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精准供给文化服务的思考

2020-01-17 10:29卫建宏
中国煤炭工业 2020年8期
关键词:常态供给职工

文/卫建宏

丰富企业文化内涵,精准供给文化服务,构建疫情防控常态下群防群治煤炭企业文化

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煤矿工人上下一心,敢于担当,主动作为,迎难而上,内防传播、外防输入,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保障煤炭供应,全力恢复正常生产秩序,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形成了特殊时期群防群治煤炭企业文化。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思考如何创新企业文化载体,丰富企业文化内涵,为煤矿职工精准提供文化服务,对于煤炭企业更好地应对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澄合矿业抗疫保供期间文化产品供给情况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陕西陕煤澄合矿业公司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重要指示为遵循,丰富企业文化内容,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上重点发力,营造了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1.开启了线上文化供给新模式

充分利用学习强国、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网络媒体资源,开展了诸如“奋进之声”抗疫诵读云分享等多样化的线上职工文化活动,利用新媒体平台即时快捷、内容丰富等优势,多措并举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凝聚精神力量。

2.激发了基层文艺创作新活力

以打赢疫情防控阻击和复工复产保供两场战役为核心,矿区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参与抗疫作品创作,抗疫保供主题有关的诗歌、散文等作品层出不穷,各类文字、音频、视频见诸各类媒体,激发了基层文艺创作积极性。

3.引领了职工健康生活新风尚

利用班前会、手机终端等途径,对抗疫常识、形势政策、安全作业规程等内容进行高频度、新手段宣贯,倡导健康生活新风尚,促使职工形成安全规范作业、健康快乐生活的意识自觉,养成珍爱生命、安全生产的行动自觉,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互联网的普及,让高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学生通过网络就能接触到社会上的各种思想。但有些学生还未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思潮的影响,尤其是一些负面的拜金思想、实用思想以及享乐思想的影响,这些不良影响极易将学生引入歧途。互联网环境有着极大的开放性和自由度,高校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发表言论较为自由,缺少约束,这种放纵的虚拟环境容易让学生迷失方向,从而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疫情期间企业文化建设显现的短板和不足

疫情期间的文化云服务成功补位,为疫情常态化形势下的企业文化建设丰富了载体,有效满足了职工群众的文化需求。但与此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值得重视。

1.文化建设稍显滞后

疫情突如其来,企业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在运行上还须进一步磨合,企业文化建设在跟进和围绕突发事件发挥作用上,切入点和着力点还不准,跨部门协作配合及协调有待进一步加强。

2.文化供给存在空白点

企业对于外地复工人员隔离期间的文化服务工作,跟进不到位,针对性也不强。此外,相关部门对企业困难职工的文化需求关注较少,企业文化服务覆盖面不够广。

3.文化建设指导检查力度较弱

由于疫情防控工作需要,企业机关对基层单位企业文化建设指导不足,基层单位文化产品供给的特色和亮点不多,企业文化建设规定动作完成质量不高。

4.与属地管理体制存在矛盾

三、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丰富企业文化内涵的思考

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一流的文化的持续感染和熏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煤炭企业要结合实际,丰富企业文化内涵,切实为矿区职工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1.精准对接文化需求,提升服务供给实效

一是畅通文化需求表达渠道,及时了解员工群众需求。积极优化“需求征集—服务供给—意见反馈”良性循环模式,一方面加强实地调研,通过“企业文化基层行”“文化送一线”“群众性文化活动”等形式,深入矿井一线了解群众需求。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常态化开展文化需求调研,定期开展服务质量评价。同时,及时对各类需求分类梳理,有针对性地调整文化服务内容和方式,让职工群众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文化服务供给的主动参与者,从而达到文化服务供需相对平衡。

二是完善文化服务配套设施,提升文化服务有效供给率。基层单位开展的职工露天影院,要加强科学排片,优化影院管理;职工书屋、读书角等阵地,要及时更新图书,丰富藏书种类,探索开展“书香润澄合”系列读书活动,推动全员阅读,通过完善场馆软件设施,有效提升文化服务的供给率。

三是创新文化服务内容与形式,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认真总结服务职工群众方面存在的问题,策划开展“企业安全文化基层行”系列活动,结合安全月和百日安全等,持续开展好“事故案例宣讲”“我身边的安全故事”等活动。在精准对接基层需求基础上,本着惠民、为民、乐民的原则,变“配送服务”为“点菜服务”,变“坐等服务”为“上门服务”,让安全文化活动常态化。创新文化惠民品牌化打造,以“集中+常态化”“线上+线下”形式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2.注重文化产品创研,激发发展内生动力

一是以职工群众为创作导向,打造澄合职工文化精品。要围绕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疫情传递出的人间大爱和高尚情怀,围绕澄合人全力以赴阻击疫情保障生产中彰显出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澄合精神,进行文化产品创研。建立文艺指导员制度,在对各单位进行文体活动、文艺创作指导基础上,深入一线进行采风创作,汲取养分,推出一批有地域特色、企业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澄合职工文化精品。

二是拓展文化产品外延,推动相关文化产品的打造。文化产品不仅仅是指文艺作品,它可以是一场汇演,可以是一场文化艺术节,也可以是一个阅读平台,一系列“公益精品微课”。基于这样的思路,持续推出内容“微”、时间“短”、形式“活”的公益微课;深化电子阅读平台“职工书屋”的应用,推出系列读书活动,打造“书香润澄合”品牌。

三是积极搭建文化交流平台,促进文化产品传播。文化产品要通过展示、交流,才能更好地被群众认可和喜爱。在开展文化作品创研的同时,要组织主题汇演、展览展示系列活动,注重文化的传播交流和丰富发展,有效地输出企业价值观。

3.发挥协同联动优势,凝聚文化服务合力

一是联动文化服务优质资源,提升文化服务满意度。要加强各单位、各文体协会的文化联动,在实施文化惠民过程中,互相配合、协同联动,实现“1+1>2”的文化服务效果。一方面,职工是文化服务的主体,必须将各单位联动起来,优化应用各类文化服务资源,让职工共享接地气的文化服务。另一方面,各类文体、书法等群众性文化协会不仅为培养职工兴趣爱好,展示个人能力搭建了平台,而且通过组织各项活动,能促使职工以实际行动践行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凝聚职工为企业发展不断创新的内生动力。

二是建立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做好安全文化宣传服务工作。联动矿嫂和各类文艺爱好者,建立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加强志愿者分类管理,落实志愿者积分管理办法,充分调动文化志愿者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好企业文化宣传服务工作。

三是积极与地方政府沟通,推动和谐矿区建设。企业在文化服务过程中要主动与地方政府沟通,探索联合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共同推动矿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积极营造文明和谐的企业环境。

猜你喜欢
常态供给职工
《最美职工 职工最美》 曲谱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适应新常态,创新促发展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以德树人 推进学雷锋常态化
一心守护青年职工安全的“郑安全”
青年职工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