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社交焦虑成因及教育建议

2020-02-10 13:10韩雨洋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中小学生

韩雨洋

〔摘要〕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社交焦虑更一直是其中的热点话题。本文从中小学生的个体气质、家庭因素、创伤性社交经历等方面探讨了中小学生社交焦虑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教育建议。

〔关键词〕中小学生;社交焦虑;原因;教育建议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01-0051-02

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又称社交恐惧症,表现为过分害怕他人的注意和评价,是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美国1994 年以DSM-Ⅲ-R 作为诊断标准进行了全国调查,发现社交焦虑障碍的终身患病率达到13.3%,成为继酒精依赖和重度抑郁后的第三大常见精神障碍[1]。出现社交焦虑问题的学生往往比其他学生更重视别人对他们的评价,尤其是消极评价。社交或公众演讲的情境,往往会立即引发其过度或不合理的焦虑反应。在小学阶段,这种焦虑反应可能表现为哭泣、警惕或依附于一个熟悉的人。而在中学阶段,由于处于青春期,他们在面对令人焦虑的社会情境时,可能会出现类似恐慌的症状,在行为上表现为紧张、手足无措、眼神飘忽游离等。因此,他们会尽量避免参加社交活动,避免在公众情境下表现自我。

一、中小学生社交焦虑形成的原因

(一)早期气质——行为抑制

对陌生事物的行为抑制(BI)是社交焦虑的一个重要的预测因素。行为抑制最初由Kagan等提出,它是一种持久的行为倾向,表现为一些个体在面对不熟悉的环境、物体或人时,会表现出恐惧、回避、克制和沉默[2]。小学时期,学生的抑制表现在他们面对不熟悉的东西或陌生人时的恐惧和退缩。他们往往独自玩耍或沉默,不能很好地融入班集体。而在中学时期,由于害怕社交,他们沉默寡言、性格孤僻,容易被老师或同学忽视。

(二)父母影响

研究发现,社交焦虑患者的父母教养方式有高拒绝、过度保护、低情感温暖的特点。当被问及回忆起的父母行为时,社交焦虑个体报告说被拒绝、过度保护和较少的情感回应[3]。父母的排斥或过度保护使他们在社交中很在意别人对他们的看法,为自己的害羞和糟糕的表现感到羞耻。经历过父母批评、拒绝或羞辱的孩子,对他人的负面评价感到恐惧,在公众情境下过于谨慎小心。而那些被父母溺爱的孩子,由于之前很少被批评,在社交场合被批评后,容易变得敏感脆弱。另外,孩子会模仿父母的社会交往模式。一些存在社交焦虑问题的父母,他们的孩子相比于其他孩子更容易出现社交焦虑。父母对社交活动的回避会使孩子模仿他们的交往模式,变得孤僻和恐惧社交。同时,由于一些父母缺乏对孩子社交技能的培养,导致孩子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如何与其他同学沟通,同伴交往过程中矛盾不断。父母之间的冲突和紧张关系也与个体的社交焦虑有着密切的关系[4]。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和谐容易让他们产生不安全感,最终导致社交焦虑。

(三)创伤性社交经历

中小学生与同伴相处的时间明显多于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同伴的影响显而易见。同伴交往本身属于社交的一部分,失败、不愉快的同伴交往容易导致个体不愿意与他人打交道,进而导致社交回避及焦虑。许多存在社交焦虑问题的学生报告曾经经历过同伴羞辱事件,或者看到或听到过他人的恐惧经历。一些重复的、累积的创伤经历,比如被同伴拒绝、欺凌等,使他们害怕社交。这些创伤性的同伴交往经历使他们倾向于负性的同伴认知,从而更难与其他同伴建立稳定的友谊。同时,社交焦虑还与较低的自我价值感相关。研究表明,自尊水平与初中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呈显著负相关[5]。许多中小学生由于学习或者长相等方面的不自信,而不愿与其他人交流,最终产生社交焦虑。

(四)认知因素

一些存在社交焦虑问题的中小学生往往存在一些认知偏差,如高估威胁和低估自己应对威胁的能力,这往往会助长和维持焦虑[6]。当这些学生在社交情境中面临批评或挫折时,他们往往高估后果的严重性,同时低估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无法面对这些困难。当面对社交情境时,社交焦虑学生会更快、更频繁地感知到威胁,并体验到更强烈的负面情绪。这种心理反应模式逐渐固化,从而维持或加重他们的社交焦虑问题。在集体活动或公众场合,社交焦虑学生更在意他们的自我形象,过度关注他人的消极评价,从而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给别人造成不容易亲近的印象,而别人对他们的反应又“证实”了他们的错误信念[7]。为了减少内心的痛苦,他们倾向于维持现有状态,逃避社交场合,错过了锻炼自己社交技能的机会。

