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汉魏南北朝时期东北亚肃慎的“楛矢石砮”之贡

2020-01-18 19:41
关键词:朝贡

张 捷

(淮阴师范学院 运河与漕运文化研究中心, 江苏 淮安 223001)

肃慎是现代满族的祖先,又称息慎、稷慎,是中国东北地区见诸文字记载的最古老民族之一,也是东北与中原联系最早、最为密切的一个民族。传说远在帝舜有虞氏时代,“楛矢石砮”之贡就已载入史册。之后,在长达2 500多年的时间里,肃慎与中原的每次联系均以“楛矢石砮”为首贡,“楛矢石砮”甚至成为一种民族品牌,“肃慎来贡”则成为圣王威德远播的丰功伟绩,为后世所景仰。目前,学界对于肃慎的研究主要关注其族群发展及地域范围等问题,本文侧重于探讨汉魏南北朝时期肃慎“楛矢石砮”之贡的历史轨迹,分析东北亚“丝绸之路”贸易的动态发展过程。

一、汉代以前“楛矢石砮”之贡的兴废

肃慎的“楛矢石砮”之贡由来已久。据记载早在舜、禹时代,肃慎已与中原有了联系,到了汉代,由于肃慎臣属于夫余,“楛矢”之贡停歇。

(一)先秦肃慎朝贡关系的建立

早在3 000年以前,肃慎人就生活在今长白山以北,西至松嫩平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广大地区。“楛矢石砮”作为肃慎族的重要特产,成为肃慎与中原联系的媒介与纽带。

据史料记载,帝舜有虞氏时,“息慎氏来朝,贡弓矢”[1]。《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禹定九州,周边各族来贡,东北夷中就有“息慎”。《集解》郑玄曰:“息慎,或谓之肃慎,东北夷。”[2]43可见“楛矢石砮”之贡已先期载入了史册。

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了与各少数民族的联系,让九夷百蛮各族都贡献各自的地方特产,肃慎部族贡献了“楛矢石砮”,长一尺八寸。武王为了显示美德,除了将珍宝玉器分给同姓诸侯,又把远方的贡品分赠给异姓诸侯,肃慎部族的箭则被分给了陈国。故《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有隼集于陈廷而死,楛矢贯之,石砮,矢长尺有咫。陈湣公使使问仲尼。仲尼曰:‘隼来远矣,此肃慎之矢也。’”[2]1922

周成王亲政之后,东方发生叛乱,周公率兵直征。叛乱被平息后,肃慎国前来庆贺。周成王赐予了财物,还命卿大夫荣伯作《贿息慎之命》,即成王赠给北方诸侯国肃慎财物的命书。周成王死后,成王之子继位,是为康王,在位26年。周康王时期,肃慎又前来朝贡。因此,周人在列举其疆土四至时,便称“肃慎、燕、亳,吾北土也”[3]。

(二)汉代肃慎朝贡关系的中断

汉代肃慎称为挹娄,生活在今松花江下游、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东至日本海,北至俄罗斯远东地区。这里水网密布,水路交通条件优越。在汉代,挹娄朝贡关系因故中断了。

据《后汉书·东夷列传·挹娄》记载:

挹娄,古肃慎之国也。在夫余东北千余里,东滨大海,南与北沃沮接,不知其北所极。土地多山险。人形似夫余,而言语各异。有五谷、麻布,出赤玉、好貂。无君长,其邑落各有大人。处于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好养豕,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豕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夏则裸袒,以尺布蔽其前后。其人臭秽不洁,作厕于中,圜之而居。自汉兴已后,臣属夫余。种众虽少,而多勇力,处山险,又善射,发能入人目。弓长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长一尺八寸,青石为镞,镞皆施毒,中人即死。便乘船,好寇盗,邻国畏患,而卒不能服。东夷夫余饮食类(此)皆用俎豆,唯挹娄独无,法俗最无纲纪者也。[4]2812

可见,挹娄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山林中的野兽和江河湖泊中的鱼类,是食物的主要来源。挹娄的突出特点是养猪多,吃猪肉,穿猪皮衣,这一生活习惯直至隋唐时期也没有多少改变。特产有玉、貂等,挹娄的貂皮尤其出名,被中原人称为“挹娄貂”。

