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期”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防控与疏导

2020-01-14 12:44江洁蔡群青
中国德育 2020年24期
关键词:后疫情时期立德树人心理健康

江洁 蔡群青

摘要 疫情期间,全国中小学按照“停课不停学”的原则,积极开展线上教学,一方面,有效地解决了学生上学的燃眉之急,但另一方面,随着学生居家时间过长,日益暴露出学生难以快速适应环境和角色的转换、线上学习效果欠佳导致成绩下滑和态度懈怠、情绪波动异常导致压力增大等心理健康问题。诘究本末,其原因归为疫情外部环境压迫、学生信息辨识能力欠缺、关怀情感缺失和主体抗压意志薄弱。因此,需要多方主体从提高学生的心理防控能力、建立互帮互助机制、培养学生的信息辨识能力以及构建“家校社”联动共育网络等方面勠力同心,协同施策。

关键词 后疫情时期;心理健康;班主任;立德树人

作者简介 江洁,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二初级中学,二级教师;蔡群青,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

一、疫情引发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征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国中小学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和教育部门的部署,教学部门按照“停课不停学”的原则,开展线上课堂教学,并通过各种云平台提供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供给,组织学生开展身体健康状况“日打卡”,即便是在线上,也尽量开设多种课程,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然而,随着全球疫情形势的加剧,全国中小学迟迟未能全面复学,学生居家时间过长,日益暴露出心理健康问题,这其中对学生心理健康层面的防控与疏导成了中小学立德树人任务落实以及班主任工作的新挑战。具体表征为以下几方面。

(一)环境剧变导致学生角色转换与调适困难

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中小学正常的学期教学安排,学生的学习计划和生活方式受到较大的影响。相比疫情前的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方式,疫情期间的生活好似按下了暂停键,中小学生从每天规律、忙碌而又充实的学习者转變成了整日待在家中、惶惶不可终日的“闲人”;从在校园里打闹聊天的群体中人,变成居家隔离的“宅男”“宅女”。现虽然已经全面复学,但学生在短时间内还未能成功完成角色的转换与调适,容易产生思想意识波动。

(二)在线学习效果欠佳导致部分学生成绩下滑

线上教学很好地解决了疫情期间学生上学的问题,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其他的问题。部分学生未能很好地适应网上教学的模式,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监管、学生自律意识薄弱等问题使得部分学生放飞自我,存在上课不认真听讲、课下写作业懈怠的现象,特别是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出现了下滑的现象。

(三)心理情绪波动异常导致学习压力增大

面对疫情,部分学生出现担忧害怕、情绪焦躁、心理压力增大等负向心理波动现象,再加上复学之后,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学生面临的角色转换问题以及线上学习暴露的问题也显现出来,学生的心理和学习压力增大,引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后疫情时期”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剖析

(一)外部环境压迫

尽管国内的疫情已经相对得到了控制,但是个别地区仍然不时地出现个别病例,引起人们的恐慌。一些欧洲国家在进入疫情紧急状态后,选择将整个国家封闭管理,表明该疫情的危机程度已经比较严重。许多学生这时出现了非正常的心理变化,尤其是当一些学生独自一入学习时,更容易产生抑郁、害怕等负面情绪。在疫情面前,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已经遭受了严峻的考验,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调节,他们的学习生活会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而被打乱节奏,进而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二)信息辨识能力欠缺

恐慌是疫情情况下学生最普遍的心理问题。恐慌是指人们在遇到突发性重大事件时由于高度的焦虑、恐惧、担忧和绝望而产生的强烈拒绝和攻击心理。这是一种异常的心理状态,容易让人突然失去理性。在疫情期间,一些中小学生缺乏辨别互联网上有关疫情的真实和虚假信息的能力,过度重视身体和健康问题,常表现出负面情绪,如担心和恐惧,特别是许多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中小学生更易出现恐慌。

(三)关怀情感缺失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许多中小学都在忙于处理学校的各种流行病防治工作,或者规范学生各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对疫情特殊时期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一方面,一些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制度上存在严重问题,缺乏切实有效的教育形式,没有形成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评估机制。尽管一些学校在后续工作中逐渐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是其中大部分是简单的指导教育,缺乏内容的全面性和有效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学校领导和教师会有疏忽,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也常常忽略孩子的心理问题,高估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此外,学生的异常心理状态如果不明显的话,父母也很难观察到。

(四)主体抗压意志薄弱

中小学生尚处于心智发育阶段,心理认知尚未成熟,在学习和生活中容易出现各种异常的心理和压力。在经历非正常的重大事件后,很多人常会出现心理应激,大致会经历警觉期、消极防御期、现实适应期、恢复成长期四个阶段。随着疫情暴发,学生的心理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基于这些状况,在疫情的大背景下,较早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将被列为有较高心理问题风险的对象,学校应当为他们提供及时、合理的心理指导,防止心理问题加剧而引起生命安全问题。

