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印学思想探绎

2020-01-26 15:04薛媛
美与时代·下 2020年10期
关键词:齐白石成因特征

摘  要:齐白石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现代书画家、篆刻家,齐白石的印学思想卓立特出,在厚博与精微之间游刃恢恢,是中国印学理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齐白石印学思想的深入探究不仅有益于当代篆刻艺术的发展与繁荣,同时亦有助于对齐白石篆刻艺术这一国宝级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本文以齐白石印学思想的成因与特征为切入点,对齐白石的印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探析。

关键词:齐白石;印学思想;成因;特征

齐白石作为中国现代绘画艺术大师,尤以花鸟草虫画享誉中外。但鲜为人知的是,齐白石同时也是一位篆刻巨匠,他的“写意派”印风推动了中国篆刻艺术的现代进程,在篆刻史上有具大艺人胆识心胸,着划时代的影响。刘海粟在《齐白石印汇》中赞其“治印了无匠气,老而弥壮。方寸之内,天地宽松”[1]。据相关史料及白石后人忆述,齐白石印章的数量应不低于6000枚,这个数字在篆刻史上罕有人能与之颉颃。齐白石篆刻实践的成就以他的艺术卓识作为基石,其印学思想卓立特出、内蕴深湛,是他留给后人的又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一、齐白石印学思想的成因

艺术家的创作观念是一个特性复合体,与历史发展、文化变迁及艺术家的个人成长经历密不可分。齐白石印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也同样遵循这一规律。溯其成因,既与前人丰厚的印学遗产有着深刻联系,同时也与风云激荡的社会历史背景密不可分。此外,齐白石独特的人生经历与全面的文艺素养也是促使他印学观念走向成熟的重要因素。

(一)承习古今,熔裁众象

“不薄今人爱古人”是齐白石在《题朱虚谷虚斋金石录》中的名言,这句话道出了齐白石印学思想的渊源——承习古今。篆刻作为中国的国粹,始于殷商,辉煌于秦汉与明清。特别是明清以来,名家辈出,流派纷呈。正是在虔心研习清代丁黄的基础上,齐白石对治印之学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赵之谦的《二金蝶堂印谱》不但令齐白石的刀法为之一变,同时也拓宽了他的印学视野。而秦权量天然灵动的独特風貌更是令齐白石深切感受到篆刻艺术别开蹊径的变化之趣。此外,秦古玺印、诏版、汉将军印、封泥印、魏晋少数民族官印甚至钟鼎瓦当,都是齐白石汲取养分和灵感的对象。经由对各个碑派的参酌精研,齐白石熔裁众象,化古为我,铸就了属于自己的金石气象。他的印学审美境界在广纳前人精华的基础上得以跃升。

承习古法的同时,齐白石不忘向同侪学习和求教。吴昌硕的浑厚郁勃、黄士陵的俊俏古丽都对他的印学探索给予了有益的启示。在齐白石的一些印作中,可以看到同时期印人黄士陵、王石经印风的影响。与齐白石同为“龙山诗社”成员的王仲言、罗真吾、黎氏兄弟皆为书香底蕴深厚的饱学之士。在与他们诗画往来、书印互答中,齐白石的文艺素养得到全面提升。二度进京后,齐白石邂逅著名画家陈师曾,二人亦师亦友,相互砥励。陈师曾题诗“齐君印工而画拙,皆有妙处难区分”相赠,齐白石亦以“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唱酬。

与美术教育家王森然论艺时,白石老人言:“我像是吃了千千万万人的桑叶,才会吐出丝来;又似采了百花的蜜汁,才酿造出甜蜜。我虽然是辛苦了一生,这一点成绩,正是很多很多古往今来的师友们给我的。”[2]此番肺腑之言是对他印学思想渊源的最好总结。

