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2“信息社会特征”教学建议

2020-02-02 03:58熊雪亭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学科素养内容

熊雪亭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2包括“信息社会特征”“信息系统组成与应用”“信息安全与信息社会责任”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信息社会特征”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合编版教材中通过第一章来体现,定名为“信息技术与社会”。这样的调整,原因在于信息社会特征的上位概念为信息社会,而信息社会的出现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推动。因此,本章包含“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和“认识信息社会”两节。作为起始章节,其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如何策划和实施好这一部分的教与学呢?我们可以从备课、实施和评价三方面进行落实。

● 备课建议

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学实施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尤为重要。做任何事都要有目标和方向,教学也是如此。在具体实施前,教师需要依据《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解读和新教材,明确育人方向和本章内容要求,熟悉本章知识结构,深入分析本章内容特点。

1.明确育人方向与课标内容要求

提到目标,离不开育人大目标、学科中目标和章节小目标。目前我们的育人目标在于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信息技术学科目标是全面提升全体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其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是信息素养的具体表现。具体到本章的目标是学生能够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自身参与信息社会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成为具备信息素养的公民。这些大大小小的目标总方向是一致的。

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具体的内容。《课标》中依据学科核心素养,结合学科特征设计了学科具体内容,并对这些内容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课标》中针对必修二模块提出的内容要求共有8条,与本章对应的内容要求主要是第一条:“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人们生活、工作与学习的影响,描述信息社会的特征,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通过这一条,我们可以分析出本章主要内容是信息技术对各个领域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信息社会的特征等。内容要求中使用了“探讨”“描述”和“了解”等表达程度的词语,通过表达程度的词语可以分析出对本章内容要求达到的程度。其中,“描述”和“了解”这两个词语表述了学习活动结果目标的不同水平,认知程度上我们通常会用“了解”“理解”“掌握”和“应用”四个层级。“了解”属于认知程度中较为基础的一个认知层级,它一般要求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而“描述”要比了解高一个层级,相当于理解的层级。这个层级要求能够理解对象的特征和由来,能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探讨”是用来表述学习活动过程目标的程度。《课标》中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学习活动过程目标的不同程度。“探讨”即探索研讨,它属于学习活动过程目标中层次较高的。

2.熟悉本章知识结构,分析内容特点

本章内容知识结构清晰,主要围绕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两个学科大概念展开,旨在分析探讨人、(信息)技术、(信息)社会之间的关系。本章知识结构如下图所示。

信息技术是本学科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概念。既然要学习信息技术课程,首先要了解信息技术的概念及相关常识。本章主要围绕信息技术的概念、发展状况、未来趋势、关键技术、应用领域及影响等方面展开学习。信息社会是本章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概念。当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信息系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时,信息社会成为了信息技术学科核心大概念。生活在信息社会中的我们,应该正确理解人、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的关系,保持良好的信息行为,促进信息社会的有序发展。本章从两个重要的概念入手,引导学生认识、走进并融入信息社会,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为社会服务,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相较于其他章节,本章内容呈现出来的特点也较为鲜明。

基础性:本章主要围绕信息社会这个学科大概念展开。学科大概念是学科理论体系中最基础、最基本的概念,统摄了整个课程的知识基础。因此,本章是学科体系中基礎性较强的一个章节。

理论性与抽象性:相比其他章节具体直观的技术操作来说,本章内容较为抽象,偏理论化,学生往往感到难以掌握。

时代性: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学科与时代连接最为紧密。本章中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信息社会的相关认知都是较新的内容,这些充分体现了本章内容的时代性。

● 实施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感觉这章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可借鉴的资源少。对于习惯教授具体技术的信息技术教师来说,这部分内容并不好驾驭。如果采用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容易形成枯燥、机械的接受式学习,难以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需要多揣摩《课标》中的新理念,深入思考,在综合分析社会需要、学科结构、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制订适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

1.做好学情分析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基本情况及学习情况。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对信息技术概念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对信息社会概念也有了些许的接触,但对两个概念还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对于高中生而言,这两个概念都是信息技术学科非常基础、重要且复杂的概念,如果要让学生充分理解信息社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要正确处理人、信息技术、信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更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和精心策划。

