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在高校美育中的融合路径分析
——以漳浦剪纸为例

2020-02-11 17:31杨圆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0年5期
关键词:漳浦艺人剪纸

杨圆

(福建工程学院 设计学院,福州 350108)

一、非遗文化对高校美育的价值效应

(一)以非遗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非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民族历史的活化石,蕴含着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道德认同、风俗认同和历史认同,也饱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青年学生只有自觉传承和参与、自觉认同和维护,才能在文化形式日益多样、文化外延不断扩展、文化功能不断深化的发展征程中,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二)以非遗文化增强品德修养

非遗文化包括艺术表演、社会实践、风俗礼仪、传统手工艺等,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和资源财富,浓缩着大量的和谐思想、勤劳善良、互敬互爱等价值观,不仅是一部鲜活的历史教育素材,更是一种极具特色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学资源。从非遗文化中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将其融入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中,丰富高校美育教学内容,树立道德标杆和榜样,提升教育对象的品德修养,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

(三)以非遗文化厚植家国情怀

非遗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本质上是为了让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更好地继承过去的文化传统,进而在文化上找到归属,在精神上变得丰富,在思想上筑牢中华文化认同的根基。非遗文化以其特定的地域范围、地方文化和自然环境,反映了社会群体的共同价值追求和思维习惯,彰显爱国爱乡的集体主义情怀。通过挖掘非遗文化内在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符号,将这些集体性、民族性的元素融入高校美育,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家国情怀紧密结合,增强家国情怀,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四)以非遗文化提高审美水平

非遗文化作为一种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精神形态,审美是其突出的功能之一,如戏曲的生动表演、民间剪纸造型图案等,都承载着学习知识、启迪心智、培养美德等多重功能。将形态多样、内涵丰富的非遗文化融入高校美育,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感受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非遗魅力,丰富审美知识,还能结合青年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拓宽审美视野,突破传统美学教育的单一化、文本化教学体系。

二、漳浦剪纸的当下生态及其美育价值

(一)漳浦剪纸的艺术溯源及其当下生态

漳浦地处福建闽南地区南部沿海,依山面海,有着独特的海域文化,全年雨水充足,有“鱼米之乡”“金漳浦”等美誉。漳浦剪纸从最初的刺绣底样逐步发展成为婚丧喜庆或祈神祭祖不可或缺的部分,剪纸艺人也因独特技艺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涌现出一大批技艺高超、风格独特的剪纸艺人。早期的如被誉为“中国民间毕加索”的林桃,“花姆”陈金,独创“排剪”技法的陈鲍来,还有“一只纸鸡换一只活鸡”的黄素等;新时代有“工艺美术大师”陈秋日,独创“长排剪”的欧阳艳君,“阴阳剪”结合的高少苹,以及被称为“剪纸世家”的张峥嵘、郑小蕊等。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保护和开发这一民间瑰宝,举办各种剪纸培训班、成立剪纸研究会、组织各种比赛和展览等活动,并把漳浦剪纸编入乡土教材。许多剪纸艺人从民间走出来,在闽台文化交流中大放异彩,张峥嵘等艺人多次在台湾献艺,让台湾同胞了解闽台文化的一脉相承、同根同源。高少苹、欧阳艳君等艺人走出国门,在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993年12月,文化部授予漳浦县“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的荣誉称号,漳浦剪纸被列入福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漳浦剪纸水平的不断提升,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特别是文创产业的蓬勃发展,释放出非遗文化的魅力和感染力。

(二)漳浦剪纸的技艺特点及其美育价值

漳浦剪纸作为南方剪纸艺术的典型,起源于中原文化,既有南北传承特点,也有家族传承和组织传承特点。在技艺上,早期北方迁移人群带来的简练朴实、造型大气、粗犷豪放等特点,融合了南方剪纸的细腻纤美、活泼灵巧、精致秀丽等地域风格,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美育价值。包括:

1.艺术审美价值。漳浦剪纸的题材选择主要来源于民俗文化和区域特色文化,有爱情传说的断桥相会、牛郎织女、梁祝等题材,有寄情寓意的百鸟朝凤、鱼跃龙门、龙凤呈祥、麒麟送福、福禄寿、仙鹤送福等吉祥图样,有衬托喜庆氛围的窗花、礼花、猪头花、饼花、饭勺花、盘花、碗花,也有渔民打渔、农民丰收水稻、家禽欢腾、牛羊成群的美好祝愿。这些作品艺术感十足,不仅精致美观,还十分实用,处处体现生活的美。

2.文化认同价值。漳浦地属闽南,其剪纸艺术是南方剪纸的典型。在技法、样式、题材、造型、风格等方面与历史环境、文化环境、人文环境息息相关,都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特点。如常见的八仙过海、灶王、地藏王、财神爷,都属于闽南地区祭祀活动的神仙符像;茶壶是最常见的装饰图案,也渗透着闽南人爱喝茶的习惯;再有如亚热带水果榴莲、菠萝以及留声机、轮船等,也反映出闽南地区华侨人数众多、西洋物品流通频繁的特点。漳浦剪纸是一本历史悠久的教科书,剪纸艺人所展示的不仅是作品,更是一种文化底蕴和文化认同的体现,有助于后人进行文化寻根,窥探本土艺人的精神世界和艺术理念,以及本土文化形成的脉络和积淀。

