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供给”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反思与应对策略

2020-01-19 05:45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供给精准工作

张 翔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 外国语系,福州 350000)

引言

高校创新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核心要素,创业教育是提升人才创业能力的主要措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意识与创业能力,还能增强人才建设工作效果。在此情况下,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中,应在“精准供给”的视域下,制定完善的教育指导方案,有效增强整体的教育工作效果,达到预期的工作目的。

一、“精准供给”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反思

在新时期的社会背景下,学生的就业态势面临着新的趋势与发展方向,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过程中,“精准供给”十分重要,只有确保精准性的供给,才能有效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然而,目前在实际教育的工作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还存在很多问题,不能确保教育工作效果,难以满足“精准供给”的相关要求。具体表现为:

(一)供给的生态存在耦合不足的问题

当前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供给生态还存在很多问题,不能保证耦合性,经常会出现过于分散的情况。首先,高校在实际工作中尚未形成开放性理念、多元化理念与包容性理念,所树立的观念意识与“精准供给”相互脱离,未能营造出较为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氛围,在学生创业热情方面与需求方面,不具有良好的包容性和引导性,没有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观念意识,严重影响整体教育工作效果。其次,未能全面耦合产业资源、文化资源等等,没有构建较为完善的创业特色教育体系,不能借助本地产业资源和经济优势等开展创新创业的教育指导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对其长远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最后,在实际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工作中,不能确保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均衡发展,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措施,也没有形成政策方面与教学支持方面的良好体系,教学管理平台的建设十分落后,制度存在欠缺,也没有构建出多个主体相互融合的教育服务工作体系,教学工作缺乏连贯性与系统性,创新创业教育缺乏个性化与多元化,对其长远发展会造成不利影响[1]。

(二)缺乏良好的供给模式

目前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经常会出现理念落后的现象,不能与专业教育之间相互紧密联系,与实践操作相互脱节,难以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效果。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方面,相关的工作机制尚未统一,缺乏一定的特色性,学校所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的需求相互脱节,很容易出现就业方面的难题,不仅会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受到限制性影响,而且对创新创业的教育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当前,虽然很多高校在教学中,已经开始按照地域的经济特点与文化资源等构建了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但是多数高校在教育模式方面,缺乏一定的特色,经常会出现教育模式趋同的现象,不能确保层次性和差异性,难以创建新的教育模式[2]。且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没有将其与学校特色相互整合,甚至会出现复制教学模式的现象,在大同小异的情况下,不能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连贯性与系统性,缺乏良好的教育特色,难以有效提升整体的教育工作质量。

(三)供给的方式十分单一落后

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中,经常会出现产学相互错位的现象,理论教育与实践操作教学相互脱节,创业教育工作中,只关注短期之内的效应,学生缺乏良好的自主创业观念意识,未能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经常会出现不良的影响。首先,缺乏较为良好的教育观念意识,没有合理地完善相关形式内容,忽视基础性的教育模式。且在设置课程模式的过程中,虽然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教学计划方案,但是多数都是以公共必修课程为主,很少开设有关创业类型的课程,甚至还会有重视理论教育、忽视实践操作教育和实训教育的问题。其次,未能合理针对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的关系进行处理,经常会出现专业为主而创业为辅的现象,在相互之间严重脱节的情况下,不能确保课程模式的层次性与衔接性[3]。最后,在实际教学方面,教学方式多为说教,缺乏探讨教学机制、启发教学机制与案例教学机制,经常会有千篇一律的问题,难以确保各方面的教育工作效果。尤其在建设教材的过程中,种类十分繁多,其中缺少本土化内容与特色化内容,很容易导致各方面的教育工作效果降低。在“精准供给”的背景之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未能针对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组合,经常会出现问题,不能确保供给资源的合理性。受到短视因素与功利思想因素的影响,在高校资源整合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严重的本位主义现象,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十分突出,没有形成立体化与全方面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共享平台。首先,未能合理整合各种校内资源,不能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全员化,各个部门之间不能合理地配合,难以有效地整合校内资源。其次,没有合理地搭建相关教学资源的共享平台,师资资源、实训教育资源和人才孵化基地教育资源不足。最后,尚未形成良好的校企合作模式,学校、社会与企业之间尚未深入合作,缺乏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与体系,对各方面的教学工作效果造成不利影响。且在实际教育的工作中,未能总结经验,难以按照“精准供给”的相关要求开展创新创业的教育活动,这样会导致各方面的教育工作效果降低,对其长远发展造成不利影响[3]。

二、“精准供给”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应对策略

在“精准供给”的相关视域之下,高校应该树立正确观念意识,合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严格地进行教学改革,打破传统教学工作的局限。具体措施为:

