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的肉牛牦牛产业调研总结与思考

2020-01-15 06:41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办公室
中国畜牧业 2020年15期
关键词:牛场牦牛母牛

文│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办公室

自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湖北省武汉市暴发后,各地方政府采取了封村、封路等措施,有效防止了疫情进一步扩散传播,但受疫情影响各行各业仍处于停摆状态,同时也对肉牛牦牛产业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生产与环境控制研究室在各专家、站长的配合下,调研了山东省、黑龙江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林省等4省(区)及甘肃省张掖市、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江西省高安市、安徽省宿州市、云南省昆明市等地88个肉牛养殖场户以及西藏自治区12个牦牛养殖场在当前疫情下的生产情况。

一、调研对象

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生产与环境控制研究室调研覆盖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那曲市、日喀则市、昌都市、林芝市、阿里地区等地市12个牦牛养殖场和专业合作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新和县、尼勒克县等市县9个肉牛养殖场;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绥化市、牡丹江市、大庆市、七台河市、双鸭山、齐齐哈尔市、肇东市、黑河市、哈尔滨市等12地市22区县33个肉牛养殖场户;山东省济南市、德州市、菏泽市、滨州市、临沂市、济宁市等9地市20区县35个肉牛养殖场;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长岭县、九台区、辉南县、双阳区等5县(区)5个牛场;甘肃省张掖市、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江西省高安市、安徽省宿州市、云南省昆明市等5市县6个牛场。

二、调查结果分析

1.牛源与补栏计划。从区域看,西藏、新疆受疫情影响较小,而且由于时逢春节期间,节前冬宰集中出售。西藏地区牛源组织受疫情影响较小或完全没有影响的占到75%,同样新疆牛源影响较小的比例为100%。然而,山东在调研中87.50%的养殖场牛源组织受到影响,8个育肥功能的养殖场仅有1家奶公犊育肥(12.5%)的牛源组织不受影响,其余皆因道路交通受阻,而无法组织牛源。吉林和其他调研省区的11家企业中,也仅有1家牛源(9.1%)不受影响。可见内地牛场的牛源组织问题比较突出,绝大部分牛场无法正常进行补栏计划。

2.饲料购入品。调研区域内大部分养殖企业的粗饲料供应充足,主要由于冬季草料缺乏期,春节前在资金充裕情况下,均会提前备好一个季度的草料,而西藏和黑龙江部分养殖场由于资金、经验不足,分别存在41.6%和27.3%的粗饲料储备不足。黑龙江存在粗料供给问题的牛场主要是繁育场,冬季粗饲料以秸秆和放牧为主,但是为了消防安全,秸秆存放地与牛场有一定距离,疫情期间村屯严格禁止人员和车辆流动,导致粗饲料供应紧张。

精饲料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为西藏,90%以上的养殖企业精料储备不足以及采购困难,主要是由于内地饲料原料供应商大多处于半停业或物流不畅等原因无法送达。黑龙江的调查显示,精饲料供应不足的牛场有13家,占调查总数的39.4%,牛场的精饲料一般储存1个月的量。山东精料储备可维持10~15天的占22.86%,可维持30天的占25.71%,可维持60天的占8.57%。新疆77%的养殖场精料储备量不足;吉林及其他省份的11家养殖企业中,有4家(36.4%)饲料储备不足2个月,更有4家(36.4%)仅能维持1个月。

3.药品等防疫用品。日常防疫方面,几乎100%的养殖企业受到影响,由于兽药店关门,消毒药、抗生素等常用药品储备不足,防护服、口罩、喷雾器等防疫设备紧缺现象突出。

兽药方面,山东68.57%的养殖场受影响;新疆89%的养殖场认为此次疫情对兽药有较小影响,11%的养殖场认为此次疫情对兽药有较大影响;吉林及其他省份的11家企业中,有8家(72.7%)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兽药储备不足及采购困难等情况。通过调研发现,养殖场主要缺少药品为治疗犊牛腹泻、肺炎以及牛感冒等药物。

4.用工。调查区域内,以合作社和农户为主体的饲养规模较小的牛场,外雇人员较少,即使雇佣也是本地人员,因此几乎未受到疫情的影响。但规模较大的牛场,雇佣人员较多,山东500头规模以上的15家企业中,有7家存在用工困难问题,黑龙江500头规模以上的8家企业中,有3家存在用工困难问题,而甘肃张掖、宁夏吴忠、江西高安、安徽宿州等地4个规模化企业中,有3家存在用工困难的问题。

5.配种。因牦牛发情配种季节性比较强,一般集中在每年的7~9月,受疫情影响较小。但内地肉牛受疫情影响较大,无配种员或液氮匮乏导致的配种困难问题凸显。黑龙江有14家养殖场母牛配种存在问题,占调查的23家繁育场的60.9%,以小规模母牛繁育场为主。山东87.50%的养殖场无法正常开展配种,增加了饲养成本和繁殖障碍等问题发生,部分养殖场只能采用公牛本交,无法保证后代质量,同时增加了牛群疫病传播风险。吉林及其他省份的9家母牛养殖企业中,有6家(66.7%)配种受到影响。

