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新路径探析

2020-01-16 07:15李爱国
湖北体育科技 2020年5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专业化教师队伍

张 晔 ,徐 超 ,李爱国

(1.湖北科技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2.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内涵式发展。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更好履行新时代教育强国的历史任务,国家政府相关部门积极谋划,主动作为,制定相关措施来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全面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课题,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合理的知识结构,富有开拓创新精神以及推动专业领域发展的能力。高校体育教师有着高等教育工作者和体育工作者的双重身份,在 “健康中国梦”、“体育强国梦”的战略实施大背景下,作为承担“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建设任务的重要成员,探寻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新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1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时代意义

1.1 是适应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需要

建设教育强国是新时代中国教育的新使命。加快 “双一流” 建设和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两翼,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1]。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必须坚持不断创新和重视科技发展,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推动社会进步。在推动创新发展方面,高等教育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只有实现内涵式发展,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优秀人才。新时期的高校要着力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是适应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1.2 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的背景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基础。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出台系列文件,明确提出要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能力,努力建设一支新型教师队伍,强调高素质、专业化、有创新精神[2-3]。高校教师专业化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而高校体育教师又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力量,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对于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3 是实现体育强国梦的重要力量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4]。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并强调要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5]。作为体育工作者,要勇于担当责任,善于作为,坚定信念,为实现体育强国梦而共同努力奋斗。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环节,是顺利实现学校体育向社会体育过渡的平台。在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有着新的使命,即为社会主义新时代培养身心健康、充满活力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体育教师的角色必须以多元呈现,立足学校体育教育,助推全民健身活动,推动社会体育的发展。只有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程度越高,才能更好的完成新时代赋予的新角色新任务,加快实现体育强国梦的步伐,全面有效落实全民健身、体育强国国家战略。

2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近十五年来,我国教师教育在其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绩。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发展等主题是教师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理论界已经取得不少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相关的研究成果,各学科研究逐渐充实,但尚未形成体系。我国有关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中小学体育教师层面,而对高校体育教师群体相关方面的研究相对不足。有关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远远落后于整体研究水平和进度[6],而且相关研究还不够全面,研究成果较少。国外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方面,相对成熟,并具有普遍规律。我国学者热衷于翻译、介绍、研究国外教师发展理论、经验,在相关研究中取得的新认识、新成果,还没有被充分吸收,本土化[7]。在实际应用中,呈现出文化差异、地域性差异。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存在着诸多因素制约其发展,主要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

2.1 内部因素

2.1.1 自主发展意识不足

当前高校体育教师缺乏自主发展意识,表现形式为:一是自我身份认同的不足。教师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身份。教师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是促使个体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前提[8]。由于缺乏对自我身份认同,相当于认识不足,后期很难实现个体专业化的发展。二是自主学习和自我更新意识不足。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师满足当前现状,只教书不育人,认为完成教学任务即可,不关心教学效果如何,更不愿意深入思考如何在弘扬体育传统文化、引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终生体育意识等方面深入开展工作。部分教师为了职称晋升而被动进行学术研究,科研态度不严谨,缺乏高校体育工作者应有的担当,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2.1.2 个体专业发展规划不明确

高校教师个体制定明确的专业发展规划有利于引导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制定得越详细、具体,对任务实施的指导意义越大。个体专业发展规划分为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短期规划一般为3 至5 年,主要为个体自主专业发展,应适当结合学校整体发展规划来制定;长期规划为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一般为5 至10 年,应结合国家及时代发展的需要进行规划调整。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师个体专业发展规划不明确,没有科学的规划,缺乏规范性和理性,可操作性不强,导致专业化发展之路困难重重,收效甚微。

2.2 外部因素

2.2.1 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不足

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依靠教师个人专业的发展[9]。虽然高校体育教师在在入职之前对学历学位、专业技能以及其他各方面素质等有较高要求,但这仅仅表明从事这个职业的条件或基础。职后教育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中是很重要的内容,但是目前很多高校没有足够重视职后教育,未制定专门的制度为教师的职后教育提供便利条件。大部分高校教师的职后培训为自主申报,且审批过程复杂,时常受政策、名额、经费等影响。职后再教育不能得到保障,教师不能及时接受先进的思想理念和专业知识,难以走向教师专业化发展,影响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整体进度。

2.2.2 激励和保障机制不完善

对于高校教师的有效管理,要努力寻求高校发展规划与个人发展目标之间的相互平衡。建立良好的激励和保障机制是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手段。目前高校对于体育教师的激励和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对体育教师的投入、重视程度等方面,与其他专业教师相比是远远不够,这与大学体育在高校应有的地位形成反差,抑制了体育教师工作热情。有些院校对于科研缺乏相应的投入和激励措施,科研活动停留在较低层次[10];最后,忽视了精神激励和情感激励的作用。特别是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初入职场,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大,他们需要更多的激励,否则不能最大限度调动青年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2.3 缺乏教师职业群体同伴互助

