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农村扶贫经济拉动因素的PESTEL分析

2020-02-08 08:46刘诗越
中国商论 2020年20期
关键词:旅游产业互联网+互联网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不断加深,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带动扶贫经济发展,是国家精准扶贫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在“互联网+”背景下,对贵州经济支柱产业——旅游产业的现状进行合理化分析,通过PESTEL分析模型从宏观层面对贵州省扶贫经济发展要素进行分析,提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快互联网发展、升级旅游产业结构等建议以促进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从而实现扶贫经济发展,达到精准扶贫效果。

关键词:互联网+;扶贫经济;旅游产业;PESTEL分析模型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0)10(b)-003-03

1 “互联网+”的背景及其发展前景

“互联网+”是从国家宏观角度出发,通过传统产业的互联网化完成产业升级。互联网通过信息传播、网络开放、参与者平等、信息互动等网络专有属性在传统产业中的使用,通过大数据的分析与整合,分析产供求关系,借助提升传统产业的结构属性、制造方式等内容,实现我国经济转型,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使得国民经济平稳完成转型。

随着农村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在推动农村扶贫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技术也在农村扶贫过程中起到重要影响。例如,贵州农村电商综合扶贫、互联网+医疗扶贫、“向黔一公里”互联网+旅游产业扶贫等。这些项目在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带动扶贫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受到广大农民的高度认可,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希望通过“互联网+”实现脱贫。

“互联网+”运用在旅游产业中,是网络工程技术的革新,也是旅游产业的升级。国家通讯信息、电子技术、服务行业之间的联系不断加深,国家政策对旅游行业的大力支持都为贵州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信息获取途径日益丰富,旅游行业对于信息的依赖也在逐渐加深,依靠信息积累和知识存储的需求涌现。传统模式下的旅游业无法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因而“互联网+”与旅游业的结合能够带动相关文娱产业的发展,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损耗,使得消费者需求得到满足,实现扶贫经济的发展。

2 贵州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贵州省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是贵州省扶贫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省内国家5A级景区六家、国家4A级景区76家、国家3A级景区数量231家,其中5A级景区包括闻名国内外的黄果树瀑布、梵净山、荔波樟江等。红色旅游也是贵州旅游资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旅游业对贵州经济发展以及带动相关文化服务产业的政策性调整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部,地理位置优越,与多个省份接壤,交通发达,是著名的交通枢纽。贵州山地资源丰富,以喀斯特地貌为其主要地貌,是世界著名的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同时,贵州省因为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

2019年7月16日,第十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举行,大会将“发展乡村旅游,助推脱贫攻坚”作为活动核心,不仅包括单纯旅游项目,同时还包括相关活动配套、文娱项目体验、项目延伸等内容。贵州借此契机,构建全域旅游,实现全面、有效、多角度的产业结构平台,增强贵州旅游品牌影响力,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脱贫工作顺利完成。

3 贵州省扶贫经济影响因素的PESTEL分析模型

自1992年开始,尽管贵州省贫困覆盖地区的66个县农民收入不断增长,但增长趋势不平稳、增长率起伏较大。66个贫困覆盖县的农民人均平均收入从1992年的474.6元增加到2010年的3362.45元,增长幅度为2887.85元。综观基础指数得分区域分布,位列第四梯队的省份基本位于较偏远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有待继续加强,且与第二、三梯队差距明显。由于贵州省大多数地方还是无法实现精准脱贫,而扶贫经济对贵州总体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发展扶贫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是实现贵州经济有效增长的途径。在“互联网+”与其他产业不断结合的时代,发展互联网经济,实行农村信息化,加强“互联网+”的建设,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措施,“互联网+”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带动扶贫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PESTEL分析模型探究影响贵州省扶贫经济的影响因素,并且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和法律等方面分析贵州省扶贫经濟。

