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时代媒介仪式的建构与表达

2020-02-04 07:37宋艳丽赵秀明
新媒体研究 2020年19期
关键词:社交媒体

宋艳丽 赵秀明

摘 要 抖音短视频中援鄂医护人员“回家”实质上是一场由社会策划,媒体参与,用户集体观看的媒介仪式。文章从社交媒体媒介仪式建构的三个主要维度:仪式情境、仪式行为和仪式观看,分析了援鄂医护人员“回家”媒介仪式的建构逻辑,并分析了其在传播中的多元表达方式,揭示了“回家”媒介仪式的社会建构意义,以期能为大众理解社交媒体中的新媒介仪式提供思考路径。

关键词 媒介仪式;社交媒体;抖音短视频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9-0011-03

媒介仪式是媒介为媒介上呈现的事物/人物/地点等举行的一场“加冕”仪式[ 1 ],援鄂医护人员“回家”实质上是一场由社会策划,媒体参与,用户集体观看的媒介仪式。媒体通过视频、文字进行实时报道,将全国人民拉入到对该事件的“非日常性”观看中,这一“非日常”的媒体报道和用户“集体观看”成为了一场盛大的“媒介仪式”,使处于仪式中的医护人员完成了“加冕”,成为国家与社会的“英雄”。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在社交媒体这一媒介形态下,抖音在报道新闻事件时,如何运用自身的传播特性完成媒介仪式的建构。

1 社交媒体时代媒介仪式的建构

美国传播学者罗森布尔认为,“仪式是适当的规范行为的自愿表演,以象征性地影响和参与严肃生活”[ 1 ]。通过互联网这一媒介形态,网络用户被邀请参与到“非日常”的重大事件或具有共同性的活动中,媒介通过建构仪式情境,传达仪式行为和仪式观看完成建构逻辑,进而呈现出的一种具有象征性质和表演性质的媒介仪式。

1.1 仪式情境构建

仪式的情境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由视觉和听觉两种可感知形式构建起来的一个虚拟世界,而这个虚拟世界又是由一系列象征符号构建起来的,换句话说,仪式就是“一个符号的聚合体”[2]。抖音短视频中援鄂医护人员“回家”仪式的情境便是由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建构起来的。

1.1.1 视觉符号

视觉符号是信息传播的基本要素,“视觉符号”就是具象性与意象性符号要素所构成的用以传达各种信息的媒介载体[ 3 ]。在抖音援鄂医护人员“回家”短视频中,“警车”“红色横幅”“小国旗”等视觉符号出现频率最高。这些视觉符号具有“非常态性”,一般在盛大节日与重要事件中才会出现,它们作为符号存在,它们的出场都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而正是这些视觉符号构成了“回家”仪式情境的视觉表征。这些符号不仅在现实空间具有仪式性,在媒介空间中也作为重要的儀式元素进行传播,通过运用感性手段将用户拉入到仪式情景中来,并通过意义符号建构出一个虚拟世界,使观看者见证“加冕”这一过程。

1.1.2 听觉化符号

视觉符号从视觉层面对仪式情境进行构建,而听觉符号则是通过在听觉上给予仪式参与者以刺激,从而来构建仪式氛围,它与视觉符号相辅相成,共同搭建了虚拟的仪式场景。在抖音短视频援鄂医护人员“回家”系列视频中,听觉符号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实地的现场声音,包括警车“鸣笛”、市民欢呼声,以及公安的口号声,另一方面是社交媒体中用户对视频“再加工”时添加的音乐、音效。这些声音在媒介中传播,可以帮助用户在观看时尽快融入仪式活动,从而促进用户情绪的共振。

1.2 仪式行为表达

仪式行为是不同于生活常态行为的一种“超常态”行为,它是一种表达某种精神价值(如信仰、社交)的行为[4]。由此,仪式是人们通过一系列“非常态”的行为动作,采用表演的形式进行操演,进而形成一种“超常态”的行为模式,为事物/人物/地点赋予意义,因此,本文中将从仪式动作与仪式表演两个方面对“回家”情境中的仪式动作进行探析。

