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020-01-15 04:17黄天骥
书城 2020年1期
关键词:风烟王勃长安

黄天骥

王勃画像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流传千古,成为格言式的佳句,你能想象得出,它竟是出自年仅十九岁的青年诗人之手吗?

这年轻人就是初唐诗人王勃。被称为诗圣的杜甫,在《戏为六绝句》(其二)中,曾经讥讽那些企图否定初唐诗风代表人物的错误倾向,他指出:“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话说得很尖刻,又可看出他对王、杨、卢、骆这四位被称为“初唐四杰”的诗人的诗风的肯定。

王勃,被杜甫列在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之上,这不是偶然的。在“四杰”当中,他年纪不大,且寿命最短,但他在十九岁时所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却是震古烁今的诗作: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生于公元六五○年,也就是唐贞观年间。在这一阶段,唐太宗励精图治,年轻有为的诗人王勃,在这首送别友人的诗篇里,也流露出开阔的视野和乐观的胸怀。当然,官场内部的纷争,魏晋以来诗人们时而绮丽时而迷茫的诗风,也不可能不在他心灵里回响。为人们熟悉的《滕王阁序》,他一会儿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表现出胸襟何等阔大,目光何等高远。但其后笔锋一转,竟出现“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遗风”的句子,情绪又何其忧伤,心情何等落寞。心情矛盾与意象落差的交织,反映出初唐诗人的典型心态。

即便《滕王阁序》是王勃失意时写的,但即使是他在年轻得意时所写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其实也是开朗与失落心情的交集。《唐诗三百首》选取它作为王勃的代表作,也确是很有见地的。

王勃十四岁即有才名,被皇帝破格任用,意气风发。这首诗,写的是他在长安送别亲密朋友杜少府时的心情。亲密的朋友一旦分袂,王勃心中未免怅然若失,于是就写了这首诗。

诗的开首,王勃先寫他和杜少府握别的地点。他首先用了两句对偶句,以地名对比地名,“三秦”对“五津”,以数词对数词,显得特别工整。而在握别地点景色的描写中,只从大处着墨,不做细腻的描写,这让人感到具有精整而又壮阔的气象。

王勃和杜少府是在唐代首都长安握别的。在唐代,长安宫阙巍峨,百业兴旺,已是人口越百万的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更有开阔的三秦地区,作为京畿的拱卫,足见气象恢宏。作者对此大笔勾勒,写千里无垠的三秦辅翼着长安城阙,展现出长安景色的磅礴,让居住在这里的人无比自豪。而在当下,一起在繁华首都当官做吏的朋友,可惜将要在此分手了。

紧接着的一句是“风烟望五津”。五津,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是四川岷江的五个渡口,是杜少府要由此登陆当差的地方。当然,他到底在哪一个渡口上岸,实在也不晓得,只好是笼统而言。唯其是统笼言之,足见岷江与长安距离之远。这一去,前途未卜,别离人不禁有点落寞。

《王子安集》,清丛雅居木刻本

人们晓得这第二句和第一句是对偶句,对仗工整,却未注意到为什么王勃用的是“风烟”一词。按理,律诗首两句本来不需要诗偶,他和杜少府遥望远处,不是也可以用“登高”或者“山巅”之类的词语来表达吗?但是,王勃以“风烟”一词,是说明五津那边,在风烟之中;或者说在长安的风烟之中,遥望不可知的五津,总之,五津远在天边,只见那里是渺渺茫茫,迷迷濛濛。这意象,与他当前所在的壮丽的长安,构成强烈的落差。在这里,送行者的惆怅、被送者的忐忑,在“风烟”的意象中,不言而喻。

还要注意的是,诗人下了一个“望”字。为什么远隔山川,那是明明看不到的地方,他们还要翘首远望?下这一“望”字,表面上只是视觉的动作,但说明王勃对杜少府的一往情深,想象着他即将要去的地方;特别是,它也写出了杜少府对前景的关注。人们不是讨论过陶渊明的《饮酒》有不同的版本?在“采菊东篱下”之后,是“悠然见南山”,还是“悠然看南山”或“悠然望南山”?讨论的结果是,不管陶诗最早的版本如何,人们一致认为只有“见”字,才最能表现旷达的陶渊明心定神闲只是无意中目光与南山接触的神态。在王勃这首诗中,他则是用“望”字,强调他站在高处,极目远望,十分在意杜少府即将前往之地。

《唐宋诗举要》高步瀛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唐宋诗举要》曾引述吴北江的说法,强调首二句“壮阔精警”。其实,吴北江只看到它表面壮阔,有目光远大的一面,却没注意到它在强烈对比中,蕴含着诗中人物思绪的微妙变化。而这一点,恰好是王勃在创作上高明的地方。

也正因为这诗开头的两句,实有暗写离情别绪的一面,才很自然地引出第三、第四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话,是作为送别者的王勃,对着杜少府说的,他说临别这一刻惆怅的心情,实在是彼此相通的。

按照“近体诗”格律的要求,这被称为“颔联”的三、四句,应该是对偶句。但王勃却没有理会,这也说明在初唐时期,近体诗规范还不很严格。既然在诗的首两句已用了工整的对偶句,那么,三、四句换一种散文化的笔法,也未尝不可(当然,后来“晚节渐趋诗律细”的杜甫,是不会这样做的。他的《春望》和《登山》,便是一、二句为对偶句,三、四句也是对偶句)。