挹娄狩猎工具以弓箭为主,“矢用楛,长一尺八寸,青石为镞”。从考古资料看,“石砮”的石材主要有黑曜石、玛瑙石、青石等材质,今天在白山黑水很容易见到。肃慎还发明了在箭镞上施敷毒药增强杀伤力的技术。[5]

挹娄挟弓矢,便乘船,好寇盗,其南邻的北沃沮和西邻的夫余都受到极大威胁。但是,“自汉兴已后,臣属夫余”,“尔后千余年,虽秦汉之盛不能致也”[6]。可见,汉代挹娄从属于夫余,未能朝贡中原。但是,汉代的典籍常常记载肃慎的朝贡史,比如汉武帝说:“朕闻……周之成、康,刑错不用,德及鸟兽,教通四海。海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服。”[7]160汉代中期戴德编著的礼制著作《大戴礼记》等也记载有关内容。[8]

二、魏晋时期“楛矢石砮”之贡的重续与发展

魏晋时期,肃慎仍称为挹娄。挹娄成为一个独立国家之后,恢复了对中原的朝贡,并被纳入中原政权的控制范围。这一时期,挹娄对魏晋政权不断地朝贡。

(一)曹魏时期肃慎朝贡关系的重续

曹魏黄初年间(220—226),肃慎打败夫余国,摆脱沉重的税赋剥削,已经有了强大的政权组织、发达的经济实力及规模宏大的城池。[9]青龙、景元年间,肃慎重续朝贡关系。

青龙,是魏明帝曹睿的年号。黄初七年(226),曹睿(204—239)于洛阳称帝。他擅长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之“三祖”。在位期间,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平定了鲜卑等,颇有一番建树。在明帝文治武功的影响下,肃慎前来朝贡。

青龙四年(236)五月,“丁巳,肃慎氏献楛矢”[10]107。青龙四年肃慎前来进奉用楛木做的箭,曹魏便与肃慎建立直接隶属关系,将肃慎划归辽东郡管理。

肃慎第二次朝贡是在景元年间。景元,是魏元帝曹奂的年号。曹奂(246—302),本名曹璜,字景明,魏武帝曹操之孙。甘露三年(258),曹奂被封为常道乡公。甘露五年(260),司马昭立曹奂为魏元帝(260—266)。曹奂虽名为皇帝,实为司马氏的傀儡,这从肃慎朝贡中可略窥一二。

据《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记载,景元三年:

夏四月,辽东郡言肃慎国遣使重译入贡,献其国弓三十张,长三尺五寸,楛矢长一尺八寸,石弩三百枚,皮骨铁杂铠二十领,貂皮四百枚。[10]149

可见,景元三年(262),辽东郡说肃慎国派遣使者入朝进贡,进献该国的弓、楛木作的箭、石弩、皮骨铁锦的各种铠甲、貂皮等。

对此,《通典》《晋书》《三国志注补》等也有相关记载,具体如下:

常道乡公景元末来贡,献楛矢、石弩、弓、甲、貂皮之属。[11]

三年夏四月,肃慎来献楛矢、石砮、弓甲、貂皮等,天子命归于大将军府。[12]37

及文帝作相,魏景元末来贡楛矢、石弩、弓甲、貂皮之属,魏帝诏归于相府,赐其王褥鸡锦罽、緜帛。[13]

文中的“常道乡公”指魏元帝曹奂;“大将军府”即“相府”,《洛阳伽蓝记》“建中寺”条记载:“(延年里刘腾宅)东有太仆寺,寺东有乘黄署,署东有武库署,即魏相国司马文王府。”[14]这里的“司马文王府”即魏相司马昭府。魏元帝将肃慎贡品“归于大将军府”,可见曹魏政权对司马昭倚重的程度。

“锦罽”指丝织品和毛织品,或指有纹彩的毡毯。“緜”同“绵”,“緜帛”是丝绵绢帛的总称。可见,肃慎朝贡楛矢、石弩、弓、甲、貂皮等东北特产,魏元帝馈赠以丝绸、绵帛等礼物,促进了彼此之间的商贸交流,推动了东北冰雪丝绸之路的进一步发展。

