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角下乡村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研究

2020-02-04 16:05王璎熳易宏宇陈思向春芬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3期
关键词: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精准扶贫

王璎熳 易宏宇 陈思 向春芬

摘 要: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关键期,距实现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仅1年时间,因此能否啃下这块“硬骨头”与扶贫过程中的各个主体息息相关。湖北省赤壁镇A村为当地重点贫困村,该村多元主体为基层政府、企业、村民。以此为例,通过实地调研针对该村精准扶贫发展中的现存问题,从多元主体协同角度提出可行性建议:基层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落实各项福利政策;企业积极参与产业扶贫,带动乡村经济活力;村民参与乡村建设,各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各个主体整合各自现有资源,明确职能与责任,同时进行高效协同,以此达到提高扶贫效率,保障扶贫效果。

关键词:精准扶贫;多元主体;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3.006

0 引言

自习主席到湖南湘西考察首次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已有六载,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六年时间里,平均每年减贫的人数在1300万以上,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服务,都有了明显改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将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赢的三大攻坚战之一:“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当前,湖北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稳步推进全省脱贫攻坚工作,筑实精准扶贫基础。本文从湖北省A村为例,从精准扶贫视角,深度分析当地精准扶贫现状,解决多元主体如何协同发展的问题。

在精准扶贫的顶层设计之下,我国逐渐形成基层政府、企业、村民等多元主体全方位扶贫运行模式——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国式减贫”。分析得出,脱贫过程中三者之间的协同关系应为:(1)基层政府——企业:基层政府出台政策为企业解决融资问题,企业参与产业扶贫成为政府精准扶贫生力军。(2)企业——村民:龙头企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村民为企业提供产品和劳动力。(3)村民——基层政府:村民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战,政府完善监管体系确保政策落实。基层政府、企业、村民各主体层次呈现由宏观到微观的变化,其地位、结构、效用存在差异却又互相联系。因此,明确主体责任,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协同作用便成为当今时代精准扶贫政策贯彻落实的关键。

2018年7月9日,在湖北省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的组织下,部分2017、2018级学生前往湖北省赤壁市A村进行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对该村精准扶贫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实际发放103份问卷,回收103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 太平口村扶贫现存问题

1.1 基层政府层面

1.1.1 精准扶贫政策有效宣传方式稀缺,村民接收效果不佳

根据精准扶贫政策的接收情况统计可知:村民接收渠道呈现多元化特征。从“听其他人说”和“村委会宣传”渠道获取扶贫政策信息的村民分别为25人和20人,这两者属于较为有效的宣传方式,但“乡镇政府宣传”、“县级政府以及上级领导下乡调研宣传”、“工作组”这三种宣传渠道宣传效果明显不佳,导致仅分别有3人、1人、1人从中了解扶贫政策,此外,无任何获取途径的村民仍有11人。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宣传方式中,“听其他人说”效果最佳。原因在于,当前乡村社会环境下,人际渠道是农户“致富”信息获取的最主要途径,信息流动路径与固有社会关系网及新型关系网络基本吻合。在扶贫实践活动中,熟人社会关系在无形中嵌入“致富”行动的各个环节之中,且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情况下,基层政府仍采用上传下达的传统方式宣传政策,而村民对熟人的信任程度远远大于基层政府,以至于政策无法深入人心,村民永远持观望态度,阻碍脱贫进程。在政府不加干预的情况下,由于亲戚、朋友、邻居这一人际关系网中文化素质较高的人数量极其有限,且掌握信息量小,传播随意性大,从而使信息质量不高,且难以进一步扩大宣传范围。

1.1.2 监察体系不完善,贪腐现象不止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村民们反映最多的还是贪污腐败问题。比如能拿到村里的低保补助的并不是真正符合条件的人,而是所谓的“关系户”,更有村民反映村官将扶贫补助挪为己用。2018年元月11日,镇党委对扶贫领域作风不良问题进行了处理,数量多达12起。其中涉及道路维修费重复报账、“四议两公开”制度执行不规范、部分资料台账记录不完善、报账程序不规范、村务公开不到位等问题。村中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之风盛行,国家拨款经过层层剝削,用来建设美丽乡村和扶贫真正落到实处的资金少之又少,扶贫工作大多只是浮于表面,并没有真正意义上造福村民。

