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班主任工作新视角

2020-02-10 13:10金慧慧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品质班主任

金慧慧

〔摘要〕班主任上心理辅导活动课已是常态,可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不高,辅导效果不明显。提高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实效性,需要班主任从理念辨析、目标定位、内容选择、角色认知、环境创设、方法甄选、技术使用、评价创新这八方面转换视角,创设宽松、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组织多样的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关键词〕心理辅导活动课;班主任;视角转换;积极心理品质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01-0019-05

目前,小学专职心理教师屈指可数,各校上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任务主要由班主任承担。本学期,通过观察与调查我校(浙江省嵊州市爱德小学,下同)38个班的班主任,发现班主任往往是权威的领导者,常常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归因为道德问题,习惯性地使用经验型的一般化技术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课。班主任在上心理辅导活动课时,通常以学科为本位,喜欢用讲授法,把心理辅导活动课上成心理知识传授课。学生对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兴趣不高,教育效果也不明显。

我认为,提高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实效性,需要班主任从理念辨析、目标定位、内容选择、角色认知、环境创设、方法甄选、技术使用、评价创新这八方面转换视角,创设宽松、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组织多样的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一、理念辨析:变“模糊的道德概念”为“清晰的心理概念”

班主任的工作繁杂而琐碎,学生的问题也多种多样。很多时候,班主任会被表面的现象所蒙蔽,看不清学生真正的问题所在。在评估学生问题时,往往会出现以下几方面的误区:心理问题道德化;把偶然性的问题看作经常发生的事情;把局部性的问题看作全局性的问题;把情绪问题看作情感问题;把习惯问题看作态度问题。如果把“道德概念”和“心理概念”混为一谈,对问题的判断就会发生错误。

有时候,即使问题判断正确,但由于没有经过理念辨析,辅导也会迷失方向。如:同样是人际关系问题,有可能是认知上的自我中心造成的,也有可能是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造成的,还有可能是不懂得沟通造成的。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班级群体,原因也会不同。因此,在理念辨析时,可从学生年龄特征和辅导主题的针对性两个方面去斟酌(表1)。

经过这样的理念辨析,班主任不但能够很好地把握住各年龄段的心理特点,而且辅导主题也有针对性。一次辅导的切入点相对较小,辅导效果也更明显。

二、目标定位:变“知识的接受者”为“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者”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目标,可分为治疗性的、预防性的和发展性的三个层次。心理辅导活动课不仅要解决学生在成长中的困惑,还要预防学生严重心理问题的产生,更要培养和开发学生在今后生活道路中应该具备的积极的心理潜质。中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创始人孟万金教授曾指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因此,我们把心理辅导活动课发展性的目标定位为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

传统的学科教学,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掌握学科知识。通过视角转换,班主任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把主要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使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变为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者。

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目标,其具体要求也有所不同。“自信心”培养主题在两种不同视角下其“三维目标”的前后对比如表2所示。

视角转换后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目标三维体系为: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品质目标。认知目标就是指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所要形成的或经过打乱、整理而重新形成的对某一问题的认识目标。能力目标就是个体在面对生活中的某些事件时,能够有效应对或处理此类事件或问题的能力标准。品质目标就是学生在生活中不断练习所形成的与积极行为有关的心理过程。认知目标是头脑层面的,学生容易接受,是初级目标;能力目标是行动层面的,学生经过努力也能够达成,是中级目标;品质目标为素养层面的,要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使其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是高级目标。这三个目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三、内容选择:变“学科为本位的成人视角”为“发展为本位的儿童视角”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内容为学习辅导、人际关系辅导、青春期心理辅导、自我意识辅导、情绪辅导、意志品质辅导、生活适应辅导等。学科本位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是用成人的视角选择心理辅导的内容。发展本位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和良好品质形成的重要性,从儿童的视角看问题,把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作为最终目标。在内容选择上,变学科本位的成人视角为发展本位的儿童视角,打破传统的自上而下的主题圈定方式,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根据学生各年龄的心理特点及阶段性发展任务,我们从24个积极心理品质中筛选出18个积极心理品质。这18个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分别落实到各年级中,每个年级3个主题。(图1)

