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垃圾分类的地方师范院校通识性环境教育途径探索
——以衡阳师范学院为例

2020-01-19 15:46申秀英卜华白吴月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课题组环境保护

申秀英,卜华白,吴月

(衡阳师范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我国垃圾管理工作,针对过去垃圾分类的局限,2019 年11 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新版《生活垃圾分类标志》标准,并于2019 年12 月1 日起正式实施[1]。面对新的垃圾分类,地方师范院校如何做好通识性环境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在21 世纪《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议程》中, “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的关键” 的核心思想已经明确提出,充分肯定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而我们知道,有效的环境教育是有效的环境保护基础,不仅如此,也只有环境保护教育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社会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全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保障环境教育系统的全面和谐发展。随着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每日都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如果这些垃圾未经分类回收而被任意弃置,那么,长期以往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就会造成严重污染,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成为一句空话。当然,对于垃圾问题的处理,涉及到很多方面,其中,如何通过通识环境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环境价值观和环境行为水平,就是其中一条重要的途径。高校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他们毕业后进入社会,如果仅仅只是学了中小学基础环境知识教育,只是对环境问题有初步认识,那么,这些知识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因此还必须通过一些其他的方式进行较为系统的通识环境知识学习,目的是能让这些大学生在获得自身所需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在原有环境知识基础上形成更为系统的通识环境保护知识。本文正是在这么一个背景和认识的前提下,研究面向垃圾分类的地方师范院校通识性环境教育途径问题。

1 文献综述

从相关的文献可以看到,世界上大多数的环境教育家和环境心理学家都认为,环境教育和环境行为存在着内在的关联[2-3],其中重要的一点是环境教育的目的是要人们从事更积极的环境行为(Leeming,Porter,1993),从而达到有效的环境保护。Marcinkowsiki,T.J.[4]运用元分析比较法,发现在课堂上进行过环境通识教育的学生比在课堂上未进行环境通识教育的学生,在环境行为方面更加符合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 Poortinga W 等人[5]将环境行为分为实际承诺及口头承诺两个维度,研究结果显示,在口头承诺的得分上,环境保护的人士高于其他两组,而在校大学生的表现则优于一般民众。Stern P C 和Skyes,H.,Yenchen[6]探讨了人格内部控制与人格的外部控制二者与个人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发现了人格内部控制与人格的外部控制是环境行动的一个中介影响因素。Sivek DJ[7]研究了城乡青少年的环境意识,结果显示乡村学生没有城市学生那样关心环境议题,城市来的学生比乡村来的学生环境议题知识低出一些。Lynnette C[8]性别差异方面,大多数女生认为环保比经济成长重要,同时,她们环境保护的欲望和环境知识正确回应率都比男生高。此外,Ajzen L.[9]的研究表明,影响人类环境行为的主要变量之一是人口数量。Cynthia Leung[10]发现教育年数与性别对于环境行为与环保态度都有显著影响。

在国内,不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实践工作者,都非常重视垃圾问题的研究和处理。柳晓燕[11]认为参与 “垃圾分类” 工作坊的环境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较好地学会了 “垃圾分类” 的方法,另一方面,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他们能更好将中小学环境教育课程与 “垃圾分类” 理念相互融合,从而进一步培养出更加多优秀的人才。冯林玉[12]研究了生活垃圾分类问题,认为生活垃圾分类存在的 “四个断裂” :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循环机制的断裂、生活垃圾分类义务在法律体系中的断裂、法律政策设计初衷与运行实践的断裂、生活垃圾分类意愿与行为的断裂。毛馨敏[13]认为加强自身的环境通识教育,可以增强自身的环保保护意识和责任意识。许英玲[14]认为我国目前各地垃圾分类主要面临以下问题:垃圾分类可操作性低,垃圾分类资源化程度低,源头分类困难,垃圾混合收运,专业性强,垃圾分类环节多,同时各部门在垃圾处理的链路上,相互割裂等等问题。王庆元[15]从生产者责任延伸视角,分析了垃圾分类回收中 “政府、企业与社区” 三者的责任分担制度的设计问题,认为垃圾分类与完善和落实生产者责任制密切相关。梁卫坤等[16]研究了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技术模式,认为我国目前小区未能实现正确分类的生活垃圾以及厨余垃圾的分类,多为 “中端干湿分类+末端综合利用” 处理技术模式,如果利用 “源头减量+末端综合利用” 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模式,则可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厨余垃圾的简单有效分离或减量。施乐荣[17]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比较了深圳市基于垃圾分类的单独回收处理模式和废旧纺织品混合生活垃圾处理传统处理模式的碳足迹方面的差异。杨蓓佳[18]从政府层面的视角分析城市了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中的政府的职责问题等。无可否认,上面相关文献的研究为垃圾分类和地方师范院校的环境通识教育的研究提供经验借鉴。