景元四年(263),钟会发布昭示蜀国将吏士民的文告说:“今主上圣德钦明,绍隆前绪,宰辅忠肃明允,劬劳王室,布政垂惠而万邦协和,施德百蛮而肃慎致贡。”[10]788可见,肃慎朝贡还被视为皇威传布远方的象征。

(二)晋代的肃慎继续朝贡中原政权

晋代,肃慎亦称为挹娄。据《晋书·四夷·东夷传》记载:“肃慎氏一名挹娄,在不咸山北,去夫余可六十日行。东滨大海,西接寇漫汗国,北极弱水。”[12]2534不咸山即现在的长白山,弱水[15]则为今东流松花江及黑龙江下游。[16]可见,挹娄人就是居住在“不咸山北”的肃慎人后裔。两晋时期,肃慎经常前来朝贡。

咸宁五年(279)十二月,“肃慎来献楛矢石砮”[12]70。这是肃慎对西晋的第一次朝贡。又据《晋书·四夷》记载:“至武帝元康初,复来贡献。”[12]2535“斠注:《武纪》献楛矢石砮在咸宁五年。‘元康’为惠帝年号,大误。按:咸宁五年十二月使来,翌年春即改元太康,疑‘元康’为‘太康’之误。”[12]2552可见,晋太康元年(280)初,肃慎再一次前来贡献。

上文中“肃慎氏一名挹娄”,说明来贡者就是《三国志·魏书·东夷传》记载的挹娄人。不过,此时挹娄人已经发展到早期国家阶段。根据安东尼·史密斯有关族类—族团的观点,这支挹娄人显然已是一个有了一定内部群体意识的族团。因此,有学者也认为,魏晋时期的肃慎是中原王朝依传统的对周边部族的命名系统赋予新近前来朝贡的挹娄人族团的新称。也就是说,魏晋肃慎与先秦肃慎并不是延续数百年的同一个族团。[17]

到了东晋(317—420),设置东夷校尉,又称护东夷校尉,统辖了包括肃慎在内的东夷五国。晋武帝太兴年间(318—321),肃慎又前来朝贡。

据史料记载:“元帝中兴,又诣江左贡其石砮。”[12]2535“元帝中兴”指晋元帝复兴帝业,“诣江左”指贡品到达东晋建康。又据《晋书·元帝纪》记载:太兴二年(319)“八月,肃慎献楛矢石砮”[12]152。

关于“楛矢石砮”“诣江左”,据史料记载:

晋太兴三年平州刺史崔毖遣别驾高会,使来献肃慎氏之弓矢,箭镞有似铜骨作者。问云,转与海内国,通得用此。今名之为挹娄国,出好貂、赤玉。岂从海外转而至此乎?《后汉书》所谓挹娄者是也。[18]

上文中“岂从海外转而至此乎?《后汉书》所谓挹娄者是也”,则说明东晋挹娄与西晋、东汉的挹娄同为一个族群,即古肃慎国。

晋太兴三年,平州刺史崔毖兼任东夷校尉,在接纳挹娄的贡品之后,派人护送至“江左”。由于东夷校尉居所在襄平,因此贡品从襄平出发,先经内河漕运,再经海运到达建康。

在此次朝贡中,挹娄的贡品有貂、赤玉等,但仍以“楛矢石砮”为首贡。上文中“箭镞有似铜骨作者”,表明肃慎的手工制作工艺有了一定的改进。

据考古记载,在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有一座东康遗址,坐落在牡丹江支流马莲河左岸二级台地上,地处东京城盆地的东南边缘。这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至魏晋时期的文化遗存,距今2 300年到1 700年之间,这与历史上东北地区的挹娄大致吻合,可以说东康文化遗址是东北挹娄人的遗存。在东康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仿金属工具制造的圆铤双翼石簇、三棱形骨簇。[19]

据记载,“既禽庸蜀,吴会是宾。肃慎率职,楛矢来陈”[12]690。意思是平定了庸、蜀以后,吴、会也朝贡称臣。肃慎那样的属国奉行职事,将贡物前来贡陈。可见,肃慎朝贡还被写入诗歌中,加以传颂。