1.2 企业层面

1.2.1 企业发展缺乏资金,难以持续发挥脱贫内生动力

企业参与到扶贫事业中去,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拓宽企业的市场和营业范围,更重要的是可以给企业发展带来一个全新的发展契机和增长点。但是当地不少农业合作社和扶贫企业在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出现资金短缺的问题,并且还因为农业风险高,可抵押物少,逆向选择问题出现,企业贷款也成了难题。当地的一家从事蔬菜种植的企业,蔬菜主要卖到超市和电商平台,但是由于押货款期限,企业卖出商品后很长时间才能收到货款,如果企业没有及时交付农户销售资金,很有可能失去货源。向银行贷款不仅额度低而且审批严格困难,企业资金压力较大,从而导致规模扩展和产业升级难,企业很难有好的发展空间。所以太平口村实行的 “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扶贫模式就是由于资金短缺而运行困难,难以持续发挥其脱贫内生动力。

1.2.2 企业发展和管理产业不精准,脱贫造血能力不强

A村多个涉农企业发挥着带动脱贫的作用,但是发展的产业却出现了同质化现象,与周边多村产业发展出现雷同,均是发展蔬菜,果树种植和小龙虾,青蛙等水产养殖,没有自己的村特色主导产业,反而陷入了村村特色相同,产业竞争力不强,持续能力不足的僵局,这是企业发展产业的不精准。并且据调研,该村的水产养殖项目上企业针对贫困群众的技术培训薄弱,导致村民养殖技术不达标,频频出现事故,在实施“稻虾连作产业扶贫项目”时,由于养殖技术不过关,出现大量虾群死亡,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这是企业产业管理不精准。由于企业对产业的发展和管理不精准,使得企业带动扶贫的内生动力大打折扣,造血能力不足。

1.3 村民个人层面

1.3.1 村民政策意识淡薄,扶贫工作举步维艰

扶贫村由于处于社会边缘位置,教育落后,思想观念保守陈旧,所以在扶贫过程中出现村民政策意识淡薄的问题就有其必然性。而村民政策意识淡薄的具体表现就是村民不懂得,不利用,不参与,不配合政府的扶贫政策。资料显示,太平口村中共计2744人,小学以上学历1565人,中学以上学历850人,大学以上学历240人,未接受过义务教育1179人。在这种总体教育素质不高的情况下,太平口村村民政策意识淡薄的问题更加严重。通过问卷调查(如图2),在所有参与调研的村民中,对于精准扶贫政策的了解情况,36 %的村民只是听说过,33%的村民对其不了解,28%的村民了解,仅有3%的村民非常了解。由此可以看出,绝大部分村民对精准扶贫政策了解度不够,只有极少部分村民非常了解。同时95.3%的村民没有参与该村的产业扶贫项目,10%的村民没参加基本社会保障扶贫项目如医保及各种社会保险等,8%村民在扶贫中遭受不公平待遇却选择沉默,放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由于村民政策意识淡薄的问题使得太平口村扶贫工作举步维艰,扶贫成效不甚显著。

1.3.2 村民过度依赖扶贫政策,后续发展能力欠缺

我国各级政府大力支持扶贫事业发展,不断地给予贫困地区政策和资金支持。但是这些优惠的扶贫政策和资金在稍微改善当地贫困程度的同时滋生了村民“等靠要”的思想。据走访调查,在太平口村的扶贫中许多村民过度依赖政府政策和补贴脱贫,没意识到自己在脱贫中的责任和义务,丢掉了自主脱贫的内在创造性和自主脱贫的志气。一旦这些扶贫政策和资金退出,还处于过度依赖状态且没有任何后续发展能力太平口村必定会出现大量的返贫现象,该村就会陷入脱贫与返贫的死循环,浪费大量社会资源,阻碍我国脱贫进程。

1.3.3 劳动力和人才大量流失,缺乏发展主力军

美国学者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会上提出了人力素质贫困理论。他认为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人的质量即人力资本的高低。当前农村社会空心化问题严重,精英外流,农业凋敝,农村建设主体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对制度形成了消解。据相关部门2019年第一季度统计显示(如图3),太平口村总人口2744人,实际从业人员1918人,当地从业人员324人,占总人口,外出从业者人员1594人,面临着大量年轻劳动力和人才流失,老弱妇孺留守的问题,太平口村的扶贫工作很难打开新局面。该村扶贫事业没了主力军,许多好的扶贫项目就失去生命力难以推进。单靠政府单方面努力扶贫,而村民一方没有足够的主力军配合扶贫建设,这样的扶贫很难取得好的成效。留不住劳动力和人才,也会加剧城乡发展两极分化,继续维持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不利于A村扶贫事业发展。

