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教育思想视野下的高校教学改革研究
——以《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为例

2020-01-18 23:41韩治平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职业规划大学生课程

韩治平

(呼伦贝尔学院 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集中全党智慧,立足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对我国的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进而形成了习近平教育思想。

2007年教育部下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要求》,指出:“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1]紧接着全国各类普通高校陆续开始修改人才培育方案,将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类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中。2014年9月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后,各大高校又把创新创业融入到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中来。据有关文献调查显示,经过各大高校十几年来潜心研究,该类课程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明显的进步,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实践教学上尤为明显。如重视程度不够、师资配备不足、教学理念滞后、教学内容与专业脱节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可见,发展高校教育事业不仅是一项关于培养人的事业,更是一项事关国家发展的事业。而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创业的能力是判断和检验一个高校人才培养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之一。如何将习近平教育思想融入到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课程体系中,如何用习近平教育思想来指导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课程的讲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鉴于此而加以探讨与研究。

一、当前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各层面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效果不佳

2008年前后,在教育部的要求下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了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类课程。但是没有得到高校决策层足够的重视,定位为短期的就业指导培训课程,教学研究经费投入甚少。师资配备上也不够重视,多数情况都是非专业的年轻教师在讲授该类课程。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而对教学内容缺乏研究,教学手段比较单一、落后,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在很多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的课程性质为专业限选课,而专业限选课的“地位”远低于专业必修课。开设学期滞后,本科生通常在四年级上学期开设,专科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开设,在这个时间段才进行职业规划,为时过晚;另外,学校没有编写自己的《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教材,也没有统一订购,都是由院系自己征订,这就使得各个院系的教学内容不尽相同,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同时,全校没有统一制定教学大纲,课程开课时间与学生考研复习、毕业实习冲突等情况,也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不重视,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教学内容专业性弱、教学形式单一

当前,大部分高校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没有配备专职教师讲授,任课教师大多为新入职的年轻教师和工作在一线的辅导员。他们的年龄基本处于25-35岁之间,职称偏低,多数为助教或讲师。2017年10月起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指出:辅导员要为学生提供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2]现实情况是很多辅导员许多是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中,并没有太多的职业实践经历;而且要做大量的行政工作,精力受到掣肘,没有充足的时间去研究课程,导致在教学过程中,理论大于实际,内容多于形式,与专业结合不紧密。一味采用“填鸭式”的灌输就业技能和就业政策,单一沉闷,缺乏互动性,学生被动吸收,课堂上收获甚微,使得学生对该类课程不重视。[3]

(三)在课程设置上缺乏全程性和延伸性

课程设置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路径”,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关系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走的是“弯路”还是“直路”。目前来看,全国大部分高校把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类课程合二为一,开设时间设置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或者毕业年级第一学期。对大一新生而言,刚迈入“象牙塔”,正在慢慢适应学习生活环境,如果这时候为他们开设就业创业类课程,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和不重视,因为他们内心深处认为大学生活才刚刚开始,没必要这么早考虑就业的事情,这也违背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而对毕业年级学生才开始进行职业规划,又有些为时过晚,此时的他们关注的重点只会是考研或就业,职业规划相关的知识对他们同样不再具有吸引力,课程设置上缺乏全程性。[4]另外,针对该类课程绝大部分高校没有精心设置第二实践课堂来达到延伸性的目的。仅仅设置了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撰写实习报告,课程延伸性大打折扣。

(四)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与专业相结合的实践平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实践教育平台就相当于教学过程中用到的“利器”。就目前大部分高校而言,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类课程没有很好的利用实践教育平台来开展教学。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讲解人生规划、就业政策、简历制作和求职面试技巧等理论知识,而缺乏与学科专业相关的“实操”历练。同时,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没有根据学科专业特点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类课程建立相关的实习、实践基地,致使学生无法得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岗前工作锻炼,自身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没有实质性的提升。[5]

二、习近平教育思想视野下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对策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若取得实效,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并提出创新对策。

