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数学练习有效性设计的形式研究

2020-01-16 07:40杨平平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0年24期
关键词:高年级小学

杨平平

【摘要】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数学练习必不可少.数学练习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作为当代教师,需要优化数学练习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练习

数学练习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建构知识体系的必由之路,是培育学生抽象思维、增强学习能力的重要路径.只有优化练习设计,发挥数学练习实效,才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部分教师忽视练习设计,导致数学练习内容单一,题量不合常规,脱离学生的学习实际.为了避免出现上述问题,数学教师需要践行新课程标准,使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了解数学学习技巧.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练习问题

(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改主张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摆脱“填鸭式”教育和被动教育.在过去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很少有数学教师会采取引导式或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这导致数学课堂教学的氛围特别沉闷,学生大多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记忆公式或原理,缺少主动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设计与实际生活脱离

数学知识具有比较强的理论性,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存在著紧密的联系.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数学教师需要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但是在过去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练习往往脱离实际,过于强调应试能力,违背了新课改的教育要求.

(三)不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练习设计工作中应意识到这一点,要采用适宜的情感和认知模式展开数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然而在具体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大部分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导致学生的个性不足,缺乏创新性.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练习有效性设计原则

(一)把数学思维的培养当作导向

数学教师需要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当作导向,基于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思维能力设计练习题,把逻辑思维、计算思维以及想象思维等结合在一起,先培养学生的数感以及数学学习习惯,之后引导学生从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学习经验,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凸显学科教学的价值.

(二)联系教材和实际生活进行练习设计

练习题的设计需要基于数学教材,并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际生活不断延伸教学内容,从而推动学生数学思维的进步和发展,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与创造空间.针对教材中立体图形的教学,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探究立体空间奥秘的练习题目,并把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把学生的发展需求当作本质

教师在设计练习题时要依据学生的能力发展需要,设计与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相符的练习题,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具有层次性的数学题,让学生在做题的同时都能够得到提升.此外,教师可以在一道题目中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版块,增进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

三、小学高年级数学练习有效性设计的策略

(一)开展针对练习,遵循学习规律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学生成为课堂主人,教师需要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数学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发现学生似乎理解了某一知识点,却不能将其应用在解题过程中,从而出现不同类型的错误.学生的学习基础并不扎实,这反映了练习题目设计的不足.教师需要立足数学教材,明确数学练习目标,深化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开展有针对性的练习设计.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容易遇到障碍,错误类型相对较多.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预测,使学生深入领悟题目本质,灵活运用解题技巧.

比如,教师在讲小数除法的相关知识时,首先要明确教学任务,确立教学目标.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解析路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小数转换为整数,并通过调整小数点的位置简化计算步骤.课程教学重点应该是观察算式、移动小数点位置、对结果进行计算.在练习设计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两组习题.第一组习题如下:请将下面算式中的除数改为整数,如0.36÷0.6、0.49÷0.7、0.45÷0.5等;第二组习题如下:请将下面算数中的除数转换为整数,如0.3 15.03 等.这两组题目能够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辅助学生辨析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主动观察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开展分层练习,做到因材施教

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同,因此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教师要将着眼点放在学生整体,秉持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师提出要求,教师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不同学生汲取差异化的数学知识.为了践行新课程标准,教师需要强化练习设计,不断改进数学练习的形式,丰富数学练习的内容.高年级小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明显,数学练习不能同质同量.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应该适当增加练习难度;对于能力偏弱的学生,应该适当降低练习难度.一般来说,教师需要遵循以下练习设计程序:第一,教师要开展基本能力训练,考查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二,教师要开展变式练习,使学生掌握类型题的变式.第三,教师要开展综合训练,以综合题目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

比如,教师在讲乘法分配律的相关知识时,可以设计如下练习题目:第一类型的题目为必做题目,包括25×(16+0.4)、5.6×6.2+5.6×3.8等.第二类型的题目为可选做题目,包括0.25×8.08、5.4×5.6+5.4×5.4-5.4等.第三类型的题目为讨论题目,包括2.8×6.4+28×1.36等.全体学生需要完成第一类型题目,有能力的学生可以选第二类型题目,也可以和其他伙伴开展小组讨论,完成第三类题目.上述练习设计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

再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圆柱与圆锥内容后,在设计习题期间,可以先让学生解答一些比较简单的计算圆柱与圆锥面积的数学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明显发现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有的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掌握了圆柱面积的计算方法,但是对圆锥面积的计算理解比较模糊,而有的学生正好相反.针对这一情况,数学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两类,精心设计侧重点不同的数学练习题,之后重点对两种计算方法都不熟练的学生进行详细讲解.那些数学水平较好的学生在做完相应的习题后,教师可以把提前准备好的拓展题展示给他们,让他们展开拓展练习.而学习能力偏低的学生只需要熟练把握基础知识即可,然后教师要引导他们从简单过渡到复杂,从而让他们积累丰富的数学知识,提升数学能力.

