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郑判官赴徐州》作者疑考

2020-01-18 19:34
关键词:皇甫刻本正则

徐 宏 鹏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送郑判官赴徐州》一诗是诗人饯别判官郑正则赴徐州行营时所作,《全唐诗》卷二百四十九将该诗记为皇甫冉所作,《全唐诗》卷二百四十八又将此诗列在郎士元名下,题为《送郑正则徐州行营》。在搜集相关史料基础上,从版本流传、知人论世和诗文内容等角度进行分析,判断该诗为皇甫冉所作,并对缘由详加说明。

一、版本流传情况

皇甫冉与郎士元都是唐朝大历时期的重要诗人,历代收录两人诗集的版本众多,流传也十分广泛。

《新唐书·艺文志》是最早记载皇甫冉和郎士元诗集的目录文献,著录《皇甫冉诗集》3卷,《郎士元诗集》1卷。唐人编选的诗集中,《中兴间气集》存皇甫冉诗13首,郎士元诗12首;《极玄集》存皇甫冉诗8首,郎士元诗8首;《又玄集》存皇甫冉诗2首,郎士元1首;《御览诗》存皇甫冉诗16首,未收郎士元诗作。然而,这些诗集均未收录《送郑判官赴徐州》一诗。

及至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记《皇甫冉诗》2卷,《郎士元诗》1卷;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载《皇甫冉集》1卷,《郎士元集》1卷;《宋史·艺文志》记《皇甫冉诗》1卷,《郎士元诗》2卷,以上都为提要式目录记载。现存可查最早记载《送郑判官赴徐州》一诗的是《文苑英华》和《皇甫冉诗集》宋刻本。关于此诗,《文苑英华》卷二百七十二著录为:

送郑正则徐州行营
郎士元

从军非陇头,师在古徐州。
气劲三河卒,功全万户侯。
元戎阃外略,才子握中筹。
莫听关山曲,还生塞上愁[1]。

《文苑英华》于雍熙三年(986)书成,相关研究认为宋刻本《皇甫冉诗集》是在南宋时期刊刻而成。但仅以宋刻本《皇甫冉诗集》的刊刻时间晚于《文苑英华》成书时间而遽然断定该诗为郎士元所作,缺乏可靠性。《文苑英华》是一部诗文总集,虽保存了许多唐代诗作,成为辑佚或校注唐诗时重要的参考书籍,“但是此书失误也多”[2],对宋之问、李颀、王昌龄和孟浩然等人的诗作均有误收。宋刻本《皇甫冉诗集》是皇甫冉诗作的别集,在收录诗作时经过了一定的校勘与比对,因而辑录皇甫冉诗更加严谨与精准,对皇甫冉诗作的校勘也更具参考价值。例如,宋刻本《皇甫冉诗集》中《寄韦司直》题目下注有“郎士元亦有此诗,未详谁作”。宋刻本《皇甫冉诗集》辑佚《送郑判官赴徐州》一诗,题下并无标注。

送郑判官赴徐州
皇甫冉

从军非陇头,师在古徐州。
气劲三河卒,功多万里侯。
元戎阃外令,才子幄中筹。
莫听关山曲,还生塞上愁①。

至金元时期,未有诗集收录《送郑判官赴徐州》。直至明朝,才有诗集收录此诗,但仍有皇甫冉《送郑判官赴徐州》和郎士元《送郑正则徐州行营》两个版本。高棅《唐诗品汇》、刘成德《唐二皇甫诗集》卷三十五以及明刻本影印《四部丛刊三编本》等均收录为皇甫冉《送郑判官赴徐州》,诗作内容都与宋刻本《皇甫冉诗集》所载相同。明弘治和正德年间铜活字本《唐五十家诗集》第五册《郎士元集》、明嘉靖三十三年黄氏浮玉山房刊黄贯曾辑《唐诗二十六家》第十六册《郎士元集》以及明铜活字印本《郎士元集》下卷,都收录为郎士元《送郑正则徐州行营》,诗作内容与《文苑英华》所载相同。

康熙四十七年(1708),席启寓编席氏琴山书屋《唐人百家诗》刻本第三十册《皇甫补阙诗集》与清文渊阁《四库全书》均录为皇甫冉作《送郑判官赴徐州》,内容与宋刻本《皇甫冉诗集》所载相同。

通过梳理《送郑判官赴徐州》一诗版本的流传情况,发现此诗自宋代开始一直以两个版本流传:或为皇甫冉《送郑判官赴徐州》,内容与宋刻本《皇甫冉诗集》所载相同;或为郎士元《送郑正则徐州行营》,内容与《文苑英华》所载相同。明清两代虽同以两个版本流传,但较多诗集录为皇甫冉作《送郑判官赴徐州》。宋刻本《皇甫冉诗集》是《送郑判官赴徐州》一诗现存最早别集,这本别集还对与郎士元有争议的诗作《寄韦司直》进行标注,对《送郑判官赴徐州》题下并无存疑,由此推断皇甫冉作《送郑判官赴徐州》更合理。

二、郑正则生平事迹与交游活动

在梳理《送郑判官赴徐州》一诗版本流传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饯别对象郑正则生平事迹与交游活动。