(二)时代洗礼,现实滋养

齐白石一生的大部分光阴都生活在内忧外患频仍的近代中国。1919年“五四”运动风起云涌并取得胜利。“五四”运动以新文化运动为先导,新文化运动倡扬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主义的陈旧观念,有力促进了社会大众的思想解放。齐白石的艺友黎松庵和陈师曾均是站在时代前沿、致力于研究新思想新文化的民主进步人士。在与他们研习诗画、切磋印艺的过程中,齐白石深受平等、革新等先进思想的熏染与启迪,其印学的现实主义色彩和大众化倾向与“五四”运动所倡导的科学与民主精神遥相呼应。齐白石的一些诗作如“扫除凡格总难能”“与世相违我辈能”旗帜鲜明地阐发了他的印学主张,其革新气魄与五四精神一脉相承,透露出强烈的时代气息。

20世纪初叶,在历史与文化的变局中,中国美术史出现重大转折,新型的近现代美术体系进入初建期,“美术革命”的涌现是这一转折的开端。在“美术革命”的观点争鸣中,陈师曾充分肯定了中国传统绘画侧重写意与表现的审美价值,并预言“表现性”将是未来西方绘画的发展路向,这一观点为齐白石创立“写意派”印学风尚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持。此外,刘海粟大力倡导艺术的独创精神与个性化表达,这一主张与白石印学的开创意识和个性追求也不谋而合。

除了历史、文化因素外,齐白石印学思想的形成与他独特的人生际遇密不可分。齐白石出生在清末一户以耕织为生的贫苦农家。因家道艰难,他仅读了一年蒙馆便中途辍学,此后,砍柴、牧牛、务农便成了齐白石生活的主旋律。白石篆刻的章法率意天真、质朴生动,印文饱含乡土气息、自然流真,无不辉映着民间审美意识的闪光。

齐白石从15岁开始学木匠手艺,次年改学雕花细作。27岁时齐白石正式拜本乡画家胡沁园和文人陈少藩为师,从此对诗书画艺术有了初步认识与了解。直至34岁在诗友黎氏兄弟等人影响下,齐白石开始研习丁黄印谱,从此正式步入篆刻门庭。在经常“灯盏无油”的生活困境中,齐白石“自烧松火”,朝夕追摹前人的碑帖印谱,磨砺了他奋进不息、坚韧不拔的艺术品格。不惑之年的“五出五归”是熔铸齐白石印学思想的另一现实契机。光绪二十八年(1902)秋,39岁的齐白石接到诗友夏午诒从西安发出的邀请,动身远行,开始了历时七年的“五出五归”,游历了陕西、北京、江西、广东、江苏等地的名山古刹,开拓了艺术视野,丰富了创作素材。

远足归来的十年间,齐白石刻苦临习赵之谦的《二金蝶堂印谱》与《天发神谶碑》《祀三公山碑》《爨龙颜碑》《禅国山碑》等古碑奇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艺术创作的要旨,“五出五归”使齐白石有机缘师法造化,家居十年又令他得以探问心源,积淀沉潜自己数十年来的艺术品悟。独特的人生经历是齐白石印学观念逐步走向成熟的现实基础。

(三)诗书画印一体

齐白石的印学思想在厚博与精微之间游刃恢恢,与他具备全方位的文艺素养密不可分。齐白石是诗书画印堪称四绝的一代巨擘。他的篆刻艺术以诗心、画境、书意为根基,诗书画三者有机融合于他的篆刻艺术中,滋养着齐派印学思想日趋走向成熟与完善。

光绪二十年(1894),32岁的齐白石与王仲言、罗真吾等七位诗友组成“龙山诗社”,白石常与这些文人朋友作诗应课、擘笺唱和,为他增长学识、提高诗艺提供了难得的人文氛围。白石的印文有着律诗一般的韵味与意境,如“浴兰汤兮沐芳花”“归梦看池鱼”等,清朗自然的诗情经由篆刻艺术的特质得以进一步抒发。又如《看书》一诗中的绝句“二者不能增一字,老夫常笑世人愚”针砭当时印学保守派的陈腐观念。《题某生印存》诗二首中的“做摹蚀削可愁人,与世相违我辈能”直抒革新印艺的坚定信念。题画葫芦诗“舍真作怪此生难”,表达对天趣自然艺格的称许。这些诗文真挚质朴、意蕴深邃,是探研齐白石印学思想的重要侧面。

