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科技事业发展研究

2020-02-02 03:57苏毅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0年2期
关键词:成效陕西

苏毅

[摘 要]改革开放40年来,陕西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科技政策法规、规划计划纲要等,采取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推动了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经过不断发展,陕西科技事业在科技优势构筑、科研创新体系建设、行业科技研发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实践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与发展启示。然而,科技事业发展仍存在科技资源统筹力度不够、研发转化不畅、联合研发攻关薄弱以及省级科技计划组织管理有待优化完善等问题,应加大科技资源统筹服务力度,打通科研转化通道,健全行业合作研发法律法规,推进联合研发攻关,同时加强科技计划科学管理,加大对科技突出贡献单位及个人的奖励支持力度。

[关键词]科技事业发展;成效;陕西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0.02.091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0)02-0-06

0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与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坚持领导下,陕西科技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家关于科技事业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定和颁布了法规计划、规划纲要等。经过40年的改革和发展,陕西科技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科技事业获得巨大发展。科技已成为驱动行业技术进步、提升产业研发能力、加快产业升级发展的主要动力,支撑和推动着全省社会经济持续快速稳健发展。陕西科技事业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科技事业恢复发展、科技兴陕战略实施、“一线两带”建设、科技创新与统筹科技资源改革4个阶段,每个阶段根据当时全省发展实际需求,都制定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规划纲要等,并付诸实践,指导和推动科技工作开展。经过政府部门的不断改革、调整、适应与发展,在科技工作者的艰辛付出与努力下,全省逐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专业基本配套、具有较强研究和开发能力的科学技术研究体系,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创新主体活力和研发能力持续增强,创新体系效能大幅提升,创新型省份建设成效明显,正逐步向西部重要的创新高地、国家创新中心、“一带一路”科教中心建设发展目标迈进。

1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科技事业取得的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科技事业经过不断改革、创新和发展,破除了阻碍科技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制定了推动和支持科技发展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条例办法等,建立了科技发展的工作体系与环境。经过发展,陕西科技事业取得了巨大成效,形成了显著的科技优势,构建了特色的科创体系,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1.1   形成了显著的科技优势

1.1.1   资源优势

经过40年的建设与发展,陕西拥有各类科研机构1 481家、各类高校116所,在陕两院院士67人;全省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4个,省重点实验室155个,省部共建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7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76个;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0.3件。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和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陕西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06年的45.03%提高到2017年的58.3%,综合科技创新指数由2002年的37.24%提高到2018年的66.58%,居全国第9位。研发投入上,2017年全省R&D经费投入460.94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9.3倍,R&D经费投入强度为2.10%,排名全国第8位;技术合同交易额上,2018年陕西省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1 125.26亿元,居全国第六位,比2012年增长了3.4倍,年均增速22.39%;国际科技论文数量上,2016年陕西发表国际科技论文数34 595篇,排名全国第4位,占全国总量的6.01%;科技创新上,自1978年以来,陕西共有937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仅2018年获奖数量就有33项,占国家三大奖项授奖总数的11.87%,通用项目获奖总数居全国第五;发明专利上,2018年陕西专利申请量达76 512件,专利授权量为41 479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30 888件,发明专利授权量8 884件。2012-2018年,陕西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18.60%,高于同期全国12.32%的年均增长率。