積极心理品质系列课程的开发顺应了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凸显了各年龄阶段的重点培养目标,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角色认知:变“权威的领导者”为“民主的倡导者”

传统教育意义上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是“权威的领导者”,经常要求学生“不能……”“不要……”,惯用规章制度去限制学生。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班主任的权威体现在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规则,引导学生贴着自己的思路参与活动。这种做法对于学生形成良好行为、矫正不良习惯固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现代教育意义上的班主任则不能仅满足于此,而要更着眼于发展和挖掘学生的潜能。一位哲学家说:“人类正是在不断失败中才不断进步的。”新理念下的班主任不应只盯着学生的失误,而是要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改进和促进发展,成为“民主的倡导者”。角色认知不同,对教学细节的处理也不同。以下是“我的责任大厦”一课在“践行我的责任”一环节中,不同角色认知下的两个教学片段(表3)。

五、环境创设:变“随心所欲的单调氛围”为“精心策划的温馨氛围”

我们根据辅导内容选择课堂座位的摆放方式,力求创设一个开放式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堂环境。常见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座椅摆放形式是“田”字形摆放法,通常每组六人,以小组为单位围着桌子而坐,便于讨论。做游戏或搞一个要走动的主题活动时,通常采用圆形或半圆形摆放法,撤掉桌子,将椅子摆放成圆形或半圆形,有利于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组织情境AB剧或辩论赛时,通常采用U形或V形摆放法,将学生分成两队,便于展开活动。

另外,通过制作精美的教具、学具、板贴,也可以营造温馨的氛围。不仅如此,我们还努力通过教师富有亲和力的语言、表情、肢体动作,团体成员之间的支持等,营造开放、平等和谐的心理氛围。

六、方法甄选:变“知识为本位的讲授法”为“问题为本位的体验法”

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直接向学生系统连贯地传授知识的方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只有通过亲身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获取新知识,培养各种能力。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变知识为本位的讲授法为问题为本位的体验法。

体验法是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体验法具体可分为游戏法、调查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方法。

(一)游戏法:音乐木头人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音乐木头人”的游戏。音乐响起,跟着音乐动起来,每个身体部位都可以动起来,只要不碰到周围的同学。音乐停,就变成“木头人”,动作保持不变,也不能说话。当老师进行采访时,“木头人”就被激活了,可以说话。我请两名同学作为监督员,“木头人”如果动了或者说话了,将提前结束游戏,坐回座位。

(二)调查法

课件出示:

师:请组长拿出小信封中的“火山爆发对照表”分发给组员,每个同学在你曾经用过的方式后面涂上颜色。这是多选题,有几种方式就可以涂几种方式。

(三)角色扮演法

播放视频:兰兰和芳芳是好朋友,每天一块儿上学,一块儿放学回家,在学校里也形影不离。有一天,她们在教室外的走廊里玩“撕名牌”的游戏。兰兰偷偷叫了个帮手,让他去拖住芳芳,趁芳芳不注意,撕了她的名牌。这让芳芳非常恼火:“你怎么可以这样呀?真赖皮!叫个帮手算什么本事!”“谁赖皮了?是你自己榆木脑袋,没想出好办法!”“你……”(两个人就打了起来。)

师:当兰兰在帮手的协助下,撕掉芳芳的名牌后,他们怎么说才不会争吵起来呢?同桌讨论,请两位同学来演一演。

(四)案例分析法

录音播放同学的烦恼:我的字写得不漂亮,看到别的同学能写一手好字,我真是羡慕得不得了。所以,我决定每天练字。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计划,每天练字一小时。可是,每天拿起笔,还没写几个字,我就想出去玩儿,想去看动画片。一段时间下来,我的字一点都没进步,唉。

思考:1.这个小男孩写字为什么没有进步?2.如果坚持下去会怎么样?