3.1 PESTEL模型介绍

PESTEL分析模型又称“大环境分析”,是分析宏观环境的有效工具,不仅能够分析外部环境,而且能够识别一切对组织有冲击作用的力量。它是调查组织外部影响因素的方法,其每一个字母代表一个因素,可以分为6大因素:政治因素(Political)、经济因素(Economic)、社会因素(Social)、技术因素(Technological)、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和法律因素(Legal)。

3.2 贵州省旅游经济的PESTEL关键变量分析

3.2.1 政治因素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党大力支持贵州省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贵州发展情况十分重视,指出当前发展的不足,提出了一系列相关要求和重要指示。贵州省人民谨记总书记的嘱托,使得城乡发展进一步提升,社会经济实现平稳运行,扶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经济实力快速提高,以高速公路为运输重点的公共基础设施实现巨大发展,同时贵州省生态环境逐步好转,社会服务和居民民生共同发展,党政建设不断加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作了全面系统的顶层设计,贵州省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策,利用贵州旅游资源优势,加速全省脱贫攻坚体系和社会扶贫能力现代化步伐,逐步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和各领域精准脱贫水平,把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变成贵州脱贫效能,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确保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2.2 经济因素

由于国际经济形势持续低迷,我国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由原来的高速度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注重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为我国经济增长打开新思路,对于发展国家软实力,带动相关旅游产业结构升级,规范市场管理,改善旅游地居民生活水平有着重要意义。贵州省2019年实现接待人数和接待次数双增长,取得旅游产业净收入155.8亿元,同比提高约34.6%;2019年贵州省共接待游客2384.9万人次,比2018年提高24.1%,实现旅游经济的繁荣发展。节假日期间,贵州省黄果树瀑布、遵义、荔波等旅游景点热度不断,全省108个景区累计接待游客250.88万人次,门票累计收入1.13亿元。贵州省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能力,拓宽旅游经济纬度,转变旅游发展思想,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品,结合“互联网+”制作旅游APP,为游客出行提供便利,增加旅游收入,带动扶贫经济发展。

3.2.3 社会因素

随着人民物质资源不断丰富,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不断加深,旅游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贵州旅游资源丰富,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使得贵州旅游景点联系加深,黔西南地区的一日三景、遵义的红色旅游、六盘水的消暑旅游都成为贵州旅游的招牌。同时,贵州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集地,苗族、彝族、布依族等都在此和谐相处,为贵州带来别样的民族风情。精准扶贫概念的提出,以及如何将旅游与扶贫相结合,一直是贵州政府思考的方向。通过互联网+交通、互联网+餐饮等“互联网+”文化的结合,使得扶贫地区能够快速展现自身特色,形成旅游亮点,吸引游客参观游玩。“十三五”之后,旅游已成为拉动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投入在生活必需品以外的成本增多,旅游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结构改变。

3.2.4 技术因素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与全域旅游的结合,为旅游行业以及互联网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2019年全国全域旅游推介会明确指出“互联网+”的重要作用,贵州省毕节市与腾讯旅游推出“互联网+全域旅游”城市旅游招牌,旨在利用毕节市丰富旅游资源发展区域旅游,加大“互联网+”的积极影响助推旅游资源充分运用,带动脱贫攻坚工作的有效推进,打赢脱贫攻坚战。2018年,根据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结果,国内旅游人数达55.39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0.8%。各种旅游APP的广泛运用,使得旅游层次不断加深,旅游方式不断完善。互联网发展增速快、质量高,带动“互联网+”发展,信息传播能力不断增强,扶贫经济依靠互联网得到新的提升。