1.1.2   产业优势

经过不断发展,目前陕西已形成以煤炭、石油、天然气勘探勘查、开采炼化、精深加工、运输销售的能源化工产业;围绕汽车、能源化工装备、数控机床、工程机械、专用设备等制造业领域,推进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形成了现代装备制造产业;以军民两用飞机、载人飞船、火箭、卫星导航、深空探测应用开发为核心,开展了相关技术攻关和研发,形成了航空航天產业;以高性能材料、新功能材料、复合材料、航空航天用材料、新能源材料为研究方向,重点推进了钛材料、碳材料、硅材料与核材料研发与应用,形成极具特色和产业竞争优势的新材料产业;以智能终端与关键零部件为支撑、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为基础、核心元器件研发为补充,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以光伏发电、光伏电站装备开发、风电生物质技术设备开发和汽车电池技术研究、纯电动汽车、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为方向,形成了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推进小麦、水稻、玉米、油菜及特色优质果蔬的种质资源开发与品种选育,加快肉(奶)牛、肉(奶)羊及生猪等畜产品改良和集约化、无害化生产,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农业产业。此外,在冶金、生物技术、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绿色环保、食品加工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1.2   构建了科研创新体系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建设创新型陕西”战略实施以来,全省科技工作经过不断探索和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并逐步构建了“基础条件平台+政府推动+创新主体+科技服务”的科研创新体系。一是科技基础研发条件平台建设。2006年起,陕西省级科技部门围绕科技文献、科技数据、科学仪器设备、实验动物等科技基础资源,建成陕西省科技文献数据、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三大平台,形成科技基础资源数据库,实现了科技资源的共用共享。推进基础研发平台建设,截至2018年底,全省已建成了195个重点实验室(国家级25个)和184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7个),形成科技基础研发条件,与科技基础资源一同构建了科技基础研发条件平台。二是政府推动。省市及一些县级政府面向社会创新主体,制定和颁布了各类科技政策法规,支持和鼓励市场主体开展科技研发创新活动;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特别是产学研、产业链、科技攻关、重点研发等项目的下达实施,推动了行业产业间大联合大攻关,提升了项目承担单位的科研创新能力;高新区及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发展,统筹科技资源、技术人才、创新成果、企业产业发展需求,产生推动技术创新的“裂变能量”,成为科技创新的集聚区与示范区;实施了县域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和区域产业创新发展计划,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和发展。三是创新主体深度参与。包括高校、院所、企业、合作组织、市场联合体等在内的创新主体,为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和产品竞争力,都加大了科技研发投入,并注重技术人才科研团队培养和建设,加快自身在该行业领域的持续创新与发展;同时创新主体更加注重横向联合和纵向发展,以产业联盟为代表的横向联合,集聚行业产业内优质研发资源,加快和推动了产业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而行业产业链不同维度的发展需求又使企业在所涉领域开展了相关技术攻关与研发。四是科技服务形式多样。全省建立的省市县级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市县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大市场、技术转移中心、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创业咖啡街区,等等,都是开展科技服务、创新创业、技术咨询指导、企业培育和研发合作的创新平台。经过不断探索完善和发展,陕西构建的“基础条件平台+政府推动+创新主体+科技服务”的科研创新体系,在开展科技创新、加快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发展、实现创新性陕西建设目标上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3   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改革开放40年来,陕西科技工作深入实施“科教兴陕”“人才强省”“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健全完善有关科技政策法律法规,采取系列发展举措,逐步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人才为根本、以优势特色产业为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现阶段,在政府部门和科技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社会各行业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显著的成效,涌现出了丰硕的研究开发成果,这是科技工作者辛苦付出的智慧成果,更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1.3.1   基础研究领域

1980年,西北大学首次发现“可积模型无穷守恒流产生成元变换”,被命名为“侯氏变换”。1982-1989年,西安交通大学姚熹发现并验证了“微畴—宏畴转变”机制。1990年以来,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周廉研究了磁通钉扎和微观结构的关系,提高了超导材料临界电流密度,使我国在高临界电流密度超导材料领域创造了3次世界纪录。西北大学舒德干完成的“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研究,获200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西安交通大学陶文铨开展的传热与流动数值原理算法研究,在世界上产生重要影响,获200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8年,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中星22”与“中星20”卫星位置互换,双星漂移控制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西安交通大学完成的“双剪统一强度理论及其应用”项目,系统性地提出了双剪统一强度理论,201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7年,西北大学在陕南发现迄今最古老的原始后口动物化石,被认为是最早期的微型人类远祖至亲。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发布的高精度时间和频率信号,误差始终保持在10纳秒以内,在全球不足5个,具有世界先进的技术。