2 协同发展角度的可行性建议

2.1 加强政府政策宣传方式和监察体制机制改革,提高扶贫效力

建立多元有效的宣传方式,综合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如纸质宣传册,广播,互联网等。完善奖励机制,坚持每月初召集村民进行宣讲活动,对积极参与的组织、个人予以奖励。创办宣传扶贫政策的期刊,鼓励个人积极发稿,对成果优秀的个人进行奖励。村里扶贫工作队应加大扶贫宣传力度,增加每年走访次数,循序渐进地让他们了解扶贫政策,切实做到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同时,政府应找准各个基点嵌入人际关系网,加大政策传播深度和广度,让脱贫成功的村民自发进行宣传,并选出一些致富带头人,带领村民们一起走上脱贫致富之路。为了杜绝腐败现象,必须狠抓作风建设。一是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不断推进“两学一做”的落实,深入渗透党的思想,健全党建工作责任制,深入基层解决群众的困难。二是对不良作风现象大力惩处,对相关违纪人进行严肃问指责,追缴违规资金并通报批评,对严重违纪人进行免职。三是完善监督机制,健全“三会一课”制度、民主决策监督、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考核等相关制度,完善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监管,对每一笔扶贫资金的都要记录在册,市委巡察组应定期核实落实情况,精确到户,保证资金落到真正需要的人之手。同时应注意,监管不能仅仅是自上而下的,村民的意见反馈尤为重要,基层政府定期调查民意,如实反映情况并整改完善是加强监管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将村民与基层政府这两个主体结合起来,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办法,取长补短,两者协同解决监管不严的问题。

2.2 坚持政府政策引领,加强完善企业运营方式

政府应出台优惠政策,积极为企业“输氧供血”,解决融资难题。贯彻落实《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健全适合乡村振兴发展的金融服务组织体系,积极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回归本源,围绕农业农村抵质押物、金融机构内部信贷管理机制、新技术应用推广等,强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当地企业也应联合起来,互助担保,扩宽融资渠道,缓解资金问题,相关金融机构应支持扶贫企业发展,降低贷款利率,提供优质金融服务。企业要解决自身产业精准性的问题,首先,要对周边市场环境进行充分调研,根据当地特色制定精准的产业发展方向,依靠当地特色资源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其次,加强产业的管理,对农户进行专业系统的技术培训,减少意外损失的发生,同时完善产供销体系。最后,企业需要加强与周边企业的协同“联动”发展,加强企业间业务合作,凝聚力量共谋长远发展。继续坚持当地 “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新型产业扶贫模式,有效带动“小生产”农户进入“大市场”,使农产品扩大生产、深化加工、拓展銷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更好把握市场需求信息和农业技术研发运用。要让企业这个经济主体彻底融入扶贫事业中来,把当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上转变,激发企业脱贫内在动力,让企业在为贫困地区“输血”的同时加强其“造血”功能,实现产业扶贫的可持续发展。

2.3 重视教育扶贫的作用,将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治愚”和“扶智”的根本手段是发展教育,政府要做好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顶层设计,构建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民族教育、教师队伍、学生资助、考试招生等全方位的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体系,实施“由点到面”的一揽子支持计划。充分运用教育扶贫方式,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改变乡村人民的旧思想、老习惯,增强政策意识,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加强他们的生产科技知识和技术,培养后续发展能力。无论是产业扶贫还是教育扶贫,都要以贫困群众为中心,引导他们自力更生,创造财富。发挥群众脱贫的主动创造性,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让精英人才到乡村的舞台上大施拳脚,让农民企业家在农村壮大发展,给扶贫事业注入生命力。因此扶贫中,扶智与扶志都不能缺失。

参考文献

[1]夏一璞.论精准扶贫中多元主体协同运行机制[J].经济研究参考,2018,(37):72-77.

[2]张学波,马相彬,张利利,等.嵌入与行动者网络 精准扶贫语境下扶贫信息传播再思考[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9):30-50.

[3]李刚,鞠佳.“龙头企业+贫困户”产业精准扶贫模式探讨[J].渤海大学学报,2017,(5):72-75.

[4]王嘉毅,封清云,张金.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J].教育研究,2016,(7):12-21.

猜你喜欢
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精准扶贫
构建多元主体联动的城市危机信息沟通机制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多元主体协同:网络舆情治理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