3.构建和谐价值。在早期物质匮乏的生活环境中,漳浦剪纸以其工具简单、技艺入门快、不受时空限制和年龄限制等特点深受人们喜欢,再加上能够获得一定的物质报酬和社会地位,也因此成为人们农活忙作之余亲情交流不可或缺的一个纽带。剪纸艺术作为一种廉价的艺术表现形式,反复呈现族群团结和睦、独立刚毅和不屈不挠的乐观精神,处处体现着族群的凝聚精神,维系着社会的安定秩序。劳动群众通过剪纸活动来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对生活环境传达和善友好情谊。通过代代传承,包容吸收各家所长,兼收并蓄,取长补短,来营造欢乐和谐的氛围,表达对祥和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漳浦剪纸与高校美育的融合路径

(一)优化美育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育之本,新时代的高校美育工作呼唤新时代的教师队伍。面对西方多元文化思潮的渗入和新兴媒体文化的兴起,不仅让学生在审美观念上呈现出个性化、功利化、低俗化的审美标准,更是对美育教师队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于重视程度不够,课程设置单一,教学评价机制不健全等因素,造成美育师资队伍的长期短缺,理论基础不扎实,实践经验不丰富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瓶颈。因此,要建立补充机制,通过兼职、客座、校外指导、共建合作等形式,让剪纸艺人走入校园,走进课堂,走上讲台,填补高校美育教师短缺,实践技能不足的空白。要建立互动机制,通过举办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互访,鼓励剪纸艺人与学校加强互动研修,在提升高校美育教师教学水平和技能的同时,也强化剪纸艺人的系统文化教育,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实践技能的高素质美育教师队伍。

(二)丰富美育教学资源

高校美育作为一项感受美、鉴赏美、体验美的审美教育活动,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艺术积累、生活阅历等文化因素息息相关。区域性作为非遗文化的显著特征,也自然成了美学课程资源的重要选择,也是实现美育效果最大化的具体体现。漳浦剪纸艺术文化积淀了丰富的教育题材,从早期单一的海边生活文化,慢慢转到反映民俗文化、区域特色文化的题材,都具有表达善良愿望、展望美好生活,培养乐观精神、凝聚群体合力,营造和谐关系等美育功能和价值。剪纸艺术本身所涉及的造型学、审美学、设计学、材料学等综合知识,都为美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资源。在社会思想多元多变,文化认同面对诸多挑战的背景下,更需要从塑造和发展的角度,突出以符合学生需求特点为主的教育教学内容,切合青年学生好奇、好新、好鲜的特点,多渠道丰富充实学校美育资源,打造一批高质量的美育精品课程,构建整体、科学的教育教学内容体系。

(三)创新美育教学方式

传统、单一的说教形式显然不符合新时代美育教学的特点,也已难以实现教育目的和符合被教育者的口味。漳浦剪纸以其独特的技艺,突出强调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要在美育教学环节引入剪纸技艺的讲解和实践训练,充分发挥漳浦剪纸的技艺魅力,吸引广大学生做美学的传播者。同时要鼓励广大师生走出校园,走进乡间田野,走近剪纸艺人,了解剪纸艺人的艺术创作理念,了解剪纸技艺的传承发展,同时,在艺术研究和创作上要扎根本土、融合生活、贴近群众,深度参与寻访调研、采访拍摄、观摩学习等,要顺应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对于第一手纸质的剪纸资料、艺人自传以及各种技艺传授等,要通过建设数字化美育资源库、开设漳浦剪纸网络课程、开发校园美育App等载体,加强对漳浦剪纸艺术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保护宣传,提升理论研究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拓展美育实践活动

高校美育不仅强调围绕主旋律和主潮流进行课堂教育教学,也需要与第二课堂互动配合,以实现在文化传承中发展美育,在服务社会中实践美育,在艺术创作中创新美育。漳浦剪纸作为一种活态文化,其表现和传承是建立在传承主体实践参与的基础上而不断创新发展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高校美育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人才和科研的资源优势,加强剪纸艺术的研究创作,拓展学科发展建设,加强校地、校企合作,鼓励学生参与产学研合作,支持和鼓励学生个体的原创活动,推动剪纸艺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文化艺术精品活动,打造学校美育品牌,建设好第二课堂,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剪纸艺术的传承创新。同时,扩大国际国内交流活动,扩大非遗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让更多人自觉、自愿接受美育,提升审美素养,营造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的文化氛围。■

猜你喜欢
漳浦艺人剪纸
漳浦剪纸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剪纸
两岸同胞福建漳浦欢度“三月三”
老艺人的匠心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守艺人”孙曼亭: 慢漆坊里声声慢
花灯艺人
剪纸
剪纸
爱,是一曲温暖和弦——记漳浦地税“寻找最美家庭”创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