1.3.2   农业科研领域

(1)种植业。小麦先后育成了“小偃6号”“小偃22号”“小偃107”“陕农7859”“西农1376”“陜229”和“西农979”等多个优良品种,其中,西北植物所李振声育成的“小偃6号”至1985年已推广66.67万公顷,成为当时关中黄淮地区的主栽品种,获1985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陕农7859”在黄淮地区推广面积320万公顷,累计增产粮食16亿千克;“西农979”年种植面积100万公顷,成为黄淮麦区主栽品种。玉米先后选育出“陕单902”“陕单8806”“西农11号”“陕资1号”“陕单609”“陕单636”等新品种,其中,“陕单8806”连续3年列入陕西夏玉米重点推广品种,靖边县田测亩产达1 210千克,成为全国首个玉米高产典型;“陕单609”因综合性状优良,高产且适应性强,已在西北地区广泛推广种植;“陕单636”成为陕西首个经审定推广的适宜机械化收获的玉米品种。油菜育种上,先后选育出“秦油2号”“秦优7号”“陕油8号”“秦油10”“秦优33”等优良品种,其中“秦油2号”首次在国内外实现了杂交油菜三系配套,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油菜杂交种,至20世纪初已累计推广0.107亿多公顷,增加产值86亿元,成果获1987年国家发明二等奖。苹果上,先后选育与推广了“秦冠”“瑞阳”“瑞雪”“秦脆”“秦蜜”等品种,其中选育的秦冠苹果是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自育品种;育成的“瑞阳”“瑞雪”两个新品种,成为国内苹果产区品种更新最具潜力的品种。猕猴桃选育上,先后育成“华优”“瑞玉”“璞玉”“碧玉”等新品种。此外还开展了番茄、白菜、辣椒、芹菜等选育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2)畜牧业。1989年,国内首例精子体外获能和体外受精的“试管奶山羊”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诞生;1999年,布尔山羊胚胎移植获得成功;2000年,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山羊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降生;制定《秦川牛》《关中奶山羊》国家标准;奶牛良种引进和秦川牛品种改良取得重大进展,生猪、禽类科学绿色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有效带动了农户脱贫致富。

(3)现代农业示范体系建设。截至2018年底,陕西省已建成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榆林、汉中、商洛和杨凌9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和45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覆盖陕北、关中、陕南三大区域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围绕设施果蔬、现代畜牧、食用菌等产业,开展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生产,形成了秦宝肥牛、本香猪肉、众兴菌业、华圣果业、三联果业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特色品牌。围绕农资供应、信息共享、技术指导、市场营销、金融支持等一体化涉农服务,发展以农业物联网为重点的智慧农业,形成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1.3.3   工业科研领域

(1)航空航天。1993年,西安飞机工业公司研制的国产运七200A型客机在西安阎良机场首飞成功。1994年,陕西研制出亚洲最大的NF-3低速翼形风洞,精确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8年,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成功完成了“中星22”与“中星20”卫星的位置互换、双星漂移任务,标志着中国卫星漂移控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2013年,中航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西安飞机工业集团设计研制的运-20首飞成功,该机在空气动力学、大型结构设计、超临界翼、综合航电系统、高可靠性操纵系统的研制等方面均有重大突破,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战略运输机之一。2016年,中国航天六院为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研制了发动机,总推力首次突破千吨级,达到国外最先进运载火箭水平;研制的我国新一代大推力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填补了我国补燃循环发动机技术空白,2018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8年,中国航天四院研制的某新一代固体发动机,性能水平实现跨代提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2)装备制造。1999-2002年,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等单位设计研制的100MN油压双动铝挤压技术与装备,是中国重型机械设备研制领域的重大创新与突破,获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陕西宝鸡石油机械厂研制出我国首台12 000米特深井钻机,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国西电集团牵头完成的“超高压直流输电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3年,陕鼓集团研制出首套6万等级空气分离增压机,达到世界同级别设备先进水平。2018年,法士特公司研发的世界首款9速商用车液力自动变速器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3)能源化工。2011年,世界最高电压等级750千伏智能变电站在延安建成,标志着中国智能变电站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2015年,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牵头完成“5 000万吨级特低渗透-致密油气田勘探开发与重大理论技术创新”项目,获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6年,延长石油集团“煤油气综合利用工艺技术集成优化开发及工业应用”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17年,延长石油集团研发的全球首套煤基乙醇工业示范项目投产成功。

(4)新材料。西北工业大学完成的“耐高温长寿命抗氧化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获200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打破了6年来全国该奖空缺的局面。西安交通大学开展的“高性能钼合金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攻克了纳米掺杂钼合金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2013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西北工业大学开发的高性能碲锌镉晶体及单晶制备技术和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獲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5年,宝钛集团研发的4 500米潜水器载人球壳,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7年,西部超导材料公司开发出ITER用高性能多芯复合NbTi和Nb3Sn超导线材制备技术,填补了国内低温超导线材制备技术空白。