齐白石的书法分为行草和篆书两类,其中篆书对入印文字的影响最为直接。齐白石的篆书取法自《祀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曹子建碑》《开通褒斜道刻石》等古代碑刻,将篆隶两种笔意融为一体。比起同样以隶笔作篆的前辈邓石如,齐白石的篆隶书法在气势上更为豪放遒宕、厚重旷达。这种风格特质在齐白石印作的篆法中得到完美发挥。他的入印文字亦篆亦隶,笔画方折,结体宽博,骨力洞达,有着独树新帜的金石气象。

篆刻与绘画两种艺术之间的互化探索是齐白石印学思想走向成熟的重要推动力。当齐白石经历印艺的“衰年变法”时,他在绘画领域也同步进行着变革。齐白石印作的章法与他画作的构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印面的线条排布与绘画中的墨色变化肖似,印面的留红又与绘画中疏可走马的空白相呼应。如齐白石《壮威伯子》印的章法布局与他的花鸟画《紫藤》的构图十分神似。该印以“壮威”二字的三根竖线贯穿印面,使整方印产生了强烈的纵向动势。几条简短的横线集中在印面中部。“威”字嵌有两笔短斜线,为整方印增添了几分灵动。齐白石的花鸟画《紫藤》中,数条垂摆的颀长枝条纵贯了整幅画面,几丛横生的藤叶分布在画面中部,画作的上方间或伸出一两根斜生的枝蔓。这种突出纵势、以斜势作调节的画面构图与《壮威伯子》一印的章法何其肖似。又如齐白石的白文印《顾祝同》,若将印面的留红凸显出来,恰是一幅远景、中景、近景层次分明的山水画,这种篆刻章法与绘画构图的高度呼应,在齐氏印作里屡见不鲜。

二、齐白石印学思想的特征

(一)师古求变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是齐白石的名言,它简洁扼要地点明了齐白石印学的核心观点,即变革意识。这种变革是建立在对传统的全面审视和扬弃的基础上。年过耳顺,齐白石开始“衰年变法”,在融汇古贤精髓的基础上,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艺术语言,开拓出全新的印艺境界。无论是篆法、章法还是刀法,齐白石总能做到“我行我道,我有我法”,从来“不拘前人绳墨”。在印界,对齐派篆刻虽存有“不合规制”“野怪”等质疑,但齐白石的独创精神却是世所公认的。

齐白石对门生罗祥止述及:“篆法是刻印的根本,根本不明,章法、刀法就不能准确,即使刻得能够稍合规矩,品格仍是算不得高的。”[3]齐白石的篆法博采秦权、诏版、汉将军印、《祀三公山碑》等历代碑刻所长,主要以缪篆入印。缪篆是汉代摹印采用的一种篆文,这种篆文结体平正匀整,笔势屈曲缠绕,篆中饶有隶意。白石的缪篆较之其他篆刻方家,更加强调结体的方直刚健,体现了“喜方硬”的审美追求。齐氏的篆法以美为先,为了印面的简洁美观,在必要时“自我作古”,将一些古篆字进行增减笔、异体、反字的特殊处理,使得篆法平中见奇,充满灵动变化。例“雨巖”中的“雨”字原本的笔画疏空寥落,为了与“岩”字保持均衡对称,白石突发妙想,将雨中的四点增至二十六点,繁密的点画就好似层层滴滴飘落的雨点,十分具象传神;又如“白石吟屋”和“寄萍吟屋”中的“屋”,省去“土”部,从而产生多处三角形对比;“人长寿”的“长”字采用反字处理,使得结构疏朗有致。