(三)开展趣味练习,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遇到障碍,从而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心理.传统课堂坚持理论灌输,数学教学乏善可陈,数学练习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阻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吸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够唤醒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产生愉悦情感.在设计数学练习时,教师应该合理选择习题素材,展现数学学科的魅力,使学生在题目解析过程中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教师需要仔细研读数学教材,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难度水平不一的数学题.针对较为简单的数学题,教师可让学生通过一题多解的方法展开探究,针对较为复杂的数学题,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学习并掌握更多的解题办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比如,教师在讲梯形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平面图形的变化,让学生猜测梯形的构成方式,从而对梯形特征有所了解.在习题设计时,教师可以设置“勇攀高峰”板块,由浅入深地提供题目.低层题目为梯形的基本性质,包括梯形的边长关系等.中层题目为梯形的运算知识,包括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等.高层题目为梯形的知识串联,包括梯形与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关系等.“勇攀高峰”习题板块具有较强的趣味性,能够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再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分数的乘法内容时,可以使用多媒体创建一个比较大的操场示意图,在“操场”上设置许多跑道,每条跑道上设有若干道分数乘法的计算题,每条跑道中题目的数量相同.几名同学同一时间从起点出发,每回答对一道问题,跑道上就会显示学生的姓名,答对后可以继续作答下一道问题,比一比哪名同学最先到达终点.教师设计这样的练习活动,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有助于推动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四)开展生活练习,增强创新意识

数学学科具有极强的应用价值,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依靠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数学解析的策略.数学知识由现实生活生发,脱离实践则会沦为形式化的产物,因此教师需要立足学生的现实生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比如,教师在讲概率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开展实践练习,让学生抛掷硬币,记录正面和反面出现的概率.通过实践练习,学生将领悟概率内涵,深入掌握数学知识.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设计练习的机会,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概率問题,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五)组织精准练习,优化练习效果

数学练习一方面需要保证练习的数量,另一方面需要确保练习的质量,最好可以做到练习题目的少和精,提升练习的精准性.因此,数学教师在设计练习题目时,需要让学生练习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可以通过一道数学题的练习学会一类习题的解答方法,从而做到举一反三、优化习题练习的效果,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比如,有两个完全相等的长方形,长是5 cm,宽是2 cm,把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新的图形,求这个新图形的周长与面积分别是多少.教师可要求学生采取一题多解的方法展开练习.

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完“比”的相关知识后,可以为学生出示这样一道数学题:某学校书法班的学生一共有12人,围棋班的学生一共有10人,舞蹈班的学生一共有6人,问书法班人数和围棋班人数是几比几,比值为多少.这道题比较简单,学生可以很快给出正确答案.待学生大体上掌握了这种类型题之后,数学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另一种典型题型,引导学生加以练习,直至他们掌握这一类型的全部题型,节省学生的学习时间.教师可以营造这种的教学情境:已知小青集邮48张,小帅集邮36张,学生自主提出2个问题并进行解答.此种开放式的题目能够让学生发散思维,有的学生说:“问小帅的邮票比小青少几分之几.”有的学生说:“小青的邮票总数占两个人邮票总数的几分之几?”通过这样的习题设计方式,学生可以有效提升数学练习的有效性,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此外,数学教师应积极为学生设计具有前瞻性的数学题,注重数学知识的相互连接,把前后学习的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样,学生在练习时,不仅可以回顾以往学过的内容,还可以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初步印象.比如,在教学小数乘法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整数的加法和乘法,设计一些简单的题目,在带领学生回顾旧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对小数乘法形成简单了解,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参考文献】

[1]胡全会.基于结构化教学的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若干思考[J].数学教学通讯,2019(16):71-72.

[2]赵成阳.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三性”[J].数学教学通讯,2019(7):57-58,64.

[3]周云.小学数学练习的多样化设计[J].基础教育研究,2018(22):53-54.

猜你喜欢
高年级小学
小学高年级数学弹性作业的有效实践探索
浅谈小学高年级英语分层教学
浅谈小学高年级合唱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新课程背景下歌唱教学方法的探讨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