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建设中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坚守与实践创新

2020-01-18 14:46张晓雷
红河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双高辅导员育人

张晓雷

(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昆明 650302)

为深入贯彻落实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1]同年4月,为确保“职教20条”精神落到实处,国家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2]作为落实“职教20条”的“先手棋”,“双高计划”面对独立设置的专科高等职业学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它的启动,旨在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新阶段、适应经济结构调整、适应产业不断升级、适应行业对优质实用的技术人才的紧迫需求。人才培养,思想是根本,“双高计划”的落地再次指明高职院校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双高”建设的重大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

一 “双高”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定位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双高”建设的根本保障

从理论上来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语境下,“双高”建设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科学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正确的人才培养方向,着重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从人才培养的价值意蕴来讲,无论是“学以致用,德优技高”,还是“先教育后教学”抑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共处”,无一不体现职业院校育人的目标——德才兼备,并且都充分凸显了“德”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首要位置。因此,在“双高”建设过程中,职业院校更应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深层力量,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双高计划”建设的顺利实施提供根本保障。

(二)“双高”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双高计划”对职业教育改革提出了“一个加强、四个打造、五个提升”十项发展任务,在国家政策引导下,高职院校唯有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才能实现自身的高水平发展。在这十项改革发展任务之下,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适应未来形势的发展,精准把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向度,深度融合企业、行业、产业、市场等要素,以更好地应对“双高”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日常思政、文化思政、网络思政等领域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创新思政教育内容、载体、方法、路径等,确保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更好地回应以“双高”建设“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为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作出重要贡献”的重大使命。[2]

二 “双高”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坚守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双高”建设的根本保障,精准把握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日常思政主阵地地位、课程思政这一时代命题以及三者协同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坚守。

(一)坚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渠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程作为高校课程体系中一般性与特殊性兼具的课程,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根本要求和本质特征的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无论是在本科院校还是在高职院校、无论是“双一流”建设还是“双高”建设、无论是“双高计划”实施之前还是之后,思政课这一主渠道都需要每一所中国高校坚定不移的坚守。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主要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核心课程组成,坚守思政课主渠道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其根本课程地位,做到正本清源、守好底线、理直气壮;坚持培育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教学团队;坚持探索形式新颖、效果良好、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坚持研发“配方”新颖、“工艺”精湛“包装”时尚有特色的品牌课,如“名师课堂”“精彩一课”“精品讲座”等;坚持话语转化,用贴近学生的话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坚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如果说思政课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科学性和理论性的体现,那么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日常思政”)则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具体实践,渗透在党团班级建设、班风学风建设、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心理健康教育、志愿服务活动、学生活动、主题教育、社会实践等方方面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

坚守主阵地,第一,坚持建设高校辅导员队伍、党务工作队伍、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等日常思政队伍,特别是在建设辅导员队伍的过程中要注重贯彻落实从国家到地方的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制定从辅导员队伍的选拔、培训、管理、晋升的制度,参照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完善高校辅导员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的职业发展体系。第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加强学生自主管理骨干队伍的建设,如团委会、学生会、社团联合会、学生党员、班委、宿舍长、退伍军人等,形成良好的朋辈引领的格局。第三,全面利用好课堂、操场、班级、宿舍、食堂、社团、讲座、网络等关键载体,在各类实践中让日常思政落地生根。

(三)坚守“课程思政”的时代命题

“课程思政”是一种在“三全育人”指引下使所有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教育理念,其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被大众所熟知是在2014年,是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结果。随着这一概念的指出,加之国家层面、政府层面、学校层面的重视,“课程思政”作为一个新的热门领域迅速引起了无数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通过实践可以肯定,“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现实需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的主要抓手,并是每门课程育人功能的具体体现,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很好地回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时代要求。[3]

在“双高”建设中,高职院校只有坚守“明道”“信道”的教师团队打造、坚守对每门课程中蕴涵的育人元素和育人功能的深入挖掘、坚守“润物细无声”的教学设计,才能让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程中发声,才能守住专业课程的阵地,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形成合力,进而培养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职业道德、精湛的工匠精神的德优技高的可靠接班人。