由于害怕和逃避社交,社交焦虑的中小学生往往比其他学生拥有更差的同伴关系以及体会到更多的孤独。有研究发现,社交焦虑水平越高的学生相比于比其他学生,拥有更差的友谊质量。当他们遇到问题时,往往不敢也不愿意与他人交流,耻于向老师或同学请教,而逐渐造成学习的落后。他们在班集体中趋于顺从,容易造成老师对他们的忽视以及关爱不足。在同伴交往中,由于缺乏自信,得不到来自同伴的支持与鼓励,他们缺乏归属感和集体意识,性格越来越孤僻。一些学生由于缺乏来自同学和老师的关爱,往往转向网络寻找归属感和成就感,导致手机成瘾或网络成瘾。

二、针对中小学生社交焦虑的教育建议

(一)学校层面

学校应建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筛查体系,及时发现存在社交焦虑问题的学生,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教育。班主任应给予存在社交焦虑的学生更多的关注和关爱,鼓励他们大胆地在公众面前表现,当他们做到时,及时给予表扬。同时,预防和干预班级同伴欺凌,注重良好班风的建设,使学生之间相互友爱,形成集体归属感。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辅导,使他们掌握一些人际交往技巧。(1)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心态。遇到人际交往中的挫折,勇于面对与解决,学会尊重、宽容、合作与感恩,增强与人积极主动的交往意识。(2)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掌握一些交往的技巧,学会赞美、解释与沟通,进行心理换位思考,变我向思维为他向思维,减少不必要的人际冲突和误会。(3)矫正不良的交往行为方式。矫正退缩型和攻击型的交往方式,减少人際交往中攻击、过失、过度、退缩等行为,消除不必要的人际冲突和误会,进行人际交往行为演练,建立自主型的人际交往方式,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和健康个性。

(二)家庭层面

父母要注重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建立稳定的安全感。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很多方面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常常把父母的一些语言、行为、习惯带到自己的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应尽量避免当着孩子的面发生争执,因为这种争执的局面,不仅会让孩子感到紧张、恐慌,还会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一些负面的交往方式,如恶语攻击对方、动手攻击对方等。

采用民主的教养方式,鼓励孩子在生活中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当孩子做错事情时,要让他知道错在哪里,不能一味地责怪孩子,越责怪孩子越自卑。当孩子第一次做某件事情时,要多鼓励他,可以说:“你很不错哟。虽然做得还不完美,但是已经有一个好的开始。我很欣赏你,以后你会做得越来越好,越来越棒的。”这样,孩子的心态会越来越好,在人际交往中会越来越有自信。

参考文献

[1]Beidel D C,Turner S M,Morris T L. A new inventory to assess childhood social anxiety and phobia:the social phobia and anxiety inventory for children[J].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1995,7(1):73-79.

[2]Kagan J,Reznick J S,Snidman N . Biological bases of childhood shyness[J]. Science,1988,240(4849):167-171.

[3]Lieb R,Wittchen H U,H?fler M,et al. Parental psychopathology,parenting styles,and the risk of social phobia in offspring:a prospective-longitudinal community study[J]. Arch Gen Psychiatry,2000,57(9):859-866.

[4]王明忠,范翠英,周宗奎,等. 父母沖突影响青少年抑郁和社交焦虑——基于认知—情境理论和情绪安全感理论[J]. 心理学报,2014,46(1):90-100.

[5]刘广增,潘彦谷,李卫卫,等. 自尊对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影响:自我概念清晰性的中介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1):151-154.

[6]钟萍,邓慧华,张光珍,等.青少年友谊关系质量与社交焦虑的相互影响:一项交叉滞后分析[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6):727-733.

[7]王宇,张荣娟. 消极完美主义对社交焦虑的影响: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与自尊的中介作用[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6,4(7):404-409.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大连,116029)

猜你喜欢
中小学生
中小学生“认亲”现象简析
关于乐清市中小学生抗战精神教育的思考
中小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策略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学习英语语法的兴趣
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中小学生视力状况分析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