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语文微课的内容质量与传播效果的策略研究

2020-02-04 16:07杨玉英
学周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新媒体微课

摘 要:微课作为现代教学资源,既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又帮助语文教师实现对教学内容的优化处理。借助对微课的应用,可以营造生动的课堂环境,拓展知识,开展阅读,增强师生互动,既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有益补充,又使得小学语文课堂的外延得到極大的延伸。本文主要探讨如何提升微课内容质量和传播效果。

关键词:微课;语文;小学中年级;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03-0138-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03.133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信息传播角度而言,从电视广播到互联网,再到现在的移动手机媒体端,使得人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式上日渐趋于无线化、智能化和碎片化。时代潮流造就了各种各样新生事物的发展,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也迎来新的变革时期,教育均衡化使得多媒体设备基本实现全面普及,在一些发展较快的地区,已经开始尝试使用移动设备进行堂课教学,不断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我国教育模式的发展思路和改革方向。

一、按课标规划,以学生为起点

新课标是不同学段推进教学目标的重要参考,是我们日常教学的核心。所以我们在录制微课时,内容规划上一定要紧密贴合新课标,不超纲,不滞后,这样才能很好地起到辅助日常教学的作用。小学中年级处于低年级和高年级的重要过渡期,从心理上开始形成差异,意志力和情绪都会出现不同程度自我中心化,知识难度开始不断增大,学习方法与投入精力开始决定他们的最终成绩,而不再像低年级时容易取得较好成绩。

语文方面,中年级语文开始正式增加读写,除了要求学生继续在音字词句方面进行不断积累外,阅读理解与作文开始成为中年级语文教学的重大板块,是学生语文应用的起步阶段,是高年级乃至中学语文“学以致用”能力的适应期和过渡期。针对上述特性,结合小学中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在微课题材选择方面,我们应当结合课标,注重“学”和“用”两个方面,如用于习作指导的微课,可结合当前课文中所学的好词好句,引导学生正确进行使用,准确表达出这些生字词句的内涵,这样既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开始养成他们的应用习惯,形成边学边用、边用边学的良性循环。

二、加入多元化,丰富表现形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网络表现形式的推陈出新,传统课堂录制、演示文稿、图片音乐等制作元素对小学中年级学生而言,开始显得有些简单和枯燥。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尤其是当他们正处于高低学习阶段的衔接时期,若是微课出现呆板、枯燥、陈旧等现象,很容易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不良的影响,可能会使他们对微课这一教学手段感到无聊乃至厌烦,这种情绪长期积累,极有可能影响到他们的日常学习兴趣。在当前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网络的表现形式已经逐渐多元化,表情包、短视频、轻动画、长图片、小程序、微网站等不断充实我们接触信息的方式,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可视化的界面,同时也提高了我们对信息传播形式的要求。

在我们录制小学中年级的语文微课时,要结合语文教学过程中强调的品读性、应用性和延伸性等特点,可以适当结合当前多元化的信息表现形式,使我们制作出来的微课更加具有观赏性和趣味性。如制作与大自然有关的课程时,可以加入动画,使学生能够结合课文更加直观地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三、巧用新工具,提升制作效率

在以往的微课制作过程中,由于摄录设备和编辑软件等现实条件的制约,从脚本设计、镜头安排、素材剪辑、配音字幕、后期合成等各个流程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许多教师往往还没有正式进行操作,就需要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使用设备与软件上面,常常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

随着移动设备和智能软件的不断发展,现阶段,我们生活当中已经完全具备了随手可录、随机可编、随时可发的软硬件基础。一台普通的智能手机,就可以录制高清画质内容,手机版的剪辑软件更是层出不穷,信息平台也呈现多样化。这正是微课能够全面普及与推广的绝佳时机,我们应当积极使用新的制作工具,降低录制的技术要求与时间成本,及时淘汰复杂的设备与软件,不断学习探索智能设备和优化软件的操作,在保证微课内容质量的同时,不断提升微课制作效率。此外,在微课录制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出现可用教具太少的情况,地区不同、城乡差异、使用频率等均会造成一些课文所描写的事物难以找到现成品,这就需要我们多动脑筋,不拘一格,学会旁征引用。

以上是我在微课的实际制作与传播过程中,通过教学实践所总结出来的初步方向与方法,现将之粗略总结出来,以期能够为了广大教育同仁提供些许有益的提示和参考。微课作为我们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的手段之一,总的来说,它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教育工程,是提升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元素,我们应当不断地结合现实,转化思路,深化研究,为提升学生整体素质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洪劬颉,邓大龙.“微课”开启教育“微”时代[J].河北教育(教学版),2015(1).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3]高尚德.“微课”:课堂翻转的支点[J].上海教育,2013(15).

[责任编辑 薛晓静]

作者简介: 杨玉英(1982.1— ),女,汉族,甘肃岷县人,中小学一级,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小学中年级新媒体微课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谈小学中年级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