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内涵、变迁、逻辑与路径

2020-02-03 09:34杨宏力李宏盼
关键词:新动能乡村振兴

杨宏力 李宏盼

摘 要:农业发展的新动能即推动农业快速发展且更加注重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提高的农业发展驱动力量,表现为新知识、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生产要素。基于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视角,从刀耕火种到未来高效农业,分六个阶段梳理了农业发展的动能转换。实现农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基本逻辑是:从资源配置主体、微观生产经营主体、宏观治理主体诸方面的转变入手,为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提供重要支撑。实现农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路径是:树立农业发展新理念,培养职业化新农民,应用农业新技术,培育农业新业态,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形成新型乡村治理模式。

关键词:新动能;农业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聚焦“三农”,文件提出要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必须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以便更好地适应国内外复杂形势变化,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加快农业新旧动能转换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抓手,因此,在明确新动能内涵的基础上,廓清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的旧动能是什么,新动能又是什么,对农业动能转换的历程进行梳理,总结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的规律,探寻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实现路径,对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项任务,加快补齐农业农村这块短板,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新动能、农业发展的旧动能与新动能

“新动能”是中共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话以及党的文献和各级政府文件中被反复提及的一个政策热词,2016年以来更是连续三年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那么,什么是所谓的新动能?其实新动能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作为新经济的核心概念,其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新经济方兴未艾之际即已出现[1],但在国内进入大众视野是在近几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一系列讲话中提及之后。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10月的一次会议中指出,“我国经济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艰难进程中”,被学界认为是较早关于新动能的阐述。2016年3月16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亦提出要拓展发展动力新空间,增强发展新动能。201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意见》,以正式文件的形式首次初步阐述了新动能的特征、内容等。

虽然在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话及各级政府政策文件中新动能被反复提及,但多被作为政策性概念来使用,其具体的概念内涵等尚缺乏较为系统的阐述。但从一些学者的观点和政策文件的表述来看,大家倾向于认为,新动能本质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物质生产、流通和交换模式的新生產力,是基于科学发现、技术创新突破和应用所形成的支撑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表现为以创新驱动、技术进步、消费升级为牵引,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标志,以数字经济、智造经济、绿色经济、生物经济、分享经济等为主要方向,以行政性垄断基础产业、大都市圈、企业、服务业、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为主要分布领域,以现有经济提升效率、服务业挖潜、前沿性创新等为主要实现路径[2][3][4][5]。

要厘清农业发展的旧动能与新动能,则首先要阐明农业发展的动能之内涵。农业发展的动能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动能偏重于从生产力的角度定义动能,指推动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各种因素,如生产工具的应用,生产方法的改进,管理流程的优化等。广义的动能则泛指一切能够推动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提高的因素,除构成狭义动能的因素之外,还包括生产关系范畴的因素,如土地产权关系的变革,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变革,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变化,农业生产服务体系的优化。

当前,学术界和实践中对于什么是农业发展的旧动能,什么是新动能,有一些争论,但尚未形成明确的共识。实际上,农业发展的旧动能和新动能没有实质性区分,也无法作出明确划分,此时来看的旧动能,在彼时都曾经是新动能,今日的新动能在明日来看亦将成为旧动能。我们所言旧动能和新动能有其具体含义,有历史阶段性,是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下,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的环境下,在提高农业供给侧质量的语境下,将过去那些推动农业快速增长但增长质量不高的因素归纳为农业发展的“旧动能”,将同样可以推动农业快速增长同时更加注重农业增长质量的驱动因素称之为农业发展的“新动能”。在要素的层次上,我们也可以将传统农业发展主要依靠的土地、资本、劳动、能源资源等传统生产要素视作旧动能,而将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知识、信息、创新、决策等等新生产要素视作农业发展的新动能。

二、农业发展动能转换的变迁历程

结合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农业革命的历程,从农业生产力发展和技术的角度来梳理农业发展动能的转换历程,可以做出从刀耕火种阶段到未来高效农业阶段的如下划分,在每一个阶段,驱动农业发展的因素或基本力量都是不一样的。

