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

2020-02-07 13:05陈翔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冰体小锅沸点

陈翔

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物理水平,除了要落实基础知识,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通过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物理综合能力,进而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全面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一、在教学故事中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物理教学中,很多的课程内容都有物理小故事作为导学,这些故事内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学习内容当中.但是,部分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也出现了对教学故事不认真的情况,认为这些故事对于物理知识学习没有帮助,对故事内容没有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教学故事进行关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如在“奇妙的物理现象”课程教学中,学生对于沸腾的理解往往只注意到沸腾是达到了沸点,而对于继续吸热的条件没有关注.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说了一个小故事:一个人在街上煮开了一锅水,提出有没有人有办法再加入一些冷水,并让加入的冷水不沸腾.很多人都尝试了多种方法,包括放冰水、放冰块等,但最终水都在加温后沸腾了,一个小朋友拿出来一个盛着一瓢水的小铁锅放在大锅里面,此时奇迹出现了,无论对大锅怎么加热,水如何沸腾,小铁锅内的水都没有沸腾.這个故事讲完以后,我让学生进行分析,为什么小铁锅内的水没有沸腾,是因为水没有到沸点吗?学生一开始认为单纯是一个小故事而已,认为有其他奇异事件的发生,不认为有什么特殊的情况,讨论的氛围不高,部分学生甚至出现了走神去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此时我通过微课方式在课堂上播放了一段大锅内放置一个小锅烧水的视频,让学生实际观察到这个故事的真实性,通过视频学生观察到了实验效果,大锅水烧开后,小锅水确实没有沸腾.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升,对故事中小锅水为什么没有沸腾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有的认为是铁锅的原因,因为铁吸热,有的认为是在高原上,水沸点低,有的认为视频中的小锅液体不一定是水,可能是其他沸点较高的液体,导致液体未出现沸腾.此时我让学生重新学习液体沸腾的条件和定义,除了满足达到沸点,是否还有其他条件需要满足,最终通过问题的引导,帮助学生将学习的注意力放在液体沸腾的第二个条件:继续吸热,成功找到了大锅水已经沸腾,但小锅水虽然达到了沸点但不沸腾的原因.这种以故事代入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的记忆非常深刻,而且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遇到液体沸腾的内容,会自觉地优先考虑是否存在达到沸点但不继续吸热而导致未沸腾的情况,然后才会考虑沸点问题,学生的记忆比较深刻.

二、引导学生积极进行物理实践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时,要引导学生分析学习的目标,然后根据学习目标找到实践的途径,应用实践的方法来学习知识.教师这样开展教学的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转化理论知识,能把理论知识变成解决物理问题的技能;二是为了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未曾注意到的物理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探究学习的方向.

比如我要求学生在课后自制一幅近视眼镜.学生很快就能应用硬纸板作出简易的镜框.然后,要制作近视眼睛,却让学生犯了难.很多学生认为,如果制作远视眼镜,即制作凸透镜还比较简单,学生通过打磨玻璃片或塑料片可以制作出镜片.然而要制作出较标准的凹透镜却比较困难.有一名学生提出了一种方法,可以应用冰块来制作.冰块这种材料容易打磨,容易迅速地做出眼镜.然而,虽然冰块是好的材料,但是如何让冰块凹下去呢?另一名学生提出了一个方法.他表示,先制作一个不太厚的矩形冰体.再找一个圆形的凹勺.然后给凹勺加热.此时,将凹勺放到矩形冰体的中间,就能够让冰体凹下去.如果凹勺冷却了,就再加热,再放到冰体中间.将冰体反过来,再应用凹勺加热冰体,直至凹透镜完成.这时简单地打磨一下冰体,就能让它成为镜片了.通过这次的实践教学,学生进一步学习了凸凹透镜成像的机理,学生对材质的物理性能有了更深的理解.学生学会了分析材料的物理性能,能够根据需求选择适用的物理材料.

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不能只会泛泛而谈物理理论,而要能转换理论,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了让学生能够具备转化理论的能力,提高实践的技能,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学习,在实践中深化理论.

物理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能够把物理问题具象化,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来发现生活中的物理问题;能够应用物理概念来科学地解释物理现象,分析现象中包含的机理;能够引导转化理论知识,让学生能够充分地进行探究实践.相信通过应用这样的方法开展教学,一定能提高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冰体小锅沸点
热水变“开水”
弹体高速侵彻冰体研究
甜粥
你说气话,我不信
高速弹体侵彻冰材料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分析答题错误根源 扫除熔沸点比较雷区
人物2020年度沸点
冰体质量和撞击角度对船首结构碰撞性能的影响
基于船-水-冰耦合技术的撞击参数对船冰碰撞性能的影响
有机化学专项训练(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