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率

2020-01-18 08:37齐景兰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0年52期
关键词:思维课堂教学课堂

齐景兰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组织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学生思维的向导和路标,是教师传授知识、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是促使教学目标达成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近几年来,随着对教学的不断探讨,过去那种重分析讲解的“满堂灌”早已被摒弃,但代之而来的“满堂问”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着。这种教学表面上看似活跃,实际上并没有激活学生的思维,是一种“假启发式”。

只有得当的课堂提问,课堂教学机制才能正常运转,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强化“问题意识”。即在一节课中,提问什么,怎样提问,什么时机提问,都要精心安排,将课堂教学设计成一环扣一环的“问题链”,把教师的教学思路与学生的学习认识两者有机的糅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优质高效。在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的提问,本人谈一下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 提问要适度

要符合学生实际,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由于学生智商的差异和学习水平的不同,提问时应力求接近各自的“最近开发区”,让能力强、基础好的学生回答带有启发性、探究性和总结性的问题。对于差生不能嫌弃,让他们回答再现性、易答的问题。对低年级的提问不能太难,问题要小。对高年级可设计逻辑性、思维性较强的提问。

二、 问题要具体

提出的问题不能笼统,要具体明确,不要模棱两可。课堂提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如果提出的问题不具体明确,学生茫然不知所措,就无法针对问题来思考回答。如在教学16除3与2/ 3的积是多少?问题不具体明确,就会出现两种答案。一种是(3÷16)×2 /3,另一种是(3×2 /3)÷16.再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复习时提问 2 ?36中小数点前面的数表示什么?教师的意愿是让学生回答:小数点前面的数表示2元,后面的数表示三角六分。

三、 问题要新颖

能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和欲望,引起新的思考。课堂教学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包括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因此课堂提问也应有利于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如:在教学面积与面积单位时,问学生:钉一个镜框要用多少木条?学生可用计算周长的已知方法解答。接着问:给这个镜框装上玻璃,要配一块多大的玻璃?教师就此引出“面积”的概念。当学生理解了面积的意义后,在出示两个图形,问学生谁的面积大?使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下产生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去比较面积大小的需要和动机。这样提问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

四、 提问要精

所谓“精”就是精心设计提问,设计的问题要精。没有思考价值的“浅问题”不提,问题太浅,表面上学生对答如流,实际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同样若是问题太难,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望“问”兴叹,也是达不到目的的。提问既要有深度,又要体现层次性,使学生在不断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到探索的樂趣。

五、提问要巧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而体现重难点,在“节骨处”巧妙设置的问题更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善于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巧妙地激起学生的思考。

六、提问要活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的“小世界”,课堂上就要灵活把握问的时机。针对问题的难易,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切忌“蜻蜓点水”、 “我呼你应”、即问即答,应让学生在充分思考后产生顿悟。

七、提问要深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要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就必须发挥语文对学生在接受祖国优秀文化影响,培养良好品格、情操方面所产生的积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把语文教学“面”扩出去,彻底改变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老师转的局面,从老师的问转化为学生的问,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借助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大胆地向教材、老师质疑,并逐步由“敢问”向“善问”发展,一步步向思维的深层次拓展。数学教学也是如此。这一目的的实现离不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不懈地有意识地训练,指点学生在何处质疑。一般来说,应该引导学生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刚开始时,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叙述思维过程▁▁你是怎样想到这个问题的/?对于其他同学来说,理解提问是思维程序的过程,也是向同伴学习如何深入思考的过程,学生质疑的能力培养起来了,阅读教学就会“此处无声胜有声”,事半而功倍了。

八、提问要具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饶有兴趣的提问可以调动学习的积极心态去  探索,去求知。因此教师要紧密联系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好奇心强、兴趣广泛的特点,创设一定的语言、情感环境,有效地把学生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

此外,课堂提问还要具有迁移性。有的课文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相似之处,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有意设计提问,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新的知识内容中去,让学生运用已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去自觉学习新的知识。如《桂林山水》一课,这篇课文的二、三两段在写法结构上就有相同之处,教师在指导学生学完第二段以后,可进行这样的提问:认真阅读课文的第三段内容,看这段课文在写法和结构上与第二段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这样学生就会利用在第二段中学过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去学习第三段内容,经过阅读和分析,很容易找出相同和不同之处。这种迁移性提问既加固了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技能,又很快掌握了新的知识结构,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总之,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精心设计、优化课堂提问,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切实提高课堂的效率。

猜你喜欢
思维课堂教学课堂
欢乐的课堂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