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变与不变的认识

2020-01-18 23:41李凌敏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思想

李凌敏

(呼伦贝尔学院 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

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不断以改革促发展。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从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课程教材体系、教师队伍、课程特色、党的领导等方面提出了全方位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措施和路径,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由此踏上新征程。本文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毛中特”)课程为例,谈谈认识。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时俱进的改革特质

在中国发展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最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不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共同确立为国家指导思想。“毛中特”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课程,它的建设发展充分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要求。

(一)教材内容修订。“毛中特”课教材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编写领导小组领导下编写。2007年出版时,书名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材自2007年出版以来,中宣部、教育部组织课题组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反映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先后于2008年1月、2008年8月、2009年5月、2010年5月、2014年1月、2015年8月组织了六次修改。自2018年秋季学期开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材更名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具体实施了本教材编写和历次审阅修订工作。2018年,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中宣部、教育部组织对教材进行了全面修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意识形态工作也要不断改进,把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道路的工作做好。教材的修订体现出党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上的成果得到不断积累,这就需要通过思政课作为输出口面向大学生进行传达,使大学生时刻了解社会发展形势、发展动态。

(二)教学手段由传统走向现代。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在进行思政课教学中,逐渐从传统的板书形式向多媒体网络技术形式转变,教师上课时运用现代技术向学生讲授知识,比较普遍的是使用PPT。这和过去的板书相比,要求教师提高对计算机的使用能力。在PPT制作时注意制作质量,有教学内容展示,也要有整体观看美感,增加知识图片和知识资料,增加播放形式。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教师提高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思考怎么样更好地向学生讲授知识。教学手段的改变推动“毛中特”授课教师在教学探索基础上,经过教研室集体研究将按章节讲的安排改为按专题授课,这样从总体上对教材有把握,更有利于从授课对象角度设计专题名称和内容。教师在制作课件过程中,相应地把问题进行整合,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地进行讲授,实现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目的。从教师的教学反思和学生的反馈来看,专题教学方式效果比较好。

(三)教学过程形式丰富,创新学习方式。“毛中特”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始终不忘坚持探索,进行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希望有更合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课程有全面的了解和学习。在学期教学计划中,尝试对学生考核成绩增加构成安排。创新方式如下:

1.除了平时成绩考核,期末考试成绩考核,增加角色互换考核。角色互换考核目的是使学生对知识整体把握,提升概括分析能力。具体内容是在做教学计划时,把一个专题交给学生讲,安排学生课下针对专题内容找出一个具体知识点做准备,课堂上进行讲授,学生分组完成,讲课时间为10分钟。学生通过角色互换这种形式,小组分工合作,对讲授内容进行深入探讨,找出问题重点。通过角色互换,使学生了解教师为了上好一堂课所做的准备,尊重教师,尊重教学,从而达到认真学习的目的。学生在准备和讲解的过程中,对知识的学习从以往的听课状态转变到与知识亲密接触,学习情绪和学习思维发生很大变化。在角色互换中,学生从讲什么到怎么讲已经有一定的选择能力,对内容从分析到概括再到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从而形成了比较深刻的学习过程。对大学生进行思政课的教学,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变化的形势,要充分认识到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使用好互联网平台把学生和知识紧紧地联系起来。

2.基于对角色互换的尝试,结合“互联网+”时代发展普及,把在课堂上进行的角色互换方式改为录制微课方式展示。当代大学生有关注社会发展建设的热情,那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如何让学生表达出来,怎样表达出来,就需要把引导作用发挥出来,达到育人目的。手机作为一个通讯工具,功能在不断增加,也是大学生了解社会的一种渠道,特别是近几年流行起来的各种短视频播放平台,深受学生喜欢。“毛中特”课程以此为切入口,安排指导学生制作微课视频,使学生动起来。根据教学计划里的制作主题,学生分组完成。时间在五分钟到十分钟之间。要求主讲内容主题鲜明,重点突出,简明扼要。微课视频镜头稳定,声音清晰,画面清晰。这又是一次新的尝试,需要学生自信、大胆地出现在镜头前。不同于课堂展示,学生在视频里为了辅助内容的讲解,可以增加图片、视频材料等,这样讲解的内容更生动,学生在互联网中可以获取丰富的资料进行筛选。

