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感化教育

2020-01-17 05:58周爱华
知识文库 2020年2期
关键词:语文课目标中职

周爱华

1 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1.1 情感目标的落实达成有待加强

我们都知道三维目标的内容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三维目标是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由于中职学校技能型学校,比较重视技能的培养。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也比较重视前二者目标的达成,而情感的体会则不够深入。

1.2 学生对语文课兴趣不高,语言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欠缺

笔者担任中职语文教师四年有余,经过观察发现,中职生普遍对语文兴趣不高。通过询问调查发现原因有二,一是学生认为语文和其专业关系不大,于专业学习没有多大帮助,因而不重视语文课。二是学生害怕写作文。每当笔者布置写作任务,底下总是哀嚎一片,学生还会和教师讨价还价,希望少写一些字数。而从收上来的作业中,能看到出不少学生敷衍了事,有的甚至原原本本从网上摘抄一篇应付教师。

学生因为不喜欢写作而影响到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反过来,因为对语文课兴趣不高,学生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欠缺,形成恶性循环。这从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就能看出来。回答问题时,大多数学生磕磕巴巴才能说出大概意思。此外,书面语表达即写作能力欠缺。作文中,错字连篇,口语化明显,句子成分不完整,有语病错误,还出现流水账式的作文。

1.3 学生阅读量少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的迅猛发展,因为网络的便利、手机的普及,丰富的娱乐生活,现在的人基本上一个手机就可以是全部,对书籍的阅读少的可怜。成人尚且如此,更别提自律性比较差的中职生了。笔者通过观察学生课桌上的书籍发现,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籍很少,连比如很受中学生欢迎的《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都很少,一小部分学生阅读的书籍也是没有文学气息的网络言情小说。这其实也说明了学生阅读量比较少。

2 情感目标与感化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本文简称为情感目标。情感目标是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学习,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旨,体会作者的感情,从而习得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培养正确价值观的目标。而感化教育是一种用行为或者语言来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触动,从而行为和思想逐渐向好的方向转化的教育工作方法。所以,就情感这一点而言,感化教育和情感目标不谋而合,都是体会情感,在感情上有所触动,使人树立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与态度。也就是说,很大程度上,感化教育是通过达到情感目标来实现的,如果情感目标实现了,那么感化教育也就实现了。

3 语文教学中,感化教育方法的运用

3.1 增加语文教学趣味性,设计语文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实现感化教育

上文已经提到过,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高。因此教师应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一些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例如:在学习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时,可以让学生开展一场关于金钱的辩论赛。辩论的题目可以拟为金钱会使人迷失堕落。当辩论结束后,教师在进行点评,列举社会现实中存在的一些拜金的现象,而后给学生观看国家大专辩论赛中关于金钱的一场经典辩论赛——《金钱是万恶之源》。通过文本学习,让学生领悟作者莫泊桑对拜金主义批判的深刻思想,体会女主人公马蒂尔德爱慕虚荣却又能吃苦耐劳,讲信用的形象,通过辩论赛,让学生对金钱有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確的价值观。学生因为辩论赛活动对本文思想和情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而达成情感目标,同时也实现了感化教育。

3.2 创设情境,引人入胜,在课堂情境中实现感化教育

创设情境是语文课堂的一个重要教学手段,它可以让学生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渲染情境可以使文本情感更加丰沛。例如,朗诵中如果加上配乐,朗诵会增色不少,情感更加充沛饱满。配乐其实就是一种情境的创设。老舍《母亲》课文讲述了母亲对子女深深的爱以及老舍对母亲深切的悼念之情。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导入时可以用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来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起自己母亲,为文本学习奠定情感基础。在学习了文本之后,教师给学生观看视频《苹果树》,通过再一次创设情境,渲染氛围,母爱这一伟大情感在这一情境中得到深化内化,学生在这种浓浓的情境中、氛围中想起自己的母亲,深刻体会伟大的母爱。最后教师布置作业,写一封给妈妈的信。如此,在达成情感目标的同时,感化教育也自然而然的实现了。

3.3 在朗读中实现感化教育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手段,实现感化教育可以在朗读得到实现。笔者发现学生只有晚读,没有早读,而且读的也并非全是文学内容,而是专业知识。这样一来学生朗读时间少,不阅读文学内容,就不能体会到里面的情感,无法体会情感,就不会实现感化教育。所以,每次正式上课前,笔者都会给学生6分钟左右的时间去朗读语文课本或者一些名篇。而且在教学中,也尽量多的让学生开口朗读。有时是全班齐读,有时是个人示范朗读,有时是小组竞赛朗读。例如,在李白《将进酒》教学中,课程的最开始,先让学生听音频朗读,然后全班齐读。教师讲解课文结束后,教师示范朗读后,要读出李白豪放的情怀。接下来请个别学生进行朗读,小组竞赛朗读,最后全班齐读。在多次朗读中,学生体会李白的豪迈与自信,学习李白乐观的人生态度,所以,这不仅是一节古代诗歌的语文,还是一节关于生活态度的感化教育课。

3.4 在阅读中,在分享中实现感化教育

宋真宗赵恒的《劝学诗》的有这样的描述: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所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刘彝也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名言名句无不说明读书的重要性,毕竟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除此之外,还可以在读书中实现感化教育。所以,笔者在所授课的班级中增设阅读小角落,摆放一个小书架,放置一些经典名著或者积极正能量的书籍杂志等,书籍的来源可以是学生自行购买,还可以是教师等他人赠送的,或者是别人不要的旧书。要靠学生自觉的去阅读,效果不是特别理想,所以,笔者一个学期中,会安排几节阅读课,或者带学生到阅览室去阅读,让学生多去阅读,在领略大师风采的同时,领会聆听大师声音,即深刻的思想内涵。例如:阅读经典名著《简爱》,学生通过理解简爱的形象,学习简爱独立自主、自强、自爱的精神,在阅读中实现感化教育。

除了让学生阅读书籍外,我还让学生分享。让学生到讲台来分享他认为好的文章或者自己的读后感,还把其中积极正能量的句子或者没问摘抄到黑板上,与同学们分享。这样的做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口语表达能力,还迫使学生认真的进行阅读,因为你要帅选出好的文章分享给同学们,只要认真去阅读了,那么一定会有所收获和感悟,思想和行为就这样在阅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渐向好的方向转化,也就达到了感化教育。

3.5 在写作中实现感化教育

学生不喜欢写作,写作能力欠缺,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会布置周记的写作任务。这个周记的字数不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当然了,也不能只写两三句话。写周记一来可以锻炼培养学生的书面语表达能力,而来可以在写作重视实现感化教育。为什么笔者说可以在写作过程中也可以实践感化教育?因为在学生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反思或者有所领悟的过程,反思自己这一周或者这一天我过得怎样?这周发生的哪些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这件事我这样做对不对?我应该怎么样才能做的更好?空子每日必三省吾身。人在反省反思中成长成熟。这不正和我们感化教育的目的一样?使人在思想上、行为上向好的方向转化。通过写作反思,就是从思想上反思,行为上也随之发生好的转变。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提到:加强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增加传统优秀文化在文化课课程资源中的比重。这意味语文课将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作为教师,要重视语文课独特的育人功能,注重情感目标的实现,从而达到感化教育的目的。

校级课题项目:“感化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研究和应用,编号:bswxjg201608。

(作者单位:广西百色民族卫生学校)

猜你喜欢
语文课目标中职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语文课文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