2 地方师范院校学生对垃圾分类的态度与行为现状分析

2.1 研究设计

2.1.1 问卷设计

我们知道,询问是一种很有效的调查方式,因为通过询问个人对我们所调查事件的信念及反应,可以推估被询问者对事件的态度、典范和行为。在具体的询问过程中,询问的方式可以通过量表形式来实现。在量表测量中,最适用于研究知识、典范、行为的是Likert-Type(李克特型式)。在课题组的研究中,先设计了一套典范、行为题目,同时也要求所设计的每一题目具有同等数值,然后,课题组再依据课题所研究对象对相关事件反映同意与不同意的程度,采用Likert五点量表方式计分,所有项目分数的平均就是个人行为分数。

在问卷设计上,本研究的做法是根据目前许多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的环境行为和环境反应的特点,在分析与总结这类师范院校学生环境行为和环境态度的相关文献基础上,课题组借鉴一些大家非常认可的测量指标,再针对如何有效进行通识环境教育这一目的,制定地方师范院校学生环境行为和态度典范相关研究问卷,具体包括个人基本资料测量量表、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测量量表三个部分内容。

(1)个人基本资料量表

大学生的个人基本资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性别、年级、民族、环保经验(是否选修过环保课程,是否参加过环保活动);家庭所在地(地级以上城市、城镇或县城、农村);环境教育部分(对环境教育的看法);家庭经济收入状况(基本没有收入、比较低、中等、比较高)等。

(2)环境态度量表

对环境态度进行研究,依据Sheppard(1989)设计的新环境典范量表,并结合一些其他学者的方法及课题组调查的实际情况,课题组对相关表格内容做了相应的删减和补充,最后保留了12项5个维度(对自然的态度、计划与风险、成长的限制、新政治、新社会),实证结果显示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符合研究要求。

(3)环境行为量表

依据Peyton(1976,1985)和Hungerford 对环境行为的分类,界定被研究者行动取向部分,在此基础上,再依据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环境通识教育的具体特点进行删减和调整,课题组最终形成了一份包括5 个维度(亲身力行行为、劝说行为、政治和法律行为、教育行为以及经济行为)的地方师范院校环境行为调查问卷量表,通过对环境行为调查问卷量表的有效性检验,检验结果显示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5,符合研究要求。

2.1.2 调查与统计分析方法

(1)调查对象

为了完整准确地了解地方师范院校学生环境行为与环境态度现状,课题组在2019 年12 月到2020 年1月期间组织了一次调查,调查的对象是2019学年各个师范专业、各个师范年级的硕士研究生和在校本科生。本次调查面向湖南的四所有师范专业的地方高校共发放学生环境行为和态度典范相关研究问卷520 份,回收问卷496 份,问卷回收率为95.38 %。

(2)抽样方法和样本构成

本次抽样采用的按比例抽样的方法,从而较好地保证了样本在各个专业学生和年级分配的平均。在具体做法上,课题组首先依据学校师范各专业、年级以及班级的学生人数分布情况和课程设计情况,按照地方师范专业设计情况,原则上确定每专业中30个学生随机抽取1个的比例,总共抽取学生660人。在本次抽样中,男生260人,占全部样本数的52%;女生240 人,占整个样本数的48 %。在这些学生民族结构中,少数民族和非少数民族分别是156 人和344 人,占比分别为31.2%和68.8%,而就学生城乡来源看,来自农村和县城的居多,分别为280 人(占56%)和100 人(占20%);其他来自地级以上城市人数和来自乡镇人数占14.0 %。

