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养殖龙头持续扩张 正邦科技打造双主业

2020-01-19 17:02马进
农经 2020年12期
关键词:牧原温氏毛利率

马进

近段时间,原本在高位运行的猪肉价格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跌,加之行业内少数人士“未来两年可能跌至新低”的观点,引发人们对于猪肉价格走势的激烈争议。尽管如此,2020年将是生猪养殖企业有史以来最为赚钱的一年,却已成为定局。

今年前三季度,生猪养殖企业纷纷报出了远超外界预期的业绩——原本的生猪养殖老大温氏股份(SZ 300498)净利润达82.41亿元,而后来居上的牧原股份(SZ 002714)净利润更达到惊人的209.88亿元。此外,还有一个群体,就是像新希望(SZ 000876)、正邦科技(SZ 002157)、天邦股份(SZ 002157)等从饲料业务逐步介入生猪养殖业务的企业,也都取得了创纪录的好成绩。

在这一群体中,正邦科技颇为值得关注。2020年前三季度,该公司实现营收326.05亿元,同比增长85.63%;实现净利润54.33亿元,同比增长则高达107倍。其中,正邦科技在第三季度的净利润便超过30亿元,相比之下,此前业绩最好的完整财务年度也不过只有16亿元。

从饲料业务到生猪养殖,在看似自然延伸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逻辑?而随着近期多家企业生猪养殖产能的大幅扩张,是否也会很快面临着饲料业务类似的激烈竞争格局?从较早转型的正邦科技身上,或许可以窥见部分答案。

十余年形成双主业均衡格局

我国的饲料产业起步于1970年代,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大和养殖产业逐渐兴起,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诞生了一批日后占据行业领先位置的饲料企业,起步于江西的正邦科技也是其中之一。

随着肉食消费量的增长及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饲料生产量在2011年—2012年突破20000万吨,而在2016年达到29052万吨,是近年来产量的顶峰。其实,从2014年以来,饲料生产量基本便进入了徘徊的局面,而在2018年更是出现了下滑,当年产量只有24210万吨,比前一年下降了4200万吨,是近十年来首次出现大幅下降,2019年又回升到26000万吨以上。这显示出饲料市场总量已接近饱和,增长空间有限。

全国饲料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整个饲料产业,产量位居前三的公司为新希望、海大集团(SZ 002311)和双胞胎集团,年产量皆超过1000万吨,但任何一家的市场占有率都没有超过10%,而三者合计的市场占有率也仅在16%左右。这种情况,与日本、欧洲等国市场前三名30%以上的集中度相比,显然龙头企业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而具体到猪饲料这一块,居于第一梯队的是双胞胎集团、正大集团,以及正邦集团,市场格局也较为类似。

不过,由于饲料产业的竞争十分激烈,毛利率水平一直不高:比如主营禽饲料的新希望,近年来这块业务的毛利率基本在8%左右;主营猪饲料的正邦科技,这块业务的毛利率在10%左右;而主营水产饲料的海大集团和通威股份(SZ 600438),毛利率稍高,可达到11%—14%。

面对这种情况,为打开发展新空间,这些饲料企业陆续做出了不同的探索,寻求毛利率更高的新业务。像新希望,从饲料业逐渐拓展至禽养殖及肉类食品业务,近年来开始大举进军生猪养殖;而通威股份则另辟蹊径,跨界进入新能源领域,成为光伏行业的新贵;而海大集团则一直坚守饲料主业,开始尝试在养殖领域落子。

近年来,包括大北农(SZ 002385)、天邦股份(SZ 002124)、唐人神(SZ 002567)等饲料企业也纷纷进入生猪养殖领域。这一局面与温氏股份前几年带来的财富效应不无关系。2015年末,温氏股份借壳上市,首日总市值便超过1400亿元,成为当时的创业板第一股,也让众多农业企业的管理层看到了养殖业务的巨大潜力和前景。

与这些同行相比,正邦科技从饲料业务延伸至生猪养殖领域的时机,都要早得多。创立于1996年的正邦科技,2007年下半年在深交所中小企业板上市,而在2003年左右就开始布局生猪养殖业务,那时其饲料业务仍处在高速发展期。

在多年的培育下,正邦科技于2013年出欄生猪首次突破100万头,达到114.98万头;到2015年,生猪养殖业务对公司总营收的贡献度第一次超过10%,达到12.86%,当年饲料业务的占比仍高达79.78%。随后几年里,正邦科技的生猪养殖业务处于较快发展的阶段,排在温氏股份和牧原股份之后,稳居行业第三位。到2019年,正邦科技的生猪出栏量为578.40万头,养殖业务贡献营收113.82亿元,占公司总营收的46.42%,而当年饲料业务的占比为47.98%,已形成了两大主业较为均衡的格局。