(5)电子信息。1995年,西安大唐电信股份公司自主研发的SP30数字程控交换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9年,研制的M30移动通讯交换系统,成为国内首个拥有知识产权的CDMA供货商。2001年,协同数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智能化“楼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3年,西安西电捷通无线网络公司研制的虎符TePA-WAPI技术,使我国在国家信息安全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近年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单位已攻克5G移动通信领域系列关键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多次获国家技术发明奖。

(6)工程设计施工。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等首次设计采用全断面、大直径TBM施工技术,完成了秦岭特长铁路隧道修建工程,2003年获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牵头完成的“多年冻土青藏公路建设和养护技术”项目,解决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勘察、设计及施工及养护世界性技术难题,200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参与完成世界上第一条湿陷性黄土区高速铁路郑西高铁的勘察研究等,解决了湿陷性黄土施工世界性难题。

1.3.4   社会发展领域

1995年,第四军医大学研制出新型抗肝癌单克隆抗体——“生物导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0年,国内首例无血缘活体肝移植成功,标志着中国肝移植手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成的“神经病理性痛模型的创建及其在镇痛机制和治疗研究中的应用”和“严重颜面战创伤缺损与畸形的形态修复和功能重建”分获2009年和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0年,西京医院实施的世界首例劈裂式“两人异位”肝移植手术,一个人体肝脏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移植到一名患者的肝部,一部分移植到另一名患者的脾部;2013年,开展了“GTKO小型猪—藏酋猴异种异位辅助性肝脏移植实验研究”,成功实施国内首例转基因猪—猴异种异位脾窝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手术,研发水平处于国际先进水平。2013年,西北大学完成“类人胶原蛋白生物材料的创制及应用”研究,发明了生产人源型胶原蛋白的新途径并研发了系列产品,使我国成为国际上首次能量产无病毒隐患的胶原类材料的国家,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7年,陕西科技大学成功破解高性能纤维纸基功能材料制备共性关键技术,彻底解决了纤维形态单一、分散成形困难、综合性能差等技术难题,打破了国际技术垄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     陕西科技事业发展的经验启示

改革开放40年来,陕西科技事业有了长足发展,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与做法,这对于继续做好科技工作、推进科技事业发展尤为重要。一是坚持以重大科技工程为指引。用重大科技工程凝练一个时期科技事业发展的主题和全社会的科技需求,把陕西省委省政府的战略蓝图与全社会的广泛参紧密结合起来,以重点行业领域和产业技术突破、跃升为引擎,带动相关行业、学科科技与产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放大科技的社会功能,形成“倍增效应”。20世纪80年代末的“51251工程”,20世纪90年代的“1851工程”,后来的“13115”、科技统筹创新工程、“1155工程”莫不是如此。实施开展好科技创新工程和“1155工程”计划,也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陕西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二是坚持把高新区、科技产业基地等作为成果转化、技术示范及产业化的重要载体。科技园区基地通过不断完善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优化科技创新创业环境,已成为科技人才开展研发攻关、成果转化和孵化领办创办科技企业的大舞台。既是科技事业改革开放的试验区,也是推动产业发展、实现科技支撑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阵地,必须始终如一地加强对高新区、科技产业基地等的支持与服务。三是坚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并把统筹科技资源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释放科技活力,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带动陕西经济快速发展,是陕西科技事业发展一直遵循的原则,以往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在推动全省经济发展上所起的支撑作用。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建设是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是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实现科技资源高效利用、开展科学研究的有效举措。2006年以来的科技资源统筹改革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这也是陕西科技事业发展必须坚持的地方。四是坚持上下联动、全社会参与,形成合力。全省不仅要积极争取科技部在项目、经费等方面的支持,还要加强与高新区及市县的协调联动,充分调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支持科技工作,多方聚力,形成科技事业发展的大合唱,是陕西科技事业发展的又一宝贵经验。五是坚持科技管理与制度创新。支持西安全创改、自创区等国家试点示范建设;推广“四主体一联合”“双导师”“人才池”等科技与科研经验做法;建设以平台为载体、以数据为支撑、以标准为引领的“PDS管服模式”,强化监测预警,努力解决创新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实施下放项目评审权、科技投入多元化、中小企业技术研发服务等创新试点工作;加强科研诚信体系建设,推动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等等,这些科技管理与制度方面的创新也是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方面。

