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料漂流记

2020-02-10 10:52郭晓萌
中文信息 2020年2期

郭晓萌

摘 要:现今,能够产生危害的微塑料污染物已经无处不在。本篇文章将微塑料以游记的形式,介绍了他在生物圈中的渗透过程,以及对人类及其他海洋生物的危害。让读者们了解微塑料的危害,并呼吁读者们从自身做起,减少污染。

关键词:微塑料 海洋环境与生物 人类污染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2-0-02

一类径粒<5mm的微小塑料颗粒,具有持久性、普遍性、稳定性的聚合物,由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苯乙烯(PS)、聚碳酸酯(PC)、聚丙烯(PP)、聚乙烯(PE)和聚氯乙烯(PVC)等等组成[1]。比我们大几个号的塑料经过海浪冲击、流水侵蚀、强光照射、大风风化后,最终一步一步裂解成了小小的我们。我们当中有60%密度小于海水,所以我们常常会浩浩荡荡地漂浮在海洋之中。就像那首歌中唱到:“我们是海的赤子,海是我们的

依托……”。

于21世纪初,微小塑料颗粒被科学家Thommpson命名为——微塑料,一类尺寸较小的塑料,这是微塑料第一次如此正式地出现在人类的视野当中。当前国内外对于我们的分布、来源、生态效应与风险评价等方面的研究都处在起步阶段,对我们的了解其实少之又少,这也为我们在生物圈中的“旅行”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

我们有两个大家庭,分别是初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初生微塑料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之初就被制备成为微米级的小粒径微塑料,例如日常生活使用的洗涤剂、护肤品、牙膏中添加的塑料微珠。在一次日常衣物清洗过程可产生多达1900个塑料纤维,废水中纤维可达100个/L以上[1]。而我们当中的次生微塑料是指大型塑料在环境中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造成的分裂或降解而形成的微塑料[2]。

微塑料是海之蚩尤,陆之饕餮,今日终于危害到了人类,于海洋中,于陆地上。一个小微塑料经过数百万年才会被分解,而千千万万个微塑料又将在短时间内现身于海洋及人类的生活环境。微塑料来自人类活动中的各个环节,让人类防不胜防。微塑料来自生活用品中添加的各种各样的塑料颗粒,比如沐浴露或洗面奶中所含的“磨砂膏”;来自工业使用的塑料原料,人们无法将微塑料完全处理,只能将微塑料流放到海洋;来自沿海地带的旅游胜地,游客们往海滩或海洋中随意丢弃的塑料制品;钓鱼人等在岸边留下的塑料袋流入海洋后,壮大了微塑料的军队;来自海洋渔业或者海上石油开采过程中的污染排放;微塑料也可以跟随海岸的垃圾掩埋场、排污管流入海洋;渔网和渔具被海浪卷入海里;加上海水养殖中大量使用的聚苯乙烯漂浮装置老化、破损等也是我们海洋微塑料的重要来源。

别看我们微塑料小,但我们影响的范围可是整个生物圈。举个例子吧,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中,就有我们的存在,我们主要活动在候鸟的活动区域,研究者们检测了水体、底泥和鸟类的粪便,得到了4种不同军队,有颗粒、薄膜、碎片和纤维。其中纤维军队尤为庞大,主要是来自破损的渔网和鱼线[4]。候鸟直接从水中滤取食物或在浅水淤泥中觅食,而那恰恰也是我们的活动场所。随着候鸟摄食、排泄,我们往复循环在湖水、泥地、候鸟的消化道、粪便当中,直至数百年之后才真正离开。三峡大坝后也有我们的堆积,我們搭乘着上游河水而来,被大坝阻隔,堆积在大坝后面,我们来自丢弃的渔网以及船舶破损产生的污染。在强烈的人为影响下,支流可以再次为水库贡献大量的微塑料[5],为我们旅行大军招兵买马。不管怎样,我们也是在中国风景圣地——三峡大坝,留下了一张“美丽”的合影。

我们的广泛存在也增加了与海洋生物更多接触的机会,从小型浮游生物到底栖无脊椎动物,再到鱼类和海鸟,甚至是大型的海洋哺乳动物,整个海洋系统的食物链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我们微塑料大军的进攻。