(三)十六国时期肃慎朝贡后赵、前秦

十六国时期,在汉地北部和西南部先后建立20多个国家。其中,前赵、后赵、北凉、前秦等十六个国家实力强劲。这一时期,肃慎主要朝贡了后赵、前秦。

后赵是在晋太兴二年(319)由羯族石勒所建。晋咸和四年(329),石勒灭了前赵,第二年称帝。后赵开拓了疆土,占有除辽东、河西以外的北方地区。后赵前期,仍采取胡汉分治政策,但注意笼络汉族士人,减轻租赋,发展农业生产,社会呈现丰裕景象。在此期间,肃慎前后两次来贡。

据记载:“时高句丽、肃慎致其楛矢,宇文屋孤并献名马于勒。”[12]2747韩国文献也记载:“美川王三十一年,遣使后赵贡楛矢。”[20]文中的美川王三十一年,即晋咸和五年(330),这是肃慎首次朝贡后赵。

第二次朝贡是在石虎统治时期。石虎,字季龙,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人,后赵明帝石勒堂侄。晋咸和九年(334),石勒驾崩,子石弘继承皇位。第二年,石虎废杀石弘,自立为王。晋成帝咸康元年(335),石虎将后赵都城由襄国(今河北邢台)迁至邺(今河北邯郸市邺城遗址)。

据《晋书·四夷·东夷传》记载:

至成帝时,通贡于石季龙,四年方达。季龙问之,答曰“每候牛马向西南眠者三年矣,是知有大国所在,故来”云。[12]2535

肃慎氏向石季龙朝贡,四年才成功。石季龙责问朝贡使臣,说明使臣到达了邺城。“候”指问候、探望,这里指拜见、朝拜;“牛马”是自谦自贱之称;“西南眠”指朝向西南而睡,表达内诚恭奉之意。这是肃慎朝贡的使臣向石季龙表示恭顺之意。后来便用为异族臣服之典。[21]

据记载,石季龙派李宏出使蜀地,“李宏既至蜀汉,李寿欲夸其境内,下令云:‘羯使来庭,献其楛矢’”[12]2772。“羯使”是对石季龙政权的蔑称。可见,楛矢还被作为礼物赠送,以示诚意。

晋永和八年(352),氐族苻健建立前秦,定都长安。晋穆帝升平元年(357),苻坚夺得帝位。此后十几年内,励精图治,重用汉人,开创五胡十六国唯一治世,史称“关陇清晏,百姓丰乐”,呈现一派“小康”气象。正是在这一时期,肃慎对前秦进行了朝贡,据《十六国春秋·前秦录》记载,前秦建元十七年(381),肃慎朝贡前秦。[22]

晋太元七年(382),苻坚消灭了北方诸国,成功统一北方,结束自永嘉之乱以来军阀混战的局面,国家日益富裕、充实,又吸引了众多国家前来朝贡,其中就有肃慎国。据《晋书·载记·苻坚上》记载:

坚自平诸国之后,国内殷实……。鄯善王、车师前部王来朝,大宛献汗血马,肃慎贡楛矢,天竺献火浣布,康居、于阗及海东诸国,凡六十有二王,皆遣使贡其方物。[12]2904

苻坚平定各国以后,前秦势力达到鼎盛时期。这以后,前来朝贡国家共有62个,远在东北的肃慎又贡献了当地的特产——“楛矢”。

三、南北朝时期“楛矢石砮”之贡的兴盛

南北朝时期,肃慎称为挹娄、勿吉,势力日益壮大,逐渐发展成为东北少数民族中的一支强大力量。与魏晋时期相比,肃慎前来献贡南北朝政权的次数更多、规模更大。

(一)南朝时期肃慎利用海运朝贡刘宋

刘宋(420—479)是南朝存在时间最久、疆域最大、国力最盛的王朝。在宋文帝、宋孝武帝统治时期,肃慎前来朝贡“楛矢”。

元嘉元年(424),刘义隆即帝位(424—453),是为宋文帝,在位30年,年号“元嘉”。宋文帝继承和延续前代推行的多项改革政策,政治清明,经济恢复,文化趋于繁荣,人民生活较为安定,开创了短暂的盛世,史称“元嘉之治”。据记载:元嘉十八年(441),“十二月,河南、肃慎、高丽、林邑、苏摩黎并令使贡献”[23]。可见,在刘宋政府的要求下,肃慎前来朝贡。