(一)提高课程认识,分阶段合理安排课时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定要坚持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6]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的思想水平、认识水平高低直接会影响到学生“三观”的健康养成。首先老师要解放思想,内心深处要提升课程地位,提高课程认识,要清楚讲授好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课程与讲授好专业课同样重要。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性格,了解自我的能力,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大有帮助;其次,为提升任课教师的授课能力和学识水平,开阔他们的眼界,高校应定期邀请“授课能手”“职业规划大咖”等社会名流为老师进行经验指导与培训;最后,在教学经费投入上,学校应该加大投入力度,以呼伦贝尔尔学院为例,学校投入了大量资金用来打造“金课”,各级各类课程在充足资金的保障下优质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举行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立德树人……推进教育改革,加快补齐教育短板。”[7]大学生在高校的成长过程由三个阶段组成,以本科生为例:第一阶段是入学阶段的适应期,时间为大学一年级;第二阶段是稳定发展期,时间为大学二三年级;第三阶段是就业准备期,时间为大学四年级。“以人为本”是高校教育追求的核心理念,应针对处在不同阶段的学生开设相对应的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进而精准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形成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同时提升高校就业创业工作质量。在第一阶段,此时的课程内容应该重点突出职业生涯规划类,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各种职业的特点,重点培养职业兴趣,同时可以制定大学期间的人生规划,做到有的放矢的提升自我;第二阶段,应该开设侧重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可以有效避免毕业班的教育实习和离校外出求职的影响。同时在他们进入实习岗位和求职面试之前讲解有关的知识,从而帮助他们提升就业竞争力;在第三阶段,高校应该拓展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重点开设就业创业指导咨询,引导大学生理性面对就业创业的机遇和挫折,培养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8]

(二)完善课程体系,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李克强总理曾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9]高校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及特点,把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类课程进行分阶段合理设置。同时学校要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方向,对当前的人才市场需求进行研判,对行业企业人才质量标准大力引进,整合校内外的各类资源,完善课程体系,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1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11]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渴望能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获得到用人单位去实践的机会,希望在校期间能够得到企业人事主管部门的求职意见和建议。高校应积极探索利用“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把传统的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来弥补“动手能力”不足的理论教学缺陷。因此,一方面学校应在保证完成理论课时教学的前提下,积极联系行业企业,开展合作,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实践培养;另一方面积极研判市场需求方向,搭建创新创业孵化园、实习实训基地等实践锻炼平台,为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铺路,全方位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三)优化师资队伍,丰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价值,他曾明确提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习近平关于教师的重要论述为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类课程是集理论课、实践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这就需要授课教师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高校应当从专业化、职业化的角度,集中优势师资打造优秀教学团队,提高教学质量。但是从当前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为学生配备专业化、职业化优秀教师团队授课还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可以尝试请业企业专家、社会名流到校为学生授课。聘请相关的企业总裁、部门经理或行业领军人物担任社会导师。这样就可以很好的了解社会需求,知晓人才供求变化,培养出一大批素质高、专业强、技能佳的毕业生。

此外,学校应大力开展第二课堂,积极举办素质拓展类活动、职业规划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班院校三级筛选,让学生参与其中,为他们进一步探索自我、了解社会、了解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做好铺垫。以呼伦贝尔学院为例,到2019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已经举办了五届,甚至有一些项目进入内蒙古自治区决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授课教师应丰富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提高教学质量。“翻转课堂”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其本质是一种将传统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结合起来的混合教学模式,在赋予学生更多学习自主性的同时,使课堂教学更具问题导向性[12];“情景模拟法”是事先设计一种假设的“实际”情景,由学生扮演模拟环境中的角色,从事指定的活动,训练学生在复杂情况下处理问题的能力。利用身边的职业规划故事、就业创业典型案例,易于理解、便于操作,达到既巩固知识,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效果。[13]

结语

习近平教育思想为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思想引领与理论指导。立足新时期,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贯彻习近平教育思想,当前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通过提高课程认识、优化师资团队、共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等教学改革手段,切实提高人才培养工作质量。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大学生课程
新时代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食品专业的职业规划教育与专业教育耦合实践研究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