3.2.5 环境因素

从自然地理因素来看,贵州地貌的特征之一是山地和丘陵居多,占全省總面积的92.5%;特征之二是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地形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另外,贵州省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带,主要特点是气候湿润适宜人类居住,且气温全年变化小、温度适宜,全年平均气温14~16℃,年平均日照1200~1600小时,全年平均无霜期约270天,且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一个理想的度假胜地。贵州省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最有特色的省份之一,既有秀丽的自然山水风光,又有历史悠久和极具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贵州省拥有黄果树、龙宫、红枫湖、织金洞等1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梵净山、茂兰喀斯特森林、威宁草海等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遵义会议会址、遵义杨粲墓、安顺府文庙等19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竹海、凤凰山、瑶人山等7个国家森林公园。

从市场环境因素来看,2019年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中国农业银行贵州省分行,创新推出“乡村旅游e贷”产品,旨在推动贵州省旅游经济发展带动扶贫工作顺利进行。此产品计划在2021年末为贵州乡村提供授信贷款金额15亿元,该项目主要发展以下5个方面的乡村旅游项目:一是重点进行脱贫攻坚工作贯彻落实;二是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特色景区,以此提升贵州旅游影响力;三是重点支持乡村旅游重点村、山地民宿等乡村旅游品牌创建工作,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优势,重点推进贵州旅游品牌建设,加大贵州旅游影响力;四是重点支持乡村旅游特色商品产销项目,合理规划产品结构,科学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五是重点支持乡村旅游新业态培育。

3.2.6 法律因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是为保障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保护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而制定的。2011年11月23日,贵州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了《贵州省旅游条例修正案》修正。修正案规定拓展和创新旅游企业投资融资渠道,加大对小型微型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的扶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积极发展旅游项目资产证券化产品,推进旅游项目产权与经营权交易平台的建设。

4 结语

综上所述,国家宏观因素如政治、社会等对于贵州省旅游经济的结构创新有着极大的改善作用,贵州旅游经济正处在一个有利的社会环境中,但在技术、法律等方面仍有不足。例如,缺少相关法律对不良旅行行为的约束,同时,相对于云南、四川等地,贵州省在互联网与旅游信息的结合宣传中仍有不足之处。因此,为使“互联网+”更好的服务于贵州省的旅游发展,增强贵州扶贫经济发展实力,结合实际,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旅游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良好的制度是一个行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与基础,贵州省应加大相关旅游法律条例的修改力度,增强对旅行从业人员和游客权利与义务的保障能力,使得贵州省旅游产业平稳发展,实现相关产业升级,为扶贫经济发展做贡献。

(2)认可“互联网+”,发展旅游新思路。贵州旅游资源丰富,依靠传统旅游方式,无法对已有资源进行有效宣传,也不利于开发新的旅游思路。“互联网+”的运用,能够有效的将旅游新思路——区域旅游推广宣传,同时为贵州旅游提供新想法,不单依靠旅游自身获得收入来源,还将文创商品、历史文化、人文传说转化为旅游经济新来源,打造全价值链旅游经济。

(3)结合现代技术,升级旅游结构。贵州省旅游结构单一,无法为扶贫经济带来更多收益,可通过“互联网+”开发贵州特色旅游APP,增加多彩贵州存在感,提升游客对贵州旅游的认知度和满意度。另外,精准扶贫本身依赖于大数据的发展,“互联网+”带来的信息传播,能够满足旅游经济对扶贫经济的拉动作用,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贵州省要打造适合本土文化的旅游品牌,将扶贫与旅游有机结合,提高贵州省旅游产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李秋彤,杨传胜.“互联网+”背景下农村精准扶贫共享财务模式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3).

[2] 张文静.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问题思考——以岁时节日旅游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18(04).

[3] 向雪洁.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品牌扶贫模式研究[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8(06).

[4] 李白.“互联网+”背景下精准扶贫模式创新与实施路径探究[J].南方农业,2019,13(11).

[5] 冯美琪,刘诗越,高进,等.农业信息化背景下农村经济拉动因素的PESTEL分析——以云南茶业经济发展为例[J].中国商论,2019(01).

猜你喜欢
旅游产业互联网+互联网
延安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探析
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量化测度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对旅游产业供应链构建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