三、“后疫情时期”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策略

当前,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全国各地中小学已安全有序地恢复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后疫情时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防控与疏导工作已刻不容缓。学校和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育的主阵地,抓好学生心理健康和疏导工作,排解疫情下学生长时间居家隔离,面对环境变化的心理和情绪问题,引领多方主体协同施策,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化“危”为“机”。

(一)提高学生的心理防控能力

一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使学生学会主动寻求帮助,积极与家人、朋友和同学进行交流,倾诉内心焦虑,合理地宣泄负面情绪有助于释放压力。同时,根据学生的身心与年龄特点,结合心理健康、生命健康、爱国主义等主题,灵活设计、举办主题班会,利用战“疫”专题活教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另一方面,学校应组织学生观看防疫知识、心理健康教育微课,并充分利用教育部名师领航工程首期名师工作室战“疫”微课集等网络资源,通过校园网、微信公众号等向师生、家长推送,引导师生加强心理防护,促进家校合作育人。

(二)建立互帮互助机制

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利用“开学第一课”和主题班会课的时间帮助孩子完成角色的转换,找到回校的归属感,做到真正的“收心也开心”。首先,教师在课堂上需帮助学生明确、强化复学后的角色转换意识,寻找“战‘疫同桌”,互相监督,互相鼓励,共同进步。其次,帮助学生从无序无规律的生活节奏中走出来,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团结互助的班级文化氛围和关爱他人的心理健康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和积极性,设定容易实现的短期目标,并通过以趣激趣、导趣的方式,让学生找回学习的快乐,找回学习生活的重心。

(三)培养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

由于网络媒体能够使学生群体快速地获取与新冠肺炎疫情有关的最新消息,了解不同地区的疫情变化以及相关的控制措施。所以,在后疫情时期,家长和教师应帮助中小学生通过选择官方和权威渠道来获取各种信息,学会区分互联网上的各种观点并形成独立客观的自我判断,不应让错误的和负面的讲话影响他们的心理环境。帮助学生在网络时空中调控心理压力的措施大致从此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关注积极信息,尤其是疫情防控进展的积极信息;二是关注自我防护和应对压力的科学知识;三是增强信心,充分发挥科学知识和积极信息的作用。此外,学校官方网络平台应及时更新有关疫情情况的最新信息,在精神卫生教育和预防流行病方面建立专栏,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科普宣传,并提供扎实的网络支持。

(四)构建“家校社”联动共育网络

首先,学校应搭建“家校社”共管的协同育人平台,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形成全程性的学生心理健康动态“画像”评估机制,及时进行危机干预和心理辅导,将学生心理危机扼杀于萌芽期;构建心理健康服务与疏导机制,调动社会资源,注重学生学习指导和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救助帮扶工作。教师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心理问题,通过召开家长会、举办家庭教育讲座等方式,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孩子的成长问题,营造利于孩子成长的良好家庭环境,有效化解亲子矛盾,形成家校合力,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

其次,家长应积极参与“家校社”共育联盟,将立德树人作为家庭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育子观和教育方法,督促自身切实履行家庭教育的职责和义务。具体作为大致包括:1.保持情绪稳定。家长应及时觉察和调节自己的焦虑情绪,在孩子面前尽量呈现出稳定、积极而有力量的一面,这是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的情感基础。2.养成规律有序的生活习惯。家长要尽量保持作息规律,生活有序而稳定,有计划地安排教育活动、室内体育锻炼、家务劳动、亲子游戏等,不过度使用电子产品。3.健康教育童趣化,积极正面引導。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理解能力,结合中小学科学的疫情宣传知识,和孩子解释正在发生的一切,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家长也可以通过看新闻、看报道,了解疫情信息,然后根据孩子的年龄段和认知特点,告知他们一些简单、清晰和必要的信息,让孩子了解一线医护人员的辛劳付出和无私奉献,在孩子心目中建立起对医护人员的尊重和崇敬,树立会战胜疫情的信心。4.鼓励孩子情绪表达。鼓励孩子以他们习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及情绪感受。特殊时期需要家长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与孩子共情,建立更加密切的亲子关系。

再次,社会支持从内容层面可分为:工具性支持,即物质资源服务;情感支持,即对个体体现关怀;信息性支持,即提供有效信息;同伴性支持,即通过与他人相处转移或缓解个体压力。基于此,社会组织应关注心理预警库学生、家庭贫困学生和学习困难学生等群体,及时发现他们的学习问题,并为其提供帮助。同时,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公益活动,帮助学生积累积极的精神能量。社会文化建设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重要载体,因此,学校和家长可与社区服务机构或街道办事处联系,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如宣传窗等,科普心理健康知识,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最后,媒体和医疗卫生机构应加强开展健康教育和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核心知识和防疫科学知识的知晓率,倡导学生保持健康心理状态、科学运动、充足睡眠、合理膳食等,减少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诱因。

责任编辑 孙格格

猜你喜欢
后疫情时期立德树人心理健康
后疫情时期儿童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后疫情时期健身俱乐部的发展策略探究
后疫情时期国内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后疫情时期职业院校信息化发展的现实困境及行动路径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