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网络短视频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2020-01-16 15:13王立雪王相红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政治内容思想

王立雪 王相红

(1.湖北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2;2.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当前,日益火爆的短视频受到大学生的热捧。运用网络短视频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顺应时代要求,增强工作实效的必然要求。

一、运用网络短视频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大学生对网络非常依赖,喜欢互动性强的网络产品,其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越来越受到网络的影响。而网络短视频的出现和发展,适应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且必要的载体。

(一)大学生对网络环境极度依赖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对教育对象思想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1](P101)网络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到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4.5%。从年龄结构来看,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为21.5%;从职业结构来看,学生群体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6.9%。[2]在网络环境中,除即时通讯以外,短视频成为用户用时最长的移动端应用。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对短视频表现出依赖倾向。以抖音为例,企鹅调研平台对1104名抖音用户进行调研得知,专科及以上学历的用户占67.8%,本科及以上学历用户占41.9%。[3]

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适应大学生对短视频依赖的特点,发挥短视频教育功效。要让大学生从为了消遣而“刷”视频,过渡到刷视频时就能广泛接触到主流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再到主动搜索内含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短视频。

(二)大学生对视觉文化有强烈需求

随着我国网络文化的发展,大学生越来越容易接受图像、影像、符号等视觉信息,视觉文化已渗透到他们生活的各领域各方面,其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日益视觉化,对生动性、直观性、视觉化的网络产品表现出强烈喜爱。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认为,“当代文化正逐渐成为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在一个大众社会里,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4](P173)。

网络短视频契合了大学生对生动、直观、视觉化网络产品的需求。短视频创作者通过对所录制素材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剪辑,并配合恰当的音乐,添加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字幕,再加上转场、特效等,会给受众一定的甚至是强烈的视觉冲击,增加受众对短视频的兴趣,抓住受众的注意力。运用短视频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增强吸引力。

(三)大学生需在互动交流中促进自我教育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是“我说你听”“我灌输你接受”的教育方式,互动交流有限,教师教授的内容很难真正内化到教育对象心里,更难外化为行为。

网络短视频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好的互动手段。比如,短视频可以通过点赞、发弹幕、评论的互动方式,让教育对象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及时与教育者进行沟通交流,化解思想矛盾和冲突。教育对象也可将短视频进行转发或分享,加深对短视频内容的理解。一些教育对象还会主动制作一些内含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短视频,发布到短视频平台上,这实际上是运用短视频进行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过程。

二、网络短视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网络短视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双重影响,要发扬积极影响,克服消极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学习兴趣。网络短视频是科技进步和时代发展的产物,它短小精悍、方便快捷。短视频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传播的即时性、内容的生动性、覆盖的广泛性等特点,符合大学生接受信息的习惯和期望,可以提升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短视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接受信息、学习可以不受时空限制。短视频信息传播具有即时性特点,可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获取信息,这符合大学生喜欢接受新事物的心理。短视频内容声色俱全、图文并茂、生动通真,可以大大增强其吸引力。短视频可以方便地实现思想情感的交流互动,让每个大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促进师生间交流互动。

2、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随着网络短视频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欢,成为巨大的流量池,许多权威媒体、政府机构都在各个短视频平台上开设官方账号,发布相关内容的短视频。这些短视频,可以开拓大学生的眼界,丰富精神世界,深化思想认识,培养坚韧品格,提高道德素养。央视新闻在抖音APP上开设账号,以“短平快”的视频内容反映国际新闻,可以让大学生直观、及时了解我国国情及国际国内形势,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如对中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同一张考卷不同决策、不同结果的反映,中国老百姓发出“有幸生而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的感叹,会让大学生产生共情、共识、共鸣。

3、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心理情感困惑。大学生是社会精英的代表,承担重大社会责任,社会对大学生也寄予很高的期望,这不可避免地给大学生带来一些压力,产生一些心理困惑和自我难以释怀的问题。这些心理困惑和难以释怀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会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因此,方便快捷地获得心理上的疏导对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一些短视频创作人将自己的生活情感经历、心路历程发布在短视频平台上,视频博主会对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给出中肯且合乎情理的建议。大学生通过搜索关键词,找到与自己的心理问题相关的短视频。比照同样境遇、参照同类问题的解决,会启发大学生解答困惑、疏导情绪、释放压力、解开纠结,保持健康心理,培养积极面对问题的能力。

(二)消极影响

1、致使大学生沉溺于短视频。Fastdata基数发布的2019年中国短视频行业分析报告显示,2019年6月,用户每日启动短视频APP超27亿次,用户平均每天观看短视频超过三小时。由此可知,大部分用户在短视频上花费大量时间。而大学生作为短视频用户的主力军,必然会为短视频应用贡献大部分使用时长及频率。由于部分大学生时间观念不强且自控能力较差,出于对未知的好奇,很难主动停止“刷”短视频,沉弱于网络虚拟世界,从而浪费大量时间,荒废学业,影响学习状态和目标追求。