刀耕火种阶段:刀耕火种是农业文明的真正开始,此时的农业发展主要依赖低层次的人力投入及对自然资源的简单利用,生产力极其低下,产出取决于人力投入多少、土地肥沃程度、雨水等自然条件及自然灾害,此时农业发展的动能可归纳为“自然资源+自然条件+人力”。

犁等简单生产工具引入及畜力使用阶段:由于农业生产器具和畜力的引入,农业生产效率相比刀耕火种阶段明显提高,但仍未摆脱对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严重依赖,此时农业发展的动能可归结为“自然资源+自然条件+初级技术+人力畜力”。

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修建阶段: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加深和农业生产技术的积累,更先进的农业工具不仅被创造并被大量使用,堤坝、坑渠等水利设施逐渐被修建,农业生产开始逐步摆脱自然条件的限制,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此时农业发展的动能可归结为“自然资源+自然条件+高级技术+人力畜力”。

农业机械化阶段:工业革命尤其是内燃机小型化将农业带入机械化阶段,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大大解放了人力畜力,并大幅提高了人类利用改造自然资源自然条件的能力,同时使得农业经营管理成为必要,此时农业发展的动能可归结为“自然资源+自然条件+复杂技术”。

现代农业阶段: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是化学肥料和农药的大规模使用、科学育种育苗、高度机械化,农业生产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大大降低,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提高,人力投入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农作物产量出现瓶颈,农业经营管理的作用更加突出。此时农业发展的动能可归结为“自然资源+现代技术+管理知识”。

未来高效农业阶段:未来高效农业最明显的变化是从重“量”向“量+质”转变;从重“供给”向“需求+供给”转变;从重生产向“生产+经营管理”转变;生产者由传统农民向新型专业化职业农民转变;生产组织者由农户向农业公司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变;信息科技深度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把大量的农业生产经营信息迅速地汇集加工并用于生产经营决策参考,农业生产经营向智慧化转变;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边界逐渐模糊,“观赏农业”、“体验农业”等新型农业大量涌现,农业发展模式向产业融合发展转变。此时农业发展的动能可归结为“农业高科技+信息技术+管理知识”。

如上,本文从技术层次梳理了农业发展的动能变化,但农业发展并不只是个技术过程,农业发展史只是人类发展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生产关系亦会对农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资源禀赋不变的情况下,仅由于生产关系变化也会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结论之一。土地产权关系是人类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更是农村生产关系的关键。土地产权关系的变化会成为农业发展的动能已为历史所证实,这一点通过我国人民公社体制下和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下农业生产效率的巨大差异比较可以很容易理解。因此,不能仅将農业发展的动能理解为生产力层次的东西,生产力以外的诸多因素均可能成为农业发展的动能。

三、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基本逻辑

实现农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必须厚植新动能发展壮大的土壤,因此,要从资源配置主体、微观生产经营主体、宏观治理主体诸方面的转变入手,为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提供重要支撑。其基本逻辑是:实现农业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必须实现农业发展由单一市场化配置资源向市场与组织共同配置资源转变,为新动能发展壮大提供制度支撑;微观生产经营主体由个体农户向多元生产经营主体转变,为新动能发展壮大提供主体支撑;宏观治理主体由“政府+村委会”向新型乡村治理模式转变,为新动能发展壮大提供组织支撑。

(一)资源配置主体转变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资源配置主体具有鲜明的“组织导向”向“市场导向”转变特征,即农业发展的主导力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农业发展的资源配置由主要依靠政府计划完成向市场化过渡。建国初期在经历了一个短暂时期的小农经济后,我国农业即开始了合作化运动,通过合作化模式把小农经济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而在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难以为继的背景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业发展又逐步向市场化转变。时至今日,农业的市场化道路取得了重大成就,但过度市场化导致的农地细碎化经营降低农业现代化水平、农地所有权虚置致使集体经济空壳化、个体小农组织化程度低阻碍农业效率提升等问题逐渐显现且日趋严重[6]。农业发展的宏微观环境变化要求农业发展摒弃过度市场化的导向,转向“市场组织双重导向”,更好地发挥市场的灵活性优势与组织的规模化优势。