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10月,正邦科技的生猪出栏量达123.75万头,连续三个月均超过100万头,进入产能释放阶段。2020年前10个月,公司累计出栏生猪716.24万头,同比增长48.89%。照此势头,正邦科技实现全年100万头左右的出栏目标,没有太大问题。更重要的是,正邦科技2019年养殖业务的毛利率达20.65%,而饲料业务的毛利率只有9.73%;而在今年上半年度,正邦科技养殖业务的毛利率进一步升至35.72%,成为主要的利润来源。

龙头企业产能激进扩张

其实,正邦科技生猪养殖业务的毛利率还不是行业最高的。牧原股份2019年度养殖业务的毛利率就达到37.05%,今年上半年度更高达63.27%,堪比高端白酒的毛利率水平。如此明显的赚钱效应,自然引得众多在低毛利市场中苦苦竞争的饲料企业纷纷进入这一领域,并迅速扩张产能。

综合各方近期透露出的信息:牧原股份今年年底产能将达到4000万—5000万头,今年出栏目标为1750万—2000万头;温氏股份今年的出栏目标是1200万头,明年则是3000万头;新希望今年的出栏目标为800万头,明年计划达2500万头;正邦科技今年四季度的育肥产能将达2500万头规模,而今年出栏目标为900万头—1100万头。

这意味着,仅仅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正邦科技、新希望這四家企业,明年的出栏目标合计就要达到1.3亿头左右,不可谓不激进。根据今年4月农业农村部发布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预计,今年全国生猪出栏量会达到5亿头,同比下降7.8%;明年出栏量则会达到6.3亿头,同比增长26%。以此计算,上述四家企业的出栏量占比可达到20.6%,这比目前的市场集中度有明显增加。

而生猪养殖产业在最近十余年间,已从传统模式向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转移,不再是看起来那么简单。相比饲料产业,从育种到环境保护、疫病防治等各个环节,生猪养殖的技术要求更高,而产能的扩大也离不开持续的资金投入。正因此,这个产业内的扩张动能主要都是有融资能力的上市公司。像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新希望等,近年来都通过股份增发、可转债、外部基金合作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各地的产能扩充项目。

相比较而言,正邦科技在这几家企业里是资本实力较弱的。从2020年三季度末的数据来看,牧原股份和新希望的总资产都已突破1000亿元,温氏股份为770多亿元,而正邦科技为500来亿元;而资产负债率方面,牧原股份和温氏股份都在50%以下,新希望则为58%左右,而正邦科技则达到67.5%(最近几年一直维持这一水平)。

这样的财务状况,显示出正邦科技的融资弹性空间没那么大,负债率很难再进一步升高。为了满足生猪养殖业务对资金的需求,在2014年、2015年、2016年、2018年,正邦科技多次进行股份增发,一共募集到40多亿元资金,主要都用于扩充产能和补充流动资金。而在2019年12月,正邦科技还发布公告称,拟向控股股东正邦集团借款不超过50亿元。近期,正邦科技最新的股份增发方案刚通过中国证监会核准,将向正邦集团等关联方募集75亿元资金,其中超过六成都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剩余部分则进行产能扩充。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正邦科技的运营资金是较为紧张的,可见生猪养殖业务迅速扩张带来的压力。

正是由于各方产能的大扩张,引发人们对于未来几年生猪价格走势的争议。随着供需状况逐步回到常态,生猪价格很难像2020年这样一直维持在高位,生猪养殖企业也无法再享受到这么高的毛利率水平。如果生猪养殖产业像饲料一样陷入低毛利率水平的激烈竞争,甚至像2018年—2019年上半年那样处于亏损状态,相关企业又该如何面对?这或许是正邦科技等企业应该早做准备的。

猜你喜欢
牧原温氏毛利率
不同经营模式下的头均生猪养殖成本核算
引发投资者质疑 牧原股份不断加码生猪养殖
走进温氏,学习与5.54万户农民打交道的奥义
百货零售企业不同口径下的毛利率计算与企业管控
浅谈企业多产品结构下毛利率分析
温氏:养鸡养出创业板第一股
温氏:养鸡养出创业板第一股
温氏股份 适合价值投资者长期持有
牧原股份上市“变脸”另有原因
微历史中的大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