(四)学习渠道变化,课上和线上结合。传统的高校思政课学习主要渠道是在课堂,教师讲授,学生听课,互动也只是在课堂内进行。在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中,特别是基于互联网应用的普及,教师们把课堂延伸到线上,拓展和学生沟通的渠道,扩宽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选择“尔雅超星平台”作为一种新形式的学习方式。“超星学习通”是一款专业的学习软件,基于微服务构架打造的课程学习、知识传授与管理分享平台,提供一站式学习环境,更便于离开课堂后教师和学生的联系。

教研室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选出部分内容安排学生课下自学,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学生可使用手机、电脑,绑定自己的学号进行注册。登录后,按照老师布置的自学内容,完成观看视频,做单元测试,参与讨论话题等学习任务。超星后台做学习管理,全程对学习开始和学习结束做技术支持,时时记录学习进度和数据统计,方便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必要指导。最终学习成果按一定比例计入平时成绩。在超星学习平台上,学生不仅可以完成老师安排的教学任务,同时在学习平台里学生也可以进行非专业的课程学习、阅读图书和期刊、听讲座等。“超星学习通”功能的运用,解决了一直困扰教师们的一个教学管理难题,这就是考勤。思政课的一个特点是每个班级人数多,而考勤又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管理环节,不论是逐一点名记考勤,还是抽查点名从时间上来说都占用了一定的授课时间。“超星学习通”方便快捷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师课堂上从学习通平台上发起签到,设定时间,学生同时登录学习通,不到一分钟就完成考勤记录。

思政课理论性强,如何让学生接受、理解理论、运用理论,对于教师来说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越来越认识到一个事实,那就是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不改革就适应不了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改革就推动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发展,不改革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会降低,难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五)期末考核方式,由传统笔试变为机考。在多年的思政课课教学中,期末考核形式主要是笔试。教师在阅卷过程中,不仅工作量大,而且由于人工原因会出现批阅错误,分数登录错误的现象。所以在教学改革的探索中为了丰富期末考核形式,由笔试改为机考。首先由教研室全体教师进行试题库建设,试卷类型主要包括三种: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然后由老师们在期末考试前对考试题型进行抽取和分配分值,并导入考试系统。学生登录考试软件,输入本人的学号方可答卷,后台自动记录考试时间、时长。经过几年的尝试,发现机考省时省力。过去笔试时,期末考试要从全校老师中安排监考老师,改为机考后,一个考场可以容纳九十人左右学生参加考试,全体任课老师就可以完成监考工作,大大减轻了教师工作量。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始终坚持教育理念的原则不变

进入新世纪,针对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性,2015年9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以下简称《建设标准》)。《建设标准》从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指标类型、责任部门四大部分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明确指出本科院校核心指标7项、重点指标8项以上、基本指标20项以上达标方可认定合格,专科院校核心指标5项、重点指标7项以上、基本指标19项以上达标方可认定合格。此《建设标准》是对2011年印发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基础上修订的。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再一次坚定高校思政课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和根本理念,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意见》从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方面指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和进行改革创新的方式。

以“毛中特”课程为例。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努力探索不断提高思想课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上课人数多,这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管理不可忽视的问题。为了实现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们始终牢记在教学过程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在教学设计上下大功夫,进行教学活动的展开。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途径和方式尽管发生了很多变化,不变的是课程讲授需要传输出来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没有变,并且随时把党中央最新思想带进课堂,丰富完善理论知识。在学习最新理论知识的同时,带领学生观察到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三、 推进课程建设的思考和对策

高校思政课肩负的责任重大,任课教师要积极地探索教学改革途径,不断巩固教学改革成果。

(一)始终严格要求教师专业素质。高校思政课是社会意识形态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教师专业基础扎实,更能够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四个自信。

(二)加大对教师培训力度。社会的迅速发展,影响着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如何把理论和不断发展的现实联系起来做准确的讲解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是教学的要求,也是检验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准。因此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学习,保持思想的先进性,不断提升专业知识与发展前沿的衔接。保障教师经常性的进修和研修会极大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提供思政课建设的硬件支撑。全国的思政课改革建设一直在路上,在与互联网结合的过程中呈现出独特的育人功能。在新时代思政课更应发挥自身的特点,继续探索受学生喜欢的课程创新形式。因此在思政课建设中硬件支撑必不可少。如针对机考形式,完善机房运行充分保障考试顺利进行,同时努力研发适合本校的考试系统。

(四)保障思政教师科研经费。教学和科研对一门课程来说缺一不可。思政课的建设需要教师们教学的同时展开科研工作,为下一步的改革创新积累理论和实践依据,科研工作取得成果后更能够促进教学的顺利展开。因此,要保障思政课教师科研经费,使教师有进行科研的积极性,为课程建设发展进行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思想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