(四)坚守“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日常思政”的协同育人

高校思政工作主要由“思政课程”“日常思政”“课程思政”构成,作为思政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时代命题,三者同向同行是凸显思政工作理论和实践融合的必然选择,是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有益探索,是显现育人成果的唯一出路,也是“双高”建设中对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现实要求。“职教20条”明确提出:“要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双高计划”指出:“要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2]所以,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更要坚持全体师生在思政工作中的共存性,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加强沟通,相互强化,坚持在时间和空间上多方融入,全面结合,以发挥党组织、团组织、学生会战斗堡垒作用;以发挥全体师生的参与感与成就感;以实现职业道德与技术技能的齐头并进;以形成“思政课程”“日常思政”“课程思政”共同发力、思政教育工作“全覆盖”“无死角”的良好局面。

三 “双高”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

2019年12月18日,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了“双高计划”第一轮建设名单,共有197所高职院校入选,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群成功入选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学校是昆明钢铁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昆钢”)创办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工科院校,所以,学校在“校企一体”“产教融合”“(学)校、社(区)互融”方面的优势得天独厚,“校企一体”的特色在学生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工匠精神等方面的培养独具匠心;“产教融合”的优势在融教于产、寄产于教等方面得以彰显;“校社互融”的亮点在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开展体现得淋漓尽致。“双高”计划实施以来,在坚守“思政课程”主渠道、“日常思政”主阵地、“课程思政”时代使命以及三者共同发力的基础上,学校还在“校企一体”“产教融合”“校社互融”的赋能下对思政课程、日常思政、课程思政、文化思政、网络思政等方面的实践中做了积极的探索与创新。

(一)思政课程因地制宜

1.思政课阵地建设基础坚实。2019年学校依托校企一体建成“双位”马院,即学校以思政课为主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昆钢党校以党建培训、马克思理论研究为主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并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党建、培训和人才培养大平台的打造,使之成为办好学校思政课的坚强堡垒。加强党建系统培训,促进国有企业新形势下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结合昆钢实际,开发培训课程,做好党务培训;结合学校实际,搞好教学科研,建好教师队伍,促进学校改革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学院真正成为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党建、培训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更为昆钢转型发展、为学校“双轮驱动,两翼齐飞”打下坚实基础。

2.思政课教师构成多元。根据思政座谈会精神,按照比例配齐配优思政课教师队伍;按照“双高”建设要求,统筹学校领导班子、院(系)党政负责人、党支部书记、辅导员骨干等承担一定的思政课教学工作。把握“校企一体”的特色从企业中选聘云岭工匠、能工巧匠、领导干部等走上讲台讲授思政课;利用“校社互融”的优势,联动政府、社区,将法庭的法官、社区的书记“引进来”,为学生开展形势与政策讲座。

3.思政课实践教学新颖多样。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与思政课理论教学既相互呼应、相互促进却又相互区别的重要教学环节,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经过长期摸索,整合与利用政府、企业、社区各种实践教学资源,把思政课开到红色基地、革命遗址、法院法庭、社区小院等中,先后建立云南师范大学“一二一运动”纪念馆、云南昆钢桥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第一电力制钢厂”旧址、昆钢展览厅(厂史荣誉室)、云南安宁法院昆钢法庭、云南安宁石龙坝水电站、云南安宁新村社区党支部等六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尝试思政育人元素在哪里,思政教育实践就延伸到哪里。丰富的实践基地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有效的载体和良好的平台。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参观、到法院旁听、引“阳光司法”进校园,请优秀法官进校园,开展模拟法庭和志愿者学法活动等,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实践形式,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学生的获得感。

(二)日常思政推陈出新

1.辅导员队伍建设制度化。学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辅导员是学生日常思政的骨干力量,秉着“优队伍、重激励、畅渠道、专业化”的理念,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严把“进口”、畅通“出口”,建立稳定队伍的激励机制和长效机制,不断优化辅导员队伍的结构和质量。对在辅导员岗位上表现优异的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辅导员给予学校层面的“优秀辅导员”“终身辅导员”“辅导员名师”“杰出青年”“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注重辅导员队伍晋升渠道的通畅,建立职务、职级、职称等多线晋升办法,如畅通从辅导员到党支部书记再到党总支副书记的职务晋升渠道,将辅导员职称评审办法单列、单设指标、单独评审等。通过辅导员名师工作室、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辅导员校外校内培训、师带徒、老带新等方式,秉承培养一批、带动一批、影响一批的思想,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示范效应,促进全体辅导员共同成长,提升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在“双高”建设中,根据《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学校还将在选聘企业党员领导干部、企业党建专业人士等担任校外辅导员上下功夫,不断优化辅导员专兼职队伍。[4]