1.2.1 设计仪式动作,传达仪式情态

仪式动作是超越了生活常态的行为,在仪式中,每一个动作都具有一定象征意义,这些动作的目的是凸显或建立某一人物、事件的地位,实质上是一种“加冕”的过程。抖音短视频中,网民不断传播关于“13辆警务摩托开路”“媒体采访医护人员”等短视频,这些“非日常”的行为传达了一种仪式意味,使网民在观看或传播时怀有一种敬畏之心,除了日常点赞外,他们会积极在评论中发表大段文字表达情绪,甚至会配上激昂的文字或音乐进行“转发”传播,从而不自觉参与到仪式中,与其他的仪式参与者共享一种仪式情态。

1.2.2 编排仪式表演,完成仪式加冕

通过对一系列的仪式动作进行编排,可以形成一种具有表演性质的仪式操演,仪式表演实质上就是一场对人物/地点/事物的“加冕”仪式,在援鄂医护人员“回家”仪式中,从“警车开道鸣笛”到“民警敬礼”最后到“奖章大会”使医护人员完成了现实场景中的“加冕”仪式。在抖音短视频中,从援鄂医护人员离开时湖北人民送行,再到回到城市时举行的回家仪式,这一系列视频都有媒体和用户在抖音中进行实时生产和传播,使完整的仪式表演呈现在其他用户面前。通过“抖音”这一媒介进行聚合传播,赋予仪式中的人物一定的社会地位,从而达到“正统化”的目的,使医护人员完成了从线下到线上的“加冕”仪式。

1.3 仪式集体观看

1.3.1 技术加权,扩大群体在场

仪式建构的一个必要条件便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场所”,技术的应用为身体在场提供了际遇空间,使仪式的参与者不仅包括实际场景中的群体,还涵盖了网络空间中的虚拟人群,这有力的扩大了群体在场的规模。抖音运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技术为用户建构了一个虚拟空间,使群体可以实现虚拟在场,在这个空间里,用户可以充分运用声音、视频、文字、表情符号等进行交流与互动,参与到援鄂医护人员“回家”这一仪式之中。

1.3.2 聚合传播,实现集体观看

在社交媒体时代,多种性质的媒体都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中进行传播,而当多种媒体进行联合,形成聚合传播时,其信息数量、覆盖范围以及传播效果是单一媒体无法比拟的。在抖音平台中,“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杭州之声”等官方媒体以及“深圳大事件”等自媒体组成了庞大的网络媒体群,他们通过视频、文字对援鄂医护人员“回家”事件进行了实时跟踪报道,加上平台推送技术的应用,将全国人民拉入到对该事件的“非日常性”观看中,这一“非日常”的聚合传播、用户“集体观看”便成为了一场盛大的“媒介仪式”。

2 媒介仪式在社交媒体传播中的表达

2.1 多元化的表达方式

媒介仪式在社交媒体中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在抖音中主要是通过对短视频的生产和加工来呈现仪式。首先,抖音短视頻通过音乐、人声等方式在短时间内进行情感表达,让受众尽快投入到视频所传达的场景之中,感受生产者情绪的同时,形成同样的情感或情绪,从而形成群体的情感共振。其次,抖音短视频通过文字表达加强情感动员,在援鄂医护人员“回家”这一媒介仪式中,内容制作者在进行转发或者制作时,会配上带有强烈情绪的文字,这些强烈的情绪表达会加强对公众的情感动员。最后,抖音平台的内容生产者在进行视频生产时,从多个视角讲述了他们见证到的“仪式”,这些视频使用户更快的融入到这一仪式中,通过共享同一种情绪来获得强烈的情绪动员。

2.2 多主体的“集体狂欢”

“狂欢”最早是由巴赫金提出的概念,随着社交媒体的到来,每个人都是平等自由参与的主体,都拥有表达权利的自由,集体狂欢已经成为网络空间中的常见现象。援鄂医护人员“回家”这一仪式在抖音短视频平台中实现了多主体的集体狂欢,在仪式的传播中,不仅有“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还有各个领域的意见领袖以及网络个体用户等主体参与,他们在抖音平台中生产并传播关于“回家”仪式的短视频,从不同的视角传播了这场“回家”仪式。各城市的官方媒体以宏观视角完整的呈现了城市为援鄂医护人员举办的“回家”仪式,各个领域的意见领袖则通过对视频进行“再加工”,将个人价值观和情绪注入其中,而网络用户更多是以个人视角切入,将实地拍摄的某些片段发布在抖音平台,向其他用户传播提供素材。多主体的集体狂欢极大的促进了仪式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将更多网民拉入到仪式活动中来。