2、导致大学生思维碎片化、固化。由于短视频有时长限制,一般不能超过5分钟,这使得视频内容倾向于娱乐式、简单化,视频发布者只能简化知识体系,很难呈现知识原有的复杂关系,受众也往往只能获得碎片化的信息,长此以往,便会形成思维定势,使思维碎片化,影响深入思考和系统思考的能力。其次,热门短视频往往会被很多人抄袭、模仿,用户接收到的都是大量同质化、重复的视频内容,这不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方式,丰富知识体系。此外,许多短视频APP有软件自身的逻辑算法,按照“算”出的个人兴趣推送内容,个人获取的信息便会被自己的兴趣“引导”,很难刷到其他对自身也可能有用的信息,从而形成信息“茧房”,导致思维固化。

3、侵蚀大学生的价值观。为抓住用户眼球,短视频多以唱歌、跳舞、美食、美妆、搞笑段子、购物等泛娱乐化的内容为主,甚至存在色情、暴力等视频内容。大学生由于价值观还不够成熟,自制力较弱,容易受到娱乐至上思想的影响,也极易跟风、模仿。如果长期处于泛娱乐化的短视频环境中,深受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容易迷失自我,失去价值判断。如大学生受到炫富短视频的影响,追求物质享受,不仅会给父母造成负担,而且可能会向“校园贷”伸手,最终毁掉自我。同时,一些本不该被娱乐的事物却也成为了娱乐化的产物,不敬英雄,调侃名人,歪曲历史,亵渎传统文化的负面例子不在少数,这些违背社会道德底线和基本价值准则的视频内容,会严重削弱大学生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和接受度。[5]

三、运用网络短视频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6]要发挥短视频优势,克服短视频劣势,积极运用短视频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加强平台监管,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网络平台面向社会,影响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因此,国家网络监管部门、网络平台必须肩负社会责任,加强监管,加大网络违规违法的惩处力度。一方面,网络平台要从技术层面堵住打擦边球视频内容出现的漏洞,肩负好自身在社会思想、价值观引导方面的社会责任。比如,推出身份认证功能,对大学生多推送国家大事、法律法规、文学历史、科学艺术、生活情趣等正能量的、健康的内容;推出时间限制功能,大学生一旦进入短视频应用,时间限制功能即启用;标明“软”广告视频,让大学生容易辨别内容,避免陷入消费主义、物质主义陷井。另一方面,网络监管部门对发布打擦边球视频内容的平台从重处罚,督促网络平台自觉净化网络空间,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二)增强阵地意识,建好短视频教育新阵地

尽管现在的短视频APP这类国家机构已经获得广泛支持,然而一些地方类官媒的受关注度较低,粉丝数量寥寥无几。为此,地方各相关部门要建好短视频教育阵地。

首先,地方官媒要守好阵地。重视大学生的成长,整合当地高校及宣传资源,共同制作短视频,展示大学生活动及风貌,将大学生再深造、大学生就业、大学生与社会、大学生与祖国等内容相融合,吸引大学生关注。其次,高校官媒要守好本校阵地。学生一般都会非常关注本校官方媒体,高校应该成立专门的短视频官方媒体机构,培养专门的制作团队,将国家新闻、社会新闻和校园文化相结合,积极利用短视频进行宣传,潜移默化影响大学生思想情感。再次,要激励学生成为阵地守卫人。由于短视频创作门槛低,高校可以开设专门的视频制作选修课,教会学生剪辑、摄影等相关技巧,鼓励、奖励大学生制作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短视频,形成人人宣传正能量的氛围,实现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短视频网红

网络时代是一个网红频出的时代,网红在引领社会风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应当破除思想樊篱,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网红机制,有意识地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网红,发挥其引领作用。

首先,鼓励党政机关相关工作人员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个人短视频账号。可在短视频中结合社会热点、社会事件对政治理论、思想意识进行解析,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引导。其次,鼓励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个人短视频账号。可以发布教师对某一教学内容的生动形象的讲授,视频要注重趣味性、互动性。再次,高校心理学专业的老师或从事心理工作的专业人员积极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短视频账号。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情感困惑作出讲解,给出有参考价值的应对策略和解决方法,帮助大学生培育健康的心理。

(四)提升媒介素养,自觉抵制不良内容

媒介素养是指批判性认识和应用大众传播资源,充分利用媒介资源提高自己参与社会进步的能力。高校应利用选修课、知识竞赛、学生干部培训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帮助学生提升媒介素养,培养媒介自律性,提升短视频内容鉴别力。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继续对大学生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辨别短视频内容,抵制错误价值观的影响。要倡导大学生理性观看短视频,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诉违规内容。

猜你喜欢
政治内容思想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