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于全科育人的初中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教育中实施导师制的实践研究

2020-01-18 08:37刘婷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0年52期
关键词:导师制量表导师

刘婷

一、导师制的缘起

导师制是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及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导制度。[1]它是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个别化教育组织形式。[2]

导师制起源于14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导师是学生所学科目的学者,每位导师指导6到12名学生,每周辅导学生一次,每次1小时,负责指导学生的品行,协助安排学生的学习计划,指导如何取得进步。辅导一般按课程表进行学生汇报,导师评议,师生讨论,导师指点,布置作业和论文,关心学生的思想与生活。英国导师制使著名学者与学生朝夕相处、言传身教,这种独特的教育方式能够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3]

国外在中学实施导师制最早的国家是美国。导师制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管理制度,营造了一个合作,开放、主动和互动式的教育教学环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4]

我国导师制的历史可追溯到古代私塾制与书院教学制度。中学借鉴大学导师制的研究和实践开始于20世纪末。中学导师制就是针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下,班主任制的缺陷和中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特点,让所有任课老师都参与管理和指导学生,并促进师生、师师、生生、家校之间的积极互动合作,形成全员合作育人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5]

二、在基于全科育人的初中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教育中实施导师制的实践研究

四川省自贡市蜀光中学是一所有着近百年办学历史的高完中。2017年在初中部成立学业规划班,开始了在基于全科育人的初中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教育中实施导師制的探索。

(1)关于导师体系组织框架的探索。目前国内导师制的构成主体为班主任与授课教师。我校导师制充分利用高完中优势,构成主体为高初中学科教师、心理教师。导师制遵循高初中融合、多学科融合、导师与任课教师融合的原则,力图通过团队合作提升课程质量、教师教学水平。导师团队由高初中的老中青教师共同构成,充分发挥了不同背景教师的年龄、学段、专业、跨学科优势。

我校专门成立蜀光中学心理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心,负责高初中导师团队的统筹管理与教研,为导师制的实施提供了有效的体制保障。建立导师群、召开导师分享会,定期分享、讨论各组有效的运行经验。每节导师课,由主上导师出初稿、再由各备课组高初中教师联合任课教师共同讨论、集体研备最终定稿。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课程质量得到了保障,同时实现了教师团队以老带新、思想碰撞、共同进步的目标,从实质上起到了培养导师的作用。

(2)关于导师课的探索。导师制设立之初,指导中心对导师只做了每周辅导学生一次,每次一小时,完成学生成长记录表的要求。这也是目前导师制的通常做法。在经过一学期的运行后,指导中心发现由于缺乏固定的辅导时间、地点,导师制执行具有一定的随意性,监督管理的难度较大,质量难以得很到保证。因此自2018年起,规划班在社团活动时间开设导师课,为导师制的实施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

导师课的校本课程由指导中心负责研发。指导中心将学科核心素养与加徳纳多元智能理论相结合,从中抽象出与学科相匹配的六大核心能力,分别为语言力、逻辑思维力、记忆力、创造力与观察力、自我认知能力。由下设的五个备课组负责研发对应的导师课。与传统课程不同,导师课的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希望在提升学生六大核心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认知、学会自我管理、学会学习、学会选择。语言力组由语文组教师构成,开设有语文与生活、人物釆访、寻景绘景、我喜欢的招牌等课程。逻辑思维力组由数学教师构成,开设有运算能力、数学建模、逻辑推理、数学语言等课程。记忆力组由英语教师构成,开设有你画我猜、公众演讲、英语歌曲鉴赏、时文阅读等课程。创造力与观察力组由物理、化学、生物教师构成,开设有水火箭的制作与发射、探究固体熔化温度的规律、蘑菇的生长观察等实验类课程。自我认知组由心理、文综及多学科老师构成,开设有家庭中的我、沟通训练、情绪管理、时间管理、预复习与听课等课程。

导师课每次课12-18名学生,2-3名导师。每节课45分钟,又分为大课(约15分钟)、小课(约30分钟)两部分。区别于传统的大班授课,导师课以个别化教育为特征,以学生活动为主体,遵循导师引导、学生实操/讨论/汇报,导师评议/指导,师生讨论,布置作业的教学流程。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每一个活动、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导师一对一的评议和指导。指导中心对导师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活动布置与评价反馈等都有统一的要求,目前已形成了校本课程群。

(3)关于导师制个性化数据跟踪的探索。导师制始终以个性化、差异化教育为根本原则。每一个学生都有专属的综合测评量表。综合测评量表分为量表测评、任课教师评价、导师前测三部分。量表测评包括学习过程问卷(SPQ)、父母教养方式(EMBU)、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人格类型量表(MBTI)等。导师前测指各学科导师围绕六大核心能力对学生进行的原创测评量表。综合测评量表是导师与学生匹配的重要参考依据。每学期的导师课程按主题分为4-5阶,每个阶段完成后,导师都需要填写学生数据跟踪量表,对学生的课中观察、课后打卡、阶段性测评结果进行填表和数据分析。任课教师与班主任也会就学生情况跟进填表。保障了导师团队和任课教师团队对学生个性化数据的实时了解、跟踪和反馈。导师团队与任课教师团队有定期的个案讨论会。对于特定的个案,导师组会联合班主任、家长进行个案跟进。

三、在基于全科育人的初中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教育中实施导师制创新价值与实践意义

(1)我校在基于全科育人的初中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教育中实施导师制,拓展了导师制的外延。与单一的学科导师、德育导师相比,我校的导师制更加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强调在提升学生六大核心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认知、学会自我管理、学会学习、学会选择。与单一的生涯导师相比,我校的导师制将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教育与全科育人相结合,能更好的满足我国公立学校的教育教学需求。

(2)我校的导师制设置专门的机构(心理与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教育指导中心),整合高初中教师团队、任课与导师团队,通过制度保障拓展了导师制实施的现实意义。与传统的由班主任和授课教师组成的导师团队相比,我校的导师团队通过高初中教师集体研备、跨学科合作、导师分享会等举措,不仅更有利于导师制博釆众长、提升质量,也更有利于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提升。

(3)我校的导师制在实践中创造性的开发和运用了综合测评量表、导师课、学生数据跟踪量表等多种策略与手段,强化了导师制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综合测评量表保证了导师匹配的科学性以及导师活动的针对性,导师课为导师制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其多导师的大课+小课制度体现了导师制以学生?动为主体、个别化教育的特征。学生数据跟踪量表的阶段性测评以及实时共享则体现了导师制个别化教育的科学性与时效性。

参考文献:

[1]顾明远. 教育大辞典(第3册)[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19.

[2]王玉兵、赵在民.让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中小学“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内涵及组织实施[J].当代教育科学。2006(5):25

[3]张小芳.中学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教育论丛,2009,(7).

[4]王金洲.实施"中学导师制"的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7(3–4),

[5]张艳萍,张静.中学议置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03,(9).

猜你喜欢
导师制量表导师
生态旅游景区服务场景的量表开发研究
积极人格教育量表编制与现状调查研究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高职生导师制内涵研究①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然取向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导师的猫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
议论文评价量表的设计思路与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