(3)调查方法

为了验证问卷的信度和效度以及适合性,在正式调查之前,课题组随机抽取本科生一个班级共25名地方师范院校学生进行预调查,依据预调查相关分析结果对问卷进行了反复完善和修正。在接下来的正式问卷调查阶段,课题组在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师的帮助下进入课堂发放调查问卷,地方师范院校学生现场填答和回收问卷,之后使用Microsoft Excel技术对调查数据初步建档,最后整理成一个SPSS档案,为后续的研究分析做好了基础准备。

2.1.3 调查结论分析

(1)地方师范院校学生的环境态度分析

学生是否接受新环境典范中所定义的价值取向,可以依据他们的环境态度实际总分和每题平均得分。从本次调查结论分析看,最高分是86 分,最低分是22分,平均得分是67.428 5,平均每题得分4.62,大于中间值3,所以,可以判定地方师范院校学生环境价值取向与新环境典范中所定义的一致。在人口数量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上,80.5%的地方师范院校学生在调查问卷填写中选择 “同意” 国家应该对人口的数量进行控制,这一研究结论充分显示地方师范院校学生已经普遍认识到了人口与资源的关系,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的必要性和正确性。在是否可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的问题上,83.5%地方师范院校学生在调查问卷填写中选择 “同意” 不应该以牺牲社会自然环境为代价追求社会经济利润的最大化,这也就说明他们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比较充分;而在科技发展问题上,87.6%的地方师范院校学生在调查问卷填写中选择 “同意” 社会的发展应该避免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环境破坏性,如希望停止核能开发,希望人们敬爱自然,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社会经济的一时增长等等。

但是,课题组依据相关数据做进一步的分析时,发现地方师范院校学生对环境典范的接受程度仅仅停留在过去传统观点方面,而对目前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的深层次问题认知不足,如人类对自然伤害的严重程度以及以一种开放的态势共同面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等认识不到位。

(2)地方师范院校学生环境行为现状分析

地方师范院校学生的环境行为意向可以通过学生环境行为实际总分和每题平均分判定。从本次调查结论分析看,最高分是83 分,最低分是27 分,平均得分是65.342 7,平均每题得分3.324 7,稍大于中间值3,所以,地方师范院校学生环境行为意向中等偏高,环境行为水平一般。在 “是否劝告朋友或家人停止破坏环境行为” 这一问题时,58.8%的学生在调查问卷填写中选择 “经常” 劝告自己朋友或自己家人停止破坏环境的行为;在 “是否购买过度包装的产品” 时,52.8%地方师范院校学生选择 “经常” 或 “总是” 不购买过度包装的产品;在 “是否鼓励朋友和家人实施环保行为” 时,只有47.9%的地方师范院校学生选择 “经常” 或 “总是” 鼓励朋友或者家人实施环保行为。同时,地方师范院校学生认为,我国有关垃圾分类缺乏法律保障,监督力度不够,相关环保部门重视度不够,对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不足等问题。

同时,课题组采用结构方程研究验证了环境态度对环境行为的正向影响关系,发现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的环境行为不仅受到环境态度影响,还受生活习惯、社会规范、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3 地方师范院校通识性环境教育途径分析——面向垃圾分类视角

3.1 进一步强化通识性环境教育,培养促进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的环境价值观

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的环境价值观,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环境行为。从课题组前面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到,现阶段我国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大多数对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持有朴素的情感和关注,但如果从深层的原因来分析,这些大学生科学的价值观和环境信念并没有形成,那么,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地方师范院校对他们进行社会利他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活动,能够促进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实施环境行为。从学校层面看,要培养促进大学生的环境价值观,必须加强地方师范院校自身的基层环境卫生组织建设。同时,在治理地方师范院校生活垃圾行动中,也要充分发挥地方师范院校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增强地方师范院校学生对学校自身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地方师范院校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都参与到环境治理中,切身感受学校环境得到改善对大家个人带来的益处。