(一)改善教育的生态环境

高校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思维,将培养特色人才作为主要工作目标,在合理改革相关供给途径的情况下,拓宽供给方面的平台与空间,这样有助于满足“精准供给”的相关要求,并且满足学生个性化与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精神、能力,使其向着全方位的方向发展。一是应该提出全新的价值取向。要求在工作中针对思想理念进行创新,树立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意识,将加强创新创业精准供给作为主要的工作目的,创建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工作机制与模式,在完善相关人才培养工作方案的情况下,深入开展教学改革活动,促进人才教育和培养质量的提升;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创新教学方法,将创新作为驱动力,带动创业教育的创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与需求进行全面分析,遵循灵活性与个性化的工作原则。另外,还需重点进行文化开放创新,积极建设文化基地,在开拓学生视野的情况下,全方面地进行开放性创新,统筹各种资源,促使教育水平的提高。二是开展特色实践操作活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创业的创新,在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情况下,使其形成良好的创新精神与能力。教育供给侧改革背景之下,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其提供十分丰富与多元化的教育资源,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筛选最佳的教育路径,打破传统的流水线教学模式局限性,综合性并且系统化地开展教育改革工作,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出发点,遵循多层次与多模式的人才培养原则,重点强调复合型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升教育工作水平。三是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行动导向。为确保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精准供给”,应该在教学工作中全面提升实践操作的教育效果,打破传统工作的局限性。首先,高校应该树立精准培育、帮扶与服务的观念意识,整合各种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创建良好的生态化系统与平台,可以为学生营造出创新驱动的生态环境氛围。其次,应该将理论作为引领,开展实践操作的核验活动,将综合性服务融入其中,形成教学工作合力,有效提升创新创业教学效果。且在具体的工作中,还需积极引进校企联合教育模式、人才孵化推广教育模式、跟踪性服务教育模式与精准化帮扶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增强整体的教育工作效果。四是树立知行合一的观念意识。高校在实际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需要针对供给侧进行改革,首先,应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教育相互整合,搭建完善的教育平台,打造优质的人才队伍,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人才孵化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提升市场化水平、网络化水平与专业化水平。其次,应该建设完善的精英式教学模式、职业式教学模式,探索出素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整合机制,使得相互之间能够耦合,促进教育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二)创新供给模式

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发展,国家的人才与就业结构开始调整,很多高校已经开始构建具有层次性与规范性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想保证培养出具有良好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队伍,应该精确地为学生提供教学指导,改善传统粗放式的教育模式,将“精准供给”有机融入其中,以此提升整体的教育工作质量和水平。一是应该创建出层次完善、特色良好的教育模式。高校应该针对市场与学生的需求进行全面分析,勇于创新改革,构建出具有立体化特点与多元化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避免出现模式复制现象,在创新教育模式的情况下,使得学生按照自身的兴趣与能力等选择学习的内容。且在具体的工作中,还需构建出将科技创新作为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免出现流水线的教育现象。且在教育工作中,应该打破传统工作的局限性,不再照搬照抄相关教育模式,将科技创新作为主要驱动,创建出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尤其需要将工匠精神的思维融入到课堂中,打破传统的技术局限性、技能局限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2]。二是通过跨界融合的方式,有机地进行教育嵌入处理。高校在“精准供给”的视域之下,应该创建出与行业、产业相对应的供给侧改革模式,遵循有机嵌入的工作原则,树立开放性的思想观念,在优化原来学科结构的情况下,更新创新创业的战略内容与专业部分。建议高校在教育工作中结合相关的产业标准与行业人才需求,促使教育工作的改造升级,根据目前岗位专业核心人才的需求,推行专业预警机制与退出机制,邀请第三方机构进行教育质量评价,有效地开展教育指导工作。另外,应该在人才培养中重视价值观的引导、能力指导、多元化指导,快速改革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与结构,将通识教育渗透在创新创业的教育领域中,形成专业性的教学架构体系。三是应树立优势互补的良好观念意识,在耦合共容的情况下,将“精准供给”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全面提升教育服务质量。从本质上来讲,学生接受的教育增加,劳动能力就会有所提升,社会价值也会随之增加[4]。

(三)完善供给方式

高校在“精准供给”的视域下,应该重点强调供给方式的改革完善,充分整合相关的供给资源,有效提升教育效果。一是应该积极倡导“双证双职”的相关模式,使得教育工作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高校应该明确教学指导思想,打造出优质的教师人才队伍,不仅需要确保教师的专业化与技能化水平,还需具有双证、双职的能力,按照学生的创新创业发展需求,树立正确观念意识,采取有效措施开展教育指导工作。二是应该确保融合协同,在双培双能的情况下,遵循多元共治的工作原则,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与业务能力,并形成引人入胜的良好教学风格。高校在创新供给方式的过程中,还需积极引入相关的教育资源,保证学校、企业和社会之间的良好合作,统一人才培养的工作标准,创建出融合协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人才培养的工作质量。三是要求在供给方式方面,遵循差异多元化与灵活多样化的工作原则。当前,我国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方面,依然采用教学计划与教材、管理相互统一的方式,创新创业的课程存在重视理论、忽视实践操作的现象,不能确保教育供给的平衡性。这就需要在教育工作中,针对相关的供给方式进行创新,分层次与分类地构建教育模式,创建层次鲜明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保证“精准供给”。且在实际工作中还需创建完善的育人工作体系,改善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操作功能,在理论知识的引导之下,开展实践锻炼活动,将项目作为引领,竞赛作为驱动,推进相关活动,孵化创新创业人才,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指导服务。

结束语

近年来,在“精准供给”视域之下,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不能确保教育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严重影响其长远发展。这就需要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完善供给方式与供给资源,打破传统工作的局限性,在严格进行教学创新的情况下,将精准供给的相关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有效地增强整体教育工作效果,保证教学供给的精准性,在严格进行教学指导、服务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平衡各方面供给之间的关系,改善目前的教育状况。

猜你喜欢
供给精准工作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不工作,爽飞了?
精准扶贫二首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