王勃说“同是宦游人”,正好说明,这是承上两句他觉察到杜少府心情的悵惘,才紧接着说这宽慰他的话。显然,这两个朋友,一个留下,一个离都。但是,别以为留在长安的人,心情就好过了。因为,王勃的故乡在今山西,那里有他的父母兄弟。他到长安做官,离乡别井,心情并不好过,留在长安,也是不得已的。他知道杜少府要前往蜀地做官,少不了会留恋故地。很可能杜少府的故乡,也在外地,就思念故乡和“宦游”而言,他们都是一样的。王勃的意思是,即使他暂时留在长安,也只是“直把他乡认故乡”而已!因此,在分手的一刻,彼此心情是“同”的。在这里,王勃体察到杜少府的感受,强调彼此遭际相同,以此安慰开导,足见友情的深厚。

《王子安集注》〔唐〕王  勃著〔清〕蒋清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从这首诗开首显得视野开阔的对偶句,进入第三、四句散文化的笔触,表面上,语调平缓,背后却深藏着细腻微妙的心意。因此,这四句,两相整合,在气势中有所对比,而在情绪上有所跌宕,在语言上却又不失流畅平缓。这需要读者细心咀嚼,才能理解王勃高明的创作技巧。

按一般写别情的诗,既写到分别,自然多会承接上面流露出的惜别之情,渲染别离人眼中看到的景色,或者进一步通过形象抒发胸中块垒。但是,王勃却出人意料,突然迸发惊人之笔: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两句诗,震古烁今,流传千古。

在今天,至亲至爱的人分开,远隔千里万里,未必需要牵肠挂肚,只要互通微信,打开视频,即使远隔高山大洋,也能立刻在屏幕中见面。但在古代,就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了!为什么会出现“生离死别”一词?为什么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魂销者,唯别而已矣”?为什么在古代文坛上,惜别,从来是最为盛行的题材?原因正是关山隔阻,后会难期。“多情自古伤离别”,因此,诗歌一涉别情,总难免会写到彼此执手相看泪眼,依依不舍的情态。

但是,如果以豁达乐观的态度,对待这难以解决的问题,又可以进入新的境界。王勃少年才俊,血气方刚,对前景充满乐观的意绪。他认为,在亲朋之间,只要是心心相印,一直保持着相知的心态、深厚的友情,那么,即便相距在天之涯、海之角,其实也如同邻居那样,可以天天相见。王勃的观念,出人意表,却又合情合理。

在这里,王勃对杜少府表达了两层意思,首先,他俩之间是知己朋友,即使分开,友情始终不变。更重要的是,他指出在人世间,最值得珍重的是彼此的情谊,只要是“知己”,时空阻隔,并不成为导致友情疏远的障碍。这道理,其实是人人心中所有,却又人人笔下所无的。而在第三、四句语气平缓的铺垫后,突然冒出这极不平凡的两句,真如大声镗鞳,振聋发聩。《唐宋诗举要》引吴北江的评价云:“凭空挺起,是大家笔力。”谁想到,这“大家”,只是十九岁的小人物!

很清楚,王勃概括地写出了人们对待人生应有的情怀,反过来,它又影响了千百年来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正由于这两句诗,包含人生理念的议论,具有哲理性的意味,它能够流传久远。

《唐宋诗举要》提到姚鼐的说法,认为王勃“用陈思王《赠白马王彪》诗意,实自浑转”。(按:曹植被封为陈思王,他在《赠白马王彪》诗中有云:“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有可能王勃对友情的感受,和曹植相通,并从中受到启发。但经过提炼,诗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特别是他用对偶的句式,让第五句和第六句,构成对立的统一。而在这两句诗中所用的名词,“海内”“天涯”包含的空间极阔大,“知己”“比邻”则涵盖距离颇狭小。两相对比,意象鲜明,更能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

王勃这两句诗,揭示了朋友之义的真谛,是具有普通意义的议论。但是诗歌创作,则一般用以抒情,若用它来发议论,这合适吗?对此,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认为:“人谓诗主性情,不主议论,似也,而亦不尽然。”他指出《诗经》中便有议论的诗句。不过,以诗歌发议论,则“议论须带情韵以行,勿近伧父面目耳”。王勃的这两句诗,本身就表示他和杜少府有着深厚的情谊,是对友人惆怅心情的抚慰,这无疑是在议论中包含情韵。情理交融,寓情于理,在概括普遍真理中透露出惜别而又乐观开朗的感情,所以它能够震动天下人的心扉。

顺流而下,王勃便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作结。既然知己之心永存,不存在天涯阻隔的问题,也就可以心无挂碍,大可以不必效儿女之态,“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了!

从王勃说自己也是不得已的“宦游人”,可见他心情实在也是惆怅的,只是他认为,彼此既是知己之交,便应以阔广的胸襟对待别离,不必黯然伤感而已。所以《唐诗广选》引述顾玉华的意见,说这首诗“多少叹息,不作愁语”。确实,在开朗豁达中,缠绕着一丝怅惘;在浑成流畅的语调中,突然迸发的精警之笔,像流水行云,忽然奔腾跌宕,不能不让人感悟到王勃这首小诗艺术构思的精彩!

在初唐,天下初定,人们对前景颇为乐观,心情也颇舒畅,但两晋和隋末社会的动乱,以及令人惘然若失的独孤感,依然时常会从人们的心底冒起。王勃的这首诗,气旺而笔婉,豁达而神伤,恰好能体现初唐诗风的特点。

猜你喜欢
风烟王勃长安
水VS火
长安欧尚X7PLUS
中秋夜吟怀
抗美援朝赞
蜀中九日
风烟俱净,兼致Y
西游新记 2
一字千金王勃
王勃一字千金
岳元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