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声密码

2020-02-11 13:07于溟慧
作文与考试·小学低年级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安塞腰鼓鞋匠

于溟慧

“拟人法”:把声音当成有生命的人来写,赋予它生命,言人之言,行人之行,立刻那声音也灵动了起来。

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听听那冷雨》)

赏 析

这个片段带给读者的是绝美的听觉盛宴。余光中笔下,雨成了大师级的疯狂演奏家。雨是文字里的主宰者,它恣意敲击、流泻、织网,用千指万指按摩读者的耳轮。这就是“拟人法”。王蒙曾于《在声音的世界里》这样评说:“声音是世界上最奇妙的东西,无影无踪,无体积无重量无定形,却又入耳牵心,移神动性,说不言之言,达意外之意,无为而无不有。”拟人法却让声音的“人”儿,有了影,有了形,有了意,更加可知、可感、可悦。

“拟物(境)法”:对无形的声音的描摹“嫁接”到对“物”的描摹上,以“物”的情状变化來反映声音的变化。

琴音似止未止之际,却有一二下极低极细的箫声在琴音旁响了起来。回旋婉转,箫声渐响,恰似吹箫人一面吹,一面慢慢走近,箫声清丽,忽高忽低,忽轻忽响,低到极处之际,几个盘旋之后,又再低沉下去,虽极低极细,每个音节仍清晰可闻。渐渐低音中偶有珠玉跳跃,清脆短促,此伏彼起,繁音渐增,先如鸣泉飞溅,继而如群卉争艳,花团锦簇,更夹着间关鸟语,彼鸣我和,渐渐的百鸟离去,春残花落,但闻雨声潇潇,一片凄凉肃杀之象,细雨绵绵,若有若无,终于万籁俱寂。(《笑傲江湖》)

赏 析

这个片段中写声音似把读者带到一处神秘的妙境里,看百花竞放,闻鸟语和鸣,逢凄风萧雨,化万寂空苍。让人浮想联翩,正是由于作家善于驰骋新奇的想象,运用精心炼就的,才能把声音写得如此美妙。我们给它取个名字称为“拟物法”吧。赋声于有形,予声于有色,寓声于有味,这样的情与境,声与色,形与味绝不是单纯的声音所能到达的境界。

“联想法”:声音在耳畔回响,脑中浮想联翩,展现出一幅美丽的画卷,用神奇的联想诠释音乐的主题、旋律、意境和情感。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月光曲》)

赏 析

这个片段是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及情感:天高云淡、月朗星稀,平静的海面上“洒满了银光”,这时月下的一切是那么幽静。月亮“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而皮鞋匠的联想是不是作者的联想呢?一段音乐旋律的起伏、舒缓、跌宕、激昂,在联想的情境中都有所表达。乐声激活了联想,联想丰满了乐声,相辅相成。联想法更适合对乐曲的声音的诠释,有悠长的时空可以更加充分地联想。

“短句法”:几个字一顿的短句,把描写的事物急促地铺排开来,会有语势加强的冲击力。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安塞腰鼓》)

赏 析

这几个片段浓重笔,抒写出饱满的安塞生命激情。人的表演与鼓的声音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人借鼓势,鼓借人威,人鼓合一,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气势与情感撞击着每个人,一组组短句,一层层冲击,在这样的场景中无不震撼着你,灼烧着你,威逼着你。“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几字一顿,频频出击,使语势激越、昂奋,读着文字,仿佛那鼓声已经回荡在耳畔。

“听觉转移法”:声音本来是听到的,把听觉转移为视觉、嗅觉、触觉、味觉会产生奇妙的通感。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哪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绝唱》)

赏 析

这个片段中极有意思的听觉转移,你发现了吗?初时不大的歌声入耳,转移为对内腑的抚熨,转移为感觉;渐高的歌声“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转移为视觉;节节高起的歌声,“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转移为视觉。这与比喻法、拟物法、联想法均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更注意“五觉”之间的转化。当然那是作者的听觉转移,也许你听了会转移为“味觉”,如:轻歌婉转,如饮蜜汁,清清淡淡的蜜香,钻入鼻里、嘴里,不及细品,轻轻滑过咽喉,随着血脉,浸润每一个细胞,整个身体仿佛在歌声里荡漾开来。

《老残游记》第二回中描写白妞的绝唱中大量运用了通感的修辞,让人深刻地感受到她演唱的精神魅力。如写白妞初唱时不甚大的声音,让人感到舒坦欢畅,“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写白妞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尖细高亢、刚劲有力之声让读者不难想像;写白妞演唱至“节节高起”时,“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愈翻愈险,愈翻愈奇”的歌声;描写白妞婉转千回的歌喉时,“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山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让读者似乎可手揽黄山的三十六峰,急促变化、回旋激荡的声音让人应接不暇;描写白妞演唱声音渐寂忽起时,“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夜空焰火,火树银花,姿态各异,炫人耳目,似把读者带到济南府的明湖居里,让人浮想联翩。

猜你喜欢
安塞腰鼓鞋匠
唐代的腰鼓这样演奏
安塞腰鼓的体育文化价值与传承发展探究
怎样的鞋匠算是一个好鞋匠
在黄土地上飞扬的安塞腰鼓
安塞区开展“我们的中国梦”义写春联活动
哲学家与鞋匠
四颗补鞋钉
你好,腰鼓
补鞋底只能用四颗钉子
激发兴趣,简化腰鼓教学