2.选择恰当的教学活动方式

能力只有在需要能力的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素养只有在需要素养的活动中才能得到形成。如果说学科知识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载体,那么学科活动则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路径。教学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各有其特点,选择时教师要考虑到育人目标和内容的特点。本章教学中可采用如下形式。

(1)项目学习方式

信息社会是一个较复杂的概念,对于这样的学习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普遍会采用项目学习方式。项目学习方式是指为学生设计一个围绕问题解决的项目,项目以任务为基础,学生需要在一定時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任务。这种学习方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符合当下的育人理念,有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例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周老师在第一章《信息技术与社会》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主题为“揭秘国庆联欢活动的黑科技”的项目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项目学习方式探究“新中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中巨幅国旗及主题表演背后的相关技术,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将之前心中的疑问在活动中一一解决。问题解决的过程丰富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社会责任感,强化了学科核心素养。

(2)案例教学方式

本章内容抽象且偏理论,因而选择鲜活的、具体的案例来分析和研究比较适合。案例教学方式则可将理论教学变得生动形象、丰富多彩,可使学生置身于充满问题的真实情境中,同时教师激励他们运用课堂知识来分析问题并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北京第一五六中学的冉老师在讲授第一章《信息技术与社会》第二节《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信息经济这一基本特征,选择了区块链这个案例。原因是在信息社会的四个基本特征中信息经济最不好理解,内容较抽象且大部分学生对经济领域不太熟悉。而选择区块链作为案例,一方面因为它是热点话题,学生对它有好奇心,另一方面是因为区块链不仅是科学技术,更是全新的经济体系。通过对区块链的探讨分析,让学生在了解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信息技术的同时,也了解了一种全新的热点经济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信息社会中信息经济这一基本特征。

● 评价建议

评价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学实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评价活动的目的不仅是测评、诊断、筛选和选拔,更是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促进教师的教学。评价工作是个系统工程,要考虑到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式等多个因素。

对本章而言,评价内容可以参见《课标》内容要求,内容方面的达成度可以参见学业质量水平I和II相对应的部分;评价方式方面,在本章教学过程中可实施过程性评价,在本章教学完成之后可实施总结性评价。如果采取项目学习方式则建议将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在评价的主体上建议适当地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实现多主体、多层次的评价。

除了上述内容,本章在进行评价活动时,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评价指标要具体,评价活动避免“虚化”

评价指标要清晰具体,便于学生理解,便于教师实施。如果评价过于笼统,学生无法利用评价来指导自己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评价时也会出现评分困难的问题。

2.评价过程要可实施

评价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因此,评价活动一定要将评价结果及改进措施等信息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客观、准确、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习行为,并知道如何去改进自己的学习。要想使评价活动可实施,首先评价内容和任务难易度要适中。笔者听过一位教师的课,教师安排了三个任务,宣称完成一个任务60分,完成两个任务80分,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三个任务都完成,将会得到100分的满分成绩。但整节课下来,没有一名学生完成,评价后续活动也不了了之。这样的评价之所以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是因为教师安排的任务过于繁杂,难度系数过高。可见,评价任务大小及难易度一定要结合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要有针对性地设置。再有评价形式要适宜,评价工作量要合理。如果评价活动需要课上完成,教师一定要预留出足够的时间思考,以便做出客观的评价。如果评价活动是教师课后完成的,评价工作量要考虑到实际情况。一般来说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或一人担任多个班级的教学任务或者是身兼数职,如果全年级多个班级学生的评价情况需要第二天反馈给学生,事实上不太可能实现,如果勉强实现,质量也不会太高,评价也不会特别精细。长久下去,学生的积极性将会受到打击,学习状态也会受影响。

3.评价情境要真实

基于《课标》的课程任务是促进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因此,评价也应基于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展开。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后,以所获得的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整合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内的、能够满足信息技术问题解决需要的综合品质。其中包含很多内在品质,难以直接评测,需要通过学生在应对复杂现实情境、参与相应探究学习活动中的外在表现加以推断。因此,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是评价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科学合理的评价情境,可以有效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而怎样的情境是科学合理的,又应该如何选择和创设评价情境,这些问题也是我们一直在关注、研究的话题。

以上就是关于必修模块2第一章的教学建议,由于实施时间较短,积累的经验还不够丰富、全面和深入,接下来我们将不断探索和完善。

猜你喜欢
学科素养内容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超学科”来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