3     陕西科技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3.1   存在问题

3.1.1   科技资源统筹与服务力度不够

科技资源统筹是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推动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也是促进科技事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环节。1978年后,特别是2006年以来,陕西统筹科技资源改革与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构建了科技文献数据、大型科学仪器、自然科技资源三大平台,建成了省、市及一些县级科技资源统筹中心,成立省级技术转移中心和市级科技大市场,推进西咸新区科技统筹示范基地和西部创新港建设,实施了科技统筹创新工程项目,等等。然而,科技资源统筹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一是科技基础资源统筹共享力度不够。建成的科学文献数据平台,以省科技情报院科技文献资源为基础,仅省内重点院校资源纳入其中,未能面向全省高校,加载其资源入库;而对于数量众多、科研实力很强的科技集团、军工单位,尚处于资源统筹的起步阶段。科学仪器与自然科技资源平台,也缺少对不同隶属关系机构与各行业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与统筹。二是科技资源“分隔依旧”。受垂直管理和条块分割影响,省级科技主管部门难以将国家部委所属科研机构、军工单位技术成果资源纳入科技资源统筹的范围中,服务地方企业产业发展需要;对全省各行业管理部门及其所属科研机构的科技项目、经费、技术人才统筹不够,导致多方多头独立并行实施,造成资源浪费。三是科技资源面向市场创新主体的服务不够。以省科技情报院、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省技术转移中心、西安科技大市场及各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部门等为核心的科技资源、技术成果服务机构,面向全省科研机构、市场创新主体的科技资源成果服务力度不够、范围有限。以“开门服务、关门下班”及利用网络的被动服务为主,走出去、面对面、参与式的主动服务太少;跟踪企业科技需求,上门对接服务的更少。

3.1.2   研发转化通道仍不顺畅

一是产学研合作不够。目前,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中,因在成果共享、市场开发、利益分配、股权占比等方面极易出现各种经济纠纷和问题,致使符合各方利益的产学研合作开发机制较难建立,影响了成果转化。二是数量占绝对多数的民营及科技中小微企业,因科研能力不强、人员水平所限,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受到较大限制。三是技术研发脱离实际需求。科研机构,尤其是高等院校,“重科研、重成果、重论文”“轻实践、轻应用、轻转化”的局面未能得到根本扭转。许多科研单位技术人员进入“科研—成果—职称—成果封存”的消极被动研究中,致使“成果不断涌现”,难以转化。

3.1.3   行业内及行业间的技术人才联合与研发攻关较为薄弱

省级行业部门产学研科技计划项目实施以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设发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行业内及行业间的联合研发与技术攻关,也取得了一些成效。然而,就市场科研主体而言,同行内及行业间不同科研创新主体间的技术合作松散而不紧密,合作质量效果不甚理想。基于自身利益和商业机密考量,市场科研主体合作中一般不会将掌握的核心技术成果公开或告知合作方,而掌握关键技术的企业科研人员,出于公司需要和自身發展前景及个人利益考量,在同一企业不同人员间大都不愿公开共享,更何况在与其他企业的合作中。这就使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间的技术人才联合研发松散而不紧密,“有形无质”。此外,因行业隶属不同,科技主管部门在推进行业间不同创新主体的联合研发攻关方面,也显得措施不多、成效难显。

3.1.4   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组织实施与管理的问题

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是省级科技管理部门调动社会科研创新主体,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解决各行业领域及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和突出问题,达到推动社会科技进步的目的。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自实施以来,在推动行业产业技术进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的组织实施与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科技计划项目效能发挥。一是科技计划项目的组织管理与实施流程十分烦琐,流程是:省级科技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调研—编写发布项目指南—单位网上申报—第三方网上初审—专家会审—立项前实地考察调研—立项签订合同—项目实施—科技部门中期检查—项目结题验收。所有项目不论大小、重点,结题验收时都需要提交科技报告、项目实施总结、验收书、验收证书及中期报告等,超过30万元以上的项目还需出具财务审计报告等,这极大降低了项目实施单位的申报实施意愿,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项目正常开展。二是项目支持的经费额度有限。除产业链、重点研发、重大技术攻关等项目外,一般科技计划项目及一些重点科技项目的支持额度不超过50万元。以2019年立项科技计划项目为例,立项项目总数为3 369项,而50万以下项目有2 864项,占总立项的85.01%,此类项目数量虽多、覆盖面虽广,但因支持力度有限,影响了科研单位开展科研与技术攻关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1.5   现有科技政策对科技工作的支持有待加强