中国传统印学的章法素以精整有序为崇,齐白石的章法却与之背道而驰,讲求“纵横歪倒贵天真”的“灵气往来”。他的印面布局从不给人单调之感,字与字之间参差交错、斜出旁插,强调疏与密、朱与白的对比变化,整个章法气机荡气回肠,又不乏和谐统一感。著名美学家宗白华曾指出,艺术品“空白”的营设像一座建筑的设计,虚处和实处同样重要,如此才能涌现出真正的艺术意境。如“悔乌堂”长方形朱文印,“悔”字的右下部留出大面积空白,与“堂”字内的多处小留白顾盼呼应,使印面显得格外大气空灵,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空间。又如“天涯亭过客”五字朱文印的左下角恰好呈现竖折形空白,成为整幅作品的“印眼”,构思颇为新奇独特。

“单刀冲凿”是齐白石篆刻刀法最为鲜明的特色。齐白石早年学习刻印,一直沿用前人的双刀法,及至遇到《天发神谶碑》,刀法才为之一变,改为用单刀侧锋直冲进行凿刻。“单刀法”虽非齐白石独创,但如此大面积的单刀直冲入印却是前无古人。“大道纵横,放胆行去”是齐白石对门生罗祥止传授的刀法窍门。齐白石的印作起刀粗,收刀尖利,线条产生一面齐整、一面崩剥的特殊审美效果,其腕力有着“雄快震动,有渴骥怒猊之势”。齐白石治印先刻所有竖画,再刻所有横画,运刀果断利落,绝不回刀,突破了传统文人篆刻刀法过度修饰的习气,极富白石个性特点。这里需指出的是,“不回刀”主要针对齐白石的白文印而言,朱文印通常很少能够一刀刻成,常须补刀重刻,因此其悍利之风不及白文印那样鲜明。“何用余忧”“王树常印”“十年令长”等均是齐白石单刀直冲的典范之作。

(二)现代意识

与赵之谦、吴昌硕等印坛前贤相比,齐白石的印学观念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现代超前意识。他的印作注重形式构成感,极富视觉冲击力,同时强调个性与情感的自由抒发,有着宏大的艺术表现力。正如书法家白砥指出的那样,“把齐白石当作中国篆刻史上第一位现代派大师,我想是毫不过分的”[4]。

齐派篆刻艺术的形式构成极富个性美感,线条纵横恣肆、洒落劲健,章法疏密开合、穿插有致。他的印章有如现代建筑艺术,富有新奇灵动的空间层次感。如“白石”二字朱文印,仅凭寥寥数条线纹就将印面分割成梯形、正方形、三角形、横矩形、竖矩形等几何形块。在径寸之间,这些不规则的几何纹样彼此穿插嵌合,整个印面如同斑斓的大理石墙面,富有浓厚的装饰意味。

白石老人常说:“世间事,贵痛快,何况篆刻是风雅事。”[5]137齐白石治印的思想基础并非是中国传统印学所崇尚的“不激不厉、冲淡中和”之美,而是讲求一种跌宕激越、极富力度感的阳刚美,追崇实、新、异的审美效果。白石治印以心运刀,以刀刻石,以最抽象的艺术形式展现生命节奏的韵致。单刀冲出的线条一面挺拔,一面迸裂,极富视觉冲击力。如《中国长沙湘潭人也》多字白文巨印,堪称齐白石印章中的“神品”。单刀冲凿的大量横纵线条有机穿插在一起,产生藏露、直弧、虚实等丰富的对比变化。“也”字的最后一笔处理成右斜线,使全印顿增灵气。印面效果挺劲纵逸,浑厚中透着纤秀,给予观者强烈的视觉震撼。

优秀的艺术品总是以情动人,正所谓“情之真者、深者其感人也深”[6]。白石篆刻艺术呈现的正是这样一个情感世界。他的闲章印文有着质朴的抒情意味和深邃的思想蕴含。“也曾卧看牛山”“望白石家乡难舍”的思忆故土亲情;“一代精神属花草”“大匠之门”的言志抒怀;“要知天道酬勤”对艺道精神的倡扬;“寻思百计不如闲”吐露的人生智慧。这些印文有着平易质朴、真挚感人的力量,在历代篆刻作品中,独具一格。

