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叙事艺术初探

2020-01-17 05:58张小雨
知识文库 2020年1期
关键词:木兰诗从军木兰

张小雨

《木兰诗》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首乐府民歌,是一篇典型的叙事长诗,在叙事艺术上具有叙事完整、详略裁剪得当、寓情于叙事、采用对话推进叙事等特点,使得《木兰诗》这首诗作在我国叙事诗歌中占有独特地位,更使得木兰这一巾帼形象深入人心。

《木兰诗》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第八篇选文。选文位于第二单元,单元主题是“家国情怀”,突出表现的是爱国主义。本篇选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叙事长诗,主旨清晰,通俗易懂,节奏鲜明。

《木兰诗》叙述了木兰替父从军十余年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忠孝两全的女英雄形象,是我国古体诗中叙事诗歌极具代表性的一篇。虽说“两汉乐府叙事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但其完整的叙事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高超的叙事技巧,质朴的言语风格,多样的修辞,寓情于叙事的手法,都昭示着这篇北方民歌的独特性,“它是对传统乐府的漂亮的总结,同时又引发着一种新的乐府更高水平的叙事诗的诞生”。

1 纵向延展的叙事结构

关于“叙事”,美国学者蒲安迪认为:“叙事文侧重于表现时间流动中的人生经验,或者于时间流中展现人生的履历。任何的叙事文都要告诉读者,某一事件从某一点开始,经过一道规定的时间流程到某一点结束,因此,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个充满动态的过程,亦即人生许多经验的一段一段的拼接。”从这段论断中可以总结出两个关键词,一是人生,二是时间。也就是说作为叙事文学,情节是最关键的因素,在时间流上要有完整的事情的起因、经过与结果。《木兰诗》采用“纪事型叙事结构模式”,以木兰替父从军这一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时空顺序展开叙述,明显地与这一原则相契合。诗歌所讲的事件发生时间长达十余年,但却在这个时间流上采用铺叙的手法,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包括事情发生前的背景——“惟闻女叹息”、起因——“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从此替爷征”、经过——“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以及结果——“归来见天子”“送儿还故乡”“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诗歌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发展,有开端,有高潮,有结尾,将木兰替父从军这一故事讲述的极为清晰,有头有尾,逻辑严密,结构完整,节奏鲜明。

“典型的人物性格在情节中的展现是叙事作品的基本要求” “程相占……根据叙事作品的视角与结构,将古代叙事诗分为全知视角以人物为中心的结构、全知视角以事件为中心的结构、有限视角发生转换的叙事模式三大类,并补充说明了有限视角的其他情况。”全知视角即是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在此不予以赘述。根据上述分类方法,《木兰诗》便是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诗,一切的描述都是为突出木兰而服务,所有的叙事都是围绕着木兰而展开,在完整的叙事当中,塑造了一个饱满生动的人物形象。诗歌开篇以描写木兰的愁绪入手,通过制造木兰家中无人能够应征从军的矛盾冲突,突出了木兰的勇敢和孝顺,在描写木兰踏上征途以后以及拼搏厮杀的情景时,又体现了木兰小女儿的情感与其骁勇善战的性格特征,木兰功成凯旋之时无视金钱名利的态度更是体现了她高洁的品质。

2 对话推进的叙事节奏

在乐府诗中,“人物问答、对话是非常重要的叙事手段”。运用对话的方式,可以推进叙事的节奏,展现人物的性格,使得叙事的节奏紧凑而不突兀,也使得人物的形象丰满而立体。《木兰诗》中人物对话并不多,但这几句对话在推进叙事节奏和塑造人物形象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诗篇第二段开头一句“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承接了第一段中木兰的愁思,继续制造悬念。接下来的“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既回答了上一个问题,交代了木兰替父从军的原因与背景,又在人物对话中塑造了木兰的形象。在这一问一答中,写出了木兰内心的忧思、表面的沉着,也写出了木兰在思想斗争后的勇敢无畏。在第五段中,木兰功成凯旋,归朝面见天子,在朝堂之上也发生了对话:“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一组对话将木兰解甲归田这一转折表现的极为顺畅自然,不仅没有破坏整个诗歌的节奏,反而将故事推向了下一个高潮,同时这两句对话也表现出了木兰拒绝荣华的坚定决心和急于归乡的迫切心情。回到家以后,木兰换回女装,“出门见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一小组对话延续了整个故事鲜明的节奏特点,将整个叙事进行了收尾,使整个诗篇充满了趣味性,同时还能体现出木兰从军十余年的机智聪慧和隐瞒身份的辛苦。在《木兰诗》当中,人物对话并不多,但通过对话问答的方法进行叙事可以很好把控叙事行进的节奏,更有利于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3 详略变化的剪裁手法