3.2 加强和完善学校有关环境教育的课程,课程教学全程融入 “垃圾分类” 理念

依据课题组的调查结果,发现96.3 %的地方师范院校学生认为开展环境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环境意识有帮助,如果有条件,有84.6%的地方师范院校学生愿意选修环境保护方面的课程。在本次课题组所调查对象里面,有占比71.5 %地方师范院校学生选择没有选修过环保课程,选择没有参加环保活动的地方师范院校学生占到58.6 %。因此,要加强和完善学校有关环境教育的课程,只有将 “垃圾分类” 理念融入到地方师范院校环境通识教育教学中,才能把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环境心理和积极健康的环境价值观,才能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效改变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的一些消极环境行为和环境态度。具体措施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环境教育课程编制融入 “垃圾分类” 理念。环境教育课程融入 “垃圾分类” 理念,既要虑这些课程的目标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创新,也要考虑这些课程的评价方法和实施方法等,这样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环境课程体系。

(2)师生同步融入 “垃圾分类” 理念。一方面,地方师范院校学生在他们的日常学习过程中完成教师制定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地方师范院校教师在环境保护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更多的 “垃圾分类” 的教学案例及 “垃圾分类” 的科学教学方法,这样,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他们在教学过着中均得到了提高。

(3)环境教育资源开发融入 “垃圾分类” 理念。对于不同地区的地方师范院校生的环境教育资源开发,可以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就地取材,选择地方有自身特色的不同的环境教育案例素材用于各自的日常环境教育课堂中。

3.3 利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宣传标语和公共场所环保海报等形式,加强环境通识教育宣传

研究数据表明,从地方师范院校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来源看,学生仍然以传统的报纸杂志、宣传标语和公共场所环保海报为主要来源。因此学校在实施环境保护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利用学校现有的各种报纸杂志以及周边环境的宣传标语和其他公共场所环保海报等形式,加强环境宣传,从而有利于环境通识教育。具体做法是:首先,从环境保护宣传的内容看,环境保护宣传的内容可以与地方师范院校学生的日常生活及以及环境保护相关的课堂教学内容联系起来,让地方师范院校学生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不是个人行为,而是需要全社会成员行动起来,是一项社会行为;其次,从环境保护的宣传方式看,环境教育宣传的方式要注重避免单调乏味的单一方式,要采用生动有趣的多样化形式,比如在学校层面,成立一个环境保护特别小分队,以班或者以专业和学院为单位,事先设计垃圾分类处理积分兑换制的兑换规则,按照积分累积等级兑换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这样,环境保护的宣传方式就有效地避免传统枯燥的口号和标语形式进行宣传的模式。当然,也可以采取定期开展学校、班级和个人三个层面的环境保护行为的评比活动,表彰一些好的班级和个人,也同时惩罚一些环境行为不良的班级和个人,这样,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地方师范院校学生参与学校和社会环境保护的积极主动性。

3.4 开设职前环境教育教师 “垃圾分类” 工作坊,培养环境教育教师环境垃圾分类的实践能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都在不断丰富和提高,而与其同时,企业和日常生活的废旧材料也越来越多。但是,这些材料要运用到地方师范院校环境教育教学中,还需要充分发挥地方师范院校教师具有较好的创新性思维,因为教师必须考虑将废旧物品和生活垃圾设计为何种环境教育作品才会最具教育价值。必须肯定,作为教师除了设计环境教育案例,开发优秀的环境教育课程外,还要进行有效的环境教育教学实践,要在 “垃圾分类” 工作坊的实践活动中,使他们掌握地方师范院校教育中没有学到的关于环境保护教育的思维方式与环境保护的实践技能。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课题组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iSoil课题组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利用与生态修复课题组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师范院校应有“师范味”
原科技大学新能源开发与应用课题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