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柴火,以及柴薪的延伸

2020-02-11 13:06宋长征
润·文摘 2020年1期
关键词:柴火炊烟草木

宋长征

我们村有很多树,大风天,暴雨倾盆,母亲披上一块塑料布,迎着风雨出门。风雨摇曳,有一些镜像总能在心中瞬间复原。母亲捡来的柴火一直堆在家门口,杨树、柳树、苦楝树的枝条,被乡间来来去去的风风干,养活了我们一家人,升起我家袅袅不绝的炊烟。

在村庄的《柴薪谱》上,几乎所有的草木都可以拿来当柴烧。再早些,可以到收割后的麦田里割麦茬,人蹲在地上,沿着长长的田垄。一行行,一棵棵,也算是物尽其用。

那時,穿杨叶,被我们当成一种好玩的游戏,一根铁签或者细长的竹篾,削尖一头,在秋日的风里穿杨树叶子。我们在落叶纷飞的风里,捡拾遗落在秋日的童年。一片片,一串串,现在想起,快乐大于忧伤。

一把柴火的终极目的,就是一碗热粥的温度,母亲捡来的柴火映红母亲的脸,日渐细密的皱纹里,刻满了我们成长的回忆。

樵者,在幽静的山林中唤醒鸟鸣,唤醒溪涧的回声。这是一种静谧而闲适的生活方式,虽清苦,但能与天籁相遇相知。高山流水遇知音。山是泰山,人是故人,匆匆的琴音,是联系友谊的纽带与桥梁,而生于山野的柴薪,此时心中早已跳跃起灵魂的火焰。在这里,柴薪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隐喻,以禅的方式静坐于茫茫山野,早已忽略一柄利斧的凛寒之光。

还有一个词叫薪火相传,意指祖辈传下来的手艺或者传统世代相传。一个人手举火把,传给另一个人,一双手将旧时的月光与温度传给另一双手,一颗心将内心的叮咛与嘱托传给另一颗心,以接力棒的方式延续村庄的苦难与快乐。我亲手接过的,是父亲母亲默默传递的骨血,他们一直在我们乡村的身体里汩汩流淌。火焰的温度、柴薪的光芒、炊烟的圣洁、粮食的贞净,悉数收纳在我简洁的思维中。

世间草木,是最为纯净的存在,从不蝇营狗苟,勾心斗角。我们村的那些草木,荠菜、艾蒿、玉米、大豆、棉花、榆树、柳树、刺槐、梧桐,无一不能作为养育炊烟的柴薪。它们是有根之草,有根之木,养育了我们这些无根之人。在心似浮萍的漂流过程中,有谁还能忆起故乡的草木,有谁还能在光怪陆离的梦里记起家园的枝枝叶叶?

至于榾柮,则像是开启农耕时代的密语,是介于树干与树根之间的腰椎,是至关重要的部位,也是诗人与雅士最为看重的章节,相当于文学的骨,承天接地。我们的日子虽然清苦,但有了草木的焰火与温度,即使将熄的灰烬中也会有一块煨熟的地瓜或土豆、一把花生或栗子散发的浓香。

转眼,母亲走了将近有一年的时光,除了记忆,我尽量不去触碰与母亲有关的细节。寂寞的老院中,一堆经年的柴薪还在默默等待,等待那吱呀的开门声,等待母亲颤颤巍巍的双手将其引燃,也引燃我的乡村之暖。

●阅读感悟:

柴薪作为草本植物,给人带来的温暖而朴实的生命启迪,将永远具有留存的价值。这就像一个人儿时的游戏,即使随着时代的发展,那些游戏和玩具的存在环境不再有,可留在人们的温暖记忆永远历久弥新;就像一个人的故乡,即使时光难留物是人非,可故乡留在游子心头的时空烙印永远鲜活如初;就像《诗经》里的那丛蒹葭,我们已经不再把它当成普通的芦苇,那摇曳在文化和历史中的光芒,烛照了几千年的华夏历史,最后,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个密码;就像嘉兴南湖的那艘普通的游船,今天它已经不必要在水流中驰骋了,可是,它却是一个伟大的政党起步的摇篮!

当然,那遥远的柴薪,即使远离了我的实际生活,可是,感情的闸门一经触动,童年、少年的生活场景,还有厚重的回忆,就会如潮水涌来,你不想被它淹没,只是在洪流中不由自主地沉溺。

那遥远的柴薪,曾经温暖我却又离我而去的柴薪啊!

猜你喜欢
柴火炊烟草木
不识草木
万灶炊烟 “花”下相逢
寒露
绘心一笑
草木皆有
初冬
炊烟
弄柴火
弄柴火
弄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