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本三下《古诗三首》教学实录

2020-01-17 06:07武凤霞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屠苏酒桃木桃符

武凤霞

一、发现三首诗的共同之处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谁来读一读?

(三位学生分别读三首诗,很通顺,没有错误。)

师:谁能把三首诗都读下来,而且不错一个字?

(一生正确流利地读)

师:刚才我们把这三首诗读了几遍,相信大家对每一首诗都有了大致的了解。请大家认真思考,三首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这三首诗每一首都是四行,每行七个字,都是七言律诗。

师:律诗有着严格的平仄限制,这三首诗准确地说都是七言诗。

生:我发现三首诗的作者都很有名。

师:是的,都是唐宋时期著名的诗人。

生:这三首诗都是写的节日,《元日》写的是春节,《清明》写的是清明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的是重阳节。

师:分别说说你的理由。

生:《元日》这首诗说“爆竹声中一岁除”,“一岁除”就是一年过完了,就到了春节,春节就要放鞭炮,所以,《元日》写的是春节。

师:说得很有道理。你知道元日是哪一天吗?

(师出示2019年1月和2月的日历,生交流。)

生:元日就是一月一号,元旦那一天。

生:元日是二月五号那一天,那下面写着春节呢。

生:元日是二月四号那天,就是除夕那天。

师:三种意见,到底哪一天是元日呢?看看注释,上面是怎么解释的?

生:(齐)农历正月初一。

师:日历上都有两行数字,上面一行是阿拉伯数字,是公历,也就是阳历;下面一行是初几、十几的数字是农历。所以,再判断一下,哪一天是元日?

生:春节是正月初一,那一天是元日,一月一号是元旦。

师:那么除夕是元日吗?

生:不是,除夕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元日是一年中的第一天,过了除夕就是春节。

师:你们知道这三个节日都有多大年龄了吗?

(生摇头,师出示资料。)

春节:中国人过年的习俗已经有4000多年

的历史了,不过原来的不叫春节,被叫作“上日、元日、正日、元旦”等好几个名字。1914年,民国政府把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清明:从周朝开始,离现在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了。最初的名字叫“寒食节”。

重阳节:从三国时候有记录,离现在也已经有近2000年的历史了。

(生齐读)

师:这三个节日最年轻的近2000岁了,最大的4000多岁。像这样延续了几千年的节日,我们就叫它们——

生:传统节日。

师:是的,这是三首诗最重要的一个相同点——都是中国传统节日。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写了在每个节日里做什么。

师:都做了什么呢?你看明白了吗?

生:元日放爆竹,喝屠苏酒,贴春联;重阳节都要插茱萸;清明节是踏青扫墓。

师:都是从这三首诗中看到的吗?

生:是。

二、发现三首诗的不同之处

师:很好!每年在这个节日里都要做同样的事情,这就是节日的习俗。三首诗都写了节日的习俗。说到这里,我相信你们看到了三首诗的不同之处。

生:三个节日的习俗不同。

师:第一首诗说到了三个习

俗,你懂哪一个?

生:我懂放爆竹,就是放鞭炮。放鞭炮很喜庆,就让我们感觉过年了,很开心。

师:还有吗?

生:放鞭炮据说是为了吓唬一个叫“年”的猛兽,它听到鞭炮声就害怕,一害怕就不来吃人了。

师:是的,很多习俗都是有来历的。爆竹和鞭炮有什么关系?

生:爆竹是鞭炮原来的叫法,

过去就叫爆竹。

师:哦,原来是最初的名字。可是这个名字必定有原因啊,谁知道?

(生沉默。师出示图画:图画上有一个火盆,几根竹子在里面燃烧,一个孩子躲在旁边捂住耳朵。)

师:谁看懂了或者想明白了?

生:在过去的时候没有鞭炮,

把竹子在火盆里烧,就会发出劈里啪啦的响声,所以称为爆竹。

师:真好!继续说,还懂哪个

习俗?

生:我懂喝屠苏酒这个习俗。

过年的时候每一家都会喝屠苏酒,资料上说,屠苏酒能够祛灾辟邪。

师:喝屠苏酒的时候和现在我们过年喝酒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很迷惑)

师:我们现在一家人聚在一

起,喝酒的时候要先敬谁?

生:先敬爷爷奶奶。

生:先敬长辈。

生:谁的年纪大先敬谁。

师:可是喝屠苏酒的时候恰恰相反……

生:啊?谁小先敬谁?

师:对啊,想想屠苏酒有什么作用?

生:能够避祸免灾。哦,我知道了,希望小朋友健康成长。

师:我们班谁年龄最小?

(一女生站了起来)

师:如果给这个最小的女孩敬屠苏酒,你们会说什么?

生:祝你越长越漂亮!

生:喝了屠蘇酒,你会越长越高,还会长胖一些。

生:喝了屠苏酒,你会一年不生病。

生:祝福你学习越来越好,长得更高更漂亮!