《木兰诗》的叙事还具有明显的详略交织的特点。依照文学创作的常规思维,《木兰诗》既写木兰身为女性替父从军并经历十数载凯旋,那么就应极尽描写战场厮杀之场景,但诗歌并没有用大量的篇幅来描写木兰入伍后的经历,反而是将战前的准备与战后归家作为主要的叙述范围。在描写木兰出征前“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与出征时“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以上几句都运用了铺叙的手法,以大量的笔墨进行描写,渲染出紧张忙碌的氛围,突出木兰坚强勇敢的心境;传达出前方戰事异常紧张的信息,同时表达出木兰深沉的思乡之情。而在描述战场上木兰与战友们奋力杀敌时,却只用了“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区区三十个字一笔带过。诗歌在此用了略写,使得诗歌节奏鲜明,情节曲折动人,给读者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从一开始的“惟闻女叹息”到后来的“送儿还故乡”,学生可以尽可以去设想木兰在十几年中经历了多少艰难往事,是如何从一个懵懂孝顺的少女成长为功名显赫的女英雄的。在这段时间流中,情节在此间向前推动,层次清晰明了,对叙事时间的把控十分准确,故事场面精彩纷呈,木兰的形象也在此间成长、成熟,使这一形象的呈现逐渐丰满、生动,学生的思绪与情感也可随之向前发展。

4 寓情于事的抒情方式

虽说抒情与叙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两大传统,但不意味着两者互不相容。所以,《木兰诗》虽是一首叙事长诗,但其中蕴含的情感是异常浓厚的,只不过这种抒情并不是直白地表达出来的,而是蕴涵在叙事流当中的。开头前两段中,“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虽然都是直白的叙事,但却内嵌着木兰深明大义、孝顺父母的品性。战争结束后,英勇善战的木兰凯旋,“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里显然不是单纯描写木兰不慕荣华,更是对她淡泊名利的赞扬,我们能够直接地感受到作者对木兰充满敬意的钦佩与赞颂。再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六句上接天子赏赐木兰的片段,调整了叙事的节奏,是本篇叙事与抒情的典型结合。爷娘相互扶持出门远迎,阿姊对着镜子整理装扮,小弟杀猪宰羊,都是家人对木兰的归来所表现出的喜悦之情。作者将各种情感隐藏于叙事当中,反而抒发了故事主体在故事进程中流露的感情,乃至叙事主体的赞美之情。全诗虽然是简单地平铺直叙木兰替父从军的神勇故事,但抒情的意味却隐藏在字里行间当中,内敛而深情。这种情绪贯穿全诗,奠定了一个稳定的感情基调,显得平实朴素却又温润感人。

《木兰诗》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具有重要意义的长篇叙事诗,其文学意义它在于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不仅主动继承了前朝诗歌的特质,使叙事诗歌的形式得以发展,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尤其是唐代七言歌行的兴起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这篇诗歌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适宜,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性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它的高超的叙事艺术有利于教学过程的推和深入,同时它也是教师进行爱国教育的载体。它在完整叙事中塑造人物形象,自然而不生硬,在叙事之中表达内敛而又热烈的情感,并以对话的方式推进情节,在使得诗篇具备了完整性、艺术性,使木兰的形象迸发出一种充满活力的力量,更彰显着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

(作者单位:包头师范学院文学院)

猜你喜欢
木兰诗从军木兰
我和虎“木兰”的酸甜苦辣
送友人从军戏作
元好问的军旅生活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木兰从军
《木兰诗》中的亲情解读
《木兰诗》课堂教学实录及赏析
我和虎“木兰”的酸甜苦辣
《木兰诗》考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