我们拥有高度流动性,一些海洋生物(水螅、硅藻虫)可在我们身体上附着生长,许多的昆虫也可以将我们作为产卵的好地方。由于寄生生物而增加了我们整体的重量,发生了搁浅或者下沉,将一些表层生物运到了海底。一小部分会被贝壳类、蠕虫等底栖生物所摄食。而我们也有部分随着微生物在深水区处死亡或是从表层脱落,会重新上浮到表层,重新表面化,开始新的附着、繁殖循环。我们携带微生物群进入新的环境,可能会促进病原体与外来物种的传播,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造成威胁。

我们会对海洋鱼类及海洋食物链的多个环节产生影响,已有证据表明我们微塑料会对水生生物产生毒性作用,包括减少摄食、延缓生长、导致氧化损伤和行为异常等。此外,我们当中的精尖部队——纳米级微塑料会穿透生物屏障在组织中累积,影响脂类代谢,并可能进一步在分子水平对生物体产生影响[6]。比如包括鱼类在内的海洋生物误食了我们,我们进入生物体内之后便可以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中迁移,从而影响精卵产生以及生殖,导致组织病变与炎症反应。

我们的军队在海洋中无恶不作,例如:大型的鱼类翻车鲀,现存最重的硬骨鱼类,主要以各种水母为食,而他们又很难辨认水母与塑料袋,常常因为吞噬过多塑料垃圾而窒息,或被我们阻塞消化道,最终饥饿而死;许多的世界一级保护动物,如大型海龟,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我们消耗生命,我们会钻到他们的鼻中,堵塞它们的气管,令他们无法呼吸,最终也是窒息而亡。

如果未来人们想要彻底征服我们,就应该重点关注我们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迁移扩散过程、不同浓度和粒径微塑料对鱼类等海洋生物的生态毒理效应及致毒机制研究、微塑料和其他典型海洋污染物对海洋生物的联合毒性效应,以及与海洋酸化、缺氧、升温等全球环境问题的叠加效应等[6]。

欧洲委员会称,人类正在面临着对塑料管理和监管不到位而酿成的悲剧。丢弃的塑料已经成为21世纪最为严峻和恶劣的环境问题。正在给海洋带来污染的塑料垃圾到底会有多少?据2018年联合国环境计划署(UNEP)的报告显示,全球目前每年产生塑料袋的使用量为1万亿至5万亿个。如果按照5万亿个来计算的话,那么每分钟就会有1000万个塑料袋被丢掉,如果把这些塑料袋统一缝合起来,整个地球能被塑料袋包裹7圈。据2017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报告称,每年新增流入海洋的塑料垃圾达950万吨[7]。

有些智商较高的人类,发现我们微塑料大军在生物圈走一遭后,留下了许多“闯荡”的痕迹之后,开始想办法消灭我们,向我们宣战,然而,几年过去了,依旧束手无策,“太平洋垃圾带”每年的倍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漂浮垃圾岛,在过去的40年中增加了100倍,估计塑料垃圾已高达1000万吨[8]。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只增不减,人类的抗争在我们的世界中不值一提。因此,我们对自然环境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有的时候,人类感觉自己很有智慧,但其实不然,终有一天,我们将会让人类尝到自己酿下的苦果。

参考文献

[1]武芳竹,曾江宁,徐晓群,王有基,刘强,徐旭丹,黄伟.海洋微塑料污染现状及其对鱼类的生态毒理效应[J].海洋学报,2019,41(2):85-98.

[2]BROWNEMA,CRUMPP,NIVENSJ,et al. Accumulation of microplastic on shorelines worldwide: sources and sinks[J].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1,45( 21) : 9175-9179.

[3]伍珊.海洋微塑料污染及生物降解研究進展[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9):191-193.

[4]刘淑丽,简敏菲,周隆胤,李文华,吴希恩,饶丹.鄱阳湖湿地候鸟栖息地微塑料污染特征[J].环境科学,2019,(6):1-14.

[5]Kai Zhang,Wen Gong,Jizhong Lv et al. Accumulation of floating microplastics behind the Three Gorges Dam[J].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15,(204),117-123.

[6]杨婧婧,徐笠,陆安祥环境中微(纳米)塑料的来源及毒理学研究进展[J].环境化学.2018,(3):383-396.

[7]彭永清.“白色污染”进攻海洋[J].世界文化,2019,(2):55-58.

[8]LEBRETON,SLATB,FERRARI,et al.Evidence that the 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 is rapidly accumulating plastic[J].Scientific Reports,2018,8(1): 4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