师:“新桃换旧符”你们懂吗?

生:就是把新桃符换成旧桃符。

(生笑,纷纷举手。)

生:不对,就是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

(师出示一对春联、两张贴在门上的年画和一个桃木制作的桃符的图片。)

师:哪一个是诗中所说的桃符?

(生正确找到)

师:这个桃符是用什么做的?

生:桃木。

师:为什么用桃木,而不是其他木?

生:桃木能辟邪。

师:后来桃符就被这样的年画和春联取代了。同学们,从这首诗的习俗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高兴、快乐、开心。

师:对啊!过年了,当然开心。特别是孩子们。谁来读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过年的喜庆?

(生朗读,师指导表情、语气等。)

师:你们从第二首诗中看到了清明的习俗了吗?

(生迟疑)

生:看到了。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节喜欢下雨。

生:那不是习俗,是天气。应该是“路上行人欲断魂”,因为人们想起死去的亲人,所以很难过。

师:是一两个人很难过么?

生:不是,是路上所有的行人。他们都去祭奠自己死去的亲人,所以都很难过。

师:这里的“都”很重要。这一天所有的人都去祭奠死去的亲人,为他们扫墓,这就是习俗。

师:继续交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习俗。

生:这一天是重阳节,人们都喜欢登高和插茱萸。

师:登高和插茱萸都是为了同一件事——

生:避灾,祛祸。

师:相传登得越高,离灾祸越远。

(一生小声说:怪不得大家浑

身都插满茱萸。)

生:不是浑身都插满茱萸,是所有人身上都插着茱萸。

师:对了!这里的遍插茱萸,不是身上插满茱萸,是目之所及,所有人都插着茱萸。三首诗虽然都写了习俗,但是,不同的节日,习俗是不一样的。

师:这三首诗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生:三首诗表达的情感不同。第一首是喜庆的,第二首是伤心的,第三首是思念的。

(生用朗读表达三首诗的情感)

三、聚焦《元日》,听到诗词背后的声音

师:王安石写《元日》,还有一段背景呢。出示资料: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改革家,立志把一些影响社会进步的旧制度改为能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制度。他對自己改革的新事物充满信心,相信改革能给千家万户带来美好的生活。

(生读)

师:认真读读这首诗和这段资料,看看哪些诗句可以和右边的语言联系起来。

(师出示)

旧符——影响社会进步的旧制度。

新桃——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制度。

千门万户曈曈日——相信改革能给千家万户带来美好的生活。

师:那你说,《元日》这首诗仅仅写的是过年的喜庆吗?

生:不是,还写了作者对自己的改革充满信心。

师:再来读这首诗,让我们听到王安石的信心。

(生读)

四、围绕传统节日,拓展阅读

师:写传统节日的诗还有很多。比如这一首——

乞巧

(唐)林  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师:这首诗写的是哪个节日?

生:七月七。

师:你看到了什么习俗?

生:乞巧节是中国的情人节,要送玫瑰花。

(生大笑)

生:这一天牛郎织女相会。

师:也正是因为他们相会,所以,在我的老家就有一个习俗,七月七这天的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会躲在丝瓜架下偷听牛郎织女的

对话。

生:听到了吗?

师:年年听,年年听不到,姐姐说,都是因为我乱动,所以听不到。

师:我们那里还有一个习俗,七月七的夜晚,女孩子要对着月亮穿针引线。据说,谁能够把线穿到针孔里,谁就能拥有一双织女一样的巧手。可惜啊,我一次都没有穿进去过。

(生笑,再读《乞巧》,这次的朗读多了一点深情。)

师:写传统节日的诗句有很多,猜猜下面这些诗句写的是什么节日?(出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生:分别是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

师:学习古诗只懂得意思和会背还不行,还应该会用。读读下面三句话,想想应该填入今天我们学习的哪句古诗呢?(出示)

1.春节的时候,我们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了旧岁迎来了新年,这真是“       ”。

2.古诗说得好,“       ”。中秋节的时候,我和爸爸吃着月饼,赏着明月,非常思念出差在外、半月未回的妈妈。

3.“       ”。这段时间一直下雨,随身带把雨伞已经成为了许多人的习惯。

师: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很多。你还知道哪些呢?

生:端午节、冬至、元宵节……

师:这里有一首儿歌,说的就是传统节日。我们一起读一读。

(师出示)

传统节日

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

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过端午,赛龙舟,粽子艾香满堂飘。

七月七,来乞巧,牛郎织女渡鹊桥。中秋节,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

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转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真热闹。

(生读)

师:下课。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东林

小学、无锡市东林古运河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屠苏酒桃木桃符
春风送暖入屠苏
报恩陶家村
元日
元日
桃符的传说
卧佛
巧取桃木钥匙
桃木驱邪之谜
桃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