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数字公民”培养途径

2020-02-02 03:58周玳珈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工具公民课程标准

周玳珈

接受新版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最直接对象是2000年后出生的孩子,这群“00后”可谓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借助各种电子设备,使用互联网,在数字化的环境中完成学习、社交、娱乐等方方面面的活动内容几乎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技能。然而,尽管出生于数字时代,但他们仅仅会用计算机玩游戏,用平板电脑上网,在移动终端刷屏,终究只能算是“数字土著”。《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关于课程目标的描述,指出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全面提升全体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帮助学生在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过程中形成对人和世界的多元理解力,负责、有效地参与到社会共同体中,成为数字时代的合格公民”。因此,将自然成长起来的“数字土著”培养成为符合未来数字时代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合格“数字公民”,是在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应有的责任担当与价值追求。

● 聚焦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落实

根据“数字公民”的内涵,作为一名合格的数字公民,必须能胜任信息社会赋予的权利并具备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的意识与能力,而这就要求必须养成相应的信息素养,这种信息素养就是能够支持个人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7版课程标准将这种信息素养明确为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四个核心素养: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同时,课程标准也针对各个课程模块,列出了不同的课程内容所应培养的核心素养。以下从两个必修模块及粤教版教材(本文均以粤教版教材为例)中,列举课程标准内容、课程教材内容及核心素养培养的对应分析表(如下页表)。

身处数字时代,学生经常在不同场合,基于不同需求,面对并处理不同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资源和工具。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而非学科知识的角度),明确了在持续的、变化的数字社会活动中始终适应时代要求,有效经营学习、生活和工作应具备的能力素质与品格特征。只有养成相应的核心素养,才能牢固树立坚持数字化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学会合理评估与选择数字化技术和方法,具备运用数字化手段提高学习、工作效率的能力,也才能实现终身学习与自主发展,成为“合格”的“数字公民”。

● 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与活动

基于对“培养合格的数字公民,就是要培养与之相匹配的核心素养”的内涵理解,在探寻培养数字公民的有效途径时,我们可以参考2017版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所提到的:“基于项目的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开展方案设计、新知学习、实践探索,具有创新特质的学习活动。基于真实情境的项目学习能促进学生对信息问题的敏感性、对知识学习的掌控力、对问题求解的思考力的发展,各种能力的综合也促进了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而另一方面,项目学习的开展形式与特点也符合数字公民的“社会性”,因为公民终究是社会中的一员,数字公民的培养就是需要将个体投放到数字化的社会环境与活动中,使其学会运用数字化的平台、资源和工具,去交流合作,去探究实践,去解决一个个真实的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而旨在在真实世界中发现问题,并使用科技手段研究、分析、协作、创作、解决问题的项目学习正好为这一培养需求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例如,在必修1与必修2教材中就针对各章设计了不同的项目学习,如“剖析典型的信息系统”“设计智能系统”“设计旅行路线方案”等。以《数据与信息》一章为例,本章让学生通过数据与信息的处理,感知数据与信息及其特征、价值,笔者在试教这一章时设计开展了“让数据说话”的项目,引导学生从社会、校园和生活中提出问题并开展数据调查与分析的活动,运用数字化工具采集、加工数据,提炼信息,最终形成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报告。基于此项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是否应严禁学生将电子产品带入课堂、中学生趴睡现象与学业负担的关系、共享单车是否可以进小区、交通乱象屡禁不止的背后原因等。根据问题,学生运用一系列数字化工具实施项目,如用线上问卷工具“腾讯问卷”等采集数据,利用问卷工具的后台功能“导出数据”“制作图表”“交叉分析”等,并结合Excel等专业数据处理工具整理数据、提取信息,最后运用在线可视化工具如“简书”“WPS写得”等撰写方案报告。在方案报告中,学生阐述了运用数字化工具实施项目的过程与方法,根据采集的数据与分析得到的信息,提出对问题解决的观点、方案或倡议,并将在线可视化报告借助网络进行发布分享。学生在项目学习中,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培养了“信息意识”;在运用计算机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一系列思维活动,培养了“计算思维”;选择常见的数字化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项目成果作品,培养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关注集体、社区和社会问题,运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开展调查与实践行动,为公共事务和民生问题分享观点、建言獻策,培养了“信息社会责任”。

● 运用数字化学习的工具与平台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掌握信息获取、评价、加工、管理和分享交流的基本技能为主要任务,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大众化、普及化,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简单的信息处理的技能已成为人们的通识能力,而充分运用数字化工具和数字化平台,在数字化环境中开展自主学习、协作交流、探究创新则逐渐成为人们适应当下及未来数字化社会发展的时代诉求。如今,各种支持数字化环境下学习的数字化工具与平台越来越丰富,它们具有便捷化、共享化、多媒化、网络化、智能化等优势,为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与合作、创造性地探究与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支撑。立足于培养数字公民的信息技术课程的着力点因此也不应仅仅停留在简单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习得上,而应挖掘更加多元有效的数字化工具和数字化平台,引导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开展自主探究、群体协作及创造创新。