2.日常思政实践特色化。学校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中,成效显著,特别是在“校企一体”背景下,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志愿服务活动中,颇具特色。将志愿服务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以无私奉献、青春激情为行动基础,以担当有为、开拓创新为实践内核。建立“企业—社区—高校”志愿服务体系,依托社区和昆钢,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主体、多对象的志愿服务网络。以昆钢养生敬老中心为活动阵地,围绕“特色志愿敬老服务,万人义工团队建设”的核心工作,每周定期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敬老、爱老义务志愿活动,打造了老年普法教育、“心连心忘年交”结对子、起居场所美化服务等符合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精髓的特色服务项目。逐渐打造出一支在学校扛重任、在昆钢显特色、在社区有口碑的金牌志愿者服务队。

(三)课程思政趁势而上

1.高度重视,加强顶层设计。课程思政作为时代命题和现实需要,特别是在“职教20条”“双高计划”的指导下,学校在课程思政中积极探索。校党政领导班子主持召开全校课程思政研讨会、请相关专家就课程思政进行专题解读、组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遴选课程思政优课、树立课程思政典型,自上至下、从制度到实践全面落实课程思政。

2.找准关键,着力教师培养。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5]在课程思政这一理念的推行和实践中,教师是关键。学校以为“立德树人”“全员育人”为思想引领,以“精心培养”“校企共育”为纽带,以“打造一批”“带动一批”为主要方法,逐渐形成“人人思政”的教师队伍。

3.不断拓展,注重阵地开发。实践性是社会与人的本质属性,也是高职院校的核心和特色所在,高职院校实习实训教学环节占整个教学的一半还多,学校在课程思政实践过程中,遵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等原则,依托原有基础,内建外联,因地制宜扎实推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不断完善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建设、扩建校内实践基地,制定实践教学规划,完善实习实训(实践)基地管理制度,规范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同时,依托昆钢,建设、扩建特色产教融合校外实习基地。

(四)文化思政顺势而为

如果说“双高计划”中指出的学校与企业在设备、技术、资源等方面的融合是“硬件融合”,那么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融合则是“软件融合”。“双高”建设以来,学校积极探索“党风、校风、企风”中“党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共建共融共发展,以校企文化的对接合作为重点,深入挖掘学校校风、教风、学风的企业元素、昆钢元素,以各类形式在学生中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形成特色和制度,特别是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就深深地烙上“育人、兴企、报国”的价值观和“钢铁意志、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的印记,可以说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对学校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有着渗透式的影响。同时,学校立足“校企一体”,在打造“三区一体”校园特色文化中狠下功夫,争取一切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企业及社区活动中,组队参加政府应征入伍宣传演出、社区文艺汇演、公司厂庆表演、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昆钢养生敬老中心敬老爱老志愿服务、社区环境服务等活动,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从活动的效果来看,通过活动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综合素质、了解企业文化、主动融入企业文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五)网络思政因势利导

“双高”建设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因势利导,其中的“势”主要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双高计划”对职业教育改革提出的十大改革发展中明确指出要“提升信息化水平”,以更好地利用信息、智能技术服务教育教学全过程,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作为信息化、网络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存在。二是“00后”即将全面进入高校,他们作为“网络原住民”“网生一代”对网络有着天然的热衷,但囿于思辨能力、应用能力等,又很容易受到诱导和误导,这些都必将给网络思政带来新的挑战。学校在网络思政实践中顺应大势,进一步加强学校网络信息建设;加大网络思政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辅导员触网发声;构建包含学校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易班、抖音、B站的融媒体平台,找准学生在网络中的方位,摸准学生在现实中的需求,积极回应学生关切、解疑答惑,让思政教育走向网络、走近学生。同时,掌握网络思政主动权,如在疫情期间,积极利用腾讯会议、QQ直播、抖音小视频等方式开展“云上思政”“云端五分钟”等活动,为学生讲好抗疫故事,剖析制度优势,做到价值引领。

思政教育,任重道远。在“双高”建设中,唯有不断坚守思政课程的主渠道,坚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坚守“课程思政”的时代命题,并坚守三者的同向同行,不断创新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日常思政、文化思政和网络思政的内容、载体、平台、方法,逐步构建“五位一体”大思政格局,才能真正做到围绕学生、服务学生、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立足学校、建设学校、促进学校长足发展;融入企业、反哺企业、服务企业转型升级,进而将学校建设成“双高”建设中的“样板房”,为打造职业教育的“中国标杆”“中国方案”贡献智慧。

猜你喜欢
双高辅导员育人
“双高”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推进“三教”改革研究
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双高”建设背景下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