(二)微观生产经营主体转变

农业发展新动能低碳、高效、节能、生态等特点要求农业生产土地规模化,设备高科技化、大型化、智能化、专业化,人员高知识化,管理经营组织化,服务专业化。在小农户仍将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的中国特殊国情农情下,一方面要提高小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和知识化水平,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小农户向家庭农场转型,同时,鼓励土地规模流转,催生大型专业农业公司。发展新型生产型组织的同时,着力提升农业服务能力,基于大数据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体系、大型农机具租赁体系、专业化农业技术供应体系及农业金融体系。

(三)宏观治理主体转变

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必须理顺农村社会宏观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给每个主体以清晰定位。目前我国农村的治理基本是政府+村委的模式,基层政府不但直接指导村庄党支部书记的配备,对村庄党支部有着绝对影响,在村委会的选举中也发挥着指导人的作用,甚至一些农业开发项目的部署等村庄运行的具体问题基层也难以完全脱身。作为村民直接选举产生的承担村庄社会治理职能的村委会,一方面难以摆脱基层政府的影子,另一方面与集体经济组织合二为一、社会治理和发展经济的职能定位纠缠不清。集体经济组织因缺乏适当的载体,发展集体经济的组织作用发挥欠佳。因此,必须明确农村社会治理的党建主体、社会治理主体和经济发展主体,形成多主体联合共治的村庄治理格局。

四、农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路径

总体来说,实现农业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必须要树立农业发展新理念,培养职业化新农民,应用农业新技术,培育农业新业态,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形成新型乡村治理模式,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激活资源要素潜力,形成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农业供给体系[7]。

(一)实现农业新旧动能转换需明确的三个问题

农民是实现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主体。农业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是一个系统工程,直接涉及到农业、农村和农民,另外还关联到政府的政策调整及项目部署、企业的技术资金支持、中介组织的服务保障等,因此需要动员全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农民、企业、政府均要有所作为,但无疑,只有农民才是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力量。农民在农业新旧动能转换中的核心主体地位必须明确,不可动摇,不可替代。政府部分可以出台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的规划并组织实施,各类企业可以积极出资金、提供技术参与规划中安排的各类项目,但如果农业新旧动能转换不能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有机融合,不能成为推动三农发展的内生力量,新旧动能转换的最终目的将无法实现。

农业的新旧动能转换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举措。农业的新旧动能转换并不是在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之外另外“创造”一个概念,“再造”一个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而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统领部署下,在实施经济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的政策语境下,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技术环境下,将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语言进行了整合,将落实乡村振兴的举措进行了进一步具体化的安排,其内核仍然是推动农业优化升级的一系列政策组合。

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的直接目的是落实中央发展为了农民、发展依靠农民、发展成果由农民共享的改革要求;核心目的是改变农业发展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不可持续的发展现状,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提高农业供给质量;根本目的是通过农业的新旧动能转换,更好地与工业、服务业在高水平融合发展,不断优化升级我国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将使全体农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作为最终落脚点,加快实现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

(二)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实现路径

1. 树立农业发展新理念。农业新旧动能转换要求政府管理者树立新的管理服务理念,农业从业者树立新的生产经营理念,跳出农业看农业,要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看农业,着眼高端看农业,从国家现代化的系统视角看农业。“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只是对农业的基本要求,农业的功能只是为二产三产发展提供基本物质积累、农业难以发家致富等等传统认识必须改变。由于农业产业发展的历史阶段性导致的人们对三农发展“农业很弱、农村很穷、农民很苦”的刻板印象不能代表农业发展的未来前景。所以,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旋律,发展壮大农业发展新动能,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增长,保证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2. 培养职业化新农民。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对农业生产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型、复杂的农业机械需要拥有专业技能的农民操作,优质种子苗木的培育需要更高技术能力的农民实施,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需要专业的农业职业经理人经营管理,更大的国内外市场需要拥有专业营销知识的人才去开拓等等,这些要求使得我们当前平均文化程度不高且日渐老龄化的农业生产者队伍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迫切需要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制定职能农民培育的制度规范,出台职业农民培育的支持政策,建立职业农民培育的教育体系,建立职业农民的标准体系,培养年轻化、知识化、技术型、专业型、复合型的新农民。

