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晴了的时候

2020-02-11 13:06戴望舒
润·文摘 2020年1期
关键词:泥路白菊天晴

在天晴了的时候,

该到小径中去走走:

给雨润过的泥路,

一定是凉爽又温柔;

炫耀着新绿的小草,

已一下子洗净了尘垢;

不再胆怯的小白菊,

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

试试寒,试试暖,

然后一瓣瓣地绽透;

抖去水珠的凤蝶儿

在木叶间自在闲游,

把它的饰彩的智慧书页

曝着阳光一开一收。

到小径中去走走吧,

在天晴了的时候:

赤着脚,携着手,

踏着新泥,涉过溪流。

新阳推开了阴霾了,

溪水在温风中晕皱,

看山间移动的暗绿——

云的脚迹——它也在闲游。

★诗歌赏析

戴望舒的一首《雨巷》,脍炙人口。他的风格朦胧典雅,又带着诗意的淡淡忧郁,他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不过,他的诗作以风格多变和高质量而闻名。拿这首诗来说,它的风格就和《雨巷》的朦胧、忧郁截然不同,用词浅白,意境清新而明快,有一种单纯的喜悦感和雨后扑面而来的清爽无比的乡土气息。诗歌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如雨和阳光、阳和阴等,有一种“人生经历风雨后,终于迎来晴朗和享受”的意味。在语言上,诗人一韵到底,读来富有强烈的节奏感。整首诗都运用拟人手法,采用动态化的表达方式,泥路是温柔的,小草在炫耀,小白菊大胆地试寒试暖……这些普通的景物,在雨后似乎都焕然一新,让人想到张晓风的《春之怀古》:“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每一棵柳都会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說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好得让人心平气和的。”

结合诗作的背景来看,此诗写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头,面对困难的局势,作者并没有退缩或者采取铿锵有力的词汇,而是转而描述“淡然”、“宁静”和“暖意”,用象征的手法歌颂光明,或许,他是想告诉大家,就算周围的环境再艰苦,再坚持一下,总会迎来生命当中清和的日子,迎来人生当中的春天。春天无论是“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还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都是美且珍贵的。在清朗的日子里,可不要忘了走出家门,大声欢笑,去公园或去郊外踏青赏花。

★诗人故事

戴望舒出生于1905年,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之后一直在从事文字工作。由于战乱的缘故,他饱经辗转,颠沛流离,先后在香港、北平等地工作。后来担任《星岛日报》副刊的主编。他利用这个小小的阵地,向当时的知名作家约稿,编发了大量宣传抗日的文学作品。而当日军占领香港时,他也因此入狱,在伤病交加中挥笔写下了《我用残损的手掌》:“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他以文字为手指,抚摸过了祖国的每一寸土地,然而,触摸到的土地只有血、泥、灰……鲜红的血渗进了泥土中,红色与黄色混在一起。诗歌后面不仅仅是戴望舒本人,还有当时一张张看到祖国忍受欺凌时强忍泪水的面孔。

戴望舒病逝于1950年的北京,那天是正月十二,街上还随处可见夜晚绽放过华彩后的鞭炮纸,家家的大门都贴着喜气的红对联,人们窝在温暖热闹的屋子里享受着一年一次的年味。只有一些人知道,一个诗人离我们而去了。唯一的幸事是,那场持久又艰难的战争终于以胜利结束了。

(小恍整理)

猜你喜欢
泥路白菊天晴
在天晴了的时候
屋乌之爱
会有吃不完的胡萝卜吗
那条泥路
重阳席上赋白菊
家门口的小泥路
自行车
在天晴了的时候
走泥路
这天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