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课堂“课前十分钟”的教学策略问题研究

2020-01-17 05:58杨心瞳
知识文库 2020年1期
关键词:素养能力课堂

杨心瞳

1 绪论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越来越注重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明确语言对自己来说既是交际工具又是思维工具。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仅能够获得语言的能力,更能够培养审美能力与审美品质、增强文化自觉。因为在此基础之上,才能真正的、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把控等能力。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课前十分钟”的研究和分析,能够为广大教师找寻到一条更加行之有效地、系统而科学地实践“课前十分钟”的方法。

1.1 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在教学中教师们皆十分注重对学生内在素养和能力的培养,但学生的内在素养和能力如何体现?我认为每天短小而凝练的课前十分钟就是一个简单的课下自主学习研究的成果展示,它既可以锻炼并检测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

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以“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分小组布置任务,将最终的结论以课前十分钟演讲的形式展示出来,既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

最终笔者将通过实践检验落实何种方式能够更有效的帮助学生成长、能够切实有助于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及能力。

1.2 文獻综述

在《把握课前五分钟,未成曲调先有情》中,魏松根老师提出课前五分钟不仅仅是学生的主体活动,其中应需要教师的适时参与、充分解读。在《如何把握语文课前五分钟的利用》一文中,张洪良老师提出了几种课前五分钟的实践方法,例如新闻播报与美文诵读。在《高校学风建设有效载体——以“课前十分钟”为例》一文中,杨尔飞老师着重强调了“实践育人”的全新教育理念与“以行动为本”“以学生为本”的育人思想。

通过对各类文献的检索和阅读,笔者发现多数学者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如何使课堂上的十分钟精彩的呈现、以及呈现的各类方法。但并没有关注到“课前十分钟”这一活动内容多样,形式灵活,将这些形式分类归纳,找出其侧重对学生不同类别素质的培养,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够更加的游刃有余、针对性更强。

1.3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试验研究法来研究课前十分钟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首先利用文献分析法,梳理出以往研究者们对“课前十分钟”的界定及方式等。其次通过对比分析法和试验研究法,对比“课前十分钟”不同的呈现方式,归纳出较高效的方式方法,并给出自己的建议。

1.4文章的创新点及不足

1.4.1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一,根据学生接受与动手能力的不同,将“课前十分钟”分类,找寻到一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学习动手能力及语文学科素养的方法。第二,将“课前十分钟”活动深入剖析,分解为“课前”、“课堂”、“课后”三个阶段,便于学生更好的落实。

1.4.2 本文的不足

本文仅是将“课前十分钟”进行简单分类,并没有将各种类型一一列举。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也为以后的进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

2 课前十分钟的教学意义

2.1课前十分钟教学的概念

“课前十分钟的教学策略研究”,即为顺应新课改发展,为全方位的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与品质,故施行课前十分钟,这一个环节虽然时间很短,但在课堂中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因为课前十分钟是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活动,因此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快速进入紧张的上课状态,全身心投入课堂。且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表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因此,在学生活动后师生共同探讨更能促进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在教中学,在学中教;学生也可以获得相应的成就感,从而树立对本学科信心与兴趣。再次,课前十分钟还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学情,学生学习状态如何,自主探究作业完成度如何,是否出现理解偏差,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学生的展示表现出来,教师可以及时的把控、引导。

2.2课前十分钟的类别

在此,我将“课前十分钟”的类别做以简单地介绍。由于“课前十分钟”形式灵活,内容多样,无法一一列举,故只总结其形式,并列举其中部分方式说明。

2.2.1 素材搜集型

十分钟新闻播报

此举既能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促进学生对时事的关注,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能使学生关注到当代的文化生活,利用播报新闻的形式简单阐述自己的简介,从而提高对各种文化现象的认识能力。

课前成语、文化常识分享

此举旨在使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2.2.2 归纳总结型

掌握知识的梳理复习分享

此举旨在培养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梳理语言现象的习惯,在分享中促进对语言文字现象的观察与探索,提高探究与总结的能力。

2.2.3 思考生成型

古诗文赏析分享

学生可以在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作家作品中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且自己欣赏的作家作品进行精读,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并以演讲的形式与同学们分享。

读整本书心得交流

此举是需要较长时间的前期准备,即每天在晚阅读时间阅读整本书,在这个过程中积累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可以学习前人阅读经验,把握文章的内涵和精髓。在此基础之上,还要加入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力求有自己的发现并组织语言,将最终成果以演讲的形式展示出来。

2.2.4 情感表达型

美文朗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书是桥梁,让人思接千里,通过饱含情感的美文朗读,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表达的信心。

在读诗时我们讲究“置身诗境,缘事明情”,朗读文章时也是一样,只有朗读时感情充沛,才能在练习中拥有体味文章情感的能力。

思辨性表達练习

通过演讲的方式尝试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选择一个喜欢的论题,力求理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思考角度全面。

3 课前十分钟教学现状

目前,大多教师都尝试过“课前十分钟”的教学方法,但并没有系统地将其分类,只是按照自己的习惯使用几种方法,如课前成语积累或文学常识积累。笔者认为,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不到提升,只是停留在素材收集积累的阶段,不能更多的锻炼学生的思维。甚至有一些教师对于“课前十分钟”的意义认识不足,更无法将其意义传递给学生。

3.1课前十分钟教学存在的问题

  • 在开展“课前十分钟”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仅使用惯用的一两种方式开展教学,并没有更多额的尝试。这可能源于对“课前十分钟”研究的欠缺,在实践过程中,仅尝试了几种方式并择其中有效的方式进行,没有注意到随着学生能力的阶段性提升,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应该随之改变,内容可以更加丰富,难度也可以随之加大。
  • 很多教师在开展“课前十分钟”活动时,只关注到了上课的展示环节,这一环节做好,有了精彩的演示,那么就是一次成功的活动,反之,活动失败也只是简单地归于学生能力不足还需锻炼。更多学生活动的失败是源于课前资料收集环节的手足无措,而这一重要的部分,却是一片容易忽视的盲区。

3.2课前十分钟教学策略开展建议

首先笔者将“课前十分钟”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

3.2.1 课前查阅资料

查阅资料时首先做到详尽。教师需要给学生分享一些较好的网上资料查阅平台,并鼓励学生走进图书馆,翻看相关书籍。其次,将大量的资料精简总结,筛选出对本次演讲内容有关的关键信息并加以总结。最后,将这些资料及自己的感想形成一片演讲稿,可以配合PPT展示。(教师需给出PPT制作格式,包括字号、行距等)。

3.2.2 课堂展示

课堂展示可以以小组分模块陈述的形式出现;也可以以小组其余成员搜集资料,一人整理并形成讲稿的形式生成。

展示过程中,教师需指导学生注意音量与语速。

其余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需记录本次展示内容。

3.2.3 课后总结

课后,演讲小组将及时进行反思,并将反思附在讲稿后一并展出,供其他学生参考。最终每位学生对本次演讲的内容进行总结,形成个性化的积累。

4 结论

随着新课改大潮的发展,“课前十分钟”这一形式的活动时间将会逐步被拉长,最终形成的就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负责指导点拨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课堂。因此实践好“课前十分钟”是我们课堂中的关键一环。在展示过程中,教师可以由浅入深,从学生资料的搜集整理、到自主的思考总结、到个人情感的表达逐步推进。并注意学生活动的各个细节,做好指导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及自信心都能够被很好地培养。能够真正地达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中学)

猜你喜欢
素养能力课堂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欢乐的课堂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