3. 应用农业新技术。大力开发应用农业新技术是实现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的技术支撑。整合各种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机械技术进行产品创新升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积极推广应用智能滴灌和微灌、温室贮热加温除湿技术、农业机器人、农业传感器等农业领域高科技技术和产品。将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进行高度整合,依托数据平台服务、无人机植保、农机自动驾驶以及精细化养殖等各种应用场景发展智慧农业,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信息感知、精准管理和智能控制,实现农业的远程控制及灾害预警等功能。扩大农业技术交流,打造专业会展等平台展示农业领域、实践的新成果,进行国际先进涉农技术和产品的展示交流。

4. 培育农业新业态。当前我国共享农业、体验农业、个人定制等大量新业态持续快速发展,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新动能。要横向拓宽产业链,培育发展各种服务业新型农业,如:休闲农业、景观农业、创意农业等模式。在现代农业中加入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高科技元素,创新发展生物农业、智慧农业等新型农业模式。随着社会组织的变革,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许多农业众筹、农村养老服务业、农产品私人定制等农业新业态应运而生[8]。当前我国进入新常态,要想实现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要紧跟社会发展趋势,加快升级传统产业,将传统产业与新元素、新模式相结合,创新出新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5. 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是推动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我国有2.3亿承包农户,其中大部分为小农户,小农户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如新技术新机具信息不及时、对接市场不完全、抵御市场风险较弱,因而,必须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传统经营主体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转变,使他们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和突击队。此外,还要积极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创新探索新的经营模式,如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等模式,通过新的生产经营模式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同时,还要积极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扶持一批代耕代种、代育代插、代收代储、病虫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等服务组织,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9]。

6.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创新探索新型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与经营模式,首先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这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和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也是重要的环节。要在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的前提下,提高農户组织化程度,努力推进农业经营组织体系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积极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不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三权”分置制度,落实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鼓励土地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多方向自由流转,实现多形式的土地规模经营。

7. 形成新型乡村治理模式。站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搭建“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的村庄治理架构,实现党政、党企、政企分开,彻底解决集体经济组织法律地位不明、村庄治理体系政经不分的弊端。坚持党管一切,明确党对集体的治理组织是党支部,承担党建职能。村庄的社会治理组织是村民委员会,承担社会管理职能。组建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组织载体,承担村庄经济发展职能,目前已有集体经济组织载体的予以改造规范,没有或空壳的重新组建。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公司作为集体经济组织的唯一代表,对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负责,具有法人资格,独立开展业务,企业化运作。最终形成支部抓党建、村委抓治理、公司抓经济的新型乡村治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李含琳.论新动能的四个层次及其实践对策[J].生产力研究.

[2] 肖耿.逆全球化冲击下如何培育中国增长新动能[J].中国经济报告,2016,(12):3.

[3] 辜胜阻.辜胜阻:经济明显分化 发展亟需培育新动能[J].南方企业家,2017,(1):28-29.

[4] 黄汉权.推进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成效、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2018,393(8):2,38-46.

[5] 刘世锦.中国经济增长的平台、周期与新动能[J].新金融,2018,(4):4-9.

[6] 周应恒,刘余.中国农业发展大趋势与新三农发展路径[J].现代经济探讨,2017,(4):34-39.

[7] 焦富民.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现代化[J].重庆日报,2017.

[8] 陈慈,陈俊红,龚晶,et al.当前农业新业态发展的阶段特征与对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8.

[9] 农业农村部,《2018年种植业工作要点》[EB/OL].http://www.moa.gov.cn/govpublic/ZZYGLS/201801/t20180130_6135983.htm.

猜你喜欢
新动能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积极培育和壮大新动能
鲁企“新动能”
以“互联网+”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培育县域经济增长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