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创新性研究

2020-02-02 03:57邵亮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0年2期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创新性数字化

邵亮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品质以及精神层面的需求也随之提高。人们精神需求的提高,带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对视觉传达设计的教育也高度重视起来。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數字化时代背景下,应对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进行一定创新,利用数字化开展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本文针对数字时代对视觉传达设计产生的影响和要求,结合当前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现状,探讨如何在数字化时代对视觉传达设计教学进行一定创新,进而促进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进步与发展,以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精神需求与审美观念。

[关键词]数字化;创新性;视觉传达设计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0.02.107

[中图分类号]G642;J5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0)02-0-02

0     引 言

视觉传达设计是一种通过视觉语言为载体向人们传达信息的设计,通过符号、图形以及文字利用不同的媒介向消费者传递一定信息。在视觉传达中所涉及的知识领域是非常广的,在心理学、语言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学中都有所涉猎。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互联网应用到了各行各业中。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对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为视觉传达设计注入更多活力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视觉传达设计由原来传统的平面视觉体现发展成今天的多维空间体现,由静态的视觉效果转变为动态的视觉效果。受数字化的影响,视觉传达设计发生了巨大变化,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产生了一定影响,如何在数字化背景下进行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是当今教学工作者应着重思考的问题。

1     对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回顾和思索

视觉传达设计一直在我国的设计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中都有设立相关的专业课程。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如何顺应市场发展,紧跟市场潮流已成为各大高校重点关注的问题。当今我国社会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在这一背景下对高校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展设计教育至今,不管在美术教育、环境设计,还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都受西方设计理念影响较深,但我国在高校教育中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让学生有效地将西方理念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以此推动我国设计行业发展。

2     数字化时代给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带来的影响和要求

2.1   影响

进入数字化时代后,人们开始大量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等技术手段进行相应的静态或动态文字图片的传达工作,在数字化的影响下,视觉传达设计中所包含的信息量也更多。在传达过程中受数字化影响展示出了非常强的时效性,传达成本较低,视觉传达设计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发生了一定变化。由于视觉传达的直观生动性使视觉传达设计成为人们传递和接收信息的重要途径,在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信息传递者借助多种媒体工具利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对所传递的信息进行设计。在数字化时代的影响下所设计出来的作品表达内容更加丰富,不仅多元化而且直观浅显。

2.2   要求

在数字化时代,设计师可以在传递信息时融合其他更多领域的元素,在数字化中不再是单向的传播与接收状态,而是更加注重在传播与接收时双方之间的互动,在这种传播方式中,信息接收者可以根据喜好自主选择要接收的内容,比起传统的方式,数字化媒体的传播更加方便快捷。在数字化媒体中主要用于信息传递的媒体有短信、微博、微信、电视等,在教师进行视觉传达教学时,应将这些要素都融入课堂中与教材相结合,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堂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3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3.1   部分学校对社会人才需求的认识不够充分

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中都设有视觉传达设计这一专业,但在教学过程中却存在一定的问题。大多数的高校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依然沿用之前的二维化的书本设计方式进行排版,没有对数字化时代互联网以及多媒体进行更好地利用。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首先一定要紧跟时代步伐,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模式,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3.2   人才培养目的不够明确

随着数字化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互联网等领域也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在这些领域发展的同时,有一新兴领域也在随之发展,那就是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技术通过电脑以及相关数字化设备进行艺术设计,属于计算机与艺术设计行业的结合,将两个原本没有关联的领域进行有效融合能够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数字媒体艺术目前和视觉传达设计有着一定融合,但在高校中没有将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这一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就目前高校来说,如何将视觉传达专业中特有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成为重要问题。

4     数字化时代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创新性研究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给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发展与创新提供了优质的条件和良好的基础,但同时对视觉传达设计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在数字化时代,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转变教学理念,不仅要对传统教学理念进行创新,还要对既定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范围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一定程度地创新。教学应做到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适应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发展需求,体现视觉传达设计所具有的时代特征。

4.1   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视觉传达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创造了更多的条件,想要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就必须在高校教学中实施新的教学模式,依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新型的设计理念。在目前的高校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教师大多都以专业为中心,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应改变观念开展创新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应将人文知识与常识融合到课程教学中,让整个教学过程有一定的艺术色彩。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优秀设计作品进行分析探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使学生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在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教师要利用互联网等网络工具帮助学生进行学习,采取新型的教学方式,例如启发式教学、导向教学等,促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独立思考。尽量让学生与社会接轨,在实际案例中不断学习和成长,通过实际案例了解市场需求从而不断提升自身技能。

4.2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在数字化的背景下,科技发展较快,特别是交流软件和共享平台,这种软件和平台的出现大大降低了信息传递成本,同时信息共享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基于此,学生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学习时应利用互联网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识,比如利用网站可以搜索出大量的设计元素和设计灵感。在网站上学生可以自行下载一些优秀教师的精品课程和优秀课件进行反复观摩学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大便利。反观之前课堂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单纯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在讲授过程中进行固定理念、知识教学,通过“满堂灌”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既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也没有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思维方式。但随着数字化的到来,教师在课堂上不再固守传统教学模式,而是更注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利用互联网等平台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自身技能提高,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4.3   扩展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大多以教材为主,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内容应做到与时俱进,更加贴近实际生活,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跳出来进行一定教学创新。因此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有了新的要求,教师要让学生熟练运用各种新兴媒介,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在实战中提高学生的能力。在当代社会中,三维视觉技术对视觉传达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二维平面设计的基础上加强对三维内容的教学,通过3Dmax、Flash等软件让设计变得更加丰富。

4.4   完善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体系

在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应以传统的课程体系作为基础,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完善视觉传达设计的课程体系。在保证广告设计、标志设计、书籍设计、包装设计以及CIS设计等基础课程的前提下增加数字设计课程安排。比如在学生进行广告设计学习时,不仅应该学习广告策划、广告文案,还应该在课程之中加入影视广告和网络广告学习,当今社会影视广告和网络广告逐渐成为广告的主流,因此在学习时也应顺应时代发展。

5     结 语

随着数字化的飞速发展,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高校进行相关人才培养时,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以及社会的实际需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依托数字化媒体进行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型教学。通过完善教学体系、改善教学方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新型人才,進而推动我国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进程。

主要参考文献

[1]谢海红.数字化时代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创新性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6(6).

[2]陈卓勋.数字化时代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创新性[C]//《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2017.

[3]赵家.数字化时代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创新性研究[J].传媒论坛,2018(18).

猜你喜欢
视觉传达设计创新性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流动几何的创新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制胜
浅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课程改革研究
数字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观念的创新
基于数字媒体环境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改问题探究
浅谈视觉图形在新媒体艺术中的表现
论媒介文化的混杂性与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