明清以来,篆刻界一直流行着秦汉印和圆朱文两种风格。前者以雅逸方整为崇,后者亦未跳脱儒雅温文的窠臼。齐白石一扫这两种印风的习气,探索出一种极富个性表现色彩的写意风尚,从而使篆刻艺术真正成为流溢着生命活力的灵魂之舞。他的印作表意之率真、情感之质朴、审美观念之超前,在历代篆刻家中,鲜有人能与之颉颃。正因此,齐白石被誉为中国“写意派”印风的开山宗师,引领着现当代篆刻艺术的审美趋向,拓宽了篆刻艺术的表现领域。时至今日,写意印风已成为当代篆刻艺术最为突出的品质之一。在当代印坛,具写意倾向的篆刻家大多都从齐白石的印学理路中得到过启示。

(三)天趣自然

愈至晚年,齐白石的印作愈是达到了羚羊挂角、天人合一的化境。“无法之法,天趣浑成”已成为他自觉的美学追求。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言:“趣味是对生命的彻悟和留恋。”[7]少时的山乡生活与终生不曾入仕的经历,对齐白石印学的审美趣味产生着绵远的影响。齐氏作品没有仕大夫印学正襟规整的秩序感,而是呈现出逸趣跌宕、一任天然的印风。

齐派印章的字体常以欹斜取势,不求平正规整,如同中国古典民间建筑在序列中见随意变化,而非皇家宫阙的森严有序,所谓“欹斜天趣非神使,醉后昆刀信手来”。例如“客中月光亦照家山”多字朱文印,“月”字被处理为向左斜倚的一轮半月,构思极为巧妙形象,是齐白石 “大胆出机杼,一任自然”的天才创造。白石印作的线条之间偶尔以一两根斜笔造险,以破除平板。如“浮名过实”四字朱文印,“浮”与“名”的两条长斜线纵横交织,“过”的下弧线与“浮”的左斜线连缀在一起,呈波浪起伏状,竟“似江南水乡的河道”,使整个印作充溢着灵动变化的趣味与舒展自如的美感。

齐白石刻印时昆刀信手,挥洒来去,不喜在技巧上过多修饰。但他特别重视“敲边”的特殊刀法技巧。据白石弟子胡挈青回忆,老人治印“爱打边”,“字刻好之后,啪,啪,用刀故意把边打残,有时竟缺出很大的不规则的角来”[8]。白石晚年的印作常采用敲边的艺术处理,将作品的四围敲去部分边角,如同中国山水画对山石的“皴擦”处理,不但凸显了石材的粗砺质感,还为印章平添了一份因残破而产生的古意苍茫的韵味,笔墨刀石四品由此完美相融。“三百石印富翁”“习苦斋”“夺得天工”“江南布衣”等印作均是典型的代表。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齐氏印章的边款结构谨严,刀法凝重,与印面的豪阔放旷、纵横挥洒相比,一个内敛精工,一个劲健练达,彼此相映成趣。齐白石的肖形印虽然量少,但却有独立的品格,其沉静含蓄的特质与文字印的动态变幻刚好构成两种美学形态的反差,这种“对比之趣”使得齐派篆刻艺术如同旋律跌宕起伏的乐曲,在对比变化中达致和谐统一。

(四)人品求高

齐白石曾为王雪涛题诗“未闻举止卑下之人,虽有一艺而能久远者”,以强调人品修养对艺术造诣的重要影响。正如古训所云:“有千古品格,方有超方造诣。”齐派篆刻艺术呈现出磊落巍峨、骨力刚正的美学风貌,这一“超方造诣”正是白石大师“千古品格”的外化。