(五)小组讨论法

师:同学们,我们来一个金点子征集大赛,来帮这位同学想想办法,怎么才能让他坚持下去呢?想出尽量多的办法,然后把你们小组最好的一个点子记录在这张卡片上,记录时可以用一个简短的词语来概括。

小组讨论,预设:缩短时间,小步行走、自我鼓励、自我奖励、寻找榜样……

心理辅导活动课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到情境体验中,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七、技术使用:变“经验型的一般化技术”为“有针对性的专业化技术”

班主任注重常规教育,惯用纪律约束,善用奖惩措施,课堂调控能力强,处理问题相对比较强势,常常使用经验型的一般化的技术,学生发言也会比较积极。不过,学生真实的内心感受不容易流露。

浙江省心理健康特级教师钟志农老师总结出了十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操作技术:专注技术、倾听技术、重述技术、具体化技术、引导技术、共情技术、支持技术、面质技术、保护技术和自我开放技术。这些有针对性的专业化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教学片段】

师:老师发现许多同学想到了曾经发生的让你非常生气的事情,有的还不只一件。我们请大家来分享一下你想到的那件很生气的事情。(每说一件贴一颗小火苗)

师:你是第一个举手发言的,大家为他的积极参与、大胆发言鼓掌!(支持技术)

生1:妈妈把我很喜欢的植物砸碎了,我感到很生气。

师:看得出,你很喜欢这株植物。(共情技术)真勇敢,第一个和大家一起分享。

……

师:我想来采访一下同学。(叫一名学生回答)向身边的人发脾气,你是向谁发脾气了?

生2:打我的那個人。

师:你是怎样向他发脾气的呢?(具体化技术)

生2:一般都是打人的。

师:你打他的时候怎么想的?(引导技术)

生2:如果打他了,他以后就不会打我了。

师:用打的方法,最后问题解决了吗?(面质技术)

生2:还是没有,他打得更凶了。

师:看来这个方法不太管用。记得我小时候碰到类似的事情,一般都是通过写日记的方法,把这件事情记录下来,抒发自己当时的愤怒情绪。有时候写完了,气也就消了。日记交给老师时,老师看到了,也会处理。(自我开放技术)这个方法你也可以试试哦。

八、评价创新:变“单向性的笼统评价”为“多向性的量化评价”

我们注重遵循评价的可操作性、可观察性和可测性等原则,以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文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学术界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等为依据,在原来的基础上,制定了三套评价标准。

对心理辅导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分别通过学生用评价标准、教师自评用评价标准、教师互评用评价标准收集评价信息。

定性部分评价主要通过问题的形式收集评价信息。

上课教师自我反思以下三个问题:

(1)您认为这堂心理辅导活动课有哪些方面的视角转换?

(2)您认为您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有没有明显的不足?

(3)您认为心理辅导活动课使学生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具体事例谈一谈。

评课教师通过以下三个问题反馈信息:

(1)您认为他(她)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有没有明显的不足?

(2)您认为他(她)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做到了哪些方面的视角转换?

(3)请您对他(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提些建议。

学生通过以下三个问题反馈信息:

(1)你最喜欢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内容是什么?最不喜欢的内容又是什么?

(2)心理辅导活动课对你有哪些帮助?

(3)對老师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学,你有什么想法或建议?

定量部分评价信息处理用累积分数法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1)给评定等级赋分:A—4分;B—3分;C—2分;D—1分。

(2)总评计算方法:自评占10%,生评40%,他评50%。算出总得分。

评价结果按总分划分为四等:总分24~28优秀,19~23良好,14~18合格,14以下要加油。(划分等级的分数段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

评价只是手段,改进教学才是真正的目的。评价之后,我们把他评和生评,以及总评的情况反馈给上课的老师。上课老师根据评价的情况修改教案,改进辅导过程,一周之后,在平行班里再上一次,同年级组的班主任参与听课和评课。

改进后的上课效果跟第一次进行比较。如果进步明显,总结经验,再次修改教案或写课堂实录、论文等,向权威的杂志社投稿。如果进步不明显,也要寻找原因。以上视角转换的“八变”模式,为班主任上心理辅导活动课打开了一扇新的窗。透过这扇窗,班主任可以看到每个生命在精彩地绽放——学生,还有自己。

(作者单位:浙江省嵊州市爱德小学,嵊州,312400)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品质班主任
我的“自画像”
我的班主任①
当一名轻松的班主任
大学生党员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及对策分析
特区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调查研究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浅析初中生政治教学中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我们的班主任等
我的班主任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