元嘉三十年(453),刘骏(430—464)夺取帝位,史称宋孝武帝。在他统治前期,在政治、经济、军制、户籍、礼制、税制等领域推行了系列改革,一时“民户繁育,将曩时一矣”[24]1540。这一时期,肃慎连续两年前来朝贡。据《南史·宋本纪》记载:“是岁,婆皇、河西、高丽、肃慎等国各遣使朝贡。”[25]62“是岁”即大明三年(459)。又据《南北史合注·宋本纪中》记载:“《佛藏》曰:是年,广州献三角牛,河南献舞马,肃慎献楛矢。”[26]“是年”即大明四年(460)。可见,肃慎不断朝贡,极大地彰显了帝王的威德。

因此,建元元年(479)三月,宋顺帝在禅位诏书中说道:“是以辫发左衽之酋,款关请吏,木衣卉服之长,航海来庭,岂惟肃慎献楛,越裳荐翚而已哉。”[27]20文中的“航海来庭”,也说明肃慎是从海路朝贡的。又据《宋书·乐志二》记载:“扶南假重译,肃慎袭衣裳。”[24]589即扶南国凭借辗转翻译,肃慎国袭用衣裳,可见朝贡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二)北朝时期肃慎水陆联运展开朝贡

北魏肃慎称为勿吉,“勿吉国,在高句丽北,旧肃慎国也。邑落各自有长,不相总一。其人劲悍,于东夷最强”[28]2220。勿吉频繁朝贡,尤其在北魏迁都洛阳之后,达到了高潮。据《魏书·勿吉传》载:

去延兴中,遣使乙力支朝献。太和初,又贡马五百匹。乙力支称:初发其国,乘船溯难河西上,至太沵河,沉船于水,南出陆行,渡洛孤水,从契丹西界达和龙。自云其国先破高句丽十落,密共百济谋从水道并力取高句丽,遣乙力支奉使大国,请其可否。诏敕三国同是籓附,宜共和顺,勿相侵扰。乙力支乃还。从其来道,取得本船,泛达其国。[28]2220

上文中,勿吉使臣乙力支贡献了两次,第一次在“延兴中”,即延兴五年(475)[29];第二次在“太和初”即为太和二年(478)[28]146。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贡品为500匹马,且主要通过水陆联运实现朝贡的。文中“难河”指今嫩江、第一松花江及黑龙江下游;“太沵河”指今洮儿河;“洛孤水”指今西辽河上游之西喇木伦河。从松花江水系来看,太沵河由西而东,先与由北而来的嫩江汇流,然后东流注入松花江。太和二年朝贡的路线为:从勿吉出发,先逆松花江西上,转入嫩江,进入洮儿河,就把船沉入河底,改从陆路向南行走,渡过洛孤水,然后从契丹国西部边境到达和龙城。据记载,乙力支回国时,还从原路走到洮儿河,从水里打捞出原来的船只,乘船从水路到达国中。可见,这条水陆联运交通线应当是勿吉与中原联系的重要交通线,而和龙是当时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乙力支说勿吉早先打败高句丽的十个部落,又秘密地同百济谋划,打算从水路合力攻取高句丽,具体水运路线是:逆难河西上,转入今第二松花江,上溯至吉林市一带。由此可见,第二松花江的水路交通早已被人们所熟知。[30]

此后,勿吉又多次朝贡,具体如下:

(太和)九年,复遣使侯尼支朝献。明年复入贡。

太和十二年,勿吉复遣使贡楛矢方物于京师。十七年,又遣使人婆非等五百余人朝献。景明四年,复遣使俟力归等朝贡。自此迄于正光,贡使相寻。尔后,中国纷扰,颇或不至。[28]2220-2221

太和九年(485)、十年(486)勿吉连续朝贡北魏。天兴元年(398)北魏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之后,直到太和十七年(493)又迁往洛阳(注:第二年正式完成迁都)。因此,太和十二年(488)勿吉朝贡的“京师”,应该指平城。