(一)生平事迹

郑正则,《旧唐书》和《新唐书》均不见有传。《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卷七十五载,郑正则为南祖房世系。由《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审则,明州刺史”[3]3339知,郑正则有兄(弟)名为郑审则。贞元二十一年(805),郑审则任明州刺史。期间,日本高僧最澄归国,由郑审则为其撰写的公据印记落款“朝议郎、使持节明州诸军事守、明州刺史、上柱国荥阳郑审则书”[4]可知,郑审则位重勋高。由《唐故桂州员外司护荥阳郑府君(当)墓志铭》“四代祖皇朝吏部郎中讳元敬”[5]154推断,墓志铭的主人与郑正则当为同一房系。再由“曾王父皇任宋州宋城尉讳慎微,王父皇任洺州肥乡令讳晙,显考试大理评事讳惟则”[5]154可知,郑正则还有兄(弟),名为郑惟则,与郑正则和郑审则同辈。郑惟则未见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应为遗漏。由“贞元岁,既失□怙”[5]154看,郑惟则卒于贞元年间。总之,郑正则出身名门,且家族为官者众多,地位显赫。郑正则、郑惟则和郑审则3人以“则”取名,未避武则天讳,应生于武周后。根据郑正则所处世系为入唐后第五代时期,推断其生年不早于开元年间。《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卷七十五载“正则,郢州刺史”[3]3339,《全唐文》中《尚书比部郎中萧府君(存)墓志铭》载:“郑郢州正则……期于莫逆。”[6]因墓志铭记萧存卒于贞元十六年(800),可知贞元十六年(800)郑正则任郢州刺史。根据唐朝官职升迁变化判断,郑正则赴徐州行营任判官一职应在赴郢州之前。行营在初唐史书上的记载较少,也无特殊意义,多指军营。“真正的行营,起始于安史之乱后受命入关平叛的安西、北庭行营。”[7]安史之乱后,行营制度广泛施行,也多被记载于《新唐书》和《旧唐书》中。徐州行营的具体建制时间并无明确记载,当为安史之乱平叛过程中或之后,即天宝十四载(755)后。同时,徐州地名按《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徐州治所彭城,武德四年(621)置,天宝元年(742)改为彭城郡,乾元元年(758)又改为徐州。可见,郑正则赴徐州行营及《送郑判官赴徐州》创作时间应为乾元元年(758)之后。

(二)交游活动

查寻《全唐诗》中与郑正则有关的交往唱和的诗篇后发现,除《送郑判官赴徐州》一诗外,只有李嘉祐一首题为《送郑正则汉阳迎妇》的诗作。该诗是李嘉祐在江东时送别郑正则到汉阳迎娶新妇时所作,表达了其对友人婚姻美满的祝愿。李嘉祐当时与皇甫冉也有唱和的诗歌,如《送皇甫冉往安宜》《同皇甫冉赴官留别灵一上人》和《同皇甫冉登重玄阁》等,后与皇甫冉之弟皇甫曾亦有交往,有《同皇甫侍御题荐福寺一公房》与《酬皇甫十六侍御曾见寄》两诗为证。可见,李嘉祐与皇甫冉两兄弟交情深厚。据史料记载,“李嘉祐至德初居润州,皇甫冉即为润州人”[8],“当是郑正则居润州,故李嘉祐、皇甫冉均得与之交往”[8]。而李嘉祐诗作中并没有与郎士元交游唱和之作。后郎士元于兴元元年(784)任郢州刺史,郑正则贞元十六年(800)任郢州刺史,两人更不可能有所交往。由此,可推断郑正则与皇甫冉和李嘉祐有交集,进而推断《送郑判官赴徐州》更可能为皇甫冉所作。