教师职业群体的同伴互助主要是指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合作与发展,在教师群体中进行专业切磋,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形成“研究共同体”[11]。同伴协作主要形式为两人或三人及以上组成的同伴合作小组,其层次可以涉及新进青年教师、资深老教师;专家教师、骨干教师、一般教师等结对共进,为教师的自主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创造更大的空间。高校体育教师由于专业特性,拥有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主要表现在专业技能发展、学生竞赛指导等硬件方面。但是在个人及整体发展规划、科学研究等软实力方面同伴互助意识较弱,未形成良好的同伴协作、“抱团成长”氛围。

3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新路径

3.1 从内在自主方面,夯实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基础

3.1.1 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树立良好教育形象

汉代思想家扬雄认为:“师者,人之模也,无德者无以为师”。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提出:“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从古至今,无不强调师德的重要性。教育部相关文件[12-13]不仅明确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规范,还对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师德修养提出了基本遵循和要求。高校体育教师要自觉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树立良好教育形象,牢记师者使命,潜心教书育人。在教育教学中,用自己的教学态度和实际行动来感染学生。通过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体育活动,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另外,高校体育教师还应善于挖掘体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素材,将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融合,发扬体育精神,塑造健康人格。

3.1.2 培养自主发展意识,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人前进的动力来自于自身发展的需要。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源于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需求,和社会对教师角色与行为改进的期望、规范与要求。高校教师只有具备强烈的自主发展意识,对自身发展的责任感会更大[14],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和调动主观能动性。高校体育教师作为体育工作者,能吃苦耐劳、敢于拼搏,但理论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相对薄弱,目前高校体育教师已逐渐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差距,以及自主发展意识在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才能为实现高校教师专业化夯实基础。

3.2 从外部环境方面,提升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

3.2.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提升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内促”、“外引”工作,不断优化规模结构、知识结构和学历结构。“内促”是指对内部教师进行培养促进其成长,主要通过在岗培训、外派交流、进修等方式学习国内外先进的体育运动技术和体育理论知识,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体育教师队伍和体育学科领域的建设[15]。“外引”指对外引进人才,主要是面向社会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等方式实现教师队伍数量和结构的优化。在公开招聘方面,高校招聘体育教师一般对学历有明确要求,不仅要求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专业技能水平外,还要求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16]。对于引进来的人才要 “敢用”、“善用”,充分发挥引进人才的效率。另外,还应注重“内促”式人才协调发展,注重团队合作,促进教师队伍整体向前发展。

3.2.2 重视教师职后教育,建立教师培训长效机制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高校教师专业化水平要求越来越高,高等学校应重视教师职后教育,建立教师培训长效机制,为高校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良好的平台。一是采取多种途径,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分层、分类、分岗培训,二是制定合理有效的制度体系,包括严格的教师培训管理制度、教师培训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教师培训激励制度等。面对大众体育、全民体育健身运动的蓬勃发展,流行、时尚的新兴运动不断涌现,高校体育教师职后培训尤为重要。体育教材必须紧跟时代需求,开设受大学生欢迎的现代时尚运动项目,高校体育教师应不断地加强学习和丰富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教师培训的内容上,要有侧重点,注重更新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新技能、提高学术水平等方面。

3.2.3 制定教师专业标准,构建专业发展标准体系

教师专业标准是教师教育的重要基础,制定高校体育教师教育专业标准是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准则和依据,构建高校体育教师专业标准体系是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力保障。在全世界强调教师发展专业化的背景下,许多国家根据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先后制定了教师专业标准。在体育教师专业标准构建上,发达国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我国有关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和实施与其有着较大差距,特别具有学科取向的教师专业标准研究还在起步阶段[17]。教育部相关文件对教师入职资格和入职标准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进一步强化制订和实施教师专业标准。

3.2.4 关注青年教师成长,建立完善传帮带机制

青年体育教师青春活泼、精力充沛,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承担者和科研梯队的后备力量,他们的个人成长和专业发展,不仅关系到个人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提高,还关系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未来。在青年体育教师的培养上,要充分发挥资深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建立完善传帮带机制。名优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师徒对子,组成团队,将自己有效的教学经验和授课技巧等传授给年轻的教师[18]。另外,在科研上带领青年教师组成科研团队,在学术研究上给予有效指导,并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支持,帮助年轻体育教师快速走上专业化的道路[19]。

总之,教师专业化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是新时代高校教师发展的必然要求。提升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既要通过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培养自主发展意识等内在方面提升自己,还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视教师职后教育、制定教师专业标准、关注青年教师成长等外部措施来推进专业化发展水平。当然,还涉及到政策、机制、机构、人员等多种要素,相信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下,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将获得高度发展,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专业化教师队伍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促进幼儿园保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策略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谈谈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基于主观幸福感的高校教师工作绩效提升策略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