
第二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