太和十七年(493),勿吉朝贡的使团为五百余人,这是肃慎朝贡以来人数最多的一次,此举也反映出双方贸易频繁,规模较大。几年后,即景明四年(503),勿吉又派使臣前来朝贡。

“自此迄于正光”,指正始四年(507)二月、永平元年(508)二月、永平二年(509)八月、永平三年(510)八月、永平四年(511)八月、延昌元年(512)八月、延昌二年(513)九月、延昌三年(514)七月、延昌三年九月[28]196-214、延昌四年(515)正月、延昌四年十月、熙平二年(517)正月、熙平二年十月、神龟元年(518)二月、神龟元年八月、正光二年(521)六月[28]221-232,勿吉的使臣接连前来朝贡。尤其在延昌三年、延昌四年、熙平二年、神龟元年,每年都朝贡了两次。但是,正光以后,中原动乱,很长一段时期没有使者来朝贡。

到了天平元年(534),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勿吉又前来朝贡东魏。东魏(534—550)由权臣高欢扶立元善为帝,定都邺(今河南安阳附近)。东魏地域包括今河南汝南、江苏徐州以北,河南洛阳以东的原北魏统治的东部地区,人口多,经济发达。据史料记载,早在天平三年(536)十二月,“乙酉,勿吉国遣使朝贡”[28]300。这是勿吉对东魏的首次朝贡。

兴和二年(540)六月,勿吉再次朝贡,“遣使石久云等贡方物,至于武定不绝”[28]2221。此事亦见于《北史·勿吉传》记载[31]3125。文中“以至于齐,朝贡不绝”,具体指兴和三年(541)、武定二年(544)、武定四年(546)和武定五年(547)等[28]304-310,勿吉又先后前来朝贡。

武定八年(550),高洋称帝,建立北齐,定都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北齐继承了东魏控制的地盘,占有今黄河下游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以及苏北、皖北的广阔地区。据史料记载,天宝五年(554)七月,勿吉首次派使者前来朝贡[32]58。到了武平三年(572),勿吉再次朝贡北齐,“是岁,新罗、百济、勿吉、突厥并遣使朝贡”[32]106。

据统计,从北魏延兴年间开始,到北齐武平六年(575)的100年左右的时间里,勿吉人同中原政权的联系能载入史书者达37次[33]。可见,与南朝相比,北朝时期东北冰雪丝绸之路的贸易日益兴盛,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

综上所述,汉魏南北朝时期,“楛矢石砮”之贡经历由沉寂到复兴、发展的历程。这一历程既是肃慎族群自身独立发展到日益强大的历史,也是汉魏南北朝时各政权辐射力的外在体现,即当政权稳定、经济繁荣、交通发达、民族融合加强时,肃慎则经常朝贡,且规模较大,尤其表现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反之,肃慎朝贡则“颇或不至”。肃慎朝贡或就近将贡品献给专门的管理机构,或直接朝贡至京城,接受帝王的问询与馈赠。因此,朝贡的路线为先经过松花江水系等漕运、水陆联运,再经渤海、黄海等海运。总之,“楛矢石砮”是肃慎族系社会发展阶段的标志物,也是肃慎与中原交往的媒介与纽带;“肃慎之贡”带来了东北的珍宝与风土人情,朝廷又以工艺饰物、丝绸绵帛等作为“赏赉”,由此促进了东北亚冰雪“丝绸之路”的发展,推动了中国东北民族地区与中原文明的交流、互补、整合与升华。

猜你喜欢
朝贡
辽属女真与北宋的朝贡隶属关系
中韩比较视域下北魏平城草原丝路贸易形式探究
北魏与契丹关系述论
明代河洮岷藏族地区朝贡评述
明代的女真朝贡政策与辽东马市变迁
“朝贡--册封”秩序独秀中国传统文化外交舞台
中琉档案所见道光朝琉球对中国的朝贡
从“朝贡”到“土贡”:明清西南土司内地化的一个侧面
朝贡体系与宋朝国家安全
安倍“朝贡”特朗普心情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