白石大师的高标品格首先体现在他立身处世不忘平民根本,淡泊世誉利禄。光绪二十九年(1903),大诗人樊增祥欲举荐齐白石作内廷供奉,可以享六七品的官衔,可齐白石却表示只愿凭一双手刻印卖画,婉拒了樊增祥。终其一生,齐白石都以“通身蔬筍气”自豪。他的诸多印文如“白石草衣”“身健穷愁不须耻”“以农器谱传吾子孙”等自然流淌着农人的情趣与平民本色。成名后,齐白石仍秉行“澹泊宁静”的人生信条,印文“无使名过实”“叹浮名堪一笑”“何要浮名”是他不慕世誉人生观的写照。

刻苦勤勉、严谨认真是齐白石的又一可贵品格,也是促成他印艺精进的重要推助力量。光绪二十二年(1896),白石初涉印坛,尚不得要领,遂向友人黎铁庵请教。铁庵笑言,南泉冲有的是楚石,如果能将它们“刻满三四个点心盒,都成了石浆,那就刻得好了”[5]80。虽半是玩笑,但白石视为至理,从此发愤学习刻印。他曾在“老白”一印的边款上记述:“老白二字五磨五刻方成,此道之不易可知矣。”[9]画家于非曾目睹齐白石治印的经过,“刻完,再用小镜子照,修改,最后才钤印出来”[10]。这足见白石对待篆刻创作的细致严谨与精品意识。

1946年齐白石对胡橐语:“艺术之道,要能谦。谦受益,不欲眼高手低,议论阔大,本事卑俗。有识如此数则,自然成器。”[2]15在印艺的求索之路上,齐白石谦如空谷,凡有益于提高印艺的技法和观念,不论古今,他都虚心博纳。蜚声艺坛后,他也从不恃名自傲,而是一如既往,谦诚待人。如他为艺友王森然的题诗“君虽师我,我欲学君”,展现了一代宗师谦诚自牧、虚心向学的坦荡襟怀,令人肃然起敬。

作为一位人民艺术家,白石大师的爱国精神更是为世人称道。军阀混战时,他为友人所绘的祖国山水长卷题下绝句:“灯下再三挥泪看,中华无此整山川。”抗战时期,齐白石在门口贴出“绝止卖画”的告示,并为“螃蟹图”题诗“看汝横行几时休”,对侵略者日暮穷途的结局进行了辛辣讽刺,民族气节跃然纸上。新中国成立后,已入耄耋之年的齐白石又治印“学工农”“为人民”“祖国万岁”,以满腔热忱赞美新中国、歌颂和平。

傅抱石在《白石老人的艺术渊源初探》中曾作出如下评骘:“老人的天才、魄力,在篆刻上所发挥的实在不亚于绘画。”[11]白石篆刻是中华艺苑里一朵风格独异的奇葩,它所蕴涵的印学思想厚朴深邃、卓然不群,富有突出的创造品格,是中国印学理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齐白石印学思想的深入探究,不仅有益于当今中国篆刻艺术的发展与繁荣,同时也将对齐白石篆刻艺术这一国宝级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金鉴.胆敢独造天下印——齐白石篆刻赏析[J].中外文化交流,2009(9):62-65.

[2]王振德,李天庥.齊白石谈艺录[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84.

[3]罗随祖.齐白石篆刻概述(上)[J].收藏家,2001(3):60-64.

[4]张立涛.浅论齐派篆刻形成的五大因素[C]//齐良迟.齐白石艺术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16.

[5]张次溪.白石老人自述[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

[6]楚默.论齐白石的篆书[C]//齐良迟.齐白石艺术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97.

[7]楚默.齐白石绘画作品的趣味[C]//齐良迟.齐白石艺术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18.

[8]郎绍君.齐白石的篆刻艺术[C]//齐良迟.齐白石艺术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53.

[9]李庶民.齐白石印学思想寻绎[C]//齐良迟.齐白石艺术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12.

[10]罗随祖.论齐白石及其篆刻(下)[J].艺术市场,2011(12):80-83.

[11]刘曦林.齐白石论[C]//齐良迟.齐白石艺术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94.

作者简介:薛媛,河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齐白石成因特征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拜门
齐白石画蝉
齐白石画螃蟹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抓特征解方程组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齐白石的半截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