现有科技政策对单位及个人在从事科学研究、技术攻关及在行业领域做出突出贡献、取得显著成就的给予资金奖励。然而就目前来看,支持奖励的标准较低,未能很好地调动科研单位、个人的积极性。一是省级层面。新修订的《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规定:省科技一、二、三等奖奖金分别为6万元、3万元和1万元,而浙江省的分别为15万元、10万元和5万元。印发的《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指引》对首次认定的高企给予奖励,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支持并将其纳入全省高企培育范围,在立项、孵化、技术转化等方面重点支持。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不小,但多以项目为主,资金奖励不多,而重新认定的高企没有奖励。2011年印发的《陕西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对高层次人才的获奖、引进、评优以及技术开发、创新创业与创办企业的科技活动纳入奖励支持范畴,但支持力度有限,获国家自然、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奖励20万元;新当选两院院士、入选长江学者计划者,仅奖励10万元。二是地方层面。全省各市围绕区域科技创新创业、科研平台构建、技术人才引进等出台了相关科技政策,明确了具体的资金奖补措施,但各地的支持力度不一,陕北、关中各市支持力度普遍较大,资金奖补高,而陕南则较弱。

3.2   建议

一是加大科技资源统筹服务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并制定相关科技政策,鼓励和支持中央在陕科研单位、军工单位,陕西高校、大型企业集团等在不涉密情况下,将科技资源(包含科研成果)整合后纳入省级科技资源平台中,提高资源利用率。创新科技资源服务的方式途径与模式,跟踪企业科技资源与成果需求,主动对接,用心服务。二是打通科研转化通道。支持和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平台等,提高自身科研转化能力与水平;积极探索实践科研机构与企业产学研合作好的机制与模式,并适时推广;改革科研机构技术人员考核和职称评审体制,将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产业开发等作为技术人员考核评职重要指标予以整体纳入。三是加强行业内与行业间的技术联合研发攻关。通过建立行业规范,健全科研成果权责、使用、保密等法律法规,推进行业内、行业间的技术植入与联合研发攻关。四是完善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的科学管理。在不影响科技项目管理与实施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项目的组织管理与申报实施流程;对一般科技计划项目及一些重点科技项目,适当增加项目支持额度,提高中小型科技企业(机构)参与项目实施申报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全社会全行业科研主体参与到科研与技术攻关中。五是进一步完善现有科技政策,加大对在科研、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及在行业领域做出突出贡献、取得显著成就的单位及个人的支持与奖励。

4     对未来陕西科技事业发展的思考

“十三五”乃至今后较长一个时期,陕西科技事业发展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新科技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体制机制创新整合科技资源,以科技研发与技术资源服务平台建设为突破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入融合,实现科技向生产力转化,推進陕西经济快速发展。一是抓好科技计划项目和“1155”科技工程的组织实施工作。二是以重点领域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加快工业、农业、社发、基础研究领域重大技术攻关,突破技术瓶颈,解决发展难题。三是继续加强科研平台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营造出更加适合科学研究和科技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四是以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大力推进县域科技工作。五是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各类科技政策法规。六是加快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实施科技领军人才、海外引智人才推进计划。站在新的起点上,陕西正着力以科技创新的突破带动产业跨越发展,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相信在无数科研人员和科技工作者的辛劳付出与持之以恒的坚持下,陕西必将实现创新型省份、西部重要创新高地和国家创新中心的建设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陕西省科学技术厅.陕西科技发展总体情况:陕西省科技发展报告(2018年)[R].2018-04-15.

[2]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省志·科学技术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3]史志诚.陕西农业五十年[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4]陕西省科学技术厅.陕西科技年鉴[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5]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省志·科学技术志[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6]陕西省科学技术厅.陕西科技工作文集(1998-2002年)[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7]陕西省科学技术厅.陕西科技年鉴[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成效陕西
A different kind of pet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走近你,我的陕西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实践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