2.3 碎片化的“流散仪式”

“流散仪式”是戴扬和卡茨针对媒介事件提出的概念,他们认为在电视媒体出现后,观众就是事件参与者,他们遍及世界各地处于分散状态,可以同时在家中“受邀”参加一项节日体验[5]。本文借用此概念并做出延伸,认为在社交媒体这一媒介出现后,平台中的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观看”并参与仪式活动,由于平台用户分布具有碎片化的特点,再加上社交媒体中的短视频可以实现延迟观看,因此,她们参与的媒介仪式在社交媒体中具有“不共时”“流散性”的特征,这就使的媒介仪式在社交媒体的传播中更接近于一种碎片化的“流散仪式”。

3 “回家”媒介仪式的社会建构意义

3.1 增强“集体的认同”,强化社会秩序

美国传播学者罗森布尔认为仪式是维护社会秩序最文雅、最适用的方式[ 1 ],涂尔干也认为,仪式有助于形成“集体的认同”,仪式为参与者提供共同体验的瞬间,激发、增强或重塑个体成员的集体意识和认同,促成其在信仰、情感和意愿上的高度一致[6]。由此,公众通过参与援鄂医护人员“回家”这一媒介仪式,可以激发他们对国家的热爱,对集体的认同。此外,他们在观看“回家”仪式时,与其他的仪式参与者共享一种仪式情态,从而形成“共同体验”,这有利于“观看者”达成信仰和情感的一致,增强“集体的认同”,进而形成团结。因此,抖音用户通过参与媒介仪式,可以更好的将个人整合到社会群体之中,个体也可以更好的聚合到社会结构之中,进而维持并强化既有的社会秩序。

3.2 打造“想象的共同体”,增强集体表象

媒介仪式的建构有助于打造“想象的共同体”,安德森认为,这些被媒介(印刷品)所联结的“同胞们”,在其世俗的、特殊的和“可见之不可见”当中,形成了民族的想象的共同体的胚胎[7]。简而言之,共同体的成员是由媒介所联结起来的,分散的成员主要通过媒介“想象”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安德森的观点在媒介建构的援鄂医护人员“回家”仪式中具有突出表现,流散的公众通过社交媒体接受仪式性的信息,同时在虚拟空间中观看并参与这一媒介事件,在参与过程中获得共同的文化体验,并且通过媒介“想象”出对其他拥有相同感知的参与者的群体。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群体团结,增强集体表象。公众通过参与媒介仪式,分享共同的情绪或者情感体验,使其更容易融入到群体中,进而在群体中产生道德感,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调节情绪,保证稳定的社会情感。

4 结语

媒介仪式的建构在达成信仰和情感的一致,形成“集体的认同”,强化社会秩序,增强集体表象等方面具有社会意义,但是“回家”媒介仪式在社会建构方面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何通过新媒体技术,使用户在进行“集体观看”时,获得更为逼真的情景体验,从而使用户获得更真切的情感体验还有待探索,以及如何在社会成员获得“集体表象”时给予引导,使其转化为更大的社会凝聚力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刘建明.“传播的仪式观”与“仪式传播”概念再辨析:与樊水科商榷[J].国际新闻界,2013(4):168-173.

[2]薛艺兵.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下)[J].广西民族研究,2003(3):39-48.

[3]侯小锋,周莉.视觉符号本土化的中国动画电影意象审美[J].新闻界,2011(4):103-105.

[4]薛艺兵.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上)[J].广西民族研究,2003(2):26-33.

[5]刘建明.西方学术语境中“媒介仪式”与“媒介事件”的异同——兼与郭毅商榷[J].新闻界,2019(11):40-51.

[6]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8.

[7]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3.

猜你喜欢
社交媒体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品牌营销传播策略分析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品牌营销传播策略分析
网络事件传播中公众焦点的转移
陕西老字号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论社交媒体助推大学生创业
社交媒体视域下弱势群体舆情表达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在线社交变迁及动因分析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