三、诗作异文与创作风格

判定《送郑判官赴徐州》一诗的作者,还应结合《送郑判官赴徐州》与《送郑正则徐州行营》的异文以及皇甫冉和郎士元两位诗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送郑判官赴徐州》一诗的两个版本除题目外还存在3处异文:1.“功多万里侯”与“功全万户侯”。“万户侯”早在《战国策》中已有记载,至汉代《史记·李将军列传》:“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9]2867,以此代指地位尊崇和高官显爵。这一内涵被延续到唐代诗文中,如高适《古大梁行》“白璧黄金万户侯,宝刀骏马填山丘”[10],李白《与韩荆州书》“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11]。“万里侯”则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当封侯万里之外”,“生燕颌虎劲,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12],指班超弃笔从戎,封定远侯,立功边塞。张说《送郭大夫元振再使吐蕃》“知君万里侯,立功在异域”[13]927,张宣明《使至三姓咽面》“卒使功名建,长封万里侯”[13]1151均借用汉代班超典故歌颂大丈夫立功边疆与万里封侯的壮举。由“气劲三河卒”与“还生出塞情”两句可知,诗人作诗送友人郑正则赴任徐州行营要职,用“万里侯”更为贴切。此外,皇甫冉《送王相公之幽州》一诗有“不选三河卒,还令万里通”两句,都是通过班超弃笔从戎与建功立业的典故勉励友人立功军幕,这与郑正则即将奔赴军营任职幕府的处境相吻合。2.“元戎阃外令”与“元戎阃外略”。“元戎”指主帅或将帅,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六月》“元戎十乘”;“阃外”指朝廷或朝中以外的地域,亦指外任的将领,如《史记·冯唐列传》:“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9]2758依据《全唐诗》,“阃外”和“元戎”多与“略”相关,表示谋略,如张嘉贞《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阃外传三略”[13]1138和徐知仁《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元戎庙略宣”[13]1142,以将帅外出宣扬朝廷谋略来代指将帅在外统兵。此句用“令”亦可,结合下一句“才子幄中筹”,指将帅发号施令与才子运筹帷幄加以辅助,借以表达对郑正则才智的赞扬。“元戎阃外略”与“元戎阃外令”在诗中都可说通,所以难断此句原貌。但皇甫冉诗中经常以“元戎”指称幕府将帅,如《奉和王相公早春登徐州城》“元戎资上策”、《送郑二员外》“元戎辟才彦”以及《春思》“为问元戎窦车骑”等。3.“握中筹”和“幄中筹”。“幄”,指军中帐幕,引申为运筹帷幄,与徐夤《开元即事》“堂上有兵天不用,幄中无策印空多”[13]8170中“幄”的含义相同。作“握”应是传抄或刊刻过程中的误写。通过比对3处异文,判定《送郑判官赴徐州》为皇甫冉所作更为妥帖。

《送郑判官赴徐州》一诗为饯别郑正则判官赴徐州行营所作。郑正则此行的目的地徐州虽不算边塞,但徐州行营显然兼有防戍任务,所以诗人才会在相送时联想到行营生活并生发出“边塞情”。皇甫冉与郎士元同为中唐诗人,都创作了大量酬唱送别诗,但边塞诗却极少。郎士元有边塞意味的诗作颇具刚健明朗的盛唐余韵,完全异于中唐诗歌表现出来的追求个人宁静闲适与安逸孤寂的情调,如《出塞》“萧条夜静边风吹,独倚营门望秋月”,辽阔隽永,整首诗兼具气韵风骨;《送杨中丞和藩》“河源飞鸟外,雪岭大荒西”写出边塞的辽远壮阔,尾联“汉垒今犹在,遥知路不迷”表达了诗人昂扬乐观的心态;《送李将军赴定州》气势磅礴且雄健壮阔,尾联“莫断阴山路,天骄已请和”反映出诗人自信乐观的精神面貌;《送李骑曹之灵武宁侍》境界开阔且洗练有神,尾联“新鸿引寒色,回日满京城”深沉隽永。这些诗作都写出了边塞的壮阔雄浑,且结尾毫无感伤,反而充满自信和乐观,颇具盛唐刚健明朗的余韵。皇甫冉此类诗作却不同,诗中已少见盛唐风貌,虽也有《送常大夫加散骑常侍赴朔方》“人知窦车骑,计日勒铭还”的壮语,但更多地是掺杂了诗人的思乡隐逸之情与飘泊孤寂之感。例如:《雨雪》“徒念天涯隔,中人芳草期”写将士在边境苦寒的条件下久戍劳累,悲叹距离之隔,苦苦思念佳人,带有思乡意味;《送客》有“关山客路赊”之叹,“待封甘度陇,回首不思家”在鼓励友人建功封侯的同时也饱含了对友人思乡的关切;《奉和王相公早春登徐州城》“壁垒依寒草,旌旗动夕阳”不乏萧瑟之感,尾联“元戎资上策,南亩起耕桑”充满浓郁的隐逸之情;《送刘兵曹还陇山居》写送人还家居陇,路途艰辛且边塞气候寒冷,同《送郑判官赴徐州》一样用乐府曲作结,“唯有闻羌笛,梅花曲里春”表达了对刘兵曹归乡还陇的关切。依据所考诗风,《送郑判官赴徐州》一诗与皇甫冉此类带有思乡之情和漂泊之感的诗作极为相似,而缺乏郎士元同类诗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开阔境界。

综上所述,通过厘清《送郑判官赴徐州》历代版本流传情况、详考郑正则生平事迹与交游活动以及对比分析诗作出现的异文和皇甫冉与郎士元诗作风格,推断《送郑判官赴徐州》一诗当为皇甫冉所作。至于为何被编至郎士元诗集中,或是因郎士元与郑正则都曾为郢州刺史,亦或是因皇甫冉和郎士元诗作都存在一定的程式化写作方式,在流传过程中误编入集。

注 释:

① 依据国家图书馆影印本。

猜你喜欢
皇甫刻本正则
和刻本《事林廣記》中所見宋詞——《全宋詞》未收《迎仙客》詞六首
郑之珍《劝善记》明清刻本流变再论
J-正则模与J-正则环
π-正则半群的全π-正则子半群格
Virtually正则模
浙江图书馆藏崇祯刻本《萍社诗选》述介
《柳青在皇甫》《柳青言论集》出版
黑城所出《地理新书》刻本残片考
任意半环上正则元的广义逆
赵晶、皇甫舟楠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