6.育肥牛出栏和屠宰加工。除了部分肉(牦)牛育肥场在春节前进行大批量出售外,所有计划春节后出栏的肉牛均由于交通受阻、交易市场关闭、没有收购商或经纪人的原因,而无法正常如期出栏。屠宰加工企业也全部受到疫情影响,人员无法复工、没有牛源、产品不能出库、餐饮店全部关停等原因导致无法全面复产,资金压力巨大。

三、对肉牛牦牛产业的思考与建议

1.建立区域性自给自足的产业链条。从此次疫情的影响可以看出牛源补栏、育肥牛出场等问题的出现,除了交通的限制因素以外,究其产业深部原因是产业链条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致使出现了“有牛出不去,要牛进不来”的尴尬局面。从产业发展角度看,可以在我国肉(牦)牛养殖相对集中的区域,建立完善的产业链条联结机制,各环节之间通过订单等方式的利益联结机制,使饲料、牛源采购以及产品出场的交易流通更顺畅便捷。区域性自给自足的产业链条能够避免活牛的远距离运输,既降低了运输应激,也能有效控制各种疫病的传播,而且肉牛生产(母牛繁育、肉牛育肥)和消费(牛肉面馆、火锅店等餐饮店、牛肉产品直营店等)均主要在本区域内完成,基本自给自足,因其链条完整、企业小而精,整体的抗风险和盈利能力都比较均衡,是值得在我国大部分区域推广的模式。

2.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养殖模式。2017年肉牛规模化养殖统计,50头以下的养殖户占81%,说明小规模、大群体是我国肉(牦)牛养殖尤其母牛养殖的重要形式,而发展推广家庭牛场和养牛合作社是提高农户养殖规模、标准和效益的有效途径,同时能够提高农民收入,培养职业新型农民,也是解决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力措施。从此次疫情可以看出,养殖户和合作社自给自足的优势充分体现,用工几乎不受影响,饲料靠村前的秸秆、稻草等基本能解决粗饲料的供给问题;而有放牧条件的,应该以轮牧的形式放开天然草地和林间草地放牧。

育肥牛精料不足可以从饲料配方结构上及时调整,同时借助当地的饲料资源,也可以放长育肥周期,挺过疫情。肉牛育肥推荐200~300头以内规模,借助小型机械化设施设备,夫妻2人基本能够完成全部工作。母牛养殖则推荐30头左右,有条件区域可以几户联合放牧,降低饲料和人工成本,以精细化母牛、犊牛料理保证高繁殖成活率为重点。

3.尽快建立大数据信息系统。在此次疫情面前暴露的一个产业问题就是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完备的产业大数据信息平台,能有效解决各环节的脱节问题。大数据信息平台涵盖产业链的各环节的信息数据,包括饲草料生产和肉牛生产(母牛和育肥牛生产)与流通系统、屠宰加工(屠宰场、部位肉)与流通系统、产品物流与营销系统,详细记录场(厂)企、产品、人员、技术等信息内容,并且将产品营销和流通信息纳入系统中,哪里有需求、哪里有供给在系统中一目了然,功能上加入线上注册、挑选、交易、流通等,能够有效避免想买买不到,想卖卖不出的难题。对于各地区域性养殖生产体系,需重点构建母牛繁育信息系统,做到母牛及犊牛全部登记在册,有利于开展区域性育种等技术体系建立,及时了解掌握肉牛产业的动态。

4.加快肉牛牦牛产业机械化进程。用工难问题在此次疫情面前格外凸显,尤其是屠宰加工企业几乎全线存在用工难的问题,但根本原因在于肉牛牦牛产业的工作环境相对年轻人不够友好,用工难的问题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日趋明显,而且人员成本也会进一步提高。为此,肉牛牦牛产业,尤其是在养殖环节需要尽快提高畜牧机械的普及率,推进机械装备与养殖工艺相融合、设施装备配置与养殖场建设相适应、机械化生产与适度规模养殖相适应、畜禽养殖机械化与信息化相融合,推动肉牛牦牛产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面对在我国肉(牦)牛养殖以中小规模为主导的家庭农场,需要提高小型机具普及率,推动该类设备的自主研发创新,提高设备的性能稳定性、多用性,降低设备购入、维护成本。

5.充分借助电商平台进行多线营销。屠宰加工企业的产品销售,受疫情影响较大。一是餐饮店全线关闭,二是交通限制导致的产品出厂受限。通过此次疫情,屠宰加工企业需充分借助各大电商平台发展线上销售的业务,在拓宽销售渠道的同时,能够直接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可使农户获利更多,也能直接在消费者中建立区域性口碑。另外,屠宰加工企业在产品开放方面也需要适应目前年轻化家庭的牛肉烹饪的“简易”“精小”等需要,开发出更多适合家庭消费需求的产品。养殖企业或养牛户更应该建立线上销售信息平台,与购买者直接挂钩,绕过牛贩子直接获利。电商平台即将推动肉牛产业的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牛场牦牛母牛
母牛常见产科病及治疗措施
赛牦牛(布面油画)
牦牛场的雪组诗
洛绒牛场
洛绒牛场
美仁大草原的牦牛(外一章)
在亚丁(二首)
肉牛舍自走式牛场清粪车的研究
跟着牦牛去巡山
初产母牛的饲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