在设计项目学习时,笔者就将数字化的学习工具与平台贯穿于项目规划、项目实施、项目成果制作以及成果发布交流的完整过程中。其中,在项目规划阶段,学习小组进行头脑风暴,讨论项目主题、分工、进度、工具和方法等,并利用思维导图工具如Xmind、Freemind等进行梳理表达。在项目实施阶段,学生利用各种线上协同编辑平台完成协作与分工,例如,在项目学习“让数据说话”中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时,小组就运用了“腾讯问卷”等线上问卷设计平台并利用其所具有的协同编辑功能,协作完成问卷的设计、发布、回收与数据分析。又如,使用“石墨文档”“腾讯文档”等文档协作编辑平台,利用其支持多人同步编辑文档的功能,各小组在课堂上与课堂后随时上线,实时讨论问题,记录讨论结果,共享学习资源,汇总各人学习成果,使合作与交流更有效。在项目成果制作与发布阶段,学生利用在线可视化编辑工具编制项目成果,如“美篇”“WPS写得”等工具不仅可制作出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作品,还能插入动画视频、背景音乐、思维导图、投票互动、地理定位等元素,使得学生可以把自己完整的项目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整合表现,如将项目规划的思维导图、展示实验过程的表格、演示作品制作的视频等一一呈现。不仅如此,这些在线可视化编辑工具往往还提供了可在计算机、平板、手机等不同设备上实现在线编辑、实时保存、屏幕自适应显示和一键分享等功能,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创作并使成果获得广泛的分享交流。总之,数字化工具与平台的运用,不仅拓宽了学习空间,使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线下延伸到线上,又创新了学习方式,使学生可以获得在数字化的环境中开展自主探究与交流互助的沉浸式体验,而这也将是数字化时代常态的学习与工作方式。

● 创设数字化学习的环境与设施

目前,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环境通常是多媒体网络教室,其“标配”是计算机+软件+网络,然而数字时代下数字化应用已渗透到人们日常活动的方方面面,若脱离了现实的数字化应用而仅仅局限在常规的教室中学习信息技术,那么数字公民的培养就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事实上,必要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和设施设备是信息技术课程培养数字公民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因为具有一定数字化应用情境的学习环境与具有一定数字化功能的设施设备,可以为学生进行直观式、开放式的学习和亲历式、深入式的探究提供条件,使其在课堂习得的知识技能得以在现实的信息社会活动中应用,是培养具有信息社会适应力与创造力的合格公民的有效保障。例如,学习信息系统及其组成,既可以让学生在教室里体验并分析上网订票系统,也可以利用校园内的现有资源,如图书借阅管理系统、自动饮料售货机、食堂打饭系统等,让学生在信息系统的使用与操作中去理解概念性知识。又如,在学习组建信息系统、组建无线局域网、开源硬件项目设计等技术性知识时,则可以通过建设计算机实验室及提供相关的实验器材,让学生在制作与组建活动中去探究原理、掌握技能。

以《认识物联网》一课教学为例,物联网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个比较“新鲜”的名词,而其实物联网的应用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校园一卡通系统就是一种基于物联网的信息系统,因此在这一课中,为了让学生理解物联网的概念,笔者取得学校支持,组织学生在校园内选择某一处或多处校园一卡通应用(门禁、考勤管理、食堂管理、图书馆管理)终端进行使用体验、采访管理人员、分析记录,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理解了物联网是一种“通过射频识别装置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和管理的网络”。而为了更好地理解物联网的特征,笔者又开展了一次“组建简易物联网信息系统”的实验,由教师为每个小组提供智能插座和温湿度传感器,学生选择从家中带来各种常见家用小电器,如加湿器、小夜灯等,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智能插座说明书,通过安装与操作APP,实现远程开关电器或设定在某个温湿度条件下开关电器,最后学生分析实验,获得对物联网“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能处理”的特征的理解。

● 结语

当前,信息技术已成为国家持续发展及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培养既有扎实的信息技术专业技能又有良好的信息素养的下一代,是实现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標的重要助推器。当下的青少年,正是生于数字时代、长于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他们无法自发地成为符合未来国家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合格数字公民,而具有培养学生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及信息社会责任核心素养的育人功能的信息技术课程,无疑是实现数字原住民向合格数字公民转变的最佳途径,具体到课程建设与课堂实践,就需要信息技术教师认真研读并理解基于社会发展需求而制定的课程标准,在课堂中转变教学理念,创新学习方法,创设学习条件,不断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数字化胜任力,让他们能够认识、理解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并能够主动参与到推进整个数字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参考文献:

[1]任友群,黄荣怀.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杨晓哲,任友群.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价值追求:数字化学习与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7(01):21-26.

[3]陈式华.社会活动教学提升学科核心素养[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7(06):18-23.

[4]陈萍.基于项目的学习(PBL)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践研究——以“微电影制作”为例[J].新课程(中学),2017(06):126-127+129.

猜你喜欢
工具公民课程标准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中国公民分批撤离乌克兰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准备工具:步骤:
“巧用”